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五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下
[0063b12] 從文殊讚言去。是第三文殊稱美。文為四。初 領成其說。二歎言行相應。三歎玄。會佛旨。四 受勸又勸領成前兩勸兼領兩訶初如文。次
善男子汝今下。言行相應言長壽因緣者。正 見正知正護正說。即是常住因緣也。此領前 合譬中似解之意故言因緣。能知如來是常
住法者。此領前合譬中分真之解善覆如來。 此領後合譬似解也。常受安樂者。是領後合 譬中分真解也。若領真似二解即是兼領六
位之意。然文殊止一言訶勸。純陀作爾許訶 勸。文殊竟不觝攘翻更讚美。良由純陀所說 會教會機。聖人但說己法不說他法。驗知純
陀是分真位。是故文殊還以分真美其言行。 即是發純陀五戒之迹顯分真之本。私云當 知十讓從迹而說復以小初難大後者亦恐時
會及未來世。唯執小初以難大後。妨於大後 用破小初。言時會者乃是新眾。何以故一代 教門彈斥洮汰已會毫善。豈執如來定入涅
槃同於初小正為未來鈍根小習而執於小。 故法華云除佛滅後。若不爾者豈有如前幢 旛妙供人天雜類菩薩聲聞皆默不受而於城 中工巧微供彰言納受。因茲普領時會之供
復能難佛為佛所歎。又與文殊旁論往復。故 知純陀非聊爾人。三從如來次後去歎玄會 佛旨指哀歎等為廣說。四從我之與汝去受
勸。又汝勸我覆於有為。我亦勸汝覆於無為。 雖終日說有不能盡其用。終日說無不能罄 其極。言所不洎絕而置之。又言置者。指廣置
略即世界置。涅槃正體非體非用非為無為。 既非正體可共置之即第一義置。汝勸我覆 有我勸汝覆無。更互是非莫知其正即對治
置。有為無為乃是旁論。今此正以獻供為宗。 置旁復宗故言且置即為人置。次從汝可隨 時去。是復宗論文為四。初復宗勸供有勸有
訶。二如來印讚成前起後。三明悅可有問有 答。四明讚發讚純陀之說發文殊之迹。初又 二。先勸次訶。就勸供為三。一勸時二勸速。三
勸奉佛。勸時者如初行時初到時病時物新 熟時。今最後供是初去時。二勸速者古佛道 法過中不食今速赴此時。三勸奉佛者正為
最後供佛涅槃。次純陀下訶。亦為三。一不知 時。二不知速。三不知佛。初令時者。汝令時施 佛可時施一切大眾不皆涅槃。此則非時非
時索施理涉於貪。次不知速者。佛六年苦行 尚一麻一米今須臾間何須速也。三不知佛 者汝謂如來實須食耶。文殊同他見謂須雜
食。純陀申已解食即不食故訶文殊墮三不 知。次爾時佛告去。如來印讚成前起後印其 訶即是成前讚其智即是起後。三從文殊語
純陀去。是明悅可。文為五。一偏慶悅可。二破 偏悅可。三並悅可。四解悅可。五寂絕悅可。時 眾謂純陀行淺故佛印其所悅以破時情。初
文殊因此偏而慶之汝說無為蒙佛悅可。次 純陀即以圓破偏。非但悅可於我亦悅一切。 三文殊作兩番關並先定之。若定悅可一切
眾生我說有為亦應悅可若不悅我圓。悅則 破一切之義是則不成還是偏悅成佛愛憎即 作伏並。四純陀覺其伏並還解兩關。一無偏染
悅可。二有普淨悅可。無偏為三。一彈無偏悅 可。二釋無偏之意。三舉譬顯如文。次從等視 一切去。明有普淨悅可。即是如來境界非我 爾所知 (云云)
。五從國王去明寂絕悅可。不應作 偏普籌量。上文殊明有為無為且共置之即 是絕言不可說悅。此中意明有悅無悅。是佛 境界不可籌量即是絕思悅可。初譬分智不
及究竟。王家駕駟譬究竟智。群下驢乘譬分 真智。後譬分斷不及究竟。龜龍在水喻有無 明菩薩行故見不了了。金翅騰空譬無明盡
佛不行故見則了了。開善云。前是下不知上 後是上能知下。冶城云。兩譬皆是下不知上。 初不知上智。後不知上境。靈味云。初不知法 身。後不知應身 (云云)
。四文殊去讚發。讚純陀 之說故言如是如是。其既高推佛境不可度 量。是故讚美。發者拂我執一塗之義。因汝試 我試則非實故言有為非有為。汝推未詳故
言無為非無為。前文殊云。且共置之則言語 道斷。今純陀云。是佛境界非我所知則心行 處滅。覈微則言盡研極則思窮故說觀皆寂。
