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Weimojie Jing 注維摩詰經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注維摩詰經卷第七後秦釋僧肇選
佛道品第八
[0390b20]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 道。
[0390b21] 什曰。因上章天女隨願受身流通佛 法故廣圓應之迹以明通達之功也。肇曰。 上云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此道虛玄非
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問所以通 也。生曰。應化無方為佛之道既能體之為 通達矣。
[0390b27]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
[0390b27] 什曰。非道有 三種。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三者世 俗善業及善業果報也。凡非其本實而處之
皆名非道。處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 以弘道。則通斯通矣。譬如良醫觸物為藥 故醫術斯行遇病斯治。
[0390c04] 是為通達佛道。
[0390c04] 肇曰。夫以道為道非道為 非道者。則愛惡竝起垢累茲彰。何能通心妙 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
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於心。遇物斯 可乘矣。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乘非無非 非之意。故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 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通達無礙平等佛道
也。生曰。既出其表而行之者皆應化然也。 因天女即是其事故廣之焉。
[0390c13]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 間而無惱恚。
[0390c14] 什曰。五無間罪業也。地獄至 餓鬼惡趣果報也。肇曰。五逆罪必由惱恚 生。此罪捨身必入地獄受苦無間也。菩薩
示行五逆而無惱恚。是由不以逆為逆 故能同逆耳。若以逆為逆者孰敢同之。
[0390c19]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0390c19] 肇曰。罪垢地獄因也。 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0390c21]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0390c21] 肇曰。癡慢 偏重多墮畜生。
[0390c23]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0390c23] 肇曰。慳貪無福多 墮餓鬼。
[0390c25]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0390c25] 什曰。梵本云至 色無色界。凡夫生彼則謂為涅槃第一最勝。 今有為而生不以為勝也。肇曰。上二界道 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也。
[0390c29]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 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0391a01] 肇曰。 示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0391a03] 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 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 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
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0391a06] 肇 曰。示行六弊而不乖六度也。
[0391a08]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0391a08] 什曰。雖迹 與諂同。而實不乖正。所謂善方便隨諸經 義也。肇曰外現隨俗諂偽內實隨經方便 也。
[0391a12]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
[0391a12] 什曰。言其 謙下為物所凌踐忍受無慢。猶如橋梁 也。肇曰。使物皆踐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0391a15]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0391a15] 肇曰。煩惱顯於 外。心淨著於內。
[0391a17]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0391a17] 肇曰。外 同邪教。內順正慧也。
[0391a19]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
[0391a19] 什曰。處非 不捨其本則勝習愈明。故不待聞而後說 也。肇曰。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況能為 人說所未聞。
[0391a23]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0391a23] 肇曰。 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
[0391a25]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0391a25] 什曰。手能 出寶廣施無盡。肇曰。手出自然寶周窮無 盡。
[0391a28]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 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
[0391a29] 什曰。佛種姓即是 無生忍。得是深忍名曰法生。則已超出下 賤入佛境也。肇曰。得無生忍必繼佛種。 名生佛種姓中也。
[0391b04]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
[0391b04] 什曰。天力 士堅固端正身也。
[0391b06] 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0391b06] 肇曰。那羅延天力士 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0391b08]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0391b08] 肇曰。法 身大士生死永盡。況老病乎。
