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Ming Xuan Lun 淨名玄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名玄論卷第八 (會處下)第二淨土門
[0904c14] 此經始末盛談淨土。二處四會。義勢相關。法 華玄論雖已委釋。餘未盡者。今當略陳。依梵 本初。猶是序品。譯經之人。改為佛國。為佛國
中。有三章經。初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次章云。直心是菩薩佛土。此之二章。雖是一 品之文。乃大明淨土之洪輅也。眾師多別搆
玄。不以文為意故。喜失經旨也。
[0904c21] 今敘此二章來意有七。一者為答寶積因果 二問。初章答淨土果問。次章答淨土因問。淨 土義往酬日廣因果二門。則理無不攝。所言
淨土果者。謂報應二土。報則隨業精麁。應則 適緣所現。初章廣明此法。謂淨土果也。淨土 因者。始自直心。終乎意淨。總該萬行化他及
自行。次章廣明斯法。謂淨土淨因也。問。應先 明土因。後履得果。何故先果後因。答。此據答 問次第。即辨履說門。若就修行。則先因後果
也。又二章不同者。初明修淨土意。次正明修 於淨土。修淨土意者。凡夫但為安自身。求生 好國。二乘本期威患。意在無餘。於遊戲神
通淨佛國土。不生喜樂。故並不修淨土。菩薩 普化眾生故。取於佛土。故云眾生之類是菩 薩佛土。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以普欲化物
故。不同凡夫。而取佛土。簡非小行。故一言之 中。簡異聖凡。明菩薩修淨土意也。又法身無 像。安用國土為。而今修淨土者。意在為物。是
故。初章明修淨土意。次章正修淨土。如上釋 之。又二章不同者。初章直明為物取土。次章 釋成為物之義。菩薩修土因時。因淨其心。亦
令眾生心淨。即修土因時。利物因中。既雙修 自行化他。菩薩成佛。得淨土果。所化眾生。隨 來受生。得教化之。故是果時為物。以因果二
時並皆利物。故知為物取土。即釋前章也。又 二章不同者。初章正明菩薩起。□々為眾生 取於佛土。是以文云。能取佛土。非於空也。
次章明行。始自直心。終履意淨。以能行相成。 故要須二章經也。又初章明為物取土。即是 發菩提心。心即淨土根本。所以然者。既欲取
佛土。宜發佛心。故菩提心為淨土本。次章明 淨土因。即修菩薩行。修菩薩行。方得佛土趣 佛之門。唯此二意。是故華嚴善財童子。遍遊
法界。諸善知識。皆云先已發菩提心。但未知 云何修菩薩行。今此二章。還明兩法也。又二 章不同者。前明為物取土。則大慈內充。以見
物受苦。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故取佛土。後明 為物起淨土門。夫欲為菩薩。要先有大悲。後 廣興眾行。此二是化物要門。佛土之根本。故
二章明之也。又二章不同者。淨土有因有緣。 緣有二種。一者外有眾生。二者菩薩內有悲 佛。初章明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即緣中之
二。次章明修淨土因。亦有二種。一自修眾行。 二令眾生亦修眾行。要緣中具二因門有多 佛土方成。此之七意。文具含之。不可闕也。
次論二是
[0905b09] 問。前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後云直心是 菩薩佛土。未詳二是之言。意何所在。請為釋 之。答。華嚴經云。佛子有世界微塵數等因緣
所成。今明此經要略但明取土。有其二義。一 者取土之緣。二取土之因。前明取土之緣。由 有眾生故菩薩取土。以緣中說果故。云眾生
之類是菩薩佛土。後明取土因。雖由眾生。而 菩薩起須取土之因。以因中說果故。云直 心是菩薩佛土。故兩是有因緣不同。
別論初章
[0905b19] 問。初章經文凡有四句。一云隨所化眾生而 取佛土。次云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次云 隨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次隨以何國
而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四文何異。請為論之。 答。此四句文。並明取土之意。但前二句。總明 為物取土。後二句。別明為物取土。何以知之。
初直云隨所化眾生隨所調伏。故知是總。後 文別明起菩薩根入佛智慧。故知是別為物 也。問云何總別。答總為物者。通為五乘眾生
