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一沙門法寶撰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三
[0709c25] ◎論。如是已辨至為復有餘。結前四門生後 門也 問意云。隨眠并纏。世尊就過差 別說為漏.瀑流.軛等。為唯有爾所過名。為
更有餘義立異名耶 此下第二半頌更立 五義。垢非纏.隨眠故別為一門。
[0709c29] 論曰 至復說五種。列五名也。一結。二縛。三隨眠。 四隨煩惱。五纏。
[0710a03] 論。且結云何。自下五義并垢有六數也。此 下五行半頌。第一明結。於中三種。一九結。 二五下分結。三五上分結。此兩頌半明九結 也。
[0710a06] 論曰至九慳結。列九名也。
[0710a06] 論。 此中愛結至當辨其相。出愛結也。所以九 種總名結者。正理論云。於境於生有繫 縛能。故名為結。或有此故。令諸有情合眾
多苦。故名為結。是眾苦惱安足處故。此中愛 結。謂三界貪。此就所依及所緣說 依三 界身。緣三界境。未離三界染之貪。名三界 貪
所言貪者。謂有心所樂可意相所攝 受行。即於諸有及諸有具。所起樂著。說名 為貪。何緣此貪說名為愛。此染心所隨樂 境故 餘隨所應當辨其相者。謂恚結等。如
餘處釋當辨其相 正理釋云。恚謂於違 想。及別離欲所攝受行中。令心憎背慢謂 七慢。如前已釋言無明結者。謂三界無知。 此約所依非所緣故。以諸無漏法不墮界
故。無明亦用彼為所緣故。此廣分別如緣 起中。見結.取結。俱邪推度相。別顯彼相 廣如五見中。於前分別邊執見處說計 為我有漏行中計斷計常名邊執見。於中
斷見名何所目。謂執死後行不續生。豈不 此即是撥後有邪見。雖有此責。現見世 間。有行相同而體差別。如慈與愛體異行 同。如何行同而體差別。如起加行欲饒
益他。若屬染心從愛所起。若從慈起屬 不染心。是謂行同而體差別。如是於行見 不續生。從邪方便生。此屬斷見。離方 便而起生此屬邪見。亦是行同而體差別。
此斷.常生方便如六十二見中說。
[0710b03] 論。 見結謂三見取結謂二取。此分五見為二 結也。
[0710b05] 論。依如是理至隨眠隨增。下別 引本論問答。此即問 頗有見相應法者。謂 見取.戒取相應法。以此二取是五見中二見 故
為愛結繫非見結繫非不有見隨眠隨增 者。謂為九結中愛結繫。不為九結中見結 繫也。而為十隨眠中見隨眠隨增也。
[0710b11] 論。曰有。答也。
[0710b11] 論。云何。重問。
[0710b11] 論。集 智已生至彼隨增故。廣引 謂。集智已生滅 智未生。見滅見道二取相應法。出法體時 也。集智已生時。謂已斷苦.集遍行隨眠故。
苦.集下身.邊二見。及邪見。此三見結已斷 故。不能繫滅.道下二取相應法。滅.道下有 邪見。是不遍見結。緣無漏故。不緣滅.道下
二取相應法。亦不與相應。由此不為見結 繫也。而為滅.道下貪緣故。為愛結所緣繫 也。五見俱名見隨眠故。二取即是見隨眠
攝。與彼相應故有相應隨增。亦容緣故有 所緣隨增。
[0710b22] 論。何緣三見至為取結耶問 也。
[0710b23] 論。三見.二取至立為二結。答也。有 二義故分見為二結。一為物等。二為取等。 如文可解。正理論云。說此物等於義何益。
於結義中見有益故。此言意說。如貪.瞋等 一一獨能成一結事。三見.二取。各十八物和 合各成一結事故。若異此者。應說五見各
為一結如貪.瞋等故見.及取各十八物。共 立一結方敵貪等。若爾身見.邊見.見取有 十八物。戒取.邪見十八亦然。豈非物等。不
爾。本釋其理決定。所以者何。以取等故。三 見等所取。二取等能取。
[0710c03] 論。何故纏中至 非餘纏耶。問也。
[0710c04] 論。二唯不善至故唯立 二。答也。十纏中慳.嫉.忿.覆四纏。自力起。唯 不善。慳.嫉入結。忿.覆非結 若立八纏除
忿.覆二唯有慳.嫉二纏。自力起。唯不善。餘 纏皆闕二義。無慚.無愧。唯不善。非自力起。 悔通善.惡。唯自力起。餘。二皆無。睡眠.掉 舉.惛沈。
[0710c10] 論。若纏唯八至亦具兩義故。 難也。若纏有八。唯慳.嫉。具二復立為結義 即無違 許纏有十。忿.覆具二而不入結。
慳.嫉具二因何入結。故釋非理。
[0710c13] 論。由 此若許至及自部故。更為別釋也 應言嫉 慳過失尤重者。是總句 謂此二種數現行 故者。釋尤重義 正理論云。應作是釋。
唯嫉.慳二過失尤重。故十纏中立二為結。 由此二種數現行故。謂生欲界雖有九. 六.三結.無結。而經唯說嫉.慳二結。惱亂人.
