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Ming Xuan Lun 淨名玄論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名玄論卷第五 (宗旨中)慧日道場沙門胡吉藏撰
三論境智門
[0883a15] 智非孤生。必由境發。故境為智本。境非獨立。 因智受名。故之智為境本。非境無以發智。 非智無以照境。非境無以發智。故境為能發。
智為所發。非智無以照境。故智為能照。境為 所照。以境為能發。為智所照。即境能為智所。 智為能照。為境所發。即智能為境所。境之所
照。能發於智。故境所為智能。智之所發。能照 於境。故智所為境能。不得言境前智後。亦非 智前境後。亦非一時。唯得名因緣境智也。
[0883a24] 問。以何為境。而能發智。答。如來常依二諦說 法。故二諦名教。能生二智。故二諦名境。關 中曇影法師注中論。親承什公音旨。什師
云。傳吾業者。寄在道融曇影僧叡乎。影公序 二諦云。以真諦故無有。以俗諦故無無。真故 無有。雖無而有。俗故無無。雖有而無。雖無而
有。不滯於無。雖有而無。不累於有。不滯於 無。故斷無見滅。不累於有。故常著氷消。寂此 諸邊。故名為中。詳此意者。真故無有。雖無而
有。即是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俗故無無。雖 有而無。即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以不壞假 名而說實相。雖曰假名。宛然實相。不動真際。
建立諸法。雖曰真際。宛然諸法。以真際宛然 諸法。故不滯於無。諸法宛然實相。則不累於 有。不累於有故不常。不滯於無故非斷。即中
道也。由斯二諦。發生二智。以了諸法實相故。 生漚和波若。以悟實相諸法故。生般若漚和。 漚和般若而宛然漚和。般若漚和而宛然般
若。以漚和宛然般若故。不著於有。般若宛然 漚和故。不滯於無。不累於有。故常著氷消。不 滯於無。故斷無見滅。寂此諸邊。故名中觀。是
以二諦中道。還發生二智中觀。觀二智中觀。 還照二諦中道。故境稱於智。智稱於境。境名 智境。故智名境智也。二境既正。則二智義明。
故須幻境以明智也。二乘不得二智。良由不 見此二諦。不得正觀。亦由不見二諦即是中 道故也。
[0883b22] 問。般若照諸法實相。漚和照實相諸法。則般 若不照諸法。漚和不照實相。將非限局聖心 失無礙妙用。答。般若為漚和之體。漚和是般
若之用。體鑒實相。用照諸法。故開此二門。智 無不圓。照無不盡。若同照實相。並鑒諸法。則 二境不分。兩慧無別。問。舊說亦然。與今何
異。答。般若體非不能照諸法。但用既照。不煩 般若照耳。若用既照諸法。而體復照者。則一 境二照。既一境二照。亦應二境一智生。是故
但明般若照實相。漚和照諸法。舊義般若不 能照諸法。漚和不能知實相。雖復並觀。智用 恒別。則是格局聖心。封執二見也。
[0883c05] 問。前云般若不著有。方便不證空。何故。復云 漚和涉有不著。般若照空無滯。答。不著空者。 凡有二義。一者般若照實相。實相既無所依。
則般若亦無所著。此是般若之力。二者不證 空名為不著。此方便力也。不著有者。亦具二 義。一者般若入空故。言不著有。二者方便為
般若所道故。能涉有不著。是般若力。是故。經 中或言般若不著空。方便不著有。或言般若 不著有。方便不證空。各舉一門。義無二也。
[0883c14] 問。若般若照空。漚和鑒有。則二智俱照。云何 言般若無知。答。般若雖知而無所知。雖無所 知。而無所不知。問。般若知實相。故言無知。
