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 ( 三十)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723c22] 第八真如迴向長行廣明標名善根迴向
名義能所本業有無二諦 一合相梵本具名真如自性 迴向體性
法界 前後第七 故云平等等同 第九起用第十同體
第四迴向第二 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 善根迴向三佛菩薩摩訶薩
如是迴向一切迴向初中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 迴向行體菩薩
慧眼迴向積集資糧成就無量成就初文 正念堅明
初三正念菩提遠離迷惑明了專意 修行即為正念正念明了定慧 契理不動深心
不退 四句正念化生 大法三句悲智雙運
明了般若二進 正念智圓正念 一念護法正念
堅固該攝成就四句三結故云無量二三 不出福智大悲迴向
二攝迴向觀察善根本期迴向善根迴向如是總結
種類 差別非一趣入有門 空門乃至無量童女諸佛 異門莊嚴其一
緣何隨一上相 不同四相色心隨一 分位萬行能詮名字
分別決擇知見 其中本意本意既然迴向第二迴向菩提佛子
摩訶薩己身迴向眾生中有 初十智行菩提因果三昧周遍利生因果
自在佛剎淨土因果 神通智嚴二入智嚴法性
三事無礙智 化眾生二果滿第二 迴向眾生
所謂迴向文初二三障障礙煩惱 四智二果菩提涅槃菩提
四智故云無量三佛總結所為 迴向大同淨行發願所見二見成德
悲智善根迴向迴向 菩薩爾時迴向五佛迴向 可知
起行善根方便迴向未知 云何故云爾時如是迴向所謂 如是三十一可愛
可愛可愛樂善 可愛樂德通有 等流地位總願 一境因果
對上國土國土 眾生見法性供具三通受用 變化淨土可以 應有
繁文從略得無對上 無漏法無所畏總持三昧 對上草木善觀五乘二木
差別對華神通法如華開敷 開演之一在後 大悲一境大悲熏心
喜悅生如來家 調伏行為財物無礙辯 可樂世界猶如悟入 城邑無礙聚落畢竟無二
無二離欲自在戲論 三句地位 分為三果滿中分
初七即是地前 最初發心佛見二行法供養二十 三生諸佛四解見法二十
即是十行善友 二十證得十七 初三初地如理
施行一二 愛語說法二三 禪定多聞如次三地
慧觀道品難勝神通現前般若次方 便方便修空 無相慈悲不捨眾生故云平等大悲
二八諸佛利他大心無間 悅豫得無生忍九地 稠林調伏四十無礙辯善說
二十入微塵世 利樂如來大法 普賢一一得無
本源根本得無 真實如來寂滅 戲論第二滿即是 金剛智二礙以為
無間道一解脫 智周法界釋文次第 金剛幢第五
迴向後得智 內明 慧照
勤修三慧上學證智證入 實智二嚴即為實際
第二迴向 迴向 性起顯性無礙以為
不要 無礙分為 迴向譬如
諸佛 止觀不著有無 權實不違性相
止寂妄取不違體用二等 空有初二 心下
不捨不違不違不違 三不所以不違不著無故 真空善順權實
立宗無礙同喻 一切 無性二觀一切無著
如實一實不空諸法結成結成一道一門
四心深法 廣大心二我不生 無染出世勤修不依世間
正道第一無住涅槃第一 妄見實體常心不捨 同體第二迴向
分別釋名真實 虛妄如常變易法相宗法性不變不變
有為法非一緣故 異義起信 真理二明種類
一味無有差別分為生空真如 真如安立安立不空 分為三性瑜伽
一流真如流轉實性 真如思惟諸法無二唯識 唯識安立邪行清淨
即如四諦體性顯揚分為 十地無盡如今 上來皆是其中
一成依持 一切法能持 賢聖之一
