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七長者李通玄撰
[0760a11] 第八明攝化境界者。夫佛境無邊順機各異。 隨情廣狹。見有差殊。非是如來分其量數。情 微即境狹。量廣即境寬。若也智契真源。佛境
彌綸法界。或見閻浮為化境。或見四洲以濟 生。或見形滿大千。或見報身十海。如是種種 器有萬端。設教不同千差萬別。啟蒙始學憑
准何依。略示五門識其權實。使得捨枝條而 從本。返末而還源。速證菩提無令稽障。一人 中見佛境界。二諸天見佛境界。三二乘中羅
漢見佛攝化境界。四權教菩薩見佛境界。五 實教菩薩見佛境界。
[0760a22] 第一人中見佛境界者。但見化一閻浮提眾 生。
[0760a24] 第二諸天見佛境界者。但應自見境見佛亦 然。隨自見廣狹故。如帝釋梵王及諸天王。即 是菩薩位。即依菩薩位。配所見佛攝化境界
廣狹。不可依諸凡夫天人之類。如帝釋即是 二地菩薩位。乃至漸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 薩位也。或時以佛神通力成就眾生。亦令人
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薩。總得見佛報土 境界故。即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所現淨 土是也。或時以佛神力亦令人天總得相見
故。即如大集經中所說寶坊處欲界上色界 下。大集人天之眾。總在其中如彼經說。
[0760b06] 第三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者。如大羅 漢。以天眼力。得見佛攝化三千大千之境界 也。即如阿那律云。我以天眼見釋迦牟尼佛
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如小 羅漢即不定。或見佛攝化一閻浮提。此即以 久伏忍力能斷結使。未有定力。亦名斷結。未
有力通變等事。如以此羅漢。或見佛攝化四 洲及上三界境界也。此廣說在小乘諸部中。
[0760b14] 第四權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百佛。 二地千佛。三地萬佛境界。以漸增如三乘大 乘教說。
[0760b17] 第五實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菩薩即 見多百佛即是無盡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 地菩薩即見多千佛等。即是無盡之千故。三
地菩薩即云多千萬等。以實而論。諸地菩薩 皆悉齊見。如帝網等。三賢菩薩亦然。非但十 佛剎微塵數蓮華藏為其報境。法界虛空總
皆平等。為十住初心。初見道時即已無大小 見故。即總見佛化境。皆如法界。不分大小約 行布之中寄位階降。如此經。初地見多百佛
境界者。即明滿義故非如三乘單百之百。此 多百者。即齊無盡之數故。如三乘教。化佛即 攝一四天下。報佛即云攝化千百億四天下為
一釋迦報境。如梵網經所說。如華嚴經所說 毘盧遮那攝化境界。且約立一大蓮華藏世 界海。廣大無際與虛空法界等。但為化眾生
故約陳形狀。令眾生心廣大發開狹劣心故。 於此大蓮華中。總言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 數世界種。為教文有限。且立其百二十一箇
世界種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種。上下各且二 十重蓮華藏世界。最下重中有一佛世界微 塵數廣大世界圍繞。次上第二重。二佛世界
微塵數。次上第三重三佛世界微塵數。此十 一箇世界種皆悉如是。從下向上轉轉倍增。 最上重中具足二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剎。一
一剎各有十佛剎微塵數諸小剎圍遶。其十 一箇二十重世界外。有一百箇一重世界種。 圍繞十一箇二十重世界。此一百箇世界種
外。近金剛山復有十箇四重世界種。其中國 剎重重之內。如上所說。於金剛山內圍繞如 上諸世界種等。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如來所
化周遍其間。淨穢純雜諸世界海等。如三乘 中所說世界種者。數三千大千之剎。至一恒 河沙。為一世界性。數性世界至恒河沙。為一
世界海。數海世界至恒河沙。為一世界種。如 此經世界。並數一佛剎微塵二佛剎微塵三 佛剎微塵。如是倍增至最上重中二十佛剎
微塵數世界。如是上下通數總二百一十佛 剎微塵數廣大剎。始成一世界種。非為恒 沙以限其數。三乘之中多取恒河沙數為量。
