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八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0659b14]經云。或以心供養。一切皆作之者。如世尊說。諸供養中心最為上如。前一一供物。皆當運心遍及法界。以真言祕印持之。如供養次第
中廣說。或觀大寶樹王遍覆一切世界。如花嚴菩提樹王之相具足莊嚴。隨一一所須受用之具。悉於中出無有窮盡。遍至一切賢聖
前。廣大供養并普濟一切眾生。如是運心已。當用虛空藏轉明妃加持。自然隨意成就也。次說吉祥瓶法。當用金銀等寶。乃至無者。應
以瓷或淨瓦為之。極令圓滿端正又不洩漏。如毘尼中方便觀漉淨水盛滿其中。內五寶五穀五藥於瞿。醯中說之然此。五藥夫皆出
五天此方不。能遍有也取如。前所說諸塗香末和水。兼置龍腦牛黃。於瓶口捽以寶花。或隨方土所有名花。取其花果條葉茷好
圓具者。使間錯垂布令極端嚴。以彩繒纏頸并繫花鬘塗以眾香。結護作淨方便。亦如供養次第中說。中胎藏當安五瓶。最中大日
瓶安在花臺。餘置外花蘃中。凡獻中胎食時。四佛四菩薩各隨本座。在花臺內。奉毘盧遮那者。置花臺前也。若有力者。於一一尊所
皆置一瓶。如不能爾。隨內外方於上首諸尊處置之。其四門處各置一一瓶。四角各置一瓶。通門外別有一瓶。用降三世真言印加持
之。擬出入時灑身自護。及召弟子入時亦用灑之。護摩處又別置一瓶。大略可百餘瓶者也。
[0659c11]經云。六瓶者。是最少之限。當於中胎四方各置其一。其門外一瓶必定不得。闕之若用十八瓶者。中胎置一瓶。第二院大勤勇處。蓮
花金剛類主。及門凡四瓶第二院四大菩薩。謂文殊等各置一。瓶外院四門四角及門外。者用之適。足所欲受灌頂者若。多各隨人數
令造一瓶。不得闕少也。如香水瓶者。諸閼伽器亦然。當用金銀白瑠璃等為垸。乃至商佉熟銅石木。或以樹葉新瓦。盛眾香水置諸
名花。如前所置瓶處亦一一置之。又當於諸尊處各奉淨衣。如前所說。上首諸尊亦准獻食法倍增已。故云各奉兼服。若不能辦者。但
於上首諸尊處置之。或以箱篋隨其所有。置在中胎院內。運心供養一切諸尊。凡獻中胎供具。當置胎外一重空界中。若獻無名諸尊。
當置三重界緣之內。又供養時。先當奉閼伽水。次獻塗香。次獻花燒香飲食。後獻燈明。經文先後不次也。復次若深祕釋者。塗香是淨
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
涼性。故曰塗香。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
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熏一切。故曰
燒香。飲食是無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若服此果德成熟更無過上味時。即名入證。故說為食。所謂燈者。是如來光明破暗之義。言至
果地時心障都盡。轉無盡慧遍照眾生。故說為燈若竪說者。一一地中皆具如是五義。若橫說者。一一門中皆具如是五義。例如上文
所明諸食。雖適口則一然。隨調膳人身手。有種種滋味不同。餘香花等當知例爾。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門。作金剛舞戲普應眾生。譬如
和五味布五綵。韻五音調五藥。雖性分不過五種。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當知是人則解塗香三昧義。亦解花三昧燒香三昧。飲食燈