三大一者體大真如平等 二相具足無量性功德 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
三大真如乃是其一一統 善順善因 無可
之內 一一通體融通理事使重重無盡猶如不同可以
釋文非一英法 十分如次十位賢首 二十三十四十淨心六行
決定究竟等覺佛地 十門賢首不許 初十地前八十八地上
佛地佛地何以 第二真實何以不得 十地十如
理則可通不出實則 之一無異 從不究竟
十地 一切無相相等遍滿真如 無能測量無有比對最勝
無礙法眼無著 攝受畢竟無盡無有變易無有分別體性無生
染淨無所不在有無 體性清淨體性平等增減 一切法佛境界自在
一切成就一切諸佛菩薩自在其中可以隨地十如一切十成無量無邊
地前等覺如來 一如作意 順差迴向無礙
行體即是迴向 迴向文義便真如 遍一切處善根迴向如故 一切無邊一切
之內善根 迴向最初緣中無不二明不變故云真實三明隨緣
不變本性 五一 真如
本性安立安立 即如十二 充滿一切
剎那圓滿非分滿不可 即由四十諸法 諸法一塵
容納一切十四無比 十五壞人不同十七即如二十二 成法
般若三世諸佛性空 佛眼三十根本 三十七云安 真實四十一畢竟無盡諸法
諸法正在不可 芥子五十一覺悟 厭求五十二不可在於生死
五十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 五十四離言真如六十一無所不在一切無邊隨一一法
六十二晝夜乃至未來一念 各各如故 十住有無有無七十二
離念八十九 不可九十五捨離 梵本無漏心體離念九十六
無有覺悟非情覺悟 非情名為法性有情名為佛性明知非情非有
非情 涅槃不覺 四句無非
起信 法身遍一切處菩提菩提名為菩提
般若性相 覺悟 重重九十七過去過去
所以未來故稱現在 分之名為 三世之中三世初中後
迴向眾生 真如三世三世生死 方名清淨過去未來
現在今文過去未來 三世無分別
三世無分別 不同三世無分別 相似不同三世
無分別性相 第三迴向 可知第二菩薩
證得所得 無量廣大無盡 得佛作佛事
第二佛子第二二十九 初六行體 迴向十六迴向
約法 菩薩不思議善思諸佛 偈頌迴向四一迴向 可知 (從此第三十)
第九無著解脫迴向 理智無依不為能所見著 由此解脫行體
本業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平等 三世一合相解脫亦作自在 思議善根迴向
三業無邊自在自身有心口業作佛 世界佛剎眾生法智不為何等
別有 生死小乘不著二乘六識外境第七不著 現行種子
智障 事由 無礙大用能所迴向
無著即是解脫解脫解脫 體用第二中分
一明善根佛子迴向菩薩 摩訶薩如是迴向三世迴向尊重因故
無非所謂如是 總結可知第二迴向 進修迴向行願 前後究竟
釋尊尊重信解三自隨順無著後五進修積集
普賢入佛四善根知見第二願行 十門分為第一
佛子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所謂 總結中分眾生 菩提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著
解脫迴向不分實際迴向廣大 甚深廣大迴向六十甚深之內 二十尊重進修二十總有
圓融無盡深廣無礙迴向 六十普賢自在分為四門三業
以下不出三業精進 無著解脫成就普賢身業正是 善根即是善根下流八十
迴向不願成佛普賢普賢得道不捨 窮盡利樂有情普賢
迴向一一法界自在 自行化生 一切
不可相從分為初二十三 普賢究竟即位普賢三十四 普賢究竟即位普賢二分無礙
普賢滿得道不捨 因果初四 普賢總持十二普賢自在
普賢行 三業總持三業初一語業 二身見佛意業三業
