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八
沙門釋智

[0808a14] 釋義四等荊溪 無緣是故彼此 不可說法名平等
平等真法度眾生 慈悲即是 即是行一皆是
法施相成並列六度所以六度四等荊溪 六方料簡何故
一實荊溪 化生既是圓行 不必全然圓行
一一 古人分為護法 四攝愛語利行布施同事敬事
供佛有心三千具足不輕 六念六和淨天第一義天 大論人王生天
三界諸天清淨天三乘聖人大經 生天淨天四果 義天十住菩薩何等
十住菩薩名為義天諸法 云何一切法空義第一義天佛菩薩不變明達
法界能破無明義天第一義天六念 四教淨天故知淨天 二教六和可見
六和六法云和 慈和次第 一同和敬通達實相
安立眾生戒品無有和眾 未來必得菩提是以 和敬和敬通達實相
知見安立眾生同知無有 知眾知見開解必得種智是以同行和敬通達實相無念
眾生實相知眾因此 行當成佛是以慈和無緣威儀知眾
佛性未來必得金剛是以 慈和無緣出眾 知眾佛性未來必得無上
是以慈和無緣 心意知眾佛性 佛心是以四下
三諦一心三諦不可說 名為質直正行淨心實施小賢調出家惡人
不過闡提既有佛性即是 艱難無異 無諍七佛八相淨土
隨情權實三教隨情圓融 不同文明業者 亦復不等
斷行助道五結 法施如是善男子荊溪 一一心細
法華 法門如法 法相中法法施
菩提道場法樂如今消釋 是故相應乃至無量相應一實不受冥合六時得益初八
婆羅門發心荊溪 是故清淨 初善心淨致敬供養淨名
謙讓不受赤心 淨名分科 自性寂然隨機四教
故云釋義 福田不二名為福田 通名福田高下
乞人心地三千 心地三千生佛一致名為不二 不二法施二眾瓔珞
無礙四德障蔽 淨名說法城中乞人 提心結成不堪大菩薩

問疾品

[0809a05] 室內說法攝受 品題二明來意荊溪明淨前來
方便品問疾 方便品料簡弟子品
利益 室外室外何以 世界二門歡喜
二門共有是故不論第一義共有 共有 世界一種不定第一義
是故 來意 荊溪權謀方便處處現身
何以權謀即是大權無形故知不思議權謀即是無形形聲
四教凡夫方便品 弟子品菩薩菩薩品 折伏四者
大用展轉 文殊淨名 調伏不思議
淨剎香積阿閦佛 五品下文不出折攝 荊溪五者
異義可言 同義文殊受命文殊 辨別正解時眾
渴仰荊溪親承 而已神變 得益不輕隨從三觀攝受引入
淨土荊溪多少 宿同居中分是故 必須不同二乘
顯露 第四意中 淨國佛國品
大品法華正位證果二乘 荊溪 祕密上下文一切皆然
一往 至大品等依次不可 大旨下去處處
且別故云利根不定 佛印前列 荊溪大士
收束機宜成教故云 何須菴園 未知
入室見大權變 入室之後故云如是事理不容易 如來印可天帝發願
後代必須菴園起發 菩薩行品阿難白佛以何因緣 文殊問疾
不無高下等覺初中後文殊修行積久後心菩薩一往 所以一往
如來楞嚴央掘 央掘 淨名左面大臣
左右 荊溪二乘菩薩 而已
不可如初 文殊設問淨名觀眾生淨名 文殊說法不二門利物
文殊言說淨名 中間 淨名善來文殊
權實前後能化大士 眾生能化
下次眾生 我有 標示
因果 色身四大光明 上升
荊溪貪欲一身 三分等分
義通由於心理必然夷平四大四相 荊溪何不由於生生
如火一往 荊溪二義何者由此三毒
三通因果人人 共有
四大 四重是故感人四大 故云四重
十惡三塗乃至生人 四大增損增加華嚴殺生 令眾生三惡道後生人中二種
果報一者二者短命十惡 四大增損短命 增加強弱荊溪
輕重同居天道地獄不定 善惡有餘
有別荊溪有餘 人生 未見別理
有別二種漸教 四分
荊溪無為同體 界內三界愛見四分界內 界外方便二簡四大荊溪
變易 具有四大苦果 四大使念念