令其生善滅惡。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謂化 令生善。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調令滅惡。 所以諸佛淨土中。徒眾不同。或具五乘眾。或
但人天眾。或唯有聲聞眾。或但求緣覺眾。或 但菩薩眾。具如經說。
後明別為物
[0905c04] 起菩薩根入佛智慧。根義不 定。若對人天及二乘。明菩薩根者。即十信是 也。何以知之。菩薩根本。以信等五法為根。如
釋論履之。十信既明菩薩信。故知菩薩根也。 又欲迴前四乘令入菩薩道。故取佛土。則前 四乘。始入十信。故明十信為菩薩根也。入佛
智慧者。即是佛果。十信是所為之始。佛慧是 所為之終。該始括終。則所為事盡。又前始自 四乘。令入十信。乃至佛慧。網羅所為始終。無
一眾生而不化之。問。何故先明為四乘取佛 土。後別為菩薩。答。已如前說。次第法爾。先 與小益。後與大利也。又諸佛之法。先雖說三。
後要歸一。此經雖未彰意略已成密化。又此 二章經文來者。初章為淺行之人取於佛土。 故謂地前四十心令其生善滅惡。發菩提心。
修菩薩行。後章偏為登地以上名菩薩根。登 地既始得無生。道根初立。次明佛慧從七地 入佛眼地。至于佛果。皆名佛慧。所為雖廣。不
出五十二位。亦統始括終。故有第二文也。
[0905c23] 又來意者。初二句。明為物取報土。次兩句。明 為物取應土。問。何以知然。答。後二句云隨諸 眾生應以何國。此明適緣示淨土不同。華嚴
百萬阿僧祇品。淨土隨根淺深。故示土優劣。 故知是應。又隨以何淨穢雜等五種之土。則 知是應土也。前文但明教化調伏而取佛土。
不云隨機示土。故知明報土也。為物雖多。不 出報應。問。前後二義。將不相違耶。答。初義 攝緣明所為緣普。後義攝土明土義曠。文含
二旨。故兩義相成。問。前云五種土。請示其 相。答。一淨土。二穢土。三雜土。四本不淨後 變而成淨。如彌勒來也。五本淨後變成不淨。
如彌勒去後土還不淨。此五土攝一切土。又 報應各五。故成十土也。
論報應
[0906a09] 問。云何報土。云何應土。答。若以寶玉之淨沙 礫之穢。以此二土。為佛土者。皆是應土。非是 報土。何以知然。夫淨穢諸土。不出三界內外。
而佛既無三界內外惑業。故無復土。今有土 者。皆是應物。名為應土。故仁王云。三賢十聖 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明三賢十聖有
三界內外報土佛則無也。問。即此應土。亦是 報不。答。亦得是報。凡有二義。一者據佛。二 餘眾生。據佛者。如來昔日起於佛行。以土應
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應物。當知此土即是 報土。二餘眾生者。佛雖應物示土。眾生無業 感之。尚不得見。何由得生淨土。以眾生修行
淨因。感斯應土。即此應土。復得名報。如華嚴 云。非一因緣淨土得起也。
[0906a23] 次明報土者。為據因位三賢十聖實行為論。 即是報土。以未免三界內外果報。必有栖宅。 栖宅之處。是菩薩實報。故名報土。即菩薩報
土。而復化物。與菩薩同生其中。據眾生感。菩 薩土亦名報土。即此報土。眾生宜見之者。菩 薩為之示現。故報土亦名為應也。據菩薩
為報。約眾生為應。問。若然即報應何異。答。 正可具前諸義。不可迢然歷別。家師常云。報 應土。應報土。眾生佛土。佛眾生土。佛菩薩
土。菩薩佛土。下士聞之則便致笑。今恐不逮 者多。故不陳此說。斯言正會經旨也。問。今頗 有報應異義以不。答。一往欲示異相者。應土
則暫有。報土則長久。如此經按地所現小時 便息。報土據眾生果報共招久期受用。以此 為異也。又如穢土。是眾生惡業所感。故名為
報。非是佛示現。所以非應。但佛入穢土化物。 託居眾生報土之中。故名此報以為佛土。問。 即眾生惡業穢土。是佛應土不。答。佛應居其
內。故稱佛土。亦得名為佛應土也。故下文云。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穢惡不淨土耳。 考斯言旨。本是身子之流。不依佛慧。故曰見
不淨。此是惡業感土。如餓鬼惡業故感鐵丸。 非是佛應。但佛應。但佛應居其中。故說為 示現耳。
論土有無
[0906b19] 有人言。佛一向無土。土皆是三界內外果報。 佛斷惑因已盡。不感土報。是故無土。有人言。 佛具足法土。以法界法門無不圓滿。豈無土
耶。今明有無各有其義。若如四住為緣有漏 業為因。感三界內報淨穢法土。無明為緣無 漏業為因。感三界外。當知佛則斷因已竟。無
復此報。故言無土。所以經云。普賢色身命猶 如虛空。依於如如。不依佛國。何有土矣。而昔 行菩薩道。大悲能行。能為眾生。起三界內外