天。謂雖生在二善趣中。而為賤貪重苦 所軛。現見。卑賤及諸乏財。乃至極親亦 不敬愛。又二遍顯隨煩惱故。謂隨煩惱 總有二種。一戚俱行。二歡俱行。嫉.慳遍
顯如是二相。又此二能惱二部故。謂在家 眾於財位中。由嫉及慳極為惱亂。若出 家眾於教行中。由嫉及慳極為惱亂。或能 惱天.阿素洛眾。謂因色味極相擾亂。或
此能惱人.天二眾。如世尊告憍尸迦言。 由嫉.慳結人.天惱亂。或此二能惱自.他 眾。謂由嫉故惱亂他朋。由內懷慳惱亂自 侶。故十纏內立二為結。
[0711a02] 論。佛於餘處依差別門。此下兩頌第二明五 下分結也。
[0711a03] 論曰至防邏人故。此敘第一 釋也。此師意以欲界名為下分。順益欲界 故名順下分結。後二不令出。前三却令入。 舉喻可知。
[0711a06] 論。有餘師說至順下分名。 第二釋也。此師意說。下有二種。一下有情。 謂諸異生。二下界。謂欲界。由前三故不超
下有情。由後二故不超下界。
[0711a09] 論。諸得 預流至斷三結耶。問也。預流果斷身見.邊 見.戒取.見取.疑.邪.見六種煩惱。何故經說 斷三結故得預流果。
[0711a12] 論。理實應言至 但說斷三。略開二門答前難也。佛依此故 略說三也。
[0711a14] 論。謂所斷中至攝彼三門。 牒前門釋見所斷惑總有三類。唯一。通二。 通四部故。謂身.邊見唯苦下。戒取通苦.道。
見取.邪見.疑通四部說。身見攝一部。戒 取攝二部。疑攝四部。
[0711a18] 論。又所斷中至 已說斷六。第二釋也。見斷煩惱三隨三轉。所 隨是能隨根。說彼所隨即兼能隨 故說 斷三已說斷六者。雙結兩釋。
[0711a21] 論。有作 是釋至故說斷三。敘異說也 謂由身見怖 畏解脫不欲發趣者。恐得涅槃我斷故不 欲發趣 由戒禁取依執邪道者。非道計
道名戒取故 由疑於道深懷猶豫者。疑 於正道是道。非道。故佛偏說三兼亦顯餘。 故但說三不說六也。
[0711a28] 論。佛於餘經如順下分。已下一頌。第三明 五上分結也。
[0711a29] 論曰至名順上分。結釋 也。此以不超上界順益上界故名順上分 結。則是上界為上分也。正理論云。如是五 種體有八物。掉舉等三二界別故
上二 界別成六 唯修所斷名順上分。順益上分 故名順上分結。要斷見所斷彼方現行故。 見所斷惑未永斷時。亦能資彼令順下分
故未斷見惑時。上界二貪及掉舉.慢.無 明。有力資令却生下界 故要永斷見所 斷惑方現行者名順上分 又云。於少是 結。謂聖者於少非結。謂異生有位是結。謂
已離欲貪。有位非結。謂未離欲貪 又云。掉 舉擾惱三摩地故。於順上分建立為結。 即由此理順上分中不說惛沈。順等持故 婆沙云。問何故唯修所斷立為順上分結
答令趣上生名順上分。見所斷結亦令 墮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復次上人所行 名順上分。上人是聖非諸異生。見所斷結唯 異生起。故不立為順上分結。於聖者中。唯
不還者所起諸結。立順上分 問因論生 論。何故預流及一來者所起諸結。非順上 分。答順上分者。謂趣上生。預流.一來所 起諸結。亦令生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