亦則知般若。故言無知。答。既約二境。分於二 智。般若但知實相。故言無知。不得云知般若 故無知。若知般若。則是方便知。問。般若契 實相。則內外並
[穴/俱] 。緣觀俱寂。方便照俗。何 能知此般若。答。般若無知而知。為方便所知。 知而無知。則方便不知。問。般若無知而知。知
而無知。方便亦得爾不。答。指實為權。指權為 實。權實不二。亦得爾也。不二而二。則無知而 知。名為方便。二而不二。則知而無知。名為般
若。問。般若照空。具知無知。方便鑒有。何故 不具知無知耶。答。二而不二。皆具二也。不二 而二。般若所知之境是空。能知之慧為有。故
具知無知。而亦便能知所知境。智皆有。故波 若有知有無知。而方便但有知也。問。云何般 若具知無知。答般若知實相。是故名知。既契 實相。則內外並
[穴/俱] 。緣觀俱寂。故名無知。雖緣 觀俱寂。而境智宛然。故知無所知。無知而知。
[0884a05] 問。此與開善至忌彌存義何異耶。答。彼彌存 之義。終非至忌。至忌之義。終非彌存。今以彌 存為至忌。至忌為彌存。是故為異。問。舊亦如
是。與今何異。答。彼至忌之義。知終不作境。 境終不成智。則是境智二見。何名至忌。若智 則是境。境既無智。無智亦無知。若境則是智。
智既無所不知。則境亦無所不知。而實不爾。 故終是二見。今對此一門。略敘大乘樞要觀 行淵府。經云。貪欲則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
三法中。具無量諸佛道。貪欲則是道者。求貪 欲。四句內外畢竟無從。貪欲本來自性清淨。 則是實相。如此了悟。便名般若。豈有實相之
境異般若觀耶。故境智不二。雖四句內外求 貪不得。而則見於眾生宛然有貪欲。便是方 便。傷眾生無貪謂貪。而欲拔之。故則此方便。
復名大悲。欲令悟貪無貪。與無貪之樂。則此 大悲。復名大慈。無故一句觀行。具足境智及 慈悲等萬行。初信此法為十信。解此法為十
解。乃至證悟此法為十地。究竟了達為佛果。 豈非一貪中具無量諸佛道耶。故無不同。舊 宗別有真境。會之而生慈悲。起境智至忌
就。就一貪作既爾。歷一切法例然。
[0884a27] 問。大品明實相不生不滅能生般若。涅槃云。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乃至非因非果。能發觀 智。此二同明境智。有何異耶。答。開合不同。
略有四句。一開因果開境智。二合因果合境 智。三合因果開境智。四開因果合境智也。開 因果開境智者。則般若所明。因有道慧道種
慧。果則一切智一切種智。謂開因果也。實相 能生般若。則實智之境。世諦能生方便。為權 智之境。謂開境智也。次合因果合境智者。如
涅槃五性之義。一者因性。二者因因性。三者 果性。四者果果性。五者非因非果性。此之五 性。更無二體。十二因緣能生之義。則名為境。
所發之義。便名觀智。觀明了故稱菩提。菩 提無累。即是果果。然十二因緣。本性清淨。未 曾因果。亦非境智。故名非因非果。然此五性。
既無二體。但轉境為智。變因為果。如此因果。 未曾因果。故五性一體。名合因果合境智也。 三合因果開境智者。亦如大品。以般若為因。
薩婆若為果。因果更無有二。般若之因。變名 薩婆若果。如什公云。薩婆若則老般若。此名 合因果也。開境智者。實相雖能生般若。而不
轉實相之境為般若。世諦雖生方便。不轉世 諦之境。為方便之智。故名開境智也。開因果 合境智者。亦如涅槃以轉境為智。故言合境
智。而有因與因因。果與果果。故言開因果。
[0884b23] 問。涅槃既轉境為智。言合境智者。亦轉因為 果。何故非合因果耶。答。文開因與因因果與 果果。故言開因果。而取境智。並作因因之名。
