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Wen Ju 金光明經文句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一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0046b28] 此四卷文。總有十八品。舊來分割盈縮不同。 江北諸師以初品為序。壽量下訖捨身為正。 讚佛為流通。正文又三。壽量下是正說。四王
下大誓護經。除病下大悲接物。江南諸師以 初品為序。壽量下為正。四王下十三品為流 通。真諦三藏分新文二十二品。初品為序。壽
量下至捨身十九品為正。後兩品為流通。真 諦釋云。壽量明師果。懺歎兩品明弟子因。授 記是弟子果。除病是師因。四王下正論力用。
前師果弟因既為正。後師弟因果何得為流 通邪。今師謂。分文本是人情。人情咸謂。序未 辨道。流通歇末不得論師弟因果。是義不然。
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 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 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
得道根性不定。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邪。 既不歇末說師弟因果亦應何妨。如序中說正 亦應無妨。流通中有正意。彌是督勵宣行不
乖經意。又法華中明。阿私仙是師因。持品授 弟子果記。諸師咸判是流通。此有其例。於義 無妨。與奪由人不須苦執也。今從如是我聞
入壽量。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段。從爾 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 流通段。序者。序將有利益。正者正當機辨道。
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 從今以注當。聖教筌 罤 不壅於來世。經曰。上 中下語皆善。即此義也。疑者云。序分何得入
正品中。眾經例爾。如維摩無序品。序在正說 中。大品正說在序品中。涅槃序分入正品中。 眾經皆然。不以為疑。何獨或此。斯乃出經
者意。為四佛斷疑孤然而起其文嶄絕。引序 分安壽量中。今從義便不得齊品。分割也。序 有三義。一次緒。二敘述。三發起。次緒者。居
一部之初冠眾說之首。故言次緒。敘述者。敘 於方將述於當益。故言敘述。發起者。發其信 心起於教也。一段經文含此三義。故題為序
品。品者梵語稱為跋渠。此為品也。品是類義。 此中文句氣類相從。節之為跋渠。例如律中 有篇聚。毘曇有犍度爾。從如是下是次緒。從
是時如來下是敘述。從其室自然廣博嚴事 下是發起。次緒之序舊云五事。地人開佛是 為六事。此經天龍集信相室。不聞前序不聞
後夢。亦得是同聞亦得是非也。同聞眾少不 次第 (云云) 。此之五六。亦名印定序。三世諸佛 經初皆安如是故。亦名通序。與諸經同亦為
通名作本故。亦名經後序。結集者所置故。亦 名經前序。遺囑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對破外 道阿漚故。亦名證信序。令聞者不疑故。天台
師云。總此六說都是四悉檀意也。諸佛諸經 同是世界悉檀也。經前經後為利來世是為 人悉檀也。對破外道是對治悉檀也。信順無
疑是第一義悉檀也。舊解。如名不異。是曰無 非。阿難所傳文句似瀉水分瓶與佛一種。故 不異稱如。文下之理允當無謬。故無非曰是。
略而言之。文如理是。肇師云。如是者信順之 辭也。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真 諦三藏云。如是者決定也。數決定理決定。佛
說此經有若干文句。若多成增謗。若少成減 謗。阿難傳之如瀉水不多不少。故數決定。佛 說無相之理不有不無。若有墮增若無墮減。
阿難傳之無增無減。故理決定。龍樹解。如是 者信順之辭也。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 是事不如是。此之四解各據一悉檀意。舊解
語總不顯文詮何等理為如。何等理為文所 詮為是。既不顯了。只是世界悉檀意。肇師據 信順是為人。三藏文理決定為對治。龍樹信 順如是為第一義 (云云)