法土以益物。今遂能應物起土。即此身果。酬 於昔因。佛則有土。二匠不達會通。故各偏執 耳。問。仁王云。唯佛一人居淨土。是何土耶。
答。此中道第一義諦。名之為土。菩薩爾時登 第一義山頂。與無明父母永別。故獨居淨土。 下位之流。未栖其中。此中道種種義說。對下
三賢十聖果報之土。故名中道以為淨土。為 法身所栖。形二邊名為中道。望世諦為第一。 隨義說之。不應生疑。瓔珞法華。皆有此說。
問。中道土亦是報不。答。酬因亦是報也。但中 道實相。非因所生。故不作報名耳。
論二行
[0906c11] 問成就眾生與淨佛國土。常有此文。未見其 異。請為分之。又如前云。為物取土。乃見淨佛 國土。即是成就眾生。云何有二行異。答。二行
相成。不可 [這-言+苕] 然使異。今欲分其相者。釋論 云。成就眾生。履其利物之行。淨佛國土。明為 物興所行。所行不同。故分二也。又無量壽佛
為因之時。廣發四十餘願。願令土淨。故後得 淨土。大品夢行品末。明菩薩見眾生飢寒凍 餓起諸大行。行得淨土。又即此經云行取佛
土。故知是行。問。若爾何故復修淨土因耶。 答。前興大願。後廣起眾行。行行具足。及得淨 土。但起淨土。凡有二門。一者。下見眾生種種
苦惱。故興大行。行取淨土。二者。上見諸佛國 土安樂清淨。菩薩發心求之。欲以給物。行亦 二門。例此可見。問。行自感土。何用願為。答。
行如車運行。為御者以願。標心有在。故御行 趣之。又心為初門。行為後起。如先發大願。後 方起行。又心一時頓發。行則次第修之。問。釋
論何因緣故言。菩薩得悟無生忍已。復唯明 就眾生淨佛國耶。答。得無生法忍。即是自行 已立。今所應作。唯欲化他。化他之中。不出大
行。大行故徧明此二也。問。此大行。大行應 通自行化他。何故遍言化他。答。至人空洞 無緣。何用土為。今既取土。必是為物。故此行
行皆是化他。問。文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 其心淨。則佛土淨。豈非自行。答。若為令土淨 故淨其心。亦是為物故自淨其心耳。若直言
菩薩自淨其心不期土淨者。此之淨心。容通 自行也。又菩薩若自行若化他。皆是化他。所 以然者。為欲化他。故修自行。自行不成。不能
化物。今欲化物。要須自行。故一切行皆為化 他況淨土行耶。
[0907a14] 又明淨佛土與成就眾生二義者。淨佛土。多 據果門。成就眾生。多據因門。所以然者。必成 佛之時。方得佛土。如經云。菩薩成佛時。不諂
眾生。來生其國。故知因中起淨土之行。據 果時益物。成就眾生多據因門者。菩薩成 就眾生故。眾生已生淨土耳。問。何以知然。
答。經論自標二行各異。云淨佛土行。此行標 果立行。若成就眾生。但約利他。不標於果。故 知據因。又二行異者。淨佛土行。是上求之行。
成就眾生隨所利益故。是下化之行。菩薩要 行。不出斯二。又淨佛土行是別行。成就眾生 此是通行。何以知之。但云淨佛土。不明穢土。
故是別行。成就眾生。隨有淨穢之處。皆明利 物。故是通行也。問。前就行行門分二。今何故 並云行耶。答。論主明此是二種要行故。當知
皆是行也。據位明二行。從初發意乃至等覺。 皆具修二行。約十地經。八地正明淨佛土。九 地四無礙履成就眾生也。
論二慧
[0907b04] 問。前文云。譬如空地造室。隨意無礙。若於虛 空。終不能成。此文欲明何義。答。欲明取於 淨土。要具二慧。但有所行為物取於淨土。則
有方便。無實慧。墮凡夫地。以凡夫人天求亦 淨妙處故。若但有修空觀。則不得為物取土。 墮二乘地。今具實慧方便取土義故。以實慧
方便。為物取土。方便實慧土亦本空眾生。非 有凡夫故無所染著。無所染著。不同凡夫。為 物取土。異二乘行。故須二慧。所以云世界非
一因緣所能得起。宮室者佛土也。空者實慧 也。地者眾生也。故以菩薩空心。依眾生地。 然後起淨土因。得淨土果。故名造室也。
論一質異見
[0907b17] 法華玄論已略陳之。但此義人喜迷人。宜須 決了。問。定以何物為一質而云異見。答。今既 明一質異見。宜就土辨之。土雖無量。不出三
種。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報應二土。法身本 土。即中道實相。此土非垢非淨。不生不滅。超 百非。絕四句。不知何之目之。強歎美云淨土。
言一質者。即中道實相一淨質也。異見者。於 佛如來常見中道實相。眾生恒見斷常生滅。 生滅之土自燒。無生之土不毀。故名一質異
見。二者。就迹中報應二土。明一質二見者。以 應土為一質。若應淨土即一淨質。穢土亦然。 但二緣所見。各自不同。心依佛慧。則還是淨
質。若不依佛慧。則放一淨質。遂見其穢。故 名一質異見。問。穢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