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Xuan Yi Shi Yi Ji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卷第三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0024a07] ◎三簡十法十。初簡三德三。初標。二正料 簡二。初斥偏三。初三藏。太子五陰久修五分 雖未無漏得名法身。在二德前。樹下真明方
有般若。三十四心者。十六心破見十八心斷 愛。若頓證羅漢及辟支佛。此之二人皆一時 得三十四心。羅漢但斷正使。支佛分侵習氣。
若樹王下用三十四。頓斷正習一時俱盡。是 故此心獨在菩薩。解脫在後其相可見。此之 三法。以漏無漏存亡不同。故異而且縱。此
教經部名為阿含。釋論明文以摩訶衍對三 藏為小。婆沙翻數此論廣說四階成佛。阿含 唯經。婆沙唯論。三藏之名具經律論。此三所
說。但有三義全無德義。何者。終歸灰斷故無 常德。非大涅槃故無樂德。無八自在故無我 德。不斷五染故無淨德。二通教。通詮體觀。
法本不生非證後空。此為法身。是故本有。境 雖本有。須依此境體破見思。正習盡處正是 般若。故屬現有。果縛盡時方是解脫。故屬
當有。此之三法。空境無知般若有照。如幻色 心盡方名脫。故云異而且縱。前代成論師。見 乾慧等十地中二乘證果。謂是小教所明人
法俱空。乃取此義釋所弘之論。意謂小教探 明大乘。故妙玄云。舊云。成論探明大乘。又 云。成論師秖見共般若意不見不共意。即此
義也。故知彼師。不知藏實是三藏空門與衍 門永異。又不知衍門真諦含於但中及不但 中。今就彼不知及鈍菩薩。故無四德。三別
教。前破真諦乖圓別者。蓋違本經別分四德 對於三身。故云乖別。若以彼說四教收之。 既談四德非前藏通德既不融非後圓教。雖
收屬別。然非別教通方之說。故云一途。問真 諦立云。般若解脫各具二德。今何斥云無德 可稱。答若就別論。二各具一。亦可名德。今以
圓斥。隨有所闕德義不成。何者。若般若照境 故常。破暗故淨。若無樂我。乃是有苦之常淨。 不自在之常淨。豈成德耶。若解脫無暗故樂。
廣遠故我。而無常淨。斯乃無常之樂我垢染 之樂我。豈成德耶。既德有增減則法不高廣 焉。稱經王無量甚深耶。二顯圓。具如前說。三
勸生圓解。四德殘缺非經之王。縱橫可思非 佛所護。有念心眼皆是牛羊。無緣知見方可 論道。二簡三寶。相從者。從佛說法。從法有
僧。從是三寶于今不絕。皆由歸佛稟法成僧。 故曰相從。復名階梯者。蓋喻等級非相亂也。 此明別體四果之僧。定不成佛。其猶下級不
成上級。又樹王下迷真輕者。見如幻佛說無 生法。三乘因地皆能斷結。有異三藏菩薩因 中。全不斷惑。眾即空故名理和僧。雖異三
藏。而其三乘共證之理既是偏空。亦無四德。 若華王世界成盧舍那。雖通圓別。今就鈍根 迷中重者不知即性。作修成解。是故佛寶
從報彰名。法寶但名無量四諦。既非無作。故 從多數受河沙名。稟法之僧雖純菩薩。且非 發心便成正覺。故四十一位分於賢聖。此之
三寶。佛是僧果。僧是佛因。法是因果。所修所 證實僧成佛。佛現權僧。永異階梯高下不改。 然從別相未是同體。言同體者。三寶一體。此