明三昧義。亦解此五種陀羅尼義。以如是種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若以此中意趣。反觀世諦香花等。
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應用處。無量方便觸物而生也。
[0660a25]經云。如是修供養。次引應度者。以下明正作法時。加持教受支分及護摩支分。就加持教授中。凡答金剛手三問所謂云何
引弟子。云何令灌頂。云何供養師。問此三句訖已。方問護摩處。今此答中先說引弟子了。即明護摩。方答所餘二句。然護摩通一切法
事中。非但加持弟子而已。故宜別作一種支分也。於前卷中。已明第七夜正作法時畫漫荼羅位。中間別明所要支分。是以文勢間斷。
今更承躡前文。作次第說之。阿闍梨既畫漫荼羅竟。周遍觀察知已圓備。方出外如法灑淨。如前運心普禮一切如來。懺悔歸依自淨
三業。然後依供養法。結結三昧耶明等以護其身。其諸供養物。亦以無動真言去垢辟除清淨。如法素具而預備之。又當被服金剛
甲等使一一如法。阿闍梨言。作如來身時用如來甲。作金剛身時用金剛甲。當轉換用之。又准蘇悉地等。以如來肉髻圓光諸相。而自
嚴身尤善。或可通用。或成辦諸事真言作之。如是作已。然後向漫荼羅位。隨其所應而坐。住於瑜伽。先用囉字門遍淨其心。次復淨道
場地。悉除眾患相同虛空。然後以訶字起大風輪。於風輪上。以嚩字起香水海。即用阿字門。起金剛地妙高山王。當知此漫荼羅。即在
其上。如供養次第中方便。觀作種種莊嚴。以虛空藏持之。次於一一漫荼羅諸尊位上。各觀本種子字。從此諸字皆轉作本尊身。若彼
阿闍梨。觀道未融恐延時節者。但於中胎蓮花臺上。而觀阿字。字門出無量光遍照諸尊座位。爾時諸尊即現。爾時以方便。轉觀如是
諸尊與我身無二無別。即是諸尊即在身中。阿闍梨言。若行者未住瑜伽。云何能造如是壇法。乃至初建立時。已觀在身中然後圖畫。
若深行阿闍梨。則常與如是大悲胎藏聖眾共俱。亦證知即是我心。同彼十緣生句畢竟不可得也。即觀本尊已。次更運心作種種寶
乘。以不動真言印加持。以此奉迎眾聖及淨治道路。次作請召。瞿醯云。當各以本真言奉請。或以漫荼羅主真言都請諸尊。或依本教
所說。當隨意廣略。兼用召請真言印也。又此經宗。即於本座受請。還以不來相而來至此道場。不同麁方便中有此彼之相。大眾集已。
當用無動明遣除障者。即示三種三昧耶而作加持。次當奉閼伽水及與敷座。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世尊。以本願力而來降赴。願
垂加持。受斯所請及與微供。大慈悲故唯垂納受。時阿闍梨欲作金剛事故。更以無動慧刀自除身障。轉作金剛薩埵降伏魔業。仍以
慧刀結諸方界。復更以如來大界真言印。重結周界。以四大護各護一方。又持無堪忍大護皆普護之。阿闍梨言。凡造漫茶羅。從初已
來即用不動尊。或以降三世尊護持是地。中間每持誦時。即如法結界了還解之。至作法夜。更劑金剛線內具足結界。其灌頂護摩壇
處。當於漫荼羅外。更以線為周域。令與內界相通。并置所出入門。漫荼羅外界。普以金剛線圍斷者。至護摩供養時。亦當運心。於通
門之所舉上金剛線。令通諸尊來往。又結界時。但當於本座處如常作法。若欲行遶一匝而結周界者。亦皆成就。若結界了忽爾妄念
故。界破或種種魔事起。即當念持無堪忍大護。若欲令一切時無障者。其周界及供物等。皆先用大護護之。後時障起又當更用也。次
當作禮奉閼伽水。以大慧刀遍灑諸供養具。淨以不思議法界心。若獻塗香時。即當住塗香真言持之。次第供養時。又一一加以彼尊
