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Wu Liang Shou Fo Jing Yi Shu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序釋元照述
[0279a06] 堪忍濁土異趣群居。安養淨邦上善俱會。是知棘林胎獄宜奮志以長辭。寶界金池可潛神而直往。潮音偏讚遍見琅函。海眾高棲備聞青史。但以機宜殊等誘掖多門。或恒課密言。或專持嘉號。或克期繫念。或潔己修齋。各赴時緣。備存眾典。唯茲正觀畢趣無生。信是除疑捨障之神方。長生不死之要術也。歷觀前古受誦尤多。逮至方今樂聞益眾。忝從早歲專翫斯文。翻嗟億劫之無歸。深慶餘生之有賴。然則諸師著撰各尚所宗。後進披尋莫知攸往。由是參詳名理酬挍古今。摭取優長芟除繁瑣。述而不作。何敢侮於前修。統之有宗。庶可貽於來學。文從簡易意在修治。月藉指標見月而無勞執指。岸因舟度到岸而自可忘舟。曲被未來不負韋提之虔請。仰承遺囑敢忘慶喜之重宣。聊贊上來冀資西邁云耳。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0279a27] 將釋此經先列義門令知總意然後入經分文 別釋。初中分四。初教興來致二攝教分齊三 辨定宗旨四料簡異同。
[0279a29] 初教興來致二。初 通明一代教興二別敘今經教興。
[0279b01] 初通明一 代教興 大覺世尊從本垂跡為欲開示眾生 佛之知見令其悟入。於是乘時利見而大有 為焉。經曰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
見示悟眾生。則知出生示滅一代聲教半滿 雖殊莫不皆使諸有凡庸自悟己心。與十方 如來法界含靈體性平等無有差異。具足無 量河沙勝德包攝一切世出世法。清淨本然
廣大無際十方法界微塵剎土大地山河依正 因果悉是我輩自心中物。猶如一漚浮于大 海亦如片雲點太清裹。即下經云。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當知此 心即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即是大乘一實境 界非他法也。故占察經曰。一實境界者謂眾
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圓滿十 方究竟一相。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 妄現境界。令生念著計我我所。沒溺生死不
自知覺。我佛如來先覺此心憫諸未悟。慈悲 方便演說諸經。華嚴頓示鹿園漸誘。歸源無 二方便多門。經云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又云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或於此土破 惑證真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或往他方 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說往生淨土。彼此雖 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洞達諸法。然後發大
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以智慧 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歷微塵 剎示生唱滅說法度生。眾生無盡行願身土 亦無有盡。華嚴云我知十方一切諸佛畢竟
無有般涅槃者。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 耳。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是謂 出世大事因緣。十方皆爾豈獨釋迦。教法所 興在此而已。
[0279c03] 二別敘今經教興 韋提機發 淨土緣興。故使闍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 切憂愁。遙望耆山請佛求救。大悲憐愍即赴
幽宮。先陳三種淨福以為兼濟之緣。後說十 六妙觀正示往生之術。今括諸文略陳十意。 一為愍眾生忍受眾苦無由脫故。經云。若佛
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等。又云。 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此觀地法。二 為愍眾生為業纏縛無由解故。如下經云除
無量億劫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三為愍眾 生煩惱障重不能斷故。經云。如來今者為未 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四為愍眾生福德淺薄受貧苦故。經云。但想 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又云。如 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五為
愍眾生隨邪背正去佛遠故。經云。若念佛者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等。六為令眾生離諸染 著住清淨境界故。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
是人中分陀利華。七為令眾生心易得定故。 經云。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若不定 指一方則三昧難成故。八為令見身成就念 佛三昧故。九為令見身見無量壽佛故
(此二皆下經文) 十為令眾生疾成佛故。下云。心想佛時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等。即彌陀經云。生彼國者皆 得不退阿耨菩提。佛意幽深凡情罔測。且用
十意括示大途則一經興致咬如指掌矣。
[0279c29] 第二攝教分齊有三。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辨 大小漸頓三簡了不了義。
[0280a01] 初明二土立教純 雜二。初娑婆入道教觀二淨土往生教觀。
[0280a02] 初 娑婆入道教觀 娑婆五濁惑業重輕根性差 別在機既雜。教亦不純。故有大小殊科偏圓 異徹。經論宗師古今判教互有不同迭相廢
立廣在他文不可備敘。