[0391b10]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 婇 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0391b11] 什曰。如太子慕魄 比也。
[0391b13] 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 以正濟。
[0391b14] 什曰。渡處名為濟也。
[0391b15] 度諸眾生。
[0391b15] 肇曰。津河可度處名正濟。險 難處名邪濟。佛道名正濟。外道名邪濟也。
[0391b17]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0391b17] 肇曰。遍入異道。 豈曰慕求。欲斷其緣耳。
[0391b19]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0391b19] 肇曰。現身涅槃而 方入生死。自上所列於菩薩皆為非道而 處之無閡。乃所以為道。故曰通達佛道也。
[0391b22]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 道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
[0391b23] 什曰。自相遇 以來維摩獨說。似是辯慧之功偏有所歸。今 令彼說欲顯其德者也。亦云。推美以為 供養也。
[0391b27] 何等為如來種。
[0391b27] 什曰。種根本因緣一義耳。 因上大士隨類化物通達佛道。固知積惡 眾生能發道心。能發道心則是佛道因緣。
故問佛種也。亦云。新學欲得佛而未知佛 因。故問其因也。肇曰。既辯佛道所以通。又 問其道之所出也。維摩文殊迭為問答應
物而作。孰識其故。生曰。如來種是擬穀種 為言也。向以示眾惡為佛。今明實惡為種。 故次反問焉。
[0391c07]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
[0391c07] 什曰。有身謂有漏 五受陰也。義云。有身應是身見。身見三有之 原結累根本。故直言身見。身見計我欲令
得樂則能行善。故為佛種也。肇曰。有身身 見。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 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也。何則變邪而
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 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由邪起善因 惡生。故曰眾結煩惱為如來種也。
[0391c16] 無明有愛為種。
[0391c16] 什曰。向總說。此開為二門 也。一切結屬二門。故偏舉二門也。自此已 下次第廣開者也。
[0391c19] 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
[0391c19] 什曰。 四倒為因五蓋為果。是則名曰生死兩輪。 兩輪既具六趣斯遊。
[0391c22] 六入為種。
[0391c22] 什曰。義言六情愛也。愛為生本 故偏廣開也。
[0391c24] 七識住為種。
[0391c24] 什曰。初禪中除劫初梵王及 劫初諸小梵自後合為第一識住。劫初唯有 梵王未有餘梵。梵王念欲有餘梵。餘梵爾
時遇會來生。梵王因起邪見謂是己造。餘 梵亦自謂從梵王生。雖有精麁其邪想不 異。是名異身一想。第二識住也。二禪形無 優劣而心有若干。除入解脫種種異念。是
名一形異想。是第三識住也。三禪形無精 麁心無異想。所謂一樂想。第四識住也。并 無色前三地是名七識住也。識住識得安 住也。識念分明無有惱患無壞者是名為
住。惡趣則苦痛壞。四禪則無想壞。非想滅定 壞。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 住也。問曰。欲界亦惡趣所壞。云何立識
住也。答曰。取地壞不取界壞。欲界惡趣善 趣趣乖地異。苦樂殊致義不相涉。故不相 壞也。又義云。應為七使也。
[0392a12] 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
[0392a12] 什曰。愛我怨家 憎我知識惱我己身。一世則三。三世為九。 義云。九結也。
[0392a15] 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 惱皆是佛種。
[0392a16] 肇曰。塵勞眾生即成佛道。更 無異人之成佛。故是佛種也。生曰。夫大乘 之悟本不近捨生死遠更求之也。斯為在
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矣。苟在其事而 變其實為悟始者。豈非佛之萌芽起於生 死事哉。其悟既長其事必巧。不亦是種之 義乎。所以始於有身終至一切煩惱者。以
明理轉扶疎至結大悟實也。
[0392a24] 曰何謂也。
[0392a24] 肇曰。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 因。而曰塵勞為種者何耶。生曰。佛為至極 之慧。而以眾惡為種未可孑孤。故問云爾。
[0392a27]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0392a27] 什曰。苦法忍至 羅漢無生至佛皆名正位也。言無為而入 者。由取相見故入正位而取證。又言見 無為無為者盡諦。盡諦是其證法決定分明。
見前二諦時雖無反勢未決定分明。言據 其決定取證處。
[0392b04] 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392b04] 生曰。 以現事明之也。見無為入正位者。苦法 忍已上結使已斷既至其所始為見之。以 本欲捨生死求悟。悟則在生死外矣。無
復不捨即悟之義。故不能復發菩提心也。
[0392b09]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0392b11] 生曰。諭入 正位。
[0392b13]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 彌山。
[0392b15] 什曰。言其見深而高也。肇曰。我心自 高如須彌之在眾山也。
[0392b17] 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0392b18] 生曰。諭見無為也。此二諭以明萌發其 事焉。
[0392b20]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0392b20] 什曰。謂為 眾生無鞅數劫以煩惱受身深入生死。廣 積善本兼濟眾生。然後得成佛道。所以為 種也。
[0392b24] 譬如不下巨海終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 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0392b25] 肇曰。二乘 既見無為安住正位。虛心靜漠宴寂恬怡。 既無生死之畏而有無為之樂。澹泊自足無 希無求。孰肯蔽蔽以大乘為心乎。凡夫沈
