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2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九沙門法寶撰
分別定品第八之二
[0798b13] ◎論。如是已說所依止定。大文第二明依定 功德 就中。一明四無量。二明八解脫。三 明八勝處。四明十遍處。五明得依身。六明
起定緣。此下三行頌。第一明四無量。
[0798b16] 論 曰至感無量果故。第一釋無量名 無量有 情為所緣者。從境名也 引無量福。因無 量也 感無量果者。果無量也。以緣無量有
情故。得無量福故。得無量果。以此四行 有三無量故名無量。婆沙八十一更有三 釋。一云對治無量戲論煩惱故。二云對治 無量放逸煩惱。故。三云如是四種是諸賢
聖廣遊戲處故名無量 (已上論文) 。
[0798b24] 論。此何緣 故唯有四種。第二述無增減。先問。後答。此 即問也。
[0798b26] 論。對治四種多行障故。答也。
[0798b27] 論。何謂四障。問也。
[0798b27] 論。謂諸瞋害至建 立慈等。答也。以多行障有四故。所以唯四 不增不減。即是慈對嗔。悲對害。喜對不欣
生。捨對欲貪.嗔。正理論云。嗔謂心所。欲 殺有情。欲惱有情。心所名害。耽著境界 於諸善品不樂住因名不欣慰。於妙欲 境起染欣慰。情無厭足名為欲貪
(已上論文) 。
[0798c05] 論。不淨與捨至斯有何別。問二別相。
[0798c06] 論。毘婆沙師至如次能治。引婆沙答。
[0798c07] 論。理實不淨至捨能對治。論主正解。
[0798c07] 論。 四中初二體是無嗔。述古一師釋也。
[0798c08] 論。 理實應言悲是不害。論主正釋。正理論云。有 作是言。悲是不害。近治害故。理實如是。 但害似瞋以瞋名說。悲之行相亦似無嗔。
立無嗔名。實是不害 (已上論文) 。
[0798c12] 論。喜即喜受 至貪所引故。述古釋。正理論云。諸古師說。喜 即喜受。捨即無貪。
[0798c14] 論。理實應用二法為 體。論主正釋。謂捨應以無貪.無嗔為體。正 理云。是故此喜定非喜受。以忻為體。或即
無貪。謂別有貪是惡心所。於有情類作是 思惟。云何當令諸所有樂彼不能得。皆屬 於我。喜能治彼故是無貪。此與喜根必俱
行故。三地可得。如悔憂俱。喜亦無貪。分明 相者。於他盛事心不貪著。知他獲得。深生 欣慰。心熱對治說名為喜。故知此喜亦無貪 性
(述曰。以治貪故名無貪性。如不淨觀觀雖是慧。以治貪故。無貪為性) 。又云。且捨與 慈有差別者。慈能對治嗔所引嗔。無嗔為
體。捨能對治貪所引嗔。無貪為體。豈不 如捨無貪為性。亦能對治貪所引嗔。如是 許慈無嗔為性。亦應能治嗔所引貪。此難
不然。行相違故。謂捨行相雙違貪.嗔。捨親. 非親差別相故。從此愛.恚俱不生故。即由 此故。捨唯無貪。正能治貪兼治嗔故。慈之
行相違嗔非貪。於諸有情與樂轉故 (嗔與慈與 樂相違故) 由此慈.捨雖俱違嗔。而慈順貪。捨能 違害。是故此二極有差別 (已上論文) 。
[0799a04] 論。此四 無量至入捨等至。述四行相別。正理論 云。此阿世耶有差別者。觀有情類如己 謂慈。樂有情類離苦謂悲。於他興盛
欣慰謂喜。於親.怨相不思謂捨 婆沙八 十一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授與饒益是 慈相。除去衰損是悲相。慶慰得捨是喜相。 忘懷平等是捨相 (已上論文)
。
[0799a11] 論。此四無量至 寧非顛倒。問也。
[0799a12] 論。願欲令彼至相應起 故。答也 此中有三。一善願故非倒。二意 樂故非倒。三勝解故非倒。
[0799a14] 論。設是顛倒 復有何失。縱釋也。前三解非顛倒。今解縱 是顛倒復有何失。
[0799a16] 論。若應非善至相應 起故。若以是倒應非是善者。理則不然。 此與三善根相應起故。
[0799a18] 論。若應引惡至 治嗔等故。若以是倒應引惡者。理亦不然。 能治嗔.害及貪等故。
[0799a20] 論。此緣欲界至 嗔等障故。述所緣唯欲界一切有情。以能 治緣有情嗔等障故。