[0280a06] 二淨土往生教觀 極樂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眾生生者雖 分九品莫不皆發無上道心。到彼進功皆得
不退菩提妙果。故往生論云。二乘種不生。雖 有聲聞弟子皆是先發大心暫履權乘不住小 果。是知二土立教純雜不同。則淨土諸經不 勞簡判也。
[0280a12] 二大小漸頓 天台疏判教相中 祇云此是大乘方等教攝。二藏明義菩薩藏 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遠疏亦云。此經是頓
教法輪。韋提希等並是凡夫便證無生。不從 小入。故知是頓準知一代彌陀教觀皆是圓 頓一佛乘法更無餘途。慈雲法師云。小乘經
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說有淨土何況勸生。又 小乘中不談他佛亦無一字說有彌陀。是則 淨土彌陀一歷耳根即下大乘成佛種。不聞不 信豈非大失乎。
[0280a21] 三簡了不了義 慈雲云。佛 法有二。一小乘不了義法二大乘了義法。大 乘復有了不了義。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
中了義法也。經曰。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 佛乘。斯之謂矣。言了義者了彼淨土即我自 心非他方也。達彼彌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
如此則迴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 豈逃乎剎那際內。故經曰。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即是開示眾生佛之知見。大乘了義豈復
過此。楞嚴勢至圓通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言成佛不久也) 。至若法 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
(藥王品云受持此經即往生安樂世界等) 。華嚴 極談普賢躬陳迴向 (普賢十大願結云臨命終時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等) 。
即知淨穢身土悉是眾生自心。祇由心體虛融 故使往生無礙。祇由心性包遍遂令取捨無 妨。嗟今未學不達唯心。但認點靈便為淨土。
自謂心淨土淨不假他求。佛即我心豈須外 覓。指彌陀為外物。貶極樂為他邦。故慈雲云。 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心淨土淨豈用迢
然求生他方淨土耶。釋曰。子不善心土之義 將謂我心局在方寸。便見西方敻在域外。若 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十萬億剎咫步之間
豈在心外。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若談 唯心便不信有外諸法。豈唯謗法亦自謗心 殃墜萬劫。良可痛哉。妄搆是非障他淨土真 惡知識也 (上皆彼文)
古賢苦口愍物情深。儻屬意 以研詳必因茲而超悟矣。
[0280b19] 三辨宗旨有三。初定經宗二明事理三辨觀 法不同。
[0280b20] 初定經旨 宗是主義一經之主義 須辨示。天台云。此經以心觀為宗。此則單就 能觀為言也。觀佛依正得非心觀乎。遠師善
導並云。諸經所辨宗趣各異。此經以觀佛三 昧為宗。此則通就能所而立也。觀雖十六依 正不同而主在觀佛。即下經云。於見身中得
念佛三昧。念即是觀。但語通餘佛尚濫他經。 可如首題簡別斯盡。觀佛三昧經云。佛告阿 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
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中 燈。煩惱賊中是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 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又云。若能觀
佛一毛孔是人名為行念佛定。以念佛故十 方諸佛常在其前為說正法。此人即能出生 三世諸如來種。何況具足念佛色身。又云。若
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偷僧 祇物污比丘尼破八戒齊作諸惡事種種邪 見。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繫念在前觀佛一相 好者諸惡罪障皆盡滅等。準知觀佛功德難
思。良由攝虛妄心冥真實境。假彼福慧濟我 貧窮。藉彼慈悲拯我沈溺。是却惡之前陳為 入道之初門。故楞嚴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名曰香光莊嚴。略 舉大要餘廣如後。
[0280c14] 二明事理 理是虛寂之 強名事乃施為之總目。名雖兩立體實一如。 其猶水動為波墨書成字。波雖萬狀水濕何
殊。字有千差墨色無二。若謂冥心住寂能所 泯亡則為理觀。舉心動慮取捨歷然即為事 觀。是則理事敵對。未是圓融。今依天台十疑
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此 乃真無生。愚者為生所縛。聞生作生解聞無 生作無生解。而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
達此理橫相是非。幾許謬哉。是知達事即理 理非事外。是真無生故稱妙觀。又準南山理 事二懺須分兩根。利根達理則一切唯心。鈍
根未達則專依事行。餘經理觀唯被上根。今 經觀法通攝利鈍。利根修者莫非理觀。鈍根 修者皆歸事想。利鈍雖異皆得往生。但生彼
已階位淺深。進道遲速耳。然古今判釋互說 不同。一云十六妙境無非理觀。一云據經始 末皆是事想。一云前後十五是事唯第九佛
觀為理。今謂初釋則遺於中下次解則抑彼 上根後說兩分最非通論。夫達理者則諸法 皆理安有此是而彼非乎。甞考經文但出所 觀之境不分理事之殊。得非能觀之人根有
利鈍見有通塞任其分量皆可趣入乎。唐高 僧辨秀甞謂人曰昔聞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達觀之說。何耶夫出言即
性發意皆如。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況我正 念乎。細詳此說深會經宗。但未悉此經通收 中下耳。問今經理觀如何修習。答修法有二。