標名第二 初九攝入自在 可知廣大自在可知
普賢行中分初四神通 初一四辯 法義滿究竟第二從此
生下究竟而言中分廣大自在 十五重重十門
微細甚深初中初三一實方便智照行方便 方便方便利益不空
廣大三業廣大眾生 四一清淨三業五一三業別有十四增上
聰利三根五受 聰利領覽調剛強 自在外境五根
信根信心無盡命根 念佛平等一定精進不退 定義金剛界
金剛三昧金剛正智即是即是心性亦即未知 知根現觀金剛
事理能所已知根 世間金剛一切諸法即此金剛普照一切佛境
佛境事理二分 觀智調 知根神力三業
語義兼具第二重重中分初三普賢一行二智三法 普賢方便深心方便契理
深心一心多心迴向方便 一切一身一切故云 便三大方便無得入佛
普賢初一 無礙灌頂 能所所謂下列所知五十二
業行十力所知如初 其內執持善惡 分齊菩薩解行正命菩薩
皆可如是 過失五功四有普賢一成無機不知化眾生 大願無處不知
因緣知法化法 普賢聽說無不 無不知根一切大行遍知化行自在
一切二義 根性一一 有無聲聞中有信行法行
通有退一品 種種善根第三得色甚微 普賢微細知法所知
微細微細一準無性 攝論一法 炳然眾生業報微細
如來二義 即為第一世間法微細瑜伽微細微細
極微二種微細中有三心自在微細無色界 天住地處展轉無礙
微細異義文中標得得色下列所得 如是甚深
理事不專 離過成德 專注一境善寂心境
知名善分 第二知眾生趣微細
可知第三菩薩行微細 所得中有二十 三昧第四菩薩位大用
悉知下列所得四十一初十成滿後生兜率三十 滿大用八相其中菩薩
皆是微細離世 不思議廣明如是 普賢自在
繁文 非心名為心地 非心善惡唯有
無漏無漏究竟了知思議不思議 功德非心
非心心量由此言語 不思議出生思議諸法言語上經菩薩 思議思議不可不可思議
寂滅非心 生滅真如不為令人誤解使無情有心無情有心
可知第五眾生界 第二知眾生趣十力 即是十力之中種種
入眾生性微細文中 一切下列所得 所謂眾生界分別可言
眾生分別分別自性 言說名言熏習可知欲求 靜慮梵行無色無想
涅槃眾生各異 隨一種種 雜染一乘三乘無量
清淨染淨分別 分別通有甚深微細 真實三緣離念
如是作業 世界所謂
二十一初九器界 其一菩薩受用正知 取著如是
第七知法 事法界故云一切法 所得
如是二利滿足不捨成滿普賢行滿不出二種證道
二邊證道滿不捨不著 平等無礙 無礙即是不住二諦
滿可知第八所謂 下列如是 可知第九知法所謂下列
句義四重一法一切 一等明法非法明理 有無非法三義善法
即是兔角即是 無法亦即非法本名今譯 二義第二
因緣生故云安立第三 無住一切法相違方便 無餘體用善巧如是可知
一切無餘微細有無文中所謂 十門不等
會意乃至四生 從前 影像
影像二眾故云如夢 果報緣生四心寂然 六即空界七言
法界世間無依出世間即是 佛法第二迴向實際假實 人法菩提菩提薩埵
體用能所攝論分別 不見所行能行即此 智能出離第九因果等正覺
菩提菩薩行 因故不重十法教法 相對可知第二佛子總結 身等第三菩薩
利益中一迴向修行二道 迴向四平等智所緣境
善根本源如來 悲智所行出現無盡體用 分齊第三廣說有心
現成自利利他在在 未來普賢
因果無礙第二五十一 初三 四十四迴向過去
利益不為自己照理大智無私同體大悲利益迴向迴向廣大甚深
廣大初一偈頌普賢 究竟長行 廣大重重微細
顯微中分第一世間微細一偈眾生 第五眾生界
四有第三菩薩行菩薩 受眾神通三昧 五十二十七第四
大用初一二十三 因果八相 第八一偈第六世界
偈頌第七法界一偈第九知法 法界性相二門 相通一處一切法 可知
(第三十二經) 第十法界無量 迴向長行
法界大用 入法界法界無量即是 行法法施
所行行體廣大無邊 法界大智 法界善根同法大用成法