[0711b23] 論。已辨結縛云何。此下一句。明三縛也。
[0711b24] 論曰至作此定說。釋也。繫縛有情名之為 縛。何緣唯說此三為縛。由三受故。約自 相續有相應.所緣隨增。若他相續唯所緣
也。正理論云。以能繫縛故立縛名。即是能 遮趣離染義。結.縛二相雖無差別。而依 本母說縛有三。一者貪縛。二者嗔縛。三者
癡縛。所餘諸結品類同故。攝在三中。謂五 見.疑同癡品類慢.慳二結貪品類同。嫉結 同嗔。皆三結攝。又為顯示已見諦者。餘
所應作故說三縛。通縛六識身置生死獄 故。又佛偏為覺慧劣者。顯麁相煩惱故但 說三縛 有餘師說。由隨三受勢力所引。 說縛有三。謂貪多分於自樂受。所緣.相應
二種隨增。少分亦於不苦不樂。於自他苦及 他樂捨。唯有一種所緣隨增。嗔亦多分於自 苦受。所緣.相應二種隨增。少分亦於不苦不
樂。於自.他樂及他苦捨。唯有一種所緣隨 增。癡亦多分於自捨受。所緣.相應二種隨 增。少分亦於樂受.苦受。於他一切受唯所
緣增。是故世尊依多分理。說隨三受建 立三縛。何類貪等遮趣離染說名為縛。謂 唯現行。若異此者皆成三故。則應畢竟遮 趣離染 後釋同俱舍。前釋三縛通一切煩
惱等。偏說三者。是餘染法之本母故。說三 亦攝餘也。
[0711c20] 論。已分別縛隨眠云何。自下一句。第三明隨 眠。
[0711c21] 論曰至如前已說。指前說也。
[0711c22] 論。隨眠既已說隨煩惱云何。自下半頌。第四 明隨煩惱。
[0711c23] 論曰至如雜事中。釋頌文 也。根本煩惱亦名隨煩惱。以隨心為惱亂 事故。此即心為所隨。煩惱為能隨 復有
此餘異諸煩惱忿等染污心所是行蘊攝。隨 煩惱起故亦名隨煩惱。此是根本煩惱為所 隨。忿等為能隨也。非是忿等不名煩惱。 但隨他故。廣說如法蘊足論第九卷雜事品
中說。
[0712a02] 論。後當略論纏煩惱垢攝者。生下文也。下 明纏.垢。先辨其纏故言且也。自下有兩行 半頌。第五明纏。前一行頌出纏名體。後一
頌半明纏從生。
[0712a05] 論曰至更加忿覆。敘 異說也。准經說欲貪纏為緣。故知根本煩 惱亦名為纏 品類足八。毘婆沙十。正理論
云。如是十種繫縛含識。置生死獄故名為 纏。或十為因起諸惡行。令拘惡趣故名為 纏。
[0712a10] 論。無慚無愧如前已釋。指前根品 釋也。
[0712a11] 論。嫉謂於他至如前已辨。此釋 嫉.慳.惡作指前。
[0712a12] 論。眠謂令心至亦如 前釋。釋眠.掉舉.惛沈指前釋也。悔通善. 惡唯取不善。眠通三性唯取染污為纏
正理論云。令心昧略。惛沈相應不能持身。 是為眠相。眠雖亦有惛不相應。此唯辨纏 故作是說 又云。眠不與加行善相應性 相違故。唯生得善。性羸劣故
通不善.有覆 無記 又云。無覆無記唯異熟生。起工巧 等眠便壞故。有餘師說。於眠位中亦有威 儀.工巧心起。然非初位彼可即行。於後夢 中方可行故
婆沙三十七云。無覆無記者。 謂威儀.工巧.異熟生。非通果。威儀者如夢 中自謂行等。工巧者如夢中自謂畫等。異 熟生者如夢中除前所說餘無記轉。有餘