沒境智之稱。故言合境智也。問。涅槃般若何 故開合。答。涅槃就十二因緣。辨境智義。欲明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則是十二因緣。十
二因緣。能生則境。所生則智。更無二體。故明 合境智也。大品辨實相能生般若。所生即菩 薩觀智。是有為般若。能生實相即無為般若。
故不轉無為般若成有為般若。故開境智。故 般若明不二二。涅槃辨二不二。故二經同明 境智。境智不同。
四同異門
[0884c07] 問曰。凡有五時二智。一照事中之法為權。鑒 四諦之理為實。謂三藏教二智也。二照真空 為實。鑒俗有為權。大品教二智也。三知病識
藥為實。應病授藥為權。淨名教二智也。四照 一無乘為實。鑒三乘為權。法華教二智也。 五照常住為實。鑒生死無常為權。涅槃教二
智也。如上所明者。乃是釋大品教意。云何乃 以解淨名經宗。答。五時之說。四宗之論。人師 自心乖文傷義。昔已具詳。今當略說。尋一經
之內。具有五文。不待始終。方備諸智。如大品 明。廣說三乘之教。則菩薩遍學諸道。即識照 四諦之理為實。鑒事中之法為權。故大品教
中。有三藏二智也。般若鑒空。漚和涉有。九十 章經。盛談此法。則空有二智。釋畢定品。引法 華之意。即三一二智也。法尚品說。諸佛色身
有去來。法身無去來。即常無常二智也。知病 識藥。眾經皆具。不待言之。故大品一經具五 二智。何得言但約空有權實。淨名經中。具諸
智者。問疾品云。三空自調為慧。嚴土化人為 方便。則空有二智。弟子品明。佛身無為不墮 諸數。謂本常住。但為出五濁。方便示疾。即迹
無常。照此本跡。則常無常二智也。不二法門 明。聲聞心菩薩心不二。則是一乘。明大小為 二。名為三乘。謂三一二智也。
[0885a02] 問。不二法門云何則一乘耶。答。不二之理。則 是一乘本。由體不二之理。故生不二之觀。依 不二觀能導引眾行。出於生死。到彼薩雲。故
十二門論云。大分深義。所謂定空也。以通 達是義。則通達大乘。具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問。不二之理。通為三乘之本。豈但一乘本耶。
答。理既無二。乘豈三哉。但唱此言。則知歸 一。又尚明常住。豈未顯一乘。故知淨名經亦 具五二智。法華具五者。方便品云。我雖說涅
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昔 涅槃非真滅。今涅槃為真滅。則昔無涅槃非 真常。今涅槃為真常。天親之論釋壽量品。具
明三身。化身有始有終。報身有始無終。法身 無始無終。故知具有常無常義。又若一乘之 果。猶是無常。則果同灰斷。云何得因異聲聞。
故有常無常二智。安樂行品。明知一切法空 如實相。則是實慧。知因緣生。謂方便慧。亦具 空有二慧。歎聲聞德。猶依小乘。故知亦有三
藏二智。涅槃具五。不復待言。
[0885a21] 問。若一教之中。具含諸智。即但是一經。何有 諸部。答。諸大乘經。通為顯道。道既無二。教 豈異哉。故亦得名為一部。所以諸大乘經。通
稱方廣。但顯道多門。故有眾經之異。又雖一 經之內具明五種。但一義有傍正。故諸部不 同。三藏教則但明事理權實。未辨餘門。故大
品以空有為正。餘義為傍。法華三一為端。餘 皆汎辨。涅槃以常無常為旨。餘悉並明。問。眾 經何故有此傍正。答。有二種菩薩。一直往菩
薩。二迴小入大之人。般若為直往菩薩。說方 便實慧。令不著三界。實慧方便。令不墮二乘。 有兩健人。各扶一腋。直至佛道。不須明三乘
為方便。一乘為真實。故法華云。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我記如是人。來世得作佛。是等 聞得佛。大喜充遍身。則般若時事也。而迴小
