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 Fen Lu Xingshi Chao Zi Chi Ji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 (并序)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撰
[0157a06] 出家之士稟戒為體聚法居身。行必據體而 修。故因名隨行身必稱法而動。故果號法身。 誠由發趣有宗依因得所故也。且夫一識元
明垢淨叵得。從緣流變。彼我熾然。觸物生情 隨妄興業。繫諸有獄受萬類形。億劫昇沈罔 有寧息。故我如來乘真實道。闢大慈門將令
究盡苦源。故制先除漏業。譬夫伐樹始必刊 枝。豈唯種果無依。抑使根株漸朽。毘尼為教 厥致在茲。伏自蘊結中天五宗競演。譯傳東
夏四分偏弘。雖九代相承而六師異轍。而我 祖師示四依之像。秉一字之權軫力扶顛。為 如來所使垂慈軌物作群生導師。首著斯文
統被時眾。莫不五乘竝駕七眾俱霑。攝僧護 法之儀橫提綱要。日用時須之務曲盡規猷。 是故歷代重之以為大訓。然則理致淵奧討
論者鮮得其門。事類森羅駕說者或容遺謬。 由是研詳可否搜括古今。罄所見聞備舒翰 墨。仰承行事之旨題曰資持。不違三行之宗
勒開卷軸。良以一部統歸三行。三行無越二 持。科釋文言貴深明於法相。銓量事用使剋 奉於受隨。是則教行雙弘自他兼利。首題一
舉部意全彰。但由聖智通宏凡情寡陋。以 蠡 酌海長嗟罔測其深。捧土塞河實愧不知其 量。式酬祖德少副夙心。庶永流通。冀裨萬一 者爾。
[0157b02] 歷觀往古述作。凡五十餘家各謂指南俱稱 盡理。然今所立頗異昔傳。故於卷首略標五 例。一曰定宗。二謂辨教。三敘引用。四明破
立。五示闕疑。
[0157b06] 初定宗者三藏分宗所詮乃異。據行則雖通 兼濟。在教則各有司存。往哲未詳固多濫涉。 竝廣談論學以亂律乘
(即增輝等記隨文結釋。涅槃四果等竝依法相廣列章 門是也) 。況復所引之論多依俱舍婆沙。蓋用實宗 釋今假部。可謂宗骨顛倒理味差僻。致令後
銳枉費時功。忝在傳持義當糺正。故今言教 則唯歸律藏。語行則專據戒科。決持犯之重 輕。建僧宗之軌範。此為正本。餘竝旁兼。猶恐
專隅更須明證。戒疏大妄戒中斥古云。有人 依解廣竪義章動經他日。意所異也。舉宗以 明持犯為正。自餘隨律之經略知名相而已。
諸經論師自分宗體。彼尚不解律刑。此豈橫 知他學。縱有前聞亦不得述。費時損日徒張 無益。自宗猶困於未聞。況餘經論何由道盡。
可謂不識分量也。須臾死去莫浪多事等 (已上全文) 。 請考斯文足為龜鏡。宜須反跡勿事氷情。
[0157b22] 二辨教者。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雖 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剋定楷摸而攝生 斯盡。圓音隨應情慮難求。且依業疏三宗以
示一家處判。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 體用分教相。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 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則但防七支。形身口
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假名 宗。即今所承曇無德部。此宗論體則強號二 非。隨戒則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此
名過分小乘教也。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 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 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
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然今四分正 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 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 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