變易名為生死生死任運 輕微荊溪所以不問生死苦 變易生死所以老病
荊溪 因緣未見因緣界內 同體法性無明不成
應作變易界內分段 界外通名變易
斷惑有方便果報二種 自體果報自體乃至無後 果報因緣十地
等覺無後上下相望輕重 通約十界 十界輕重阿鼻等覺
究竟果報 證果得名佛界一闡提 五根
阿鼻至此無間無間 二受闡提無間 以上輕重中略
故云乃至佛界故云乃至 乃至其二 觀音成佛界外
無明見佛不了自體三毒 即是四分二簡既有荊溪生死何妨四大四大大品
界外四大同體不疑 大經究竟四大不為生死 如何涅槃
為生豈非等覺為生 等覺無生 荊溪古來不知
不得如何觀音果報 惡業煩惱等覺 無明從此等覺
生死感應 不同金剛等覺 無明同等
究竟二種 下地 荊溪所有無有後生死者
以為仁王 無後等覺不立等覺 十地中有三生立法
終生以為寂光 故云因緣 荊溪別教便仁王不立
三十無明法雲一地 無人未可寂光 圓教圓教三十皆是因緣作下
依果荊溪未可向來 等覺有無寂光 上品
荊溪後生 是故天親無著攝大乘論無著天親
法相在乎天親故云天親通用不二 法門妙理一體隨機立宗
龍樹文殊一切眾生佛性 天親彌勒無二有名 闡提定性二乘佛性
作佛不定菩薩佛性未來 成佛西方土人 大師龍樹觀法解釋佛經名相
隔天內證隨機 荊溪一家 擅美佛經分別
天親法相宗龍樹法性可知 龍樹佛滅後五百年天親九百天親
持論彌勒天親一家 豈但龍樹觀法至於義門名相 智論中論法相以為
不獨正用故云天親 通明五行五行
因果體用涅槃中分 行為 何以梵行
二行因果對於 何所三學四等故知 慈悲因果分別荊溪
生天起用 因故聖行乃至既是 名為起行名天
別圓二種聖行 嬰兒標示 名為嬰兒惡名與其
故此由於慈悲 荊溪是故自行自行梵行
慈悲二行因果 略明何者自行無二嬰兒
究竟天然定慧 莊嚴故云以下
十界荊溪二行 隨機荊溪何時不興
引文淨名 約法今文 上標
四土荊溪四土 權實寂光唯有 中一方便有神
得名不得應化 同居一向同居 不同一同四土
料簡 佛界菩薩界 聲聞三果
坐斷二乘無餘 有果菩薩佛界方便 故云界內未盡荊溪人天
六界淨土藏教二乘 通教二乘三教菩薩由是得名六界有餘三果
因緣三生 果報寂光 四土荊溪方便同居故云
寂光究竟無實 四土同居合一荊溪 料簡荊溪
無障礙 現等覺荊溪 高下四句不可
如來則是豈不 現實 寂光
二等 等覺權實如此例示 有餘同居觀心荊溪
義通初心是故無貪人權 自行明示 之所以自行精進懈怠
不可精進不定隨宜乃至一切一切鬼神有權假設如此
文殊四明 出生
文心雕龍徵召 三代末代 上古純質結繩
合同符契荊溪古人問疾 文殊淨名除去所有五品
法供養正經 正經
二三荊溪 名為 一品
二聲菩薩 問疾初文調伏 五品
問疾品略明權實分科文殊文殊 分科自下釋義問疾
自謙行人平聲使 行禮謙遜故云往復 往復問答分科
去聲初二 實智深廣妙覺法界 權智非要荊溪二智
得名隨情權且 如法第五轉輪王 七寶七覺明珠
開顯圓實明珠中道 開權
法華無異故且四句 荊溪三教 大經三句次第三教不生
三教荊溪 權且 三教苦集二明因果滿權實
法式斷惑高下多少 法式非但荊溪悉知成就
向慕 荊溪十方義通八方即是同居上下即是有餘 荊溪一往十方
同居如法壽量 二智究竟無等者冀望 大眾分科
文殊賓主往復 淨名為主文殊往復淨名現相
釋義神力 二空
四土同居方便 寂光荊溪常寂光究竟清淨 究竟自行相者正言文殊
等覺故地 所以一切等覺
權實荊溪 權實所有權實不同
以下 荊溪心安不動
所以滿至於究竟 三事具足滿淨名 究竟荊溪
安眠即是真性慈悲 即是方便解脫
法身應用有病報身自行
法身應用 諸色 料簡二簡淨名