入大之人。大品之時。根猶未熟。故不正明三 一之義。而畢定品。引法華經明退不退者。蓋 是般若後分傍及之耳。三明無常之執。至大
品時。其根未傾。故不廣說常住。但般若謳和 既是因行。復須識果法。是故。大品後分。略明 法身常住。迹有去來。又常啼本求般若。故
以二慧為正。中路疑佛去來。故傍明本跡。
[0885b14] 問。大品明有為般若無為般若。豈不正辨常 無常耶。答。無為般若。凡有二種。一者以實相 境名無為般若。所生觀智名有為般若。二者
以佛果法身名無為般若。菩薩因慧名有為 般若。大品中。正明境智。為無為義。傍明因 果。為無為義。是以論云。欲得有為般若。當學
無為。此明欲得觀智。當觀實相境。若言欲得 於因當學果者。於義不便也。又實相能生般 若。正是以境生智。若言以果生因。義非便也。
若以實相則是法身。以如為佛者。則此境智 便是因果。上五句中。已詳此意。法華經。正為 迴小入大之人。故明三乘為方便。令其捨小
乘。一乘為真實。勸其取大。故正明三一二慧 也。既捨小求大。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復學 空有權實。不著三界。不墮二乘。直至佛道。但
大品既已廣明。故法華但略說也。三根聲聞。 當法華之席。不執無常。未明常樂。但既說一 乘之因。須辨法身之果。是故。後分略辨常與
無常。又說常住。成其一乘。若是無常。應同灰 斷。既異昔三。則知常住。皆是傍明。非正宗 也。
[0885c06] 問。大品明境智為無為。云何傍正。答。實相境 雖是般若本。而大品始終正明二慧。二慧則 所生。是有為般若。故以有為是正也。故不得
以境為宗。
[0885c10] 問。大品若正明有為般若者。不住法。住般若。 具足六度萬行。為是有為。為是無為。答。不住 法者。謂不住一切有所得法以不住一切法。
故住般若。此則實相般若。以下具足六度。六 波羅蜜中第六般若。則是有為般若。由不住 一切法故。住實相般若。故生觀智。便具足有
為波若。由有為波若故。導成萬行。故明三 法。一者實相般若。二觀智般若。三導成因果 諸行。問。何以知此是實相般若。答。二義論
之。一者前六家解中。第五名無為。第六非有 為非無為。則是實相。又若言不住法住般若 非實相般若。下六度中。第六復是何般若耶。
以第六是觀智有為般若。故知初是實相無 為波若。
[0885c24] 問。大品何故以境智為無為是正。涅槃以因 果為無為是正耶。答。大品說菩薩行。實相生 於般若。般若故有區和。是故。以境智無正。
涅槃正明果得。故生死因位以來。皆是無常。 如來法身。始是常住。涅槃正辨果法。故以因 果為無為。是正宗也。涅槃教起。正為無常之
執。故開常住。三一空有。前教已明。故但略說。
[0886a02] 問。般若等經。為直往菩薩。法華之教。為迴小 入大之人。則攝緣已周。涅槃教興。復何取 為哉。答。設教多意。不可一途。大品十九因
緣。涅槃所為非一。依法華意釋此同者。諸 子有二。一者失心。則鈍根之人。二不失心。謂 利根人也。雖有直往之與迴小。聞般若法華。
並皆領悟。謂不失心子。利根人也。餘失心鈍 根。猶未服藥。故入雙林唱滅。為說涅槃。方乃 取信。若然者。始蓮華藏。終跋提河。但有利鈍
二種緣也。又般若法華之座。皆已得道。今聞 涅槃更復進悟。故云為人中象王迦葉菩薩 說是經也。又有二緣。一歷教已得悟緣。二直
聞涅槃則便受道。故波若法華。雖為二人。更 說涅槃二智也。別論二經。
[0886a16] 問。大品二智與淨名二智何異。答。凡有三說。 辨五時義。如上所明。大品鑒空有為二慧。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