如此經中。常取一佛剎塵十佛剎塵。為表無 盡為其數。如是增廣令小狹劣眾生知佛攝 化境界發菩提心。其佛攝化境界一一塵中
境界與法界虛空界等。不言獨化三千大千 世界。於中表法。至後釋華藏世界品廣明。
[0761a03] 第九明因果延促者。夫法界圓寂無始無終。 理智虛空非因非果。但為有情存量假寄其 名。情亡量絕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
量亡情盡名亦自真。今以無名之真名。談無 果之真果。以無說之真說。說無因之真因。啟 蒙之士。不可以滯其名。始學之流。不可以廢
其說。滯名則名立。廢說則言生。當可任情隨 緣起唯法起。若無緣者滅唯法滅。有此法者 性不相知。今談因果延促。如空中鳥跡。如石
女之子。但為眾生情有愚智。隨心照義。或遲 速不同。劈竹蹬梯稱機各別。因茲之類延促 不同。非謂日月與作時分。教不自施因機故
起。教隨根應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約立十門 因果延促。使得啟蒙之士後學無疑也。
[0761a17] 第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
[0761a18] 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
[0761a19] 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羅漢果
[0761a20] 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
[0761a21] 第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
[0761a22] 第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
[0761a23] 第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三僧祇劫得成佛 果
[0761a25] 第八依法華經實教會三歸一令龍女一剎那 際成佛破三乘經於多劫方始成佛
[0761a26] 第九華 嚴經說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0761a27] 第十善財 童子一生成佛
[0761a28] 如上所說。皆是三乘及一乘 聖教。依根約器所說各各。依諸聖教自有和 會。今欲廣引諸義文句煩多。根有萬端依根
教別。今以略分十種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 令知權向實不滯虛乘入真實門速成佛道。 如龍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剎那之實門。涅槃
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者。破闡提 之無性說。越三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 之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為不修故。設入
地獄中亦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 蹬十地位。一如隨好光明功德品說。舉此一 事意令信此諸佛所乘。以難信故。信即必定
成種。為信解內熏必至成佛。設暫著樂遇苦 便修。若至十住初心。位齊十地更無退轉。如 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者。明於十住初心一剎
那際情亡想盡三世一念更無所生名為一 生。不取存情立劫時分之生。如是無生便成 佛果。如本生故名為一生。還同龍女。一剎那 際情盡時亡名之為佛。
[0761b18] 第十明會教始終者。夫慧日世尊。稱法界而 遍照。智周萬有。與凡聖而同。真理事互融。體 用相即。四十品之勝典。終始交羅。百萬頌之
妙言。前後參映。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 剎十身。若鏡像之相入。舉一門。眾門俱發。談 一品。諸品齊麾。道樹始成九天同屆。普光一
集十處咸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不離一位。 便分五位之門。一行之中。乃建塵沙行海。法 界體上。安立訓俗之詮。果德性齊。施設引生