體覺了名佛。此體不覺名法。此體和合名僧。 迷悟因果其體不分。一人一念無不具足。故 華嚴三歸以體解大道為佛。深入經藏為法。
統理大眾為僧。三雖在果而是一體。三寶若 此方與三德無二無別。是金光明所譬三寶 也。三簡三涅槃。般涅槃那翻為安樂。故凡聖
大小皆有涅槃。若世人適意亦是涅槃。若外 道不知非想非非想定十種細想。及無想天 第六心心數法。暫爾不行。故皆計為永寂涅
槃。若染欲心伏名方便涅槃。若二乘菩薩論 得未得。是三藏涅槃。若三乘同盡子果兩縛。 是通教但空共小涅槃。簡不但空不共二乘。
今就共論故無四德。若中道理智。及同緣示 滅三種涅槃。此有得意及不得意。其得意者。 一必收二三皆圓具。即成圓教大般涅槃。是
今所喻。今就失意互不相關者。故屬別耳。若 言等者。即地論師也。但以實相名為性淨。修 因所成為方便淨。不明緣因薪盡火滅隨機
涅槃。既但二種攝義不周。即非三德圓融涅 槃。故非今經所喻之法。四簡三身二。初簡 偏二初明藏通但二無三二。初三藏。樹王下
佛為真身者。非即事而真。是證真之身故名 真身。神變為應亦非無謀。全是作意。三藏之 中唯明此二無法報應三身之說。證真現變
皆從析法觀智所成。二通教二。初正明但二。 此教雖云即事而真。但即偏空非佛性真。真 無實體非任運應。此教及藏但詮二諦。未明
三諦。是故論身唯二無三。二徵釋真身。欲示 即真先詢色相。若爾者。領前也。事即真空 方是佛體。是則丈六非是真佛。又作人形
復非鹿馬。究論丈六為是何身。答中二意。初 意是應。次意是真。初云應同人像者。以此 丈六非愛業感。自己辦地誓扶餘習。潤神通
生。與物結緣淨佛國土。群機既熟出現王宮。 故知丈六是神通身。應同人像。然未盡理故 云一往。故又一下正示真身。剋分大小理在
空中。今以即空為真身者。猶屬於小故例大 乘。秖以中智所合之理便為法身。豈離色心 別論中道。今但空真亦即人像全體是空。色
心不生色心不滅為真身也。依身起變名為 應身。是故此教唯有二身。二明別教雖三且 異。若其互融那分虛實。驗其所立體相各別。
三身不圓故今不用。二顯圓三。初明三身皆 實三。初正明體實。理體既實理智豈虛。實理 實智冥故起用。用豈不實。三既相即二乃非
虛。二引經類顯。淨妙欲境作死壞觀。雖是假 想能治貪心虛有實益。例乎應身非生現生。 故非本體。益物不虛故名為實。三取意結成。
二明四句俱融。圓說三身舉一即三。各有四 句。何者。若別分之。報身真證故實。應身假說 故虛。法身平等遮照皆雙。雙照故亦實亦虛。
雙遮故非實非虛。三身互具四句皆融。當細 揀之三明增減自在二。初約義立身二。初問意 者。以金光明譬三身者。所譬之身可增減不。
二答二。初明義立無咎。就題三喻。故立三身 以為所喻。對喻雖爾。若其得意多少不拘。 或增至四身。或減至一二。若蕩名數亦可說
無。二明經意本通。若增若減悉在經文。釋 迦牟尼是第三身。種種示現義當第四。開應 出化是四身義。文中出字合在應下。佛真等
文義雖具三。今就現文得名二身。諸佛雖有 二三四身。以一真法收無不盡。故唯一身。 善寂大城寂亦空也。既無諸數即無身義也。
二以身用譬二。初問意者。譬有三字可顯三 身。約何道理令譬增減對多少身。二答意 者。譬雖三字義有盈縮。若四身之譬文義宛
然。若為二者。乃合光明而為一用。對於金體 以為二譬。顯於二身若為一者。取正捨旁從 本除末。唯以一金對於一身。無身譬者。以
