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6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六十九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549a06] 疏。第二正說下分二。先依論科。後七中下 料揀。先以論對經料揀。後又前二下。約 三心料揀。七名廣義至文當知。略已釋竟。
[0549a09] 疏。先標集德處者。於中先揀濫正釋故。 論云七地總相。後以是功用下。出總所以。 四節之總初地已釋。謂一入位。二入地。三入
無功用。四菩薩地盡。
[0549a12] 疏。前三同相者。此是體 相非標相也。
[0549a13] 疏。一二種無我上上證故者。 即論文此下疏釋。十地同證二無我理下。二 句皆有三段。一舉經。二舉論釋。三疏釋論。
二中不住道清淨故是論。三中彼方便智行 所攝滿足助菩提分法故是論。餘皆疏釋疏。 四常念下。即經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
法。次牒論文。後疏釋牒論中。論有二節。 一先牒前文。二念通達佛法。即以前釋此。 就牒前文中牒兩處文。一所說法分別智。
即牒前因分中義。後教化智障淨勝。牒前清 淨分中義。疏謂前十法下。疏釋論。依前二 段釋之。先釋牒前因分中義。故云謂前
十法明門是智分別故。前疏云。明為能入 之門。法為所入之法。此上疏指前經。從 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即彼論釋彼 論。具云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
所說法中。釋曰。得證地智即四地證智。其 光明。即前三地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此兩處 智俱欲通達佛法。佛法是三地求多聞。所
得即十法明門中。所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 等。
[0549b04] 疏。次教化智者。即釋論牒第二段經。 先標牒。經具云。以十種智成就法故。得彼 內法生如來家。言障淨勝者。即論牒前。
論釋謂滅三地下。疏取意釋論。若具論文 言。云何於如來家轉有勢力。依止多聞智 障究竟故。除滅智障攝勝故。今疏已釋。
[0549b09] 疏。 上之二段下。釋論念通達佛法。即以前釋 此也。二處皆念通達佛法。佛法即力無畏 等。
[0549b12] 疏。五地中等者。即經善清淨深心思覺。
[0549b13] 疏。三種大悲者。即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 滿足。觀因緣生滅。
[0549b14] 疏。七中二句者。一大慈 大悲不捨眾生。二入無量智道。疏云以無量 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者。全是論文。入無量
眾生界。是彼初句無量智道。是彼第十六句。 以與此相應故。應具二十句十對。第二句 云。入無量諸佛化眾生業。三入無量世界網。
四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餘廣如彼。第二淨 忍分。疏文有二。先總科。後然無生下就類 明忍成。前三段之中前二段也。
[0549b22] 疏。今初中 下疏文有七。一釋初總句入一切法言。二 以歷事下總科。三四中一破相下顯功能。四 若寄位下約位。五又此四中下出體。六依佛
性論下指廣。七事無生下隨文解釋。初二 可知三中然相實名事泯事入理。名事無 生。良以無生緣起成事。是故泯事即是無生 故。能破相即遣有相也。二破性者。破遣
有性也。法體名性。以一切法各有性故。泯 性入如名性無生。良以無生緣起成性。是 故泯性即是無生。三因泯者。即離因相因
有始終。三世分異名數差別。證實返望本 無此數名數差別無生故。地持云。不知無 言自性事故。三世差別。以知無言自性事
故。三世中一切平等。四果離者。即離果相。 果位業用名為作業。證實以望無業可得。 名業無生。是故結云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
實捨相。一破有相。二破無相。二俱破相。二 俱入如。三四皆證實並捨相。如文思之。四 約寄位中捨相入實故。是加行性相雙
遣故。為根本用。是後得於理必然。三通始 終三世別故。五出體中大同第六。三性但 合為真妄耳。則妄通依他遍計真唯圓成。
依佛性下六指廣者。即三性分別。言佛性 論者。即彼三性品。論云由有三性故說不 了義經。達三性者。自然顯了名了義經。如