真言。或通或別。或以自所持者。其餘供物例爾。復當作心供養法。持以虛空藏明。及以金剛阿利沙吟諷讚歎。次又出外施曠野鬼神
食。據圖。於東門外施毘那野迦。南門外施蘖㗚何。是魅鬼著人者。西門外施蘗囉。是行疾疫者。北門外施荼吉爾。於門之左右各置四
位。然瞿醯云。皆是羅剎毘舍遮部多。諸食噉血肉者。種種非人之類。或居地者或居樹林者。及以心所念著。各隨本方召集而遍施之。
一切緣漫茶羅供養之食。悉皆取之和合一處。并及諸香花等。亦皆別出其分共置一處。阿闍梨當起大悲無限法施之心。於瑜伽中。
觀作種種受用之具。亦以虛空藏轉明加持。而周散施。此諸鬼神受食。不作漫茶羅障也。當從東方為首。次往南西北方。如是一周
竟。又施東北方。次往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又一周竟。復至壇東施上方鬼神食。次往壇西施下方鬼神食。大凡三遍下食。於諸法事
中此法尤難。當爾或自現種種極可畏形。或聞大聲雷震野干吼等。如是種種異相。阿闍梨當自好安心。又欲施時。先更防護其身使
一一如法。若彼食盡更求者。應復施之務使豐厚。令其歡喜。若物少者但隨所有而已。凡壇中獻物。亦當以平等之心。不得有所匱闕。
瞿醯云。若行食時錯誤闕少。即應補之仍乞歡喜。所行食類若不遍者。應以餘物充數也。施諸方食都竟。洗手灑淨。於門前燒香供養。
次入於內奉獻閼伽燒香。運心奉獻衣服以為儭施。然後住瑜伽座。以五輪字持身。首置百光遍照王。以無垢眼觀自心花臺本不生
字。方作普門持誦。先於毘盧遮那心月中炳現真言。而後誦持并示密印。周遍中胎藏已。次及第二院諸尊。乃至終竟。或一一現前觀
之而作持誦。或自身作彼本尊。於其心月。現真言字而作持誦。乃至頓作漫荼羅身。而作持誦。隨行者觀。心勢力。若不能爾者。當以一
心誦部主真言百遍。所餘上首諸尊各誦七遍。并作彼印也。具如供養次第中說。阿闍梨如是作法畢已。復以誠心頂禮諸尊。然後召
諸弟子一一令入。以前香水灑淨。授彼塗香令用塗手。次授淨花。略為宣說住心品中菩提心實義。令知自歸依處作真正發心。至誠
殷重憶念一切諸佛。所以然者。以行者能發佛心。即是佛子。當受法王子灌頂之位。生如來種性中故。當動止云為不忘諸佛。今此經
中。每將說一切真言。輒云普歸命一切諸佛。即是此意也。言淨佛者。聲聞法中阿羅漢亦名為佛。諸餘大乘未了義經。亦有成佛義。然
不得名為遮淨。今正明本心常佛故。以淨字甄之。梵本正翻。佛家當云佛部。是種族部類之義也。時阿闍梨觀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
持之。兼於心花臺中置阿字等。使即同大日之體。以入佛三昧耶印印其頂上。次以法界生印印心。又作轉法輪印印齊輪上。各三誦
彼真言。次即轉彼心中阿字門為嚩字門。結金剛薩埵印印諸支分。所謂五處。所以如此。為欲成彼金剛事業也。時阿闍梨。亦當更以
三昧耶等而自護持。次取新淨白疊或餘繒帛。先以不動真言如法作淨。復用本部真言王。三轉加之。如作大日漫荼羅。即用毘盧遮
那真言。蓮花手金剛手亦當准說。用此綵淨帛。周覆弟子面門。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
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漫荼羅行品中說之。又觀彼頂上有一囉字。字上安點。故云嚴以大空點(此是囕字也)此字四邊遍有光焰。猶如花鬘
連環不斷。字中又遍流出白光如淨滿月之暉。以此淨法界心所加持故。能除內外諸障。次引至第一重門。遜那優波遜那二龍王守