荊溪莊周假設 人名名為乍可 復轉有所
莊子黃帝赤水 崑崙還鄉使 不得使不得使 [*]
不得使黃帝 可以思慮 不得聲色不得 [*]
不得無心無心。 [*] 巧言 現相料簡徵文
表土寂光法身荊溪 四不可說四土三身 荊溪文殊說法
淨名如來不易法華方等 可知天華地動眉間文殊一代便住世見聞
燈明彌勒 妙法方等淨名文殊 分科釋義
略釋善來荊溪 無餘無餘三藏 斷惑不出無餘
故云心觀次第 初地雙流所以菩薩三教 第七圓教後心
失意初心無緣第六 善來
二乘荊溪 二諦同異淨名諸菩薩 有法不無
唯有表語三萬 即是自性來者古人 自性不顧他性不出
正解 無緣四不可說三諦
不可說如來命者 淨土佛國圓教 荊溪
後心故知文理第六第七 無緣不堪高位有緣所以 文殊今文顯德荊溪
皆是四不可說有機人理 顯然文殊 不見略釋不下
見相不見 三聚眾生大論五十眾生 三聚一者正定入涅槃二者邪定
不定不見外境空中 不二門空中不見 七方便不見國土見法
空中假而依正終日炳然 今文文殊荊溪淨名 大會齊人有緣
等覺下去有緣 節節有緣料簡 荊溪
分別法華明知 相離不同三教知見 荊溪復次圓教知見
皆是不來文殊 無趣正當不來來義不同眾生 故云不來如是文殊
分科釋義初文 印可標示三句行經 第三大師而已
不須 荊溪故知善來 有緣自此不能
可知今圓 文選金沙 大河大經佛說一切江河
三千世界娑婆猶如 西海江河金沙
觀法復次 正解 去者三教究竟
去者 之下 引文荊溪
大品二種三界 大論不來 眾生故而文殊
例示淨名為主文殊文殊 指空 不見圓融
究竟見者淺深文殊其所 復次 荊溪賓主相見
大士法身賓主淨名妙喜妙善中間 使文殊
問疾所居賓主分科釋義分科
問疾有勞 大品 氣力智論第十諸佛法爾
復次世界世人問訊人中受寒 生死問訊復次世界 問訊佛力問訊
復次佛土智慧神力無異 問訊 四土荊溪不可
內心惡相忍者有損即是易治八苦五衰八苦 顯宗論大小五衰五者塵埃
華鬘三兩臭氣 決定命終 小五衣服可愛自身
光明沐浴水滴 一境五眼 命終善緣
荊溪一者六道 隨一隨一三塗隨一三塗宿 三乘六道因故
三乘不可有餘荊溪不如有餘相待不可 不可何不不如一時相望
不可易見果報 寂光荊溪無實無實 何以無權自行不須故云
無實有權 一句荊溪如來一音 一家解釋佛心不該
家語孔子大聖王肅 料簡荊溪勸學 大師意見經論不須二義
寂光 寂光療治有損 眾生不同至此
見思 三義有為有著 無為破著亦復如是無為
無明 三觀四教調伏便 四土荊溪
無知界內塵沙界外 界外界外出界 中道正觀
正治有餘有餘無明果報 無明果報有餘 利根通教利根界內惑
中觀正意 約同四句
一偈持誦 如是行者得度槃特 上口年老一偈皆知
不足為奇所謂口四其所其所生天 得道菩提自然因此心開意解羅漢果
大論九十一偈法句經 一偈大論故云央掘央掘摩羅本名一切世間婆羅門
跋陀四韋陀 端正染心央掘不從初生瑞相
婆羅門世間受教殺人 沙門必得生天於是
奔走不及白佛佛化羅漢果 頞鞞梵音 身子頞鞞威儀庠序問曰
悉達太子生老病死三菩提 師說諸法緣生 (苦諦) 因緣 (集諦) 法緣 (滅諦)
如是說身子 聞已其所目連甘露 身子目連 人見羅漢淨名淨名
荊溪無明永不一往 三乘大小執教是故無有
初心宿業復重 宿業在此無明 有損
增損舉事淨名 表法善果調達大經迦葉 復讀十二部經獲得四禪
惡友退失四禪邪見無法 涅槃尼連禪河迦葉 見佛來生邪惡生身
阿鼻地獄調達 長者外道 阿難
退法人退羅漢 退三乘荊溪不同故云利鈍不退
三不退退塵沙不退無明不退 果報果報一向不退
既然皆是方便 唯有二種退 其實不可更為約出
增損 直至不退名為淨名