經中說。若人得無生法忍。則不退墮。問云。 此言云何成立。答曰。由三性故。則得成立 如來約分別性故說本來無生忍。約依他
性故說自性無生忍。約真實性故。說惑 垢苦本性無生忍。釋曰。若取文顯。初一似 約遍計。以云本來無生故。第二同約依 他。以論云自性無生故。後二約圓成。以
第三約位有垢淨故。第四約佛明所證故。 細而尋之。初一修成有依他故。本有即圓 成故。約位亦從緣故。佛所入處緣起遍故。
又本來無生該下文故。故疏更不廣釋。但 指前文第二經疏。
[0550a01] 疏。事無生中下。第七釋 文於中二。先總後別。總中言後三不減。亦 即無滅者。略有二意。一者。是無生中別義
故。次云以初攝後皆曰無生。二者亦應名 無滅忍。即如前疏中說。今亦從總但云無 生。然此無生滅即不增減真如。別是此地之 所證故。
[0550a07] 疏。別中七者下。二別釋隨相執實。 即是所治。欲顯無生反立七實。然文含二 義。一者此之七實通於凡聖故。
[0550a09] 疏。但案文 釋。二者約位分別。於中有二。先明前四為 遣初地已上。後三為遣外凡解行。前中又 二。先別明。後結束。前中一淨分法中本有
實者是論。謂計自性下疏釋。先舉所治。今為 治此下引經。為能治下七皆然。此初多約 初地自性住性。即第一義空以初證故。若
謂有物在於心中為事物有故。為所治故 今治之。本來無生無生豈是事物有耶。言本 性離故者。疏釋經文無生之義。若先有生下
反以成立。即淨名云法本不生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疏。二新 新生實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修道漸增說
為新新。能治中言從緣起故者。以從緣起 起即無起。
[0550a23] 疏。三相實者。即第八地至十地 無功用相。是上二相智無功用。是集起相。無 生理現是本有相。
[0550a25] 疏。四後際實者。佛果究竟 為後。果即菩提涅槃。能治中真如出纏釋 無涅槃實。菩薩成佛下顯無菩提實。
[0550a27] 疏。 上四下後結束有兩重。初重約三佛性。三 佛性義至十地。更明大旨可知。後又此四 下。展轉收束。謂何以知無本有實。新熏無
成故。何以知無成二相不可得故。何以知 不可得。菩提涅槃亦離相故。
[0550b03] 疏。五先際實 下第二釋後三句。遣地前執。初即煩惱。二 即生體是有為故。三通上二亦即是業。初 句治中云煩惱無可壞者。是性空門。菩提
作煩惱。約妙有稱實門。染淨和合以為眾 生者。此中染即煩惱。淨即如來藏。即以不生 不滅和合名為眾生。上明不生不生。今
辨生滅不生也。又前即不空藏者。以佛性 妙有故。此即空藏者。不與煩惱相應故。 今二藏雙遣云皆不可得。
[0550b12] 疏。上經云下。即 須彌頂上偈讚品。善慧菩薩偈以上半為所 治。下半其性如虛空故。說無有盡為能
治。餘並可知。所以先遣地上者。正此所證 故。從細至麁故。又後舉地前以麁況細。 麁未證性此應合有。今不可得況於地上 佛性之性。
[0550b18] 疏。第二無性為性下。此自性無 生中有三。一會二經。二釋文。三會中道。 非有即是無。性有性即是為性。故云義旨不
殊。二無性即是下釋文。先釋無性。執法有 性名之為我。如地堅性水濕性等。以無 我故名性無生。言非先有今無者。揀斷 滅無。中論云。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故
亦非全無。真體下釋為性字。於中二。先反 立。次以前觀事下。順成妙有故。論云下引 證。言觀事者。此無我理是四地。乃至七地
所觀事故。明知是有。又是所忍法故。若無 所忍則無如可證。三斯則非有非無下。 會歸中道。有二中道而文三節。初正立二
種中道。二引論證三結成。今初一非有非無 為中道。無性則非有為性則非無。既即以 無性為性故。云此二不二。即以性無體有。
為真諦中道。二又此理下。不即不離為中 道。即事顯理為二諦中道。七實皆事。不之 一字即是於理斯即。於諦常自二。於解常
自一。今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也。二故 論下引論證上。疏家立二中道。皆因論主 無二相言。由無二故。法無我理得為諸法 自性無生。遠公破古人。言觀心與法無我
理心境不二。非也者。實如所破。三斯則下 結成。
[0550c13] 疏。第三初中後下。疏文有二。先正 明。後揀濫。今初即正證無增無減真如。若 隨相說前際染增淨減。後際淨增染減。中際
半增半減。今約理性空故並非之。
[0550c16] 疏。然準 瑜伽下。後揀濫。濫前三句故。前三句者即 第四後際實。第五先際第六盡實。正約眾 生當中際故。故今釋云此明三世約時辨
異。今此約位以明三際。前際即七地已前。 後際即九地已後。中際即當八地。雖約位 有殊而體無增減。又前三先際唯染。後際唯
淨。中自約生今之三際皆通染淨。又不同 也。故疏結云論就染淨明之。