從爾時面門去第四催供文為四。一催供。二 請住。三領解四。辦供。前來諸瑞各有所表。故 知此光正為催供。文殊前勸純陀時施靳固
彈訶。今佛躬催不敢前却催文為兩。謂光催。 聲催。光催為兩。一催二默。初催又三。一放 光。二解光。三騰光。初放光中照文殊者。上佛
印純陀所說會教合機。今光照文殊亦扶上 化下二人論難皆由佛力。次即知是事者解 也。數人云見色知心文殊覩光遂解佛意。三
騰光催供如文。次悲默者催供故悲未諾故 默。次聲催亦二。初三催次悲哭。次復白大眾 去。請住文為兩。初告眾共請。次重請。初告眾
文為兩。初告眾請。次佛有酬告請如文。次佛 酬中二。先止亂。次說五門觀。觀中二。先作 觀。次結。初六譬空三譬無常三譬不淨兩譬
無我後總結。何故說五門耶。汝請住世本為 開道若能五觀與住不殊。若不能觀住世何 益。遺教云。能持戒時與佛在不異即此義也。
次重請亦二。有請有酬請如文。重酬為兩。初 酬次釋。初文者。汝請久住為哀憫我以入滅 為哀憫 (云云) 。釋中二長行偈頌長行如文偈與
下二偈意同後當說之。偈中二。先偈次長行。 止三爾時純陀領解。又二。初領解次述成。領 解者雖知不滅不能不悲不能不請。雖知如
來滅而不滅不能不慶不能不悅。述成又兩。 一述不能不喜。二止其不能不悲。初喜者。汝 既能知如來方便亦應合知如來真實。故舉
二鳥以譬權實不得相離。春陽之時譬適會 機宜。無煩熱池譬涅槃自在無畏。諸佛同以 二法逗緣無閡自在能如此解。善哉善哉。次
汝今不應思量長壽短壽去。凡舉四義止其 不能不悲。一舉如來境界不可思惟若長若 短皆如幻化幻長幻短非短非長何所可悲。 二舉如來方便若長若短如來於中無所染著
何所可悲。三舉如來涅槃成汝檀因克不動 果因果具足何所可悲。四我為良田成汝因 果汝克因果自是良田。復能令他因果圓滿
自利利人何所可悲。尋文可見。四爾時純陀 下是辦供。先自謙。次辦供。初文中云。涅槃非 涅槃者亦是共行二鳥義也。即如來境界故
下地絕思。次辦供中云。尋與文殊者。有二解。 一云文殊解最後供故携友共辦。二六卷云。 燒香散華盡心供養佛及文殊不云同去。
哀歎品上
[0064c18] 荼毒居懷曰哀。悲號發言為歎。略從事標言 哀歎品。廣而言之內喪道法曰哀。外失慈覆 曰歎。文云。失廕及法味如犢失其母。世界也。
又已生善訛故哀。未生善翳故歎。文云。養育 諸子付旃陀羅老少病苦而行險道生善也。 又現惡未盡故哀。將惡方起故歎。文云。猶如
困病人食所不應食對治也。又應獲祕而不 獲故哀。應不失祕而失故歎。文云。獨以祕法 偏教文殊遺棄我等第一義也。然四緣感佛
佛則興世四機若息。佛則唱滅故約四悉釋 哀歎品。此文梵本猶屬壽命品。謝氏分為兩 者略有十異。前品從人後品從事。前品對俗。
今品對道。前品有供今品無供。前品雙請此 品單請。前品因人此品率自。前品略明佛性 常住。此品具說三點四德。前品論今教此品
具今昔。前品二人論今品對佛論。前品動執 生疑。此品破執除疑。前品聞法抑割。此品見 地動哀歎。然此十義備有通別。今舉一邊別彰
其異。興皇釋此品有七。謂三請三酬結會生起 云佛入涅槃眾生孤露故哀請住世。佛酬云。 汝本為獻供聞法今已納供生汝福德已說新
伊生汝智慧而不肯學知住何益。次祈請者。 如來昔教無常五十許年始得成就。今說新伊 常樂我淨應久住教詔若入涅槃不如還修舊
法。舉象迹秋耕憚教不受。佛即酬云。非全不 教終令汝等得解新伊故云安置諸子祕密藏 中。我亦住中名入涅槃。前已哀祈既不許住
只應譏諷以命要請如來。若具常樂我淨即 免四倒。便得自在久住於世。必入涅槃便不 免倒常樂之言便為徒設。若不住者我等毒
身寧容久住亦當同佛入於涅槃。佛即酬云。 我之去住豈汝所知汝言去是定去住是定 住。我之去住如二鳥雙遊去而恒住此何勞
請住。住而恒去亦何須請汝不解此寧得同我 入於涅槃。既三請不允情無所錯即便生疑 若無常非昔不應說常樂若是何不早說如來
則有差機之失。佛即會云。昔說無常破汝常 病。汝今又以無常為病為汝說常。汝病有前 後故教有興廢。汝自橫謂施教早晚迂迴。如
來屈曲隨逐豈佛差機。早晚自汝反咎如來 如此生起於義易見。而復三請在前三酬居 後。其間子段處處相關斯乃彼師玄談七意。