淪五趣為煩惱所蔽。進無無為之歡退有 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勝是慕。故能發迹 塵勞標心無上。樹根生死而敷正覺之華。 自非凡夫沒命洄淵遊盤塵海者。何能致
斯無上之寶乎。是以凡夫有反覆之名。二乘 有根敗之恥也。生曰。無價寶珠是海之所 成。一切智寶亦是煩惱所作也。要入煩惱海
中求之然後得矣。此一諭以明既不捨結 有反入義焉。
[0392c09]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 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 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
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 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0392c14] 肇 曰。迦葉自知己心微弱不能發大道意。至 於勝求乃後五逆之人。傷己無堪。故善文 殊之說。
[0392c18]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 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 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 發無上道意。
[0392c21] 肇曰。凡夫聞法能續佛種。則 報恩有反復也。聲聞獨善其身不弘三 寶。於佛法為無反復也。又法華云。二乘中
止終必成佛而此經以根敗為諭。無復志 求。夫涅槃者道之真也妙之極也。二乘結習 未盡闇障未除。如之何以垢累之神而求 真極之道乎。以其三有分盡故假授涅槃。
非實涅槃也。此經將以二乘疲厭生死進 向已息潛隱無為綿綿長久。方於凡夫則 為永絕。又抑揚時聽卑鄙小乘。至人殊應 其教不一。故令諸經有不同之說也。
[0393a03]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 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 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0393a05] 肇曰。淨 名權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同世家屬。內 以法為家屬。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生 斯問也。生曰。普現色身以通達佛道為迹
也。問此義者。欲明其事要必有本反于生 死之致。故能無不入矣。是以答終戒品便 云所為無方也。
[0393a12]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
[0393a12] 生曰。 所謂菩薩以智慧為主。而智慧以內解為 用。有母義焉。
[0393a15] 方便以為父。
[0393a15] 什曰。窮智之原故稱度。梵 音中有母義故以為母。亦云。智度雖以明 照為體。成濟萬行比其功用不及方便。
故以為母。正方便父。梵音中有父義。方便 有二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 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
其漸悟。方便義深而功重。故為父也。肇曰。 智為內照權為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 之所因出。故菩薩以智為母以權為父。生
曰。方便以外濟為用。成菩薩道父義也。
[0393a25] 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0393a25] 什曰。菩薩如來 通名導師。以新學謂其未離受生應有 父母。今欲顯其以法化生絕於受身。故答 之以法也。生曰。菩薩以上至佛也。
[0393a29] 法喜以為妻。
[0393a29] 什曰。如二禪中自欣離下 地故生喜。亦於諸善及實法深心愛樂發 大歡喜。以此自娛外無餘欣。喜為樂具。其
諭如妻也。肇曰。法喜謂見法生內喜也。世 人以妻色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也。生 曰。妻以守節為欣。失節則憂。喜於法者 此之謂也。
[0393b07] 慈悲心為女。
[0393b07] 什曰。慈悲性弱從物入有。猶 如女之為性弱而隨物也。肇曰。慈悲之情 像女人性。故以為女。生曰。慈悲以外適為 用。有女義焉。
[0393b11] 善心誠實男。
[0393b11] 什曰。誠實之心於事能辨。猶 男有貞固之性濟成於家業也。肇曰。誠實 貞直男子之性。亦有為惡而實。故標以善
心。生曰。其心既善加以誠實。必能幹濟菩 薩家而成大業。有男事焉。故云誠實男也。
[0393b16] 畢竟空寂舍。
[0393b16] 什曰。障蔋風雨莫過於舍。 滅除眾想莫妙於空。亦能絕諸問難降伏 魔怨。猶密宇深重寇患自消。亦云。有非真
要時復暫遊。空為理宗以為常宅也。肇曰。 堂宇以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生曰。於緣 為有是外有也。自性則無為內虛也。可以
庇非法風雨而障結賊之患。是舍之理也。
[0393b23] 弟子眾塵勞。
[0393b23] 什曰。眾塵即塵勞眾生。化使 從己令受正道也。
[0393b25] 隨意之所轉。
[0393b25] 什曰。轉令從己化也。肇曰。 塵勞眾生隨意所化無非弟子也。生曰。轉 眾塵之愚以為智慧之明。豈非從化義哉。
[0393b28] 道品善知識。
[0393b28] 什曰。三十七品三乘通用。菩 薩兼以六度為道品。取其親附守護利益 成就。義同三益。故類之知識。
[0393c02] 由是成正覺。
[0393c02]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 也。可謂善知識乎。生曰。益我以道。由之 而成善友義也。
[0393c05] 諸度法等侶。
[0393c05] 什曰。或有雖為知識不必 能為剋終之伴。或雖為伴而不為知識。 又言伴侶明善始令終必至道場也。肇
曰。六度大乘之要行。發心為侶。俱至道場 吾真侶也。生曰。我本欲到諸法彼岸而假 諸度得至。伴之良者也。
[0393c11] 四攝為妓女。
[0393c11] 什曰。四攝聚眾。猶眾妓之 引物也。肇曰。四攝悅眾以當妓女也。生曰。 悅以取人四攝理也。
[0393c14]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0393c14] 肇曰。口詠法言 以當音樂。生曰。悅耳致樂莫善於此。
[0393c16] 總持之園苑。
[0393c16] 什曰。總持廣納為眾妙之林。 奇翫娛心猶如園苑也。生曰。持諸法使不 得散失為園苑義也。
[0393c19] 無漏法林樹。
[0393c19] 生曰。無漏之法既根深不可 拔。又理高而扶疎為樹之像。漏法不復得 間錯其間。林之義矣。
[0393c22] 覺意淨妙華。
[0393c22] 什曰。華之體合則不妙。開過 則毀。開合得適乃盡其妙也。調順覺意亦 復如是。高則放散。下則沈沒。高下得中乘
平直往。開合之相其猶淨華也。生曰。七覺 以開悟為道。無染為淨。華之法者也。
[0393c27] 解脫智慧果。
[0393c27] 什曰。解脫無為果也。智慧有 為果也。生曰。結盡為解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