[0550c24] 疏。第四無分 別下。疏文有二。先正明。後總結。今初引論 正證。同佛入處。以論經云真如無分別入 一切智智故。故今疏用佛智釋之。若直
就今文。但是八地自無分別智耳。要無分 別真智方入。非是俗智能入無生。
[0550c29] 疏。如是 四種下總結。以論云如是無生法忍觀示 現故。今迴其文。論意云。此中廣說無生理 者。成於此地無生觀故。
[0551a03] 疏。第二離一切下。 忍淨中文二。謂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總 為離障。疏文中先釋離字。後釋所離之
中心意識。三別為兩類分別想字。通其二 處故先牒之。一離心者牒經。謂離報心憶 想分別。此即以論釋經心字。然論具云。報
分別境界想。攝受分別境界想。其報分別境 界想正釋心字。謂第八異熟識下。疏釋論。 異熟識是報心故。彼七地中修無漏因。感
此變易異熟果體。即是報心。言轉現遍 行亦不行故者。轉現二字。即起信論。以第 八賴耶有其三細。謂業轉現。業相最細。菩薩
地盡方能離之。今得此忍轉現不行。即見 相二分亦不行也。言遍行者。即唯識等論。 第八賴耶與心所俱。唯有遍行五耳。謂觸
作意受想思。今與此忍相應斯亦不行故。 疏總云轉現遍行亦不行故。而云亦者如 入滅定前七不行。第八持身今八二分亦 復不行。顯轉深也。即是經中離心分別想。
[0551a22] 疏。二離意識者。牒經二字。離方便心憶想 分別者。是疏取論意釋經意。為第七識即 前六。此之意識是異熟生但名方便。論云下
以論證上方便之義。言攝受分別性想者。 第七內攝受六識外分別。此等王所居然不 行。謂六七下。疏釋論意及與經意。謂六七
識即是心王。及中心所者。六七二識所攝 心所一切不行。故結云心行處滅。不同七 地。猶有觀求之心也。
[0551b01] 疏。後無所取著下。 釋能治中。疏文有三初結前生後。二彰立 所以。三別釋文相。今初先正明。故論云下
以論為證。此之論文亦是揀濫。上云滅一 切心意識分別想。但是滅障法想障。法想 者。即有分別觀解之想。有治想者。即無分別
智。是則別境。五中慧所不泯。但無分別。上 言不行耳。
[0551b08] 疏。所以明此下。第二彰立有治 想所以。一揀凡小。此是揀劣。外道無想 無有此慧。二乘滅定亦無此慧。想受盡滅
故。故此比於滅定彼所行者。此亦不行。如 前一切心等彼所無者。此中則有。謂無分別 智。二揀如來。即揀勝未忘無分別智故。
故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今八地無 生亦照寂故。若得寂照即同佛故。是故智 障有其三門。一是智障。所謂分別有無之 心。二是體障。謂觀非有非無之解立已能
知。故曰體障。三是治想謂妄識中含如正 慧。依此地中有其三義。初一四地乃至七 地。斷除四五六地。斷除分別取有之心。謂
解法慢身淨慢等。入七地時斷除分別取有 無之心。八地已上斷除體障。前第七地雖 除分別有無之心。猶見己心以為能觀。如 為所觀。其所觀如不即心。能觀之心不
即如。心如別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法 外立心故有體障。從第七地入八地時。 破捨此障觀察如外由來無心。心外無如 如外無心。心不異如心外無如。如不異心
故。能如心泯同法界。廣大不動以不異 故。自外推求故。捨功用不復如外建立神 智故。滅體障。體障滅故名無障想。第三 治想至佛方滅。故入八地。雖無障想而
有治想。從八地已上。無生忍體轉轉寂滅。 令彼治想運運自亡。至佛乃窮。今此未盡 故說非無。
[0551c06] 疏。故云此想於下。地下第三別 釋文相。然總將此論釋有治義下釋三勝。 一無功自然行故者。即是論文。謂無取果心
者。疏釋經文。任性自進是疏釋論觀心純 熟不假作意。任運趣果名任性自進。無取 自進故名為妙。二空遍一切故名治廣。顯 無生智無不遍矣。三者入如而行故深。
[0551c12] 疏。 此則入於下。以起信意總收上義。起信所 入即是本覺故。論云。所言覺者。謂心體離 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
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 覺。釋曰。今入虛空即入法身本覺也。下引 論會釋結成無生法忍之止觀耳。第三得勝 行。
[0551c19] 疏。餘七別下疏文有二。先隨文釋。後總 收束治障。今初七中一明七地不知。故云 正是對下彰出。二即就勝彰等。等於得八
地人。三正示勝相故云分齊殊絕即分齊 境也。故下總束三句為境分殊絕。
[0551c23] 疏。護 此地一切所治障想者。護防也捨也。此是論 主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