若欲消釋殊背相生。今明此品是對比丘施 於新伊勝三修法。就文為四。一大眾請。二如 來答。三比丘疑執。四佛破除疑。就請又二。一
請緣。二正請。緣者緣於地動知必涅槃。是故 悲請。問誰動地為緣。答法不在因亦不在緣。 不在因緣不離因緣。既從因緣寧有作者。雖
無作者亦佛神通而動於地令其悲戀安置有 緣於解脫中。亦佛智力說法歡喜安置有緣 於般若中。亦佛體力非悲非喜安置有緣於 法身中。亦是純陀文殊智力令眾開解入般
若中。亦二人通力去時地動令眾悲戀入解 脫中。亦是二人第一義力令眾非悲非喜入 法身中。亦是大眾感對治力聞法歡喜感為 人力動地。非哀感第一義非悲非喜致地動
緣。其義無量。淨名云。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 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就地動。又四 謂時處相由時者佛以四事止華氏之悲。純
陀腷臆小醒低頭飲淚大眾聞法悲惱暫息。 二人既去。法音已停。更欲增其悲戀之善。於 其去後未久之頃。當是時也。震地動之即是
時也。處者大地是橫處。梵世是竪處。或言初 禪是梵世。或通四禪皆是梵世。雖不連地而 有寶宮。亦皆震搖即其事也。問上釋聲光徹
至非想以為有頂。今此地動焉止梵宮。答上 云。有頂有頂文寬得作遠解。此云梵世齊文 而已。若依下文動時能令眾生心動名大地
動。無色四心亦應被動即其例也。相者有三。 一小大動相。二六種動相。三十八動相。是三 種相。皆以形聲為本形有動涌起。聲有震覺
吼。若單形聲是為小動形聲共動是名大動。 形聲各三。是為六種。一中更三謂動遍動等 遍動三六十八。若更分別閻浮提一四天下
小千中千大千十方傳傳相望作小大動大大 動等。有人云。此經六種。華嚴十八動。此豈應 爾。特是形中略言一動聲中略言一震。又云
大動。又云。能令眾生心動。當知義兼十八不 同人情。由者例此亦應有小由大由大大由。 若輪王生沒地得主失主悲喜故。動是名小
動。若辟支羅漢生沒地。得應供失應供悲喜 故動是名大動。若佛生滅地神山神及諸天 龍等得應供失應供悲喜而動即大大動。今 經正明如來八相。唯少升天降魔文略不
存。就八相中是如來入滅地大震動。此則別 語經由。若通論者如前所解純陀大眾皆是 動緣。舊云料簡地動之詞是經家所序。或言
佛說。觀師云。不然當時聞語豈是經家文無 標告。焉知是佛應是地震而有此詞。次從時 諸天龍下是正請又為三。初長行及十一行
半偈是哀請。次二行是祈請。三長行五譬是 譏請。初長行敘語以毛竪哀泣而為其相。次 十一行半偈為三。初兩行一句略請。次七行
一句廣請。三二行結請。初標調御師人仙 犢母即是略舉三事為哀請之端可見。次猶 如困病人下作喪師譬 (云云) 。如國無君主下作 喪主譬 (云云)
。長者子下作喪親譬 (云云) 。如來入 涅槃下兩行結哀請上文。初明犢失母今結 還明我等及眾生悉無有救護。護字結無主
救字結無師。次譬如日初出兩行舉日山兩 譬是祈請歎於一佛而具三益日有三義。一 高圓明譬主益。生長萬物譬親益。照了除闇
譬師益。而譬文論照了合文明除暗正言師 義是本兼有二能。山亦三義。高出水上譬主 益。深入水底譬親益。水色同山譬師益。師德
如山安處眾海能宣妙慧照下昏迷言略意兼 矣。舊解日還自照爭論不同。開善莊嚴云。佛 有智能自照。光宅云。佛果無有自反照智。觀
師難光宅云。佛無反照智亦應不自知作佛 不作佛。彼救云。佛雖無智知作不作。若欲知 時借諸佛智佛道同故。今更問之佛道既同
諸佛無智何所可借。又並但能知他無智自 知者唯應覺他不名自覺。此是光宅四失樏 隔真諦牛糞淨土指端種覺無記如來。次問
開善莊嚴汝用反照智照一切種智者。復用何 智照反照智是則無窮。觀師自云。佛無別反 照智只自有智智能反照。如此說者即害兩 家 (云云)
。今明佛有一智三智三智一智非三非 一而三而一一道種智外破諸闇。二一切智 能反自照。三一切種智非內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