師說。唯異熟生是睡眠中無覆無記。以心 惛昧不發身.語。故無威儀.及工巧性。
[0712a28] 論。除嗔及害至說名為覆。釋忿覆也。
[0712b01] 論。於此所說至是疑等流。自下釋十纏是根 本煩惱等流。由此名隨煩惱。不名煩惱。
[0712b03] 論。有說覆是至如其次第。敘異說。如文 可知。
[0712b05] 論。餘煩惱垢其相云何。自下一行半頌。第六 明六垢也。前之半頌出垢名.體。後一頌明 從生。
[0712b07] 論曰至名煩惱垢。此說是煩惱之 垢也 相麁故別與垢名。釋六垢相也。別 釋相可解 正理論云。恨與忿相有差別
者。如樺皮火。其相猛利。而餘勢弱說名為 忿。如冬室熱。其相輕微。而餘勢強說名 為恨。由此故有說恨相言。忿息已續生 令心濁名恨 又釋誑名云 謂先籌度
設此方便。令彼後時生顛倒解故名為誑。 然世間說。為利為名現相惑他。名為誑者。 諸誑所引身.語業事。是誑果故假立誑名 如以通名說通果事。
[0712b17] 論。於此六種 至諸見等流。釋六垢從根本煩惱等流。如 文可解。論。此垢及纏至隨煩惱名。釋十纏 六垢名隨煩惱所以。
[0712b21] 論。此垢及纏為何所斷。此下大文第三義門 分別。就中有五。一三斷。二三性。三三界。四 六識。五五受相應 此一頌三斷分別也。
[0712b24] 論曰至見此諦所斷。謂無慚.無愧.惛沈.掉 舉.睡眠。此五。通與見.修所斷煩惱相應故。 通見.修斷也。
[0712b26] 論。餘嫉.慳悔至名自在 起。明唯修斷。如文可解。
[0712b28] 論。此隨煩惱誰通何性。下半頌。第二三性分 別也。
[0712b29] 論曰至皆唯不善。明眠.惛.掉三。 在欲界中。身.邊見相應是無記。餘是不善。 自餘纏.垢皆不善性。
[0712c02] 論。上二界中至無 記性攝。明上二界唯無記也。
[0712c04] 論。此隨煩惱誰何界繫。下半頌。第三界繫分 別也。
[0712c05] 論曰至今復重辨。釋諂.誑通二 地所以。如文可解。
[0712c06] 論。惛掉憍三至唯 欲界繫。十纏六垢之中。諂.誑通二地。惛.掉. 憍三通三界。此五如前已辨。自餘十一唯欲 界繫。
[0712c10] 論。已辨隨眠及隨煩惱。此下一頌。第四六識 分別也。
[0712c11] 論曰至無容起故。明唯意識。 相應有三種。一見所斷。二慢.睡眠。三自力 起隨煩惱地。此三種或五識無容起也。
[0712c14] 論。所餘一切至皆容起故。釋通六識者。謂 修所斷貪.瞋.無明。及無慚無愧.惛沈.掉舉。 及大煩惱地所攝隨煩惱。依六識身起。
[0712c17] 論。如先所辨樂等五受。自下有四行頌。第二 明受相應。就中有二。一明本惑。二明隨 惑。此兩頌第一明本惑。
[0712c19] 論曰至遍六 識故。明貪.瞋.無明三相應也。如文可解。
[0712c21] 論。邪見通與至罪福業故。此釋邪見。受 相應也。先造罪者。後謂無因果。心則生歡 喜。先造福者。後謂無因果。心則生慼。
[0712c24] 論。疑憂相應至心愁慼故。釋疑。受相應也。 疑心猶豫求決定智。正疑之時於境不決 故生憂慼。