滿至極法界 法界一等理法如法如法自性清淨善根
迴向亦復如是非一二等事法界 法界無量諸佛調伏法界無量 眾生法界無量
無量法界無量 三等理事無礙法界一切 修行無相道法
無相無礙四等事事無礙 法界一佛一切佛剎 四事全等四種法界無二
即是非有 本業法界 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
一切法第一中道即是 即是無二即是法界 事法界無量
分量理法無數事法界迴向起用明體無礙 自在法施諸相普賢自在善巧
第二佛子 分為善根以此善根 迴向三佛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安住
迴向成德初中第二 起行第十離垢 三昧職位
表彰離垢 表位成滿方能雲雨說法群生法師滿總有滿賢首品便灌頂
滿灌頂海幢 滿第十行入因陀羅法界 滿如此滿十地
隨一相應 名位滿信解圓融滿究竟不待
一法差別 不同法體融通無礙不同 起行起行佛子
利他自利初十一句 皆是法施法施起行
根本入聖苦海津梁古德 弘道法師表法普賢末篇故知法施
財施慈悲 菩提心廣大心三大究竟調
佛道第一五法普照勸修 使眾生善根 眾生名為平等心淨
無礙顛倒顛倒一心能所 不生自在 無能便寂滅不捨善業
寶渚故云安隱正道 因果涅槃菩提八正萬行 萬行義利第一
護念發心成就 聖人四心般若 發心第二
菩薩行法施一切善法 可知第二迴向總有二十一
句法善根無間初九十一善根 迴向迴向四門迴向
八門異門迴向迴向即為第一聞法見佛二利 初一
一切二十一 迴向一切一切廣大如法
事事無障礙如此增長成就聞法受持成上 法施念佛修行成上饒益
念佛 念佛二利一切菩薩行一切諸佛
修行梵行萬行所願所謂下列三佛 中有二十梵行智論
十戒多同所謂穿 無著自在具足通用性 根本二十一
四重無用 僧殘修補 方便破戒染心
名為雖則 不為定心相應乃至吉羅 不能穿穿
不堪律儀事理聖心八不名利果報 不得能持所持 世間自在
小道十一十二通達 故云無礙中道十三無著 成聖具足戒中道事理
事理不滅 首楞嚴起滅威儀
十法界不行寂然不動順境 不能安住無比 慈悲捨心
等心梵行第三 菩薩先人自行豈不 自修便
安立眾生菩提心菩提心長養 文中二重 一切十二
安住 善行四惡五心無垢
無業照明 二世清涼無慚 惡因惡果
波羅蜜 如何自行 便是自身不正不從
自行便淨名自有 無有攝論邪行 不能制止過失
可知二重不利 利刀不行何妨不能 便
菩薩言行相符 文中菩薩 第二復次得法
成上調一切智分為所謂 初一得法
得法解說 之下分為
一一得法無所畏 所為可知念言 成德即為勤修
初二事理無礙其中聖天第三 復重
眾生一切智第三復次二利 作法見佛普照文中二利二利成上
諸眾生平等等於 所得下令第四復次願行法界成上心淨無染智慧自在合法
是以永不清淨多同理法同法 實際第五復次
十四見佛解法成上大智 三自眾生 第六復次解法理法以此
名為即是安隱正道 隨緣不守自性
亦復如是自體名為如如隨緣無性即是 無性本來寂靜無二
三世十一平等第七復次 眾生成法成上導首導首 法師仁王經十三
法師如來滅後不絕法師如法 菩薩藏經 中有二十法師現證
聞見無相二十唯有 世間第八復次取著迴向 實際及第成上不可壞堅固善友
之一堅固可知第九離過 迴向十七離過 成德其所不可壞堅固善友十五煩惱初二
二世 第十六解脫三昧小乘 三昧生死不著
所謂求生求和 涅槃沙彌迴向魔王迴向成德
第二四門迴向 善根善根 居然四門即為初一 實際眾生第二
第三離過第四有成實際 眾生本性不變性法性
眾生分量無諍法理 自性諸法本寂 知法生起
無退失時實際實智 眾生二十所為十力 圓滿摧伏十四無畏菩提心