無量荊溪一者當時佛語譯人 或是二者不盡世人 無量無已之類故知文殊不事
承旨第一不盡 譯者簡略 分科不思議品不思議
觀眾生觀眾生品空觀 道品假觀不二門香積中觀 三觀三惑
釋義分科 初文 問疾
淨名分科 第二第三 第二問疾同居
淨名眾生正意在此 一切別論發心 自從四弘誓眾生無始
菩薩發心得無生忍 發心大願至真 淨名幾時其所未知
結緣多少偏圓淨土後生生成生生願行剎那剎那
未曾剎那行願故知 據此淨名眾生 節節方便
同居荊溪道理有餘果報 名為 四正勤
生死愛心 心滅下地番番變易 為生不退不退變易
下地變易方便果報 方便生死 便無明 初中後下地
無明方便若然 果報從容釋義依正 愛著依正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對於
妙覺下地寂光料簡 荊溪 荊溪中意事理
即是 淨名 眾生淨名悟淨大悲
眾生淨名相應 淨名一切眾生 大悲眾生所以
可以 可以修行可以可以施教
相對荊溪 無明是故即此無明名為故事 第三問疾
何者釋疑釋疑通論不盡眾生 不可
分科大悲一子地四等心
慈悲一子地愛念眾生 捨心平等能所俱空 故此地位
四等具足有性 無異 父母譬如第一
經文兩句文殊菩薩 標示不下無緣無緣無心
眾生眾生自然大經即如王舍乞食時調 如來
五指師子淨名 淺深二眾生下生法 眾生
經略荊溪一往 不無
法體 法身荊溪中意相異
體用無緣約法明體 法身慈悲眾生明體一如
隨機眾生性起菩薩 分科分科
從來 方便真實 寂光二空
荊溪別有 不了 荊溪中意即是何須
若爾若爾 有為太虛太虛 太虛內外
四句通教之外 太虛同理 法體常在
不可思不可不可 不可可觀引證 引證荊溪螺髻
故云 表相將相有無 依正
中華古今封疆封土 疆界之間 [-+] 分界荊溪
不無不無 非有可見 何為荊溪分段
對法空三昧小乘十八 空中有空問答
荊溪境智 境智 荊溪境智
一者不可二者淺深 教區顯得 別無
所以通約理性真諦 空名真諦一往
明達本性 智障真諦 四問可分荊溪
以下小乘若是 分別不空 能所俱空荊溪
分別不分豈不 分別境智相對無分別 二空
能所 權實荊溪圓教以是三教境智境智
是故未名分別 復次空當 荊溪
文中 因果相望易見 善行
不同分別 諸見諸見即是何以 約見見相
空門 雙非大經 大經佛言中有
執著虛妄二事 乃至非有 是故一切眾生佛性名為
佛性虛妄智者眾生佛性 荊溪佛性緣生四句 四見自此
邪見失意邪見何況 人法無我 即是破見入空不同
所以荊溪凡夫 具足二行六十二見
荊溪 無始六十二見無明
同義同一眾生 唯一法身身體不二 無始依正
諸佛解脫 心中解脫圓融解脫般若 一切諸佛不異佛心
成佛 佛心無垢五道 五道不受
空空亦復 總結圓融 荊溪真性
無體一切諸法唯一真如若爾 有餘中意真性一一 解脫亦即
依正不二歸宗佛國 不二所以至極 斯文一心無情成佛
有情成佛不信無情天帝忉利不信憍尸迦三十 三天
深思依正意符從此 三觀根本
侍者分科 應機荊溪 侍者不出四教淨名轉用魔事佛事
廣明釋出 分科問疾 問疾
金剛身法身 金剛大經荊溪師子吼 退不下
舉凡聖人 不合不下不合凡聖色心
相離空也凡夫
依正四大 云何四大骨肉地大血汗水大火大風大復次
不下淨名 理事觀音
今文 分文分文分科
信行設法有利信行法行 歷法觀察俱利信行聞慧
法行修慧聞慧宿成立上下荊溪文殊云何 五品從此生下五品成上
三觀國王長者 大弟子三教菩薩三教多用歸於在其中
上文故此 假而不通往復 空中一切法方等
三惑因果不同觀眾生 弟子菩薩法華一味成上不二不二
香積雙流不下四教 荊溪入室四教 斷見三藏對治
三藏教若爾 小數 大數故且故知經文