[0712c26] 論。餘四見慢至唯意地故。 明四見.慢相應也。以歡行轉唯意地故不 通樂受。正理論云。有餘師說。不應此五。唯
喜相應。現見此五現行位中亦有憂故。謂世 現見。執有我者。亦自感傷。我受苦故。執 我斷者亦生憂慼。故契經言。諸愚夫類於
我斷壞心生驚恐。執自苦行為淨勝者。內 心必懷極愁慼故。已之聞.智.族等下劣。每 為他人所輕淩者。與慢俱起必有慼故。
由是此五亦憂相應。彼說不然。異心起故。 謂自感傷我受苦者。此但緣苦而自感 傷。當於爾時不執有我。若起我見現在 前時。於我必應有歡行轉。懷斷見者見斷
德故。不因斷相而生驚恐。懷常見者於 斷生怖。然生怖位則不計常。執自苦行 為淨勝者。必異心中緣自所受種種苦事 而生愁慼。若執苦行為淨勝時。必應生
歡。見彼德故。為他輕淩而生慼者。如是 憂慼必在異心。誰有為他輕淩生慼。而 即起慢侮蔑於他。故五。喜俱誠為善說。
[0713a17] 論。已約別相至必住捨受。明諸惑皆捨 受相應。如文可解。
[0713a18] 論。欲界既爾至諸受 相應。釋上地也。
[0713a19] 論。若諸地中至故不 別說。重廣述也。初禪有四識。受有喜.樂.捨。 喜意。樂三。捨通二禪已上唯有意識。二禪
有喜.捨二受。三禪有樂.捨二受。四禪已上 唯有捨受。上地煩惱隨其所應通四識一 識。即與彼識所有諸受相應 顯宗二十
七云。何緣二疑俱不決定。而上得與喜.樂 相應。非欲界疑。喜受俱起 以諸煩惱在 離欲地。雖不決定。亦不憂慼。雖懷疑網。
無廢情怡。如在人間求得所愛。雖多勞 倦。而生樂想 又說色界喜.樂。與疑得 相應者。俱寂靜故。依平等義建立相應。既
等寂靜。相應無失。如欲喜根。非處生故相 不寂靜。疑即不然。由此喜.疑無相應理。謂 世現見。有貧賤人 乃至 匱食。乏衣。復
為重擔之所鎮壓。雖遭此等種種艱辛。而 有歡娛歌舞嘯詠或見他苦而反生歡。如 是喜根有非處起。疑即不爾故無等義。由 不等故無相應理 有說色界雖復懷疑。
而於疑中生善品相。故彼得與喜.樂相 應 謂彼現見。諸離欲者多分因疑能引正 定 有說初二.三靜慮中與疑俱生。應全 無受。故但應與本性受俱。
[0713b13] 論。已辨煩惱諸受相應。自下有兩行頌。第二 明隨煩惱受相應也。
[0713b14] 論曰至唯意地故。 嫉.悔.忿.惱.害.恨六隨煩惱。唯戚行轉故憂 根相應。唯意地故。非苦相應。正理論云。有
餘師說。惱喜相應見取等流 故下破。
[0713b18] 論。慳喜相應至極相似故。此注別有文。憂 相應。慳得即喜。慳。不得即憂。已上注。
[0713b20] 論。誑諂眠覆至憂慼心行。此四通二行故 憂.喜相應。唯意地故非苦.樂相應 或時 以歡喜心行諂.誑.眠.覆。即與喜相應 或
時以憂慼心行此四種。即憂相應 正理論 有餘師言。既說誑是貪等流故。但應歡行。 不應說與憂根相應。是歡等流。不應慼 故。又正誑時不應慼故。或應說誑是癡等
流。
[0713b27] 論。憍喜樂相應至與喜相應。釋憍 通三界也。歡行轉故不與憂根相應。唯意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