之教。文殊以讚明法體。普賢為成備行修。二 人悲智參光。使得雲滋寶澤。法界品內。復令 善財重修。倣此一部之經。一一行其行相。菩
薩接生之軌。各各次第分明。發心求進。師資 差別具陳法則。令使童蒙易解。學者不枉功 程。一念與道相應。便得超過永劫。今分十法
以約紀綱。教體參差略知分齊。
[0761c05] 第一明毘盧遮那始成正覺。第二明示果勸 修。第三明信心成備。第四明入真實證。第 五明發行修行。第六明理事相入。第七明
蘊修成德。第八明隨緣無礙。第九明因果位 終。第十明令凡實證。
[0761c10] 第一明毘盧遮那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 一品經是。言始成正覺者。已自身心證盡三 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無久近相。於一念中
而亦不壞眾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種種眾生差 別知見智。如經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是有 十種智。具在經說。如是上下前後四十品經。
總於始成正覺時。於一剎那際。以法界海智 印三昧門。一時頓印。身色言音說諸佛法及 一切塵中諸國剎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不
移一時一際一性皆是。法如是故。前佛後佛 古今如是。總在一時。隨諸眾生現差別法。古 今相徹。名之為始。契法如是。名之為成。依法
如是。非心造作。名之為正。智達斯理。名之為 覺。此經在晉朝之譯。有三十四品。今於唐朝 再譯。為三十九品。又檢菩薩瓔珞本業經云。
佛子。吾先於第六天說十地道化天人。今故 略開眾生心地。汝等受行。又下文。佛子。第四 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又此下文。佛子。吾
先於第三禪中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 入佛華三昧定說百萬億偈。今以略說一偈 之義開眾生心。汝等受持。此品即在十地品
後。是十一地等覺位。計此品名還名佛華品。 為依法為名故。又下文。佛子。吾先在此樹下 說法界海時。有八萬無垢菩薩現身得佛。故
今為此大眾略開佛果行處。汝應頂受。如瓔 珞本業經。即是說華嚴經竟。化諸三乘眾生。 詣菩提樹下。二重敘初成正覺時所說華嚴
五位法門。具如彼經說。為華嚴經少十一地 一品經。今將彼配勘方知次第。後有聞者不 須生疑。但取彼經勘驗可知皂白。今以第三
禪中說十一地佛華品。即總有十處十會四 十品。並在始成正覺時。以一剎那際海印法 門一時頓說。以依本法無前後故。為法本如
是故。以本身本智示本法故。無重會普光明 殿及三會等事故。若重重重重無盡之重。不 論三會。以其法界海門總收三世。一念前後
並是一時。亦無往彼重來入此。如來但以本 智對現色身海印門故。一時普示。今言於普 光明殿重重三會者。此非如是。總是一時頓
印之法。如經云。如來於一言說中。演說無邊 契經海。但從法門品類為表法故。菩薩名殊。 非是先來後來之眾。於法界海內。不可以情
作前後之想。違本法故。於一念之內現三世 事者。為眾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此為明 本法。不可從末。前已覆車後須改轍。不可直
推先德以為龜鏡。檢參經意都無重會之名。 以文字敘致法門似有重意。不觀品中經意。 總是敘其前後通括一時一際一法界之智用
法門。如十定品離世間品。皆云。爾時世尊在 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普光明殿入剎 那際三昧者。但隨法位菩薩名別。非是如來
去已重來。以普光明殿為法界果智體故。於 一時之際會其理事。不離無作定門以十定 門是法界體故。以普賢行是法界用。即離世
間品是也。會此二品。不離普光明殿果德大 宅智之本都。如此三度之說。總是一處一時 一法界一會之說。非是如情所見前後往來。
通餘九會。總在一會一時一法界一智海法 門。重重一時隱現無障無礙。今於一法界內。 隨其進修方便行相門中。寄處表法。以分其 十處。十會者。
[0762b13] 第一菩提場會
[0762b14] 第二普光明殿會
[0762b15] 第三昇須彌山頂會
[0762b16] 第四昇夜摩天會
[0762b17] 第五昇兜率天會
[0762b18] 第六昇他化自在天會
[0762b19] 第七昇三禪天會
[0762b20] 第八給孤獨園會
[0762b21] 第九覺城東大塔廟處會
[0762b22] 第十於一切國剎及塵中一切虛空法界會