衛之處。令正當門廂不得前却。師當為彼結作三昧耶印。三遍誦彼真言。置花印上。令弟子以至誠心向道場散之。隨花所至之處。當
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緣法門善知識。即依此方便門進趣修行也。瞿醯云。將入壇時。阿闍梨應作是言。我某甲如法。作此漫荼羅。將弟
子入。隨其福德種性及與成就所堪法器。唯願於此漫荼羅中。示現其相。既散花已。次應開面令瞻覩道場。以歡喜心而告之曰。汝今
觀此妙漫荼羅。深生敬信。汝已生諸佛家。諸明尊等同共加護。一切吉祥及與悉地皆現前。是故堅持三昧耶戒。於真言法教應勤修
習。次令弟子以香花等。普供養漫荼羅聖眾。即於道場授與本真言印。令坐一處誦之。次引餘人入。凡阿闍梨。當觀花所至處辨其性
類。若墮佛首上成就佛頂及豪相等。墮面上應成就佛眼。在身中分當知成就諸心。若墮下分成就諸使者等。又隨佛身上中下分。知
上中下成就。蓮花金剛亦然。自餘諸尊。但知上中下之相。若花墮去彼尊遠者。久遠方乃成就。若墮供養院。隨所屬之尊授彼真言。若
墮兩尊之間。當觀其遠近。若先墮內院即移出外院者。彼人信心不具。若強持誦得下成就。墮諸界道及行道院者。彼人無決定心不
獲成就。若彼欲更擲者。應為作護摩然後擲之。餘如彼說也。次當為諸弟子作寂然護摩。是扇底迦法。亦可翻為息災也。次此是一種
支分。今如來答中。約行事次第故。說加持教授支分。未竟。即於此中間說護摩。或可與灌頂等法。合為一種支分耳。
[0662a15]經云。作寂然護摩。護摩依法住者。上言護摩。謂應作此護摩之法。次云護摩者。是誡作法之人。若護摩時當
依法住。故重言之。此中以瑜伽法加持自身。乃至奉請結界等。皆依念誦方便。故云當依法住。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於漫荼羅
中。作無疑慮心者。上文密語。以釋迦眷屬院為第二。大壇之外令與中胎藏相當。阿闍梨又在其外。面向漫荼羅。於此二位之中而置
火壇。梵文故為密語云。阿闍梨漫荼羅中作護摩壇。若不從師受者。多失其旨。或於漫荼羅院中而造作之也。今以灌頂壇。又須正對
中胎。可移此壇令稍近南。乃至西南角以來。皆是三位相望。於理無失。不疑慮心。即是息災之意。應一緣不亂作之。若行者住奢字門。
而觀諸法常寂然。疑悔求盡蓋障淨除。即是寂然護摩之本意也。作漫荼羅法。取自身肘量縱廣一肘。其深半之。周匝安緣。廣四指節
高亦如是。凡護摩壇。方圓三角隨事業而轉。但此中作法當用方壇耳。瞿摩夷瞿摸怛囉塗。灑以香水。中表金剛印者。謂於鑪內當畫
作拔折羅。所以然者。護摩是如來慧火。能燒業因緣所生一切災橫。廊然蕩盡無復遺餘。方壇名大因陀羅。是心王之義。明此慧火之
印窮彼源底。從金剛性生。是故同於金剛不可破壞。至下世出世護摩品中。世尊自廣說因緣。若真言行者但作世諦護摩。不解此中
密意。則與韋陀火祀豈不相濫耶。故譯者兼智之名。庶令淺深二釋義用兼舉。
[0662b14]經云。師位之右方。護摩具支分者。假令大漫荼羅門向西開。火壇當在大壇西。阿闍梨又在火壇之
西。東面而坐。諸護摩所用具緣支分。當在師位之南也。護摩薪當用乳木。謂桑穀之類。或用牛膝莖截之。劑十二指量。皆須濕潤新
採者。取其條理端直。當觀上下一向置之。以香水灑淨令根本向身。若欲燃時。當於乳酪蘇蜜之中。搵其兩頭擲置鑪內。或以沈水香。
量長四節麁如拇指。搵蘇合香。作一百八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