。今作通別二釋。佛如 法相而說。阿難如聞相而傳。故言如也。佛如 法相而解。阿難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也 (云云) 。
別釋者。外曰阿漚稱吉。文乖其理故非如。理 異其文故非是。不可見阿漚在初而中後皆 吉也。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文故言是。今
謂。三藏經初云如是。二諦各異故非如。理淺 故非是。摩訶衍二諦相即故言如。理深故言 是。今謂三人同聞而各解故非如。證入優劣
故非是。唯菩薩所聞者為如。菩薩所到者為 是。今謂。離邊明中之文則非如。出二諦之外 有中道則非是。文字性離即是於如故言如。
一切法即佛法名之為是。初破邪明正即三藏 經如是。次破異明同即通教經如是。次破淺 明深即別教經如是。次破離明中即圓教經
如是。此經既是方等。通被根性不同。作種種 說無咎。觀心解者。觀與境冥故為如。境即正 觀故為是。經言。如此觀者即是正觀。若他觀
者名為邪觀。即其義也。我聞者。舊云。阿難不 師心。親承佛旨故曰我聞。真諦曰。我是器義。 一散心名覆器。無聞慧故。二忘心名漏器。雖
得而失。無思慧故。三倒心名穢器。非而謂是。 無修慧故。阿難無三過。唯是善好器。親承有 在故言我聞。釋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
作心諦聽。因緣和合故稱聞。阿難與聽眾述 佛遺旨。親承不謬故言我聞。師釋我有四義。 謂我我。我無我。無我我。我無我而不二真我。 義配四根性人 (云云)
。聞亦四義。謂聞聞。聞不 聞。不聞聞。不聞不聞。配四教法人 (云云) 。有四 種阿難。謂歡喜阿難。賢阿難。典藏阿難。海阿
難。為四種緣立四種名。歡喜阿難是我我用 聞聞。親承丈六身佛持三藏法。故言我我聞 聞。賢阿難是我無我用聞不聞。親承丈六尊
特合身佛持通法。故言我無我聞不聞。典藏 阿難是無我我用不聞聞。親承尊特身佛持 別法。故言無我我不聞聞。海阿難是我無我
而不二用不聞不聞。親承法身佛持圓法。故 言我無我而不二用不聞不聞。此經通三乘說 聽一音各解。故須分別 (云云) 。觀解者。若作攀
上厭下觀。是為我我聞聞。若作析體兩種從 假入空觀。皆是我無我聞不聞。若作從空出 假觀。是無我我不聞聞。若作中道觀。是真我
不聞不聞。一時者。肇師云。法王啟運嘉會之 時也。三藏云。高時下時皆是若過若不及不 堪聞法。唯有平時即是一時也。私謂。高時慢
心不行。下時耽荒五欲。不耽不慢是平時也。 師釋。眾生感法。佛慈赴教。機應之時也。亦是 發真見諦之時也。亦是法眼明朗照世之時 也。亦是佛眼照中之時也
(云云) 。而言一者。若前 思後覺斯二非一。思覺妄斷豁悟之時。故言一 時也。觀解者。從假入空與真一時。從空入假 與機一時。中道正觀與法性一時
(云云) 。佛者。真 諦云。佛有三義。一切智異外道。慈悲異二乘。 平等異小菩薩。餘人無此。釋論明佛是第九 號。佛名為覺。覺世間出世間常無常數非數
等。朗然大悟故名為佛。天台師云。佛者。依一 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種智有丈六尊特佛。依 一切種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異。非一異
而一異爾。觀解者。空觀覺知諸法一相。假觀 覺知諸法種種相。中觀覺知諸法無一異相 亦一異相 (云云) 。住者。佛是能住。王舍城是所
住處。真諦明住法有八。一住大千界內。二住 依止處。王城也。三住五分法身。壽命現在也。 四住威儀利物。五天住住禪定。六梵住住四
等慈悲。七聖住住三三昧。八大處住住第一 義也。釋論四住攝八也。天住梵住攝其天住 定住。聖住攝其五分命住。佛住攝其大處住。
又有迹住王舍城。攝其界內依止威儀三住。 天台師云。丈六身佛住真諦也。丈六尊特合 身佛。雙住真中也。尊特身佛雙住俗中也。法
身佛住中道也。觀解。空觀住真。假觀住俗。第 一義觀住中。王舍城者。釋論大出因緣。初立 五山中七燒七造。王來居此。故言王舍。又云。
他舍被燒王舍不燒。後悉排云是王舍。即得 免燒。自是已來呼為王舍。觀解。五陰為舍心 王居之。故言王舍。耆闍崛山者。釋論翻鷲頭。
真諦云。曲鳥山在王舍城東南。毘富羅山在 西南。仙人山在西北。黑土山在東北。白土山 在中央。中央三由旬平正即王城也。觀心山
者。靈即神智是般若也。鷲即萬德是解脫也。 山即不動是法身也。常為心王所觀。即是觀 之住處也。令一切心數同入其中也。此經闕同
聞眾者。謂時有五。處有四。耆山眾不聞信相 室說。信相室眾不聞夢中說。夢中眾不聞夢 覺已說。眾非一座故不列同聞。若爾阿難不
應稱我聞。然雖不聞佛更為說。又其得佛覺 三昧能自通達。得稱我聞也。從是時如來下 是敘述序。敘下十七品故。亦名別序。簡異餘