無貪為金。此金無質為世至寶。可譬無身數 量都忘。是出世間第一義寶。楊震等者。東 觀漢記。楊震為東萊守。道經昌邑。昌邑令
王密是震所舉秀才。夜懷金上震曰。無人知。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已有四知。何謂無 人。遂不受。此蓋貴乎不貪。即以不貪為金也。
故知世金有名無實。五簡三大乘。因緣六度 者。三藏教中自立大乘。十二因緣是支佛乘。 對聲聞為大。六度菩薩對二乘為大。此是三
人各有所乘。即羊鹿牛。雖立大名。用別於小。 而其同趣偏真之果。是故名別。其義同也。通 教菩薩與二乘人同無生觀。同斷同證永殊
三藏三因大異。故云三乘同乘一乘。此一 既共二乘所證。驗非中道也。別教詮中獨為 菩薩說理隨得。而理乘但是所契之境。隨乘
但是能契之智。得乘但是自他之行。三乘隔 異互不相融。非圓乘義三種者。即藏通別。所 說乘相都是圓教得乘之中得機之義。故云
得乘方便所攝也。若正法華說羊鹿牛三車 之外。更有象車。即妙法華中三車之外大白 牛車也。牛名同故一乘難顯。致使他宗於菩
薩乘不分權實。今據正經象名不濫。乃彰圓 教是一佛乘。若羊鹿牛秖是得乘得機所攝。 彼之象乘是今所譬。圓教三乘但云理乘者。
欲顯隨得皆即理故。圓教智行是姓本具。 修而無修。是故文中就理立稱。華嚴四乘者。 彼部雖無小機稟教。何妨說於三乘麁淺顯
圓佛乘。六簡三菩提請觀音等者。三菩提翻 為正道。彼經論益通於三乘。是故發心有其 三種。即聲聞緣覺菩薩也。三皆破惑故名清
淨。皆離邪倒故名正道。既共二乘。非圓實智 故。是方便菩提所攝。若緣真如佛智神通。 發心為非依。文殊問經發心為是者。乃辨三
心隔別圓融為是非也。何者。若緣真如理則 發真性菩提心。若緣佛智則發實智菩提心。 若緣神通則發方便菩提心。三既不融。是故
為今化他方便菩提所攝。義不高廣非今所 譬。若無發是發即理之智。是圓實智。一發 一切發不思議假。是圓方便。非一非一切而
一而一切。即邊之中。是圓真性。即一論三即 三論一。此與三德無二無別。是今所譬。須 知文殊問經三種圓發。非離真如佛智神通。
但非三處各發一心。若於一處圓發三心。故 名為是。如摩訶止觀發大心中云。諸經明種 種發菩提心。列於十種。謂推理發菩提心。覩
佛相發心。覩神通聞說法。遊土視眾。見修行 見法滅。見起過見受苦。於此十緣發菩提心。 而於十處皆生四解。以圓對三而分是非。以
此例彼。豈不然耶。是知緣於三處各發不融。 正屬別教故為所簡。三一互具發者屬圓。故 為今用。七簡三般若。初為世人不知般若是
畢竟空三智具足。謂是忘寂不照諸法。故順 世情以斷滅問。設生後答。俾乎學者識般若 體是三智眼。然此眼智有次不次。故先列次
顯後不次。其次第者。即是前空次假後中。各 一眼一智。智則觀於三境分明。眼則見於三 諦審實。分明故審實。審實故分明。因修止
觀果發眼智。次第三種一一皆然。二眼二智 偏空偏假。中眼中智雙遮空假。雙照空假。若 三止三觀一心圓修者。必三智三眼一心圓證。
觀一切法一相寂滅相。中智也。行類相貌皆 知。二智也。三智既圓五眼斯具。以法眼攝肉 天二眼。是故五眼與三智齊。般若若此能知。
能見諸法邊底。那云忘寂不別諸法。若於忘 寂不生邪慢。則與汝是聲聞曲見。若以此心 壞於因果生邪慢者。則須奪之。是尼犍子斷