[0762b23] 名為十處十會。普光明殿中會。此經中五位 六位法門。十定妙理。普賢萬行始終體用。十 處十會總在普光明殿。一真法界因圓果滿。
報居之宅之所含容。十方世界。都為一法一 處一時一體用際攝末歸本。不可別分作前 後往來三會之說。不可以己情塵翳障真教。
又此經中諸法皆以十為圓數。不可但言七 處九會之說。
[0762c01] 又問。何故至第七會。但至三禪。 集八天眾說十一地法門。何故不至四禪天 者。
[0762c03] 答曰。為四禪天依其次第是佛果處故。佛 正於菩提場中正證佛果。通收四禪及十方 世界。總為一普光明殿法界之宅報居之都。
更無上下往來進修所在可得之相。明佛四 禪心想無依無進修處故無往來也。情絕應 真。同法界故。是佛第四禪以菩提樹下寄同
阿蘭若處。普光明殿即是本居之報宅。以此 三說始終因果。重敘前初成佛之時。以明前 後不離菩提體本智海故。如此圓融。始終因
果成一際法門。於此經中前後有六處和會 也。示果勸修門中有二處。已信修行門中有 四處。一如初會中。普賢菩薩入如來藏身三
昧。以世界海旋法門。示佛本源法界十蓮華 藏世界海因果始終報得之門。即普賢菩薩 是其行。如來藏身是其體。即明以用入體理
事徹故。二毘盧遮那所坐之座諸有莊嚴。亦 明因果始終體用相徹故。即以遮那佛以為 報果。以一切法空本智為座體。以普賢萬行
為用莊嚴。以此一切莊嚴具。即還以輪臺戶 牖諸莊嚴具中出眾菩薩。有十佛世界微塵 數。雨寶供佛。即明如來果德常居一切法空
之座。普賢眾行妙用常感依報之所莊嚴。理 事因果體用常相益故。又已信修行門中有 四度和會因果無二門者。即普光明殿三說
始成正覺。攝末歸本一際法界。是一度和會。 二三十七品名如來出現品。如來放眉間光 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共
相問答。說佛出現果德之門。即文殊為本智 法體。普賢為行。明和會體用徹故。以此徹處 即名為佛。初會中佛。即明佛所自成佛也。三
十七品中佛。明菩薩自力所及也。因初佛故 而起信。進修行以信進修行故。自力所及自 佛果故。以自佛果與前所信無異故。三祇園
之中。如來以師子頻申三昧門。舉五位因果 導利人天。四善財童子彌勒樓閣中。和會文 殊普賢始終因果及彌勒菩薩始終因果。都
為一際。體用徹故。通前示果勸修門中普賢 菩薩毘盧遮那二處和會。及後普光明殿如 來出現品給孤獨園及彌勒樓閣四處。通為
六處和會。體用因果無二一際法門。是故彌 勒樓閣名毘盧遮那莊嚴藏。與初會中普賢 菩薩所入三昧名如來藏身。前後名字一相似
故。但取經文品類意況尋之參驗可見。如來 會通總為一時一際。以剎那際根本智宅門 出生滅度及常住在世轉正法輪總無虧一念
成正覺時。是故經言。智入三世而無來往。此 經總有十處十會四十品經。於九會中雲集 都眾總有三百四十二種眾。并第三禪中一
會八種眾。亦在其數。如是之眾各各云有佛 世界微塵數。或云十佛世界微塵數。如是眾 會一時俱會在始成正覺一剎那際。猶如大
海周遍十方互相參映無障無礙。若以第十 會中於一切國剎及塵中虛空法界一切會 者。即十方世界虛空法界及纖塵之內。及一 切眾生身體塵毛孔海會如海十方無間。重
重重重無盡無盡。諸佛菩薩眾海常然。三世 一念。古今咸即今時之際。過去未來無盡之 劫。同時無虧。一念成正覺時也。如是時體成
佛不成佛。覺與不覺時。法如是故。
[0763b04] 第二明示果勸修者。即如來現相品。普賢三 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 如是五品經是也。於現相品如來口中眾齒
之間放光。以光中音聲十方告眾。使令咸集。 普賢菩薩為佛長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舉 佛果德令眾敬愛起信樂修。如來於自身及
座。舉體用因果門令眾咸知。以佛自身為法 界大智身。以諸莊嚴具為普賢行用報果。以 一切法空為座身。以此三法齊平興悲智門。
無始無終。示悟眾生。名之為佛。如來又於眉 間毫相中放光明。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 曜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普照十方世
界已。右繞於佛。從足下入。及於眉間毫相之 內。出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眾。於其佛前共 坐一蓮華之座。復讚嘆佛境界甚深。此明因
果無二。光入足下。明以果成因。眉間光者。十 地智果之光。今入佛足下。以果成因。十信之 位。還從足下輪中出此光也。至十住位內。次
至足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