[0157c09] 三引用者自古引文多無楷式。或全寫經論。 或具錄祖乘。或汎列儒書。或多援字解。既乖 鈔旨實穢真宗。今意所存類分三別。初用三
藏。意聖教繁富未可具舒。事鈔建題撮要為 本。故下序云。自外不盡之文必欲尋其始末。 則非鈔者之意。今或申明幽隱。或讎校差違。
竝具引正文。仍隨難注釋。自餘易曉例不廣 之。二明用祖教者。謂疏鈔傳錄儀集圖誥部 文既廣。非學不知。其或以後廢前。或指廣如
彼。或斥奪謬妄。或和會異同。諸餘義章例亦 不舉。三用俗書者莊嚴章句違律刑科。讚詠 外書如經極誡。祖乘有用義不徒然。或是舉
俗況道。或復取義助文。豈得專事浮華混同 世論。今或語勢相涉。或借用彼文。但撮要示 之令知所出。及論字體多從義訓。兼復通依 眾典。不必專據字書。
[0157c25] 四破立者慈訓遠流傳迷彌眾。考教義則綱 領俱喪。逐名相則得失互彰。必委而攻之則 過成繁費。苟縱而不舉則人惑多岐。至於大
義有妨。或復異計難革。但隨文略指使理有 所歸。逐事爭鋒甚非今意。
[0158a01] 五闕疑者斯鈔大體詞簡事周。淺識寡聞何 由盡曉。竊恐相承傳濫。或是抄寫乖真。或詳 覈未通。或撿尋未獲義非臆度。例竝闕如。或
但標曰未詳。或且俱存眾說。或擬尋文據。或 俟後講磨。蓋遵聖論推本之懲。抑憑祖教廢 前之例故也。覽斯五例臧否條然。且舉大端 餘廣如後。
釋序題
[0158a09] 四分者五部之別名。一宗之通號。從文段數 即以為目。翻就此方總六十卷。新學多昧委 引示之。初分二十卷 (從序至第二十比丘戒本)
。第二分十五卷 (從二十一至二十八八卷比丘尼戒本) 。受戒犍度一 (二十九至三十三五卷。梵語犍度此云法 聚。即篇品之名) 。說戒犍度二
(三十四五二卷此兩犍度在第二分末) 。第三分十 四卷 (總十六犍度) 。安居犍度三 (三十六) 。自恣犍度四 (三十七) 。 皮革犍度五
(三十八) 。衣犍度六 (三十九四十) 。藥犍度七 (四十一四 十二前半) 。迦絺那衣犍度八 (四十二後半) 。拘睒彌犍度九 (四十
三前半從國為名) 。瞻波犍度十 (四十三後半從城為名) 。訶責犍度十一 (四十四) 。人犍度十二 (四十五前半) 。覆藏犍度十三
(四十五後半) 。 遮犍度十四 (四十六前半) 。破僧犍度十五 (四十六後半) 。滅諍 犍度十六 (四十七) 。尼犍度十七 (四十八)
。法犍度十八 (四十 九) 。第四分十一卷 (前有二犍度。并後結集等四段) 。房舍犍度十 九 (五十) 。雜犍度二十
(五十一二三共三卷。戒疏云。二十犍度離分三分是也) 。五百 結集 (五十四前半) 。七百結集 (五十四後半) 。調部毘尼 (五十五六七共三卷)
。 毘尼增一 (五十八至六十三卷) 。以法正尊者於根本部中。隨 己所樂采集成文。隨說止處即為一分。凡經 四番一部方就。故號四分。非同章疏約義判
文。故業疏云。四分即說之斷章 (斷字上呼止也) 。戒疏 云。四度傳文盡所詮相。此據說之所至非 義判也。二十犍度離分三分。可是義開耶。問
教流此土四律已翻 (四五十祇) 。祖師何意偏宗四 分。答此土受緣始從四分。餘部雖翻未聞依 用。業疏云。神州一統約受並誦四分之文。今
所判釋約受明隨。故立一部以為宗本。下云。 今判其持犯還約其受體。斯意明矣 (義淨三藏反宗有部。未 體此意) 。問有引人法有序等文。而云四分部勝其
義云何。答非無此義。必依十誦受戒。可以部 劣而宗四分耶。序明勝劣為彰部計淺深。至 第三門始論約教判處耳。問且據現翻總六
十卷。梵本仍多。如何四度誦終一藏。答非謂 一座名為一度。蓋取一期不定時限。隨集至 處未終且散即為一度。如是至四一部方終。
五分十誦大同於此。唯八十誦律一夏之功 逐席為目。隨時各立未可一概。律者梵云毘 尼。華言稱律。今約戒疏統括諸文不出三義。
初言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 犯非法不定。下文云。又如世法據刑約制。道 法亦爾。依根附教各有差降。不可乖越故曰
法也。二云律者分也。謂須商度據量有在。 若律呂之分氣也 (一年十二月奇月屬陽名律。偶月屬陰名呂。一律一呂各分二氣。則二 十四氣)
。又云。教相所詮四字斯盡。謂犯不犯輕與 重也。若解四字通決無疑。是則上品持律之 最。何名為犯境緣具也。何名不犯起對治也。
何名為輕因果微也。何名為重反上句也。然 此四相非律不分。持犯不濫有同氣候也。三 云。律字安聿聿者筆也 (楚謂之聿。秦謂之筆。出字書注) 。必審教
驗情在筆投斷。又云。處刻決正非筆不定 等。問如上三義何以分之。答三竝世法比擬 取名。教詮楷定即法義也。辨析重輕即分義