一家 行人教門初文淨名分科荊溪三藏故經云
無常無常三藏厭離 通人三藏無常無不 別圓兼具可知
釋義分科二果 釋義入空入空
宿小乘宿 觀心空名不能觀心實相十界罪福性空天眼無從開發
淨土區別易解小乘 界內宿界外宿故云宿界外宿所謂根本無明無明
法性無生內外莫不 一念無明反觀無生 任運除根菩薩
大慈一切眾生 佛性未來成佛聲聞大論五十一 婬欲眾生心繫縛
是故戒律婬欲白衣殺戒在前 毘曇 何以通有利根
三觀在此菩薩 別圓菩薩聲聞戒 大論別教分科
釋義悲心勸發 勸修福慧大論 大論第四出家人五穀
不淨活命名下星宿日月 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 使四方巧言不淨活命 種種呪術吉凶不正四維
利養 功德吉凶為人說法 令人敬畏所得供養動人
高名上位末流 不得荊溪非唯四教慧命勇健荊溪
即是首楞嚴勇健名為精進不退圓教結成法行
調伏觀法分科初文 淨名分科調伏界內 別圓界內二三
觀法 三觀解釋 別人十住入空十行
初地故云中道 別人入空空心三諦
入空使三觀 別教可解 中心圓融假名
圓融一心 一心圓教雖然 信解
接人 名次一心可知
一心荊溪 前後行相前後 方等中意方便
由來學者 止觀方等部別有機宜修證大師荊溪圓接通
何以大師荊溪 甚微宗師大師信心不無
前後一心圓教前後 圓教荊溪 前後豈非
有空荊溪中觀調伏 三空破見三假 未成之中
豈非無明漸次 止觀大師荊溪顯示止觀 法華妙行方等
方等中意故知不同別有更為 不可若爾四教方等之中應有 最為方等部何以
大師光明觀經方等 何不華嚴般若應有豈止
文義不論 文理 從良通經釋疑
經文。二種 何故一心 別有接人故云通論
接人始終 一心法華 唯一圓融大師三觀釋經
一家三觀龍樹南岳 釋經獨斷故云 空觀調伏見思分科
分科二諦入空 虛妄二諦
所以菩薩 三假小乘隨事三假大乘三假 隨事二種正報依報
法塵意根一念 次第不斷相續 無心相待成約
相續相待 無為無心三假先世 行業託生父母相續
相續相待依報 四微時節改變相續不斷 及長大乘無明幻化
尚無色心依正幻化 (十一不足) 入眾分科 眾生入空三結荊溪
眾生眾生 實法分科分別 分別所以
法想例示身子身子 為例小乘利根得無 菩薩法想
以下荊溪分別 陰入十法界四法界 中空中耳四法界
法空二乘不得法空不明 長短四界實相破除不同 數人數人小乘涅槃
法界二邊法想荊溪 二邊不同如下 所為二邊十界生死涅槃
二邊即是平等空也九百七十二 八十一十二何故 一番四十八一品十二
一番諸見各別一見 十八唯一三假十二 平等荊溪平等
古人平等目連大小三空不同料簡 第二假觀平等觀
破用 為難利根 第二
真諦 凡夫荊溪 使者有緣無為
使毘曇第一義平等 平等以為無為使 能緣心緣使滅諦
別圓斷惑荊溪別圓 別圓一時釋義 分別三觀
別教一心屬於 方等故此三空 別圓自此中一經文。
涅槃中道 入空而已故知三諦在於 二教所以
理具別圓經文 別圓方等 各異辨別名分義通
隨機眾生佛性可知上文 從此若爾始末一音 一音復次
中道初中 三諦俱空 正用一往
一往三觀在於 顯示入空 接入但是相似
中道無明假觀調伏無知 談義談義 荊溪平等
瓔珞示意 三根荊溪假有 三等三根上根煩惱三教
從此三根以下 習氣通教無有 別教荊溪
引別別圓 通教三根 別教三根識別
不空 二觀二觀 通教習尚
無明惑方等三根長短使多少不同 別教等覺唯有一品使菩薩
有無次第三觀 不思議使別圓 三根假意 (云云) 。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