一者能觀心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為體。下云 當起想念諦觀於日是也。二者所觀境即以 彌陀依正莊嚴為體。即下所列十六種境是
也。能所相冥方成觀行。問起心取境那名理 觀。答了此心境皆因緣生。緣生無生體非生 滅即無生理。十疑論云夫不生不滅者於緣
生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了不可 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此滅散時 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
生不滅也。今明理觀一準論文。以緣生心觀 緣生境。心境雖殊緣生不異。能觀是心所觀 即佛。心法佛法皆不思議。華嚴云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即其義也。故諸行者先開智解通 達無疑。然後晨夕念念繫想彼方依正勝境 熾然求生不妨心境。體自無生。非謂造作使
之然也。是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出處語默 莫非妙理。非唯此觀一代大乘所立觀法莫 不皆爾。法華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 等。又云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
起滅。普賢觀云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淨 名云一切諸法即菩提相。華嚴云一切法無 生一切法無滅。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
有。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金剛般若云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如是等文遍在大 藏不復盡舉。若離諸法而談妙理即墮偏邪
去道全遠。淨名云譬如造立宮殿。若依空地 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諸佛說法常 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聖量若此 正理坦然。必欲進修深須研覈。
[0281b12] 三辨觀法 不同 一代時教所明觀法略為五例。一總 觀諸法如經觀一切法空等。二別觀自心如 止觀還源觀法界觀淨心觀等。三或但觀色經
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及不淨白骨等。四兼 觀色心經云照見五蘊空十二入十八界數息 等。五對觀勝境即如諸經觀佛菩薩等。今此
觀經即當第五。就觀勝境復有五別。一觀佛 相海即觀諸佛三十二相也。二觀普賢行法 即觀六牙白象菩薩身相也。三觀藥王藥上
即觀二菩薩行願色相也。四觀彌勒上生即 觀兜率天宮求生內院也。五即今經觀彌陀 依正求生淨土也。上三滅業破障下二忻願 求生。又下二中第四是娑婆天界第五即極
樂淨方。然此方入道要在觀心。淨土往生義 須想佛。今舉此方觀心一種對校今經略為 六別。一觀心則攝想歸心今經則送心他境。
(經云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天台疏云落日懸鞁用標送想之方) 二觀心不局四儀此 經則要須正坐 (義通餘儀) 三觀心則不拘方所此經
則定須西向。四觀心則不簡餘時此經則須 除便食 (觀佛經云除便轉時地觀云唯除食時等) 五觀心則斷惑證理 此經則成業感生。六觀心則魔業發現此經
則聖德護持。略明六異則知淨土觀門逈然天 別。問今十六觀可名觀心否。答若乃達境唯 心則彼彌陀身土孰非心乎。但恐反求本陰
局認點靈則盡屬他經。非今正觀矣。問或謂 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唯觀心為要。今經觀 佛豈不相違。答觀法被機各有所主。若此方
入道斷惑證真則觀心至要。若往生淨土修 因感報則觀佛最優。彼明斷證正取觀心故 有此語。非謂生佛二法永不通觀。觀佛三昧
皆被未來義非徒設。問心佛無差上乘了義。 今明觀法何必強分。答理本雖融行相宜別。 將使造修有託必須境智相應。古德有言觀
佛有二。一者自心三昧所見佛。二者西方從 因感果佛。諸經觀心即觀自心所見佛也。今 十六觀正觀西方感果佛也。據此兩分求無
疑濫故。天台十疑論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 緣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又觀彼土七寶莊嚴 備如無量壽十六觀等。今經觀佛斯為明據。
問曰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 道不能見如來。今觀佛境豈非色見聲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猶皎月落於百川。四辨八音
若清響發於幽谷。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尋聲 不了性空故不見佛。達士不爾。了色非色何 妨端想於聖容。達聲非聲豈礙側聞於妙法。
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 色聲見佛神通力。覿茲妙論寧復疑乎。
[0282a02] 四料簡異同二。初簡身土通局二辨古今廢 立。
[0282a03] 初簡身土通局二初明佛身二明佛土。
[0282a04] 初明佛身 佛身多種經論所出隨宜不定。 今準天台戒疏且明四身。一謂法身二謂真 應二身三謂法報應三身四謂法報應化四身。
彼云毘盧遍耀正法為身舍那行滿報果為 身。釋迦應跡感赴為身隨緣不定變化為身。 一切諸佛皆具四身。今彌陀身者經云諸佛 如來是法界身即法報也。六十萬億那由他
即淨土應身也。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 身丈六八尺及圓光中恒沙化佛。又云無量 壽佛化身無數以至白鶴孔雀鳧雁鴛鴦等皆
是彌陀變化所作此等皆化身。然此應化合 則為三開則成四。當知西方彌陀果德之身。 即是法身即是報身即是應化佛身一體非一
非異隨召皆得。若乃從本垂跡則一身為無 數身。至於攝末歸本則無數身還歸一身。華 嚴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即其義也。遠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