[0799a22] 論。然契經說至 以顯器中。通經也。經說。修慈思惟一方.一 切世界者。舉欲器世界取中有情。
[0799a24] 論。 第三但依至未至中間。述依地也。
[0799a25] 論。或 有欲令至方能起故。述異說。此師意說。未至 無也。以四無量容預德故。已離欲者方能起 故。未至器速多非離欲。故言無也。
[0799a28] 論。 或有欲令至皆無量攝。又述異說。此師意說。 定.不定地.根本.加行。以皆緣無量有情。授
與饒益。除去衰損。慶慰得捨。忘懷平等故。
[0799b03] 論。前雖說此至有情境故。述不斷障有 三因。一有漏根本靜慮攝故。此不斷惑。如 前已說 二勝解作意相應起故。夫斷惑者
共相作意。此是勝解故不斷惑 三遍緣一 切有情境故。夫斷惑者。緣於法境不緣有 情。此緣有情故不斷惑。
[0799b08] 論。此加行位 至能治四障。述說伏治四障因也。四無量 根本者。謂根本定。在此位無嗔等障 言 治四障。在加行位。或在根本亦名治障。
令已斷障得更遠故。
[0799b12] 論。謂欲未至至能 斷諸惑。釋上加行位制伏嗔等。謂在欲界 聞.思心中。及未至定。先修無量。為斷道加
行伏嗔等。引斷道生斷嗔等惑。方生根本 四無量也 說能治四障者。據加行說。
[0799b17] 論。諸惑斷已至之所蔽伏。釋惑。此能令 已斷更遠 言治四障者。據令更遠說。
[0799b19] 論。初習業位云何修慈。問。欲修慈加 行云何。
[0799b20] 論。謂先思惟至如是快樂。述 薄煩惱者初習業也。
[0799b21] 論。若彼本來至 總成七品。述煩惱者加行位中。先分有情 為七品也。
[0799b23] 論。分品別已至與上親等。述 勝解與樂心上怨等與上親等也。雖能緣 而未遍。非至根本。
[0799b25] 論。修此勝解至慈 無量成。述漸能廣至成位也。
[0799b26] 論。若於 有情至現可見故。述能修人異也 一切眾 生有其二類。一樂求人德。二樂求人失 一切眾生復有二相。一者德相。二者失相。斷
善者亦有德相。獨覺者亦有失相。樂求德 者。見闡提德見闡提果相。知有善因故。 樂求失者。見獨覺失見其果相。知惡因 故。樂求德者。修慈易成。非樂求失。
[0799c05] 論。修悲喜法准此應知者。准慈釋。有七等 先上親也。不說捨修加行先處中故。
[0799c07] 論。謂觀有情至實為樂哉。廣述悲.喜二行相 也。加行雖同行相異故。
[0799c08] 論。修捨最初至 與處中等。述修捨加行。其捨先捨處中。次 捨下怨乃至上親。以貪難捨。嗔易捨故。婆
沙八十二評曰應作是說。非四無量如說 而生。所以者何。修觀行者。隨樂生故。前後 不定。如通解脫勝處遍處 問若未起
初定無量。能起第二定無量不。一說不能。一 說能。如未起下地無漏能起上地無漏。 亦爾 問為下地無量後起上地無量速疾。
為上地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耶。答上地 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非下地無量後 起上地無量速疾。猶如學書 問初定無 量無間。即能起第二定無量不。有說不能。
必修自地加行。引發方現前故。有說亦能。已 熟修者起一加行。或無加行能歷諸地。或 上或下起無量故 婆沙八十三云。如契
經說。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 無災橫而致命終 問何故爾耶。尊者世友 作如是說。以慈是不害法故。有說慈勢力
大故。有說慈為饒益他。諸天善神皆擁衛 故。大德說曰。若住慈定。色界大種遍身分 生。令所依身堅密如石故不可害 慈定 在初。故說慈定有多說。悲等不及慈。大
德說曰。由二因緣捨最為勝。一由所作。謂 若作捨能斷貪嗔。二由寂靜。謂於有情無 分別轉故捨最勝 (已上論文) 。
[0800a04] 論。此四無量至唯 不成喜故。述人通三洲非天等也。若於初 定得一必四。若三定已上得一必三。
[0800a07] 論。已辨無量次辨解脫。已下三行頌。第二明 解脫。