經亦為別名作本故言別也。別義為七。一從 是時如來下一行半是入定別。二從是金光 明下訖二十七行偈是敘述別。三從壽量品
下是懷疑別。四從大士如是下是瑞應別。五 從信相見佛下是騰疑念別。六從四佛告下 是止疑別。七從欲色界天下是集眾別。生起
者。佛常在定。而群機扣佛佛欲應之。故示軌 儀。如來常寂猶尚樂定。入游法性出敘經王。 信相聞深法。疑法既是常人壽那短。是故懷
疑。菩薩福力疑能感應。應故四佛現。佛現即 騰疑。騰疑故佛即止疑。當雨法雨故大眾雲 集。七事異他經故言別也。已說七別竟。或
時作三別。一從是時下名敘述序。二從壽量 品下名現瑞序。三從時四如來下是眾集序 (云云) 。言敘述序者。敘後十七品。初五行敘
壽量品為三。初兩行敘果德。次一行敘懷 疑。次兩行敘斷疑。細作可尋。次一行半敘 懺悔品破惡生善之意 (云云) 。次一行半敘讚歎 品生善破惡
(云云) 。次六行敘空品破惡中破三 障惡 (云云) 。從護世四王下是敘其品可解。大 辯者是敘其品。尼連鬼母是敘功德天品。同
是女天故。地神是敘其品。大梵三十三天是 敘散脂品。散脂是將梵釋是主。敘主即得臣 將也。緊那羅等是其領。敘其領得其管也。我
今所說諸佛祕密者。是敘正論善集兩品。說 世祕密可以治國。出世祕密可以詣道。故知 敘兩品也。若得聞經去是敘鬼神品。鬼神品 中純明聽法功德為八部所護
(云云) 。著淨衣服 下兩行敘授記品 三大士十千天淨心殷重 淨若虛空。故獲授記也。若得聽聞下敘除病 流水等品。聞名服藥悉得病除。則是善得人
身。復能修行布施福業是善得人道。魚聞佛 名善得天身天道。即此意也。正命是敘捨身 品。虎飱血肉即得解脫。豈非正命也。若聞懺
悔下一行敘讚佛品。佛有三世。諸菩薩多是先 佛即過去佛也。又是未來佛也。為此菩薩所 讚。即為佛所讚也。敘述之意止可彷彿。不得 薳自分明 (云云)
。問誰作敘述。舊云集經者。若 爾是論非經。又乖經文。文云。我今當說。或 云是信相。若爾信相已能玄敘。何事致疑。又
非集經者那忽作序。師云。是佛自作。難者言。 若爾便是正經。那得稱序。此無所妨。菩薩尚 能安禪合掌說千萬偈。況如來口密神力赴
機。何所不為。文云。我今當說懺悔等法。此是 明證。大品中化佛說六波羅蜜。亦得稱序。此 其例也。釋入定為三。初一句一字明能游人。
二三字兩句歎所游法。後兩句結也。是時 者。真諦云。有五種三時。一欲說正說說已。 二破外道去來時立現在有說有聽時。三下
種成熟解脫時。四正師正教正學時。五佛欲 說眾欲聽不高不下平平時。今但論如來知 機堪可得道時。若慧眼得道智與真冥時。若
法眼得道智與俗冥時。若佛眼得道智與中 冥時。佛欲履歷法性觀知眾生於何時得道 故言是時也。如來者十號之初也。三藏解如
來文多不載。今言。智照理與諸佛等故言如。 慈悲與諸佛等故言來。諸佛應住祕密藏中。 何故出世。只為慈悲故來。成論云。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大經云。從十一空來。就智論來。從 六波羅蜜來。就行論來。釋論明。如法相解為 如。如法相說為來。今明。如三諦法相解名如。
如三諦法相說名來。故言如來也。游者游涉 進入之義爾。夫法性者非入住出。故小般若 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何得言游邪。良以慈悲導物。斆我而入故言 游也。令眾生食甘露味。亦應言住。為眾生宣 說亦應言出。故法華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
即此義也。無量甚深者。將明游入簡顯其體 高廣。體包法界故言無量。徹到三諦故言甚 深。非是二乘下地菩薩之所逮及。故言無量
甚深也。法性者。所游之法也。諸佛所軌名 之為法。常樂我淨不遷不變。名之為性。非是 二乘以盡無生智所照之理為法性也。二乘
法性淺故非甚深。有限故非無量。今之如實 智所照之理橫包法界竪徹三諦。故言無量 甚深爾。又無量者。非別有一法名為無量。
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皆 佛法故即皆法性。佛皆游之故言無量。又 非別有一法名為甚深。即事而真無非實相。
一色一香莫非中道。皆中道故即是甚深。例 如釋論解四無量心云。緣東方眾生名廣。緣 四方名大。緣四維上下名無量。準此而言。緣
真諦法性名廣。緣俗諦法性名大。緣中道法 性名無量。若緣中道。即是三智一心中緣三 諦一諦。此境無量。唯佛無量智乃能緣之。
如函蓋相稱。非二乘下地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