滅之見。尼犍此翻離繫。蓋此外道專守空見。 或裸形自餓謂離繫縛也。八簡三佛性。先斥 三性各在一位體不通融。非圓三性。次引諸
經明三性圓具。華嚴既云一具無量。豈緣了 正有所虧耶。大品一心萬行乃至涅槃寶藏 無缺。皆是三性圓足之文。理性名字觀行相
似分真究竟。位位皆即三佛性也。淺深明昧 宛然。一一即三無缺。九簡三識。若分三識。陀 那屬聲聞。梨耶屬菩薩。菴摩屬佛。此乃教道
分張次第斷相。若菴摩是本性。無明迷故生 業轉現。名阿梨耶。復執見分起我見我愛我 慢我癡。名阿陀那。此乃三識次第起相。皆是
教道。非今所譬。若欲圓論。須依攝論金土 及染三不相離。則於聲聞菩薩及佛三人心 中。皆具三識。大師猶恐尋此喻者。作真妄二
法相合而解。謂除土存金。至佛唯有菴摩羅 識。故據大經依智不依識而為問端。為欲答 出三識。乃是三智異名。則上喻陀那是方
便般若。染喻梨耶是觀照般若。金喻菴摩 是實相般若。至佛究竟三種淨識。豈但一耶。 然若不知性具染惡。安令七八土之與染至
果不滅。又道前等者。地前名道前。皆依煩惱 及以生死。故八心王通名為識。佛果為道後。 轉依四智菩提種子。是故八識轉名四智。轉
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 智。故云。轉依即是智慧。注未詳者潛斥之意
耳。以彼所明道後轉依。熏成種子轉成智慧。 不言八識性是妙智。斯是唯識一途教道。非 今所譬。然是菩薩所造之論。不欲顯言。故但
注未詳。如諸文中破古多云。此語難解。故 知未詳不異難解。十簡三道。前解釋中雖云 三道與三德等無二無別。而未分別界內外
相。雖於界內十二因緣明不思議。未明界外 三障即理。示障既淺深理難彰。今的辨之令 皆究竟。故設問曰。界外云何。答中引寶性論。
界外四障對十二緣。體狀宛爾。此之三道。不 就隔生唯論當念。故起信論明不覺即心動。 說名為業。動則有苦。果不離因。不覺即煩惱。
動即是業。此動即苦。是故結云。果不離因。斯 是變易生死之相。界外三乘同有此障。今明 即障全體是德。三障乃是三德異名。即金光
明所喻法也。四附文釋二。初標二二釋三。 初對前顯勝二。初總對上義辨。前作譬釋。 蓋為古師不知三字從法得名。謂是譬喻。及
其解釋何曾洞曉所譬法門。真諦最優尚乖 圓別。因果不通不稱法性。況諸師邪。大 師見昔譬法不周。是故同他用譬擬法。略譬
十種三法。廣譬一切法門。橫竪該收無法不 備。顯於法性無量甚深。若作譬釋合當如是。 然而大師深知三字是法非譬。從茲自立附文
當體二種解釋。其中附文含於二義。一直名 理。二從事用。若當體釋唯從理立。今欲依文 先貶譬釋多是義推。不及依文顯然可解。二
別約四事辨。初之二句總舉四事。以己情下 釋出四事。初三兩句約情智明親疎。住前觀 智皆名為情。況人師推度。是故言疎。初住已
上證理名智。況今極果三業隨智。故云用佛 口說。是故言親。二四兩句約彼此釋遠近。以 彼凡世金光明義。例此出世三種法門。是故
言遠。即此經文聖言詮召。理性事用不假他 求。是如言近。豈可下結責四事。二正明附 文二。初委明所附文相二。初通論諸品名事
名是理名。事是事用。諸品之中或單或複名 事分明。故非髣髴一文而已。二的示一部文 相三。初正示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