[0800a08] 論曰至觀外色解脫。釋初解脫 言內有色相觀外色者。謂勝解作意。觀自己 身被虫噉等。見內身相。及見外虫故。言
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故。正理云。經言有 色觀諸色者。為顯何義。非未除色。能如 實通此經深義。然諸先聖傳授釋言。未能
伏除緣內色想。是有色義。云何知然。第二 解脫差別說故。謂於第二既作是言。內無 色想觀外諸色。故知。初解脫未除內色想。
由此論者。建立最初。名內有色想觀外色 解脫。謂觀行者。如害怨屍。雖已離欲貪而 為令堅固。以不淨行相復觀外諸色。由於
外色數觀察故。於內色中亦生厭想。如樂 淨者。頸繫狗屍極懷羞慚深生厭惡。如 是觀外不淨相已。方內色身亦是不淨。觀 心淨故。見內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如觀
篋中眾色類物。名初解脫極成滿位 此成 滿位解脫何法。謂心於色不樂.憎背.訶毀 厭惡。遮止欲貪。即解脫欲貪。是無貪性故。 (已上論文) 。
[0800a27] 論。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釋第 二解脫 言內無色想觀外色者。謂勝解 作意。見內自身被虫食等。不見身相。唯見
虫等。故言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故正理 云。修觀行者。從此後時漸復遣除緣內色 想。謂以勝解想自命終。輿載遺身置棄 屍處。種種禽獸爭共食噉。須臾身盡唯見
禽獸。或於是處以火焚燒。乃至遺灰風所 飄鼓。須臾身盡唯見空界。或想自身如蘇. 鹽等為火.水等之所融消。乃至身無唯見
火等。名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此勝解力 除色想故。雖緣身起而不見身。既已遣 除緣內色想。心相續轉無別事業。勝輕安樂 任運現前。於此位中數數修習緣色處境
厭背行相。是名第二解脫成滿。亦如第一 解脫欲貪。雖於先時修不淨想已得解脫。 緣色欲貪而無始來我愛難遣。若觀身有 仍恐退生。故後復修內無色想厭惡色觀。
清淨過前。行者爾時。依初靜慮得此二觀。 深生味著。為欲令此轉增進。故入第二靜 慮復修二解脫。復修二法次第如前 (已上論文) 。
[0800b19] 論。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釋第三 解脫。故正理云。彼瑜伽師久觀不淨。厭惡轉 故令心沈慼。為欲策發令暫生歡。或為
暫解久修勞倦。或為自審驗不淨觀堪能 故。彼復依第四靜慮。於欲界色起淨勝解。 先取寶衣.花等淨相。由勝解力漸廣思惟。
遍於所緣作淨行相。如契經說。彼於後時。 應取少淨相總思惟諸色。此雖策心而不 掉舉。雖觀淨相而不起貪。既知善根勢力 增上。次復於境略聚其心。於一所緣觀淨
而住。此位名曰淨解脫滿。能究竟捨不淨 想故。此淨解脫亦如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諸 色 (已上論文) 。
[0800c02] 論。四無色定至第八解脫。列餘 解脫名義如後釋。
[0800c03] 論。八中前三至想觀 增故。述前三體 前三以無貪為體者。以 近治貪故。然契經中說。內有色想觀外色者。
非是以想慧為體。以於此時想觀增故。 如四念住。及宿住念等。實慧為體而說念 也。若慧為體。應近治廢。
[0800c08] 論。三中初 二至行相轉故。述前三解脫行相別也。
[0800c10] 論。三并助伴皆五蘊性。述三解脫眷屬體 也。
[0800c11] 論。初二解脫至心澄淨故。述三解脫 依地別也。欲界初定有顯色貪者。由眼識 身所引起故。
[0800c13] 論。餘地亦有至非增上故。 述欲界聞慧亦有此三。於三定中亦有三 種。非增上故不立解脫。初.二定中亦有第
三。於四定中亦有初.二。以非增上故不 建立。正理論云。雖欲界中亦容得有。而為 欲界貪所淩雜。故不建立二解脫名。三.