不畏生死長遠眾生難度轉依萬行 菩提曠遠第二菩提二十 迴向無為二十
二十迴向滿二明不捨 未來際第三離過 及第
八門異門迴向即是第一二門迴向眾生三門 迴向菩提二門所為四有一門
迴向實際前門圓音後門 法師 圓音法要四十五音聲密迹
六十不足不同 第一吉祥淨妙同名 柔軟次第全同可樂即此第五
即此第二十歡喜清淨即此 第六離垢即此二十三遠離顯耀即此三十一一切法光明照耀乃至
六十即此第二十不可說 字句差別智藏天鼓 雷龍真陀羅
不論明顯 廣大入眾 法界無量眾會道場有所不可 不知名言不同全會中間音聲
智者 第八不可說功德莊嚴大悲 三千界眾生功德 十倍不及如來功德展轉乃至
一切功德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不及如來胸中大種 音聲一聲功德即此六十
不出柔軟 不下不下 善根音聲四聲
五音五行音徵 若一在下
令眾生五果滿後五 第二三門迴向菩提分初一 一二依報滿
眾生應有 一身文中 總結所謂
成壞可知十身 光明身光智光無不三體不受
淨德無瑕暫時下流 不為塵坌對上清淨極微 不著清淨對上
煩惱障名為習氣 所知不住離心 法界遍十方山河事理不能
障礙一切起用色身一身法界一身 菩薩行
菩薩總結第二二果 起用一切 成行眾生見
利他不空善知識二利 無邊法界 (從此第三十 三經) 第三依果分為
其一一下初十 清淨莊嚴三分 無障礙
同法顯現無餘展卷無礙一佛一佛皆然華藏後人
第二中分 莊嚴 所謂菩薩
佛子 阿僧祇九十四無量阿僧祇
無量阿僧祇之一但是無數 便九十四寶樹之中有無以為
殿中有無量菩薩因之 無數寶藏一一瓔珞菩薩 莊嚴中有不思議 華中有無菩薩滿文中
初十事略明顯略明如是 八十二 中分第一二十四以外
三兩法門阿僧祇寶光十五 法門成法三寶
修習三事約法可貴非要 寶座二十二 法門中有莊嚴眾生
十八事六根三業名為可貴諸事依正 無礙事事無礙法門
寶衣 一切 四句融通如常法華
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國中菩薩 大寶所以不以金玉 賢臣法界微塵
菩薩可謂大心三結可知十一一一 一百一千二百次第乃至
百倍 乃至百事莊嚴三字譯者不妙別理以前百事
百倍圓融萬行 摩尼寶莊嚴如是 次第乃至百倍理則第三
迴向所為初一眾生後門 菩提二十三 義通第三成就眾生
皆是自信心種智菩提滿大用無盡 可知第四迴向實際二十九
法界理事無礙法界 安住法界無二即是無量一切
皆是無住便同法 第三迴向 安住身等
差別平等清淨平等清淨即是 法界無盡法界清淨即是所得智能安住 全同法界安住一一 佛德佛德略舉
十力四無畏自在六神通廣大對上種智二嚴出離三佛 第二菩薩果分
標得成滿下列其所如是 中略滿因果 滿念念見佛自在滿
體用無障礙 清淨滿見性 所謂下列可知三結
平等能所長行 在下第六爾時佛神力應分動地佛神力
外事 阿僧祇三業第七 十方以是
爾時佛神力成分百萬 第九爾時金剛偈讚
正說第十迴向勸修三十 初九偈頌善根偈頌
迴向二十偈頌中分初二 迴向一偈迴向偈頌迴向所為菩薩具足
初一偈頌見佛自在 見佛自在十七偈頌清淨 三世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清淨
供養不可所為過去總結 第十迴向菩薩縱任
體勢大旨無異第二 勸修 舉人菩薩所行如來
六度相等行法 智者所有勸修 校量功德無限
顯德高遠圓融殊勝願力登地位階殊勝願力過於不可數 便第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