也。臨事決判即筆義也。具含此三故稱為律。 自餘翻釋廣在中卷。刪繁補闕者。刪謂能刪 繁即所刪。補謂能補闕即所補。世多不曉故
須委釋。即分為二。初刪繁者自古傳律情見 不同。或疏或鈔十有餘家口相傳授亦非一 二。凡於一事解釋多途。必備而引之則翳於
行事。但直申正義。餘竝削除。止用一言標破。 如云不同前解諸說不同。餘義廢之昔解多 途等。今以標破之言謂之能刪屬在刪字。削
去諸說竝號所刪屬於繁字。上據義說更須 文證。鈔興意云。每所引用先加覆檢。於一事 之下廢立意多。諸師所存情見繁廣。今竝刪
略止存文證等。問繁有幾種。答略有二義。一 者繁廣即上所明。諸師情見刪除之者。如自 然定方七樹七間戒場先後夏中結解受日限
定等。並有多說今於鈔中例皆不引。即義鈔 兩疏所引古解者是。二者繁濫如欲詞牒緣 受日加乞之類。今竝除之。即羯磨篇云。今欲
剋剪浮言發揚聖旨等。又如知鐘之語說戒 淨口安居通聚自恣為非。僧網篇中廣列非 制。師資篇中妄行杖罰之類。即僧網云。今則
刪其繁惡補其遺漏等。若依序文正存前意。 今取後說非不兼通。縱有多述不出於此。問 上明所刪為律為疏。答自昔不明去取兩異。
今為分之。謂本宗他部大小經論。西土此方 先賢文紀諸家鈔疏。但使今鈔引者竝是取 文皆屬鈔字。至於諸師情見。或筆於文或傳
於口今鈔不錄。削除之者並是所刪。即刪繁 字攝。應知刪補之義。鈔文前後時或有之。豈 得凡見引文例稱刪補。傳迷來久。學者深須
究之。問如戒本緣起廣解辨相律藏文廣。今 鈔不引豈非刪律。答律是聖教今家所宗。但 可取文豈宜刪去。一者下文指廣如律并及
大疏。何得率爾例斥為繁。二者鈔興意中。但 云情見繁廣不云刪律。一家宗部並無此語。 如何不思輒見輕謗。若爾說戒篇云。今以普
照道安二師為本。餘則取律誠文刪補取中。 豈非刪律。答此迷語也。彼以古師儀式有闕 有繁故。憑本律刪彼所繁補彼所闕。是則繁
闕在二師之本。刪補屬今鈔之用。據斯以言 彌彰上義。問若不刪律應即刪疏。答但是異 端。或文或說豈局於疏。及乎取彼要當還屬
鈔取。自餘不引始號刪繁。故鈔興意中但云 情見不言疏鈔也。二明補闕者自古持律。或 隨已執見。或暗於教部。至於行事未適時宜。
如尺量短長由旬大小羯磨。例皆白讀問難 不取解知。臥具謂非三衣。畜長不科減量。淨 地不立唱相。七證全無請詞。斯類極多例皆
遺闕。今鈔約義準文補令詳備。故下房戒定 尺量已云。余曾遊晉魏及以關輔諸方律肆。 每必預筵至論尺斗廢興。曾未霑述故即補 闕反光九代
(印本作故即刪補。然既未霑述豈得有刪。今準古本為正) 。今以往古 未論之事即為所補。鈔中所引文義理例是 為能補。問補闕與下文義決通為同為異。答
決通通先有。補闕局元無。餘如序中第五門 說。問隨機羯磨云。律藏殘缺義有遺補豈非 補律。答正由律缺行事不周。故引文約例補
彼羯磨。至如律文仍前自缺。何嘗補之。問輕 重儀云。刪補舊章撰述事鈔。準此刪補不在 於律。如何不許刪補章疏。答所刪所補多出
舊章。能刪能補並見今鈔。但章疏語局情見 言通。口授文傳理無不攝。請詳鈔意勿事遲 疑。行事者行以運造為義。事即對理彰名。然
事相多途。義須精簡。初以事通善惡此唯善 事。二就善中簡餘泛善局明戒善。三約上下 兩卷眾共二行名作善。中卷自行名止善。四
約諸篇細分諸事。上卷十二篇標宗一篇總勸 行事。集僧已下有五事。初眾法緣成事 (集僧足數 受欲羯磨結界五篇) 。二匡眾住持事 (僧網)
。三接物提誘事 (受戒師資) 。 四檢察清心事 (說戒自恣) 。五靜緣策修事 (安居) 。中卷四 篇有二事。初專精不犯事 (篇聚釋相持犯)
。二犯已能悔 事 (懺篇) 。下卷十四篇分八事。初內外資緣事 (二衣四藥 鉢器) 。二節身離染事 (對施頭陀) 。三卑己謙恭事 (僧像)
。四外化 生善事 (訃請導俗) 。五待遇同法事 (主客瞻病) 。六日用要業事 (雜行) 。七訓導下眾事 (沙彌及尼) 。八旁通異宗事
(諸部) 。是則一 部始終所詮行相。無非三業鼓動方便緣搆 而成故云行事。首題標此特異群宗。本設化 根源正教詮宗骨反光九代。斯言不虛故序
云。顯行世事方軌來蒙者百無一本。此乃一 家大要遍見諸文。凡預學宗彌須詳練。苟迷 斯旨餘復何言。問準下持犯事法兩分。今唯
題事則非攝法。答彼明止作各攝分齊故須 兩分。今望運造無問事法通歸事耳。問題云 行事下云三行。語音別召同異云何。答行據
造修。行取成德。由行成行語別義同。莫非流 入行心緣構成業也。鈔者有二義。一採摘義 二包攝義。謂於三藏正文聖賢遺記。採拾要
當以為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