四定中雖亦得有。去所治遠勢力微劣。又 樂淨伏故不得名 (三定樂伏四定淨伏) 第三解脫依後 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故。第四并近分。立
後靜慮名。相似善根下地雖有。非增上故 不名解脫。欲界欲貪所淩雜故。初二定中 不淨伏故。第三定中樂所迷故 故皆不 立淨解脫也 (已上論文) 。
[0800c25] 論。次四解脫至性微 劣故。出次四無色解脫體。於四無色唯取 定善。非散善及染。
[0800c27] 論。非散善者至亦 有散善。此述散善兩說不同。彼地散善唯生 得善。無聞.思故。
[0800c29] 論。近分解脫道至方 名解脫故。述空處近分中解脫道。緣空處 故得名解脫。無間道緣下地故。不名解脫
不背下故。正理論中更有一釋云諸近分地 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亦非解脫。不背下地 故。緣下道雜故。又未全脫下地染故 (已上論文) 。
[0801a06] 論。然於餘處至非全分故。通餘處說。
[0801a07] 論。第八解脫至得解脫名。述第八解脫體 性。如根品有二釋。一背厭受.想而起此 故。名為解脫。即是餘處名想受滅。或總厭
背有所緣故。即是厭一切心.心所也。由此 名為滅盡定也。
[0801a11] 論。有說由此至無漏 心出。述此定入.出心異也。
[0801a12] 論。八中前 三至為所緣境。述解脫境異也。不淨是可 憎。淨境名可愛 彼非擇滅者。即是自.上 有漏法。及類智品道非擇滅也。
[0801a15] 論。第三 靜慮至所動亂故。述第三定無解脫所以 也。
[0801a17] 論。行者何緣至彼方成故。述修淨 解脫意也。
[0801a18] 論。由二緣故至得勝自在。 述修解脫意也 等者。等勝處等。
[0801a19] 論。 故能引起至種種作用。述得定自在即能 起無諍等作用也。
[0801a21] 論。何故經中至各在 邊故。述經中二解脫得身證名所以也。
[0801a23] 論。已辨解脫次辨勝處。已下一行頌。第三明 八勝處。
[0801a24] 論曰至足前成八。列八名也。
[0801a25] 論。八中初二至第三解脫。指同前也。
[0801a26] 論。若爾八勝處至或終不起。述與解脫體 等雖同。而力用異。即是勝所緣故名為勝 處。解脫為因。勝處為果。因修解脫入勝
處故。前三解脫於諸色中。但能總取不淨. 淨相。今八勝處於諸色中。分別少.多.青等 異相故。前解脫但於色中。棄背欲貪。及不
淨想。今八勝處能於所緣。分析制伏令隨 心轉。由此證知。第三解脫總取淨相。故 立一名。八勝處中後四勝處差別取故分為 四種 言勝處者。婆沙一百四十一云。問
何故名勝處。答降伏所緣。摧滅貪愛故名 勝處 正理云。或於是處轉變自在。不隨 起惑故名勝處。勝於處故立勝處名。或此 善根即名為處。處能勝故立勝處名
(已上論文) 。
[0801b11] 論。已辨勝處次辨遍處。下一行頌。第四明 十遍處。
[0801b12] 論曰至故名遍處。述名也。即 是周遍緣此四大.四色。及空識等名為遍 處。正理云。經於此處皆言一想。上.下.及
傍。無二.無量。於一切處。無間無隙。周遍思 惟故名遍處。遍於處故立遍處名。或此善 根即名為處。行相遍故立遍處名。此中地等
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