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urse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頌疏論本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九[0868b14] 從此第三。諸門分別。總有十一門。就中有 三。一明中有形狀。二明眼等九門。三明入 胎門。且第一明中有形狀者。論云。當往何
趣。所起中有形狀如何。頌曰。
此一業引故 如當本有形
本有謂死前 居生剎那後
[0868b20] 釋曰。上兩句明形狀。下兩句釋本有。此一 業引故如當本有形者。此謂中有。與當本有。 同一業引。由業同故。中有形狀。如當本有。
謂本有是人形。中有亦人形。餘趣亦然。問 於一狗等腹中。容有五趣中有頓起。既有 地獄中有現前。如何不能焚燒母腹。答彼
居本有。亦不恒燒。如暫遊增。況居中有。 言遊增者。遊十六增。彼無火也。又解。諸 趣中有。雖居一腹。非互觸燒。業所遮故。又
論云。欲中有量。雖如小兒年五六歲。而根 明利。菩薩中有。如盛年時。形量周圓。具諸 相好。故住中有。將入胎時。照百俱胝四 大洲等 (此明菩薩中有)
若爾何故。菩薩母夢。見白 象子來入己右脇 (難也) 此吉瑞相。非關中有。 菩薩久捨傍生趣故 (答也) 如訖栗枳王夢。所 見十事
(訖栗枳王者。云作事王也) 謂大象井 麨 。栴檀妙 園林。小象。二獼猴。廣堅衣。鬪諍。白象相端 嚴。具六牙四足。正知入母胎。寢如仙隱
林。如是所見夢。但表當來餘事先兆。非 如所見 (已上論文) 解云。訖栗枳王。迦葉佛父。 作此十夢。來白世尊。佛言此表當來釋迦
如來遺法弟子之先兆也。王夢見有一大 象。被閉室中。更無門戶。唯有小窓。其象方 便。投身得出。尾猶窓礙。不能出者。此表
釋迦遺法弟子。能捨父母妻子。出家而於其 中。尚懷名利。如尾礙窓 又夢見一渴人。 求覓水飲。便有一井。具八功德。井隨逐
渴人。人不欲飲。此表釋迦遺法弟子諸道 俗等。不肯學法。有知法者。為名利故。隨 彼為說。而猶不學 又夢見一人。將一升 真珠。博一升 麨
。此表釋迦遺法弟子。為求 利故。將佛正法。為他人說。又夢見有 人。將栴檀木。博以凡木。此表遺法弟子。 以內正法。博外書典 又夢見有妙園林。
華菓茂盛。狂賊壞盡。此表遺法弟子。廣滅 如來正法園也 又夢見有諸小象。驅一 大象。令之出群。此表遺法弟子諸惡朋黨。 破戒眾僧。擯斥有德人也 又夢有一獼
猴。身塗糞穢。溏突己眾。眾皆避也。此 表遺法弟子。以諸惡事。誣謗良善。見皆遠 避 又夢見一獼猴。實無有德。眾共扶捧。
海水灌頂。立以為王。此表遺法弟子諸惡 朋黨舉破戒僧。猶以為眾首。又夢見一衣 堅而亦廣。有十八人。各執少分。四面爭挽。
衣猶不破。此表遺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 八部。雖有少異執。而真法尚存。依之修行。 皆得解脫。又夢見多人共集。互相征伐。死
亡略盡。此表遺法弟子。十八部內。各有門 人。部執不同。互興鬪諍也。此之十夢。但表 先兆。非如所見。菩薩母夢見白象者。是善
瑞先應非白象也。色界中有量如本有。 與衣俱生。慚愧增故。欲界中有不與衣俱。 由皆宿習無慚愧故。唯有鮮白苾芻尼。由
本願力。世世有自然衣。恒不離身。隨時改 變。乃至最後般涅槃時。亦以此衣。纏屍焚 葬也。本有謂死前居生剎那後者。本過去
業所感之有。名為本有。此之本有。在死 有前。居生有後。中間諸蘊。為本有體。言生 有者。初受生時一剎那蘊也。言死有者。最
後命終一剎那死蘊也。欲色二界。具足四有。 若無色界。唯闕中有。有餘三有。
[0869a23] 從此第二。明眼等九門。論云。已辨形狀。餘 義當辨。頌曰。
同淨天眼見 業通疾具根
無對不可轉 食香非久住
倒心趣欲境 濕化染香處
天首上三橫 地獄頭歸下
[0869a29] 釋曰。此有九門。同淨天眼見者。第一眼境 門。謂中有身。唯兩眼境。一同類眼見。五趣中 有。各見自類也。二淨天眼見。言淨天眼者。
修得天眼。極清淨故。能見中有。生得天眼。 則不能觀。以中有身極微細故。有餘師說。 天中有眼。能見五趣。人中有眼。能見四趣。
除天中有也。鬼中有眼。能見三趣。除人 天也。傍生中有眼。能見二趣。除人天鬼也。 地獄中有眼。唯見自類也 業通疾者。第二
行速門。凌空自在。是謂通義。通由業得。名 為業通。此通勢用速故名疾。中有獲得最 疾業通。上至世尊。無能遮抑。以業勢力最 強盛故 具根者。第三具根門
一切中 有。皆具五根 無對者。第四無礙門。對謂 對礙。中有凌空。金剛山等。所不能遮。故 名無對。曾聞 析 破炎赤鐵團。見有生蟲 故
不可轉者。第五不可轉門。謂五趣中有。 不可轉也。人中有起。但往人趣。必不可 令人中有沒。餘中有起。天等亦然 食香
者。第六所食門。中有以香為食。由食香故。 名健達縛。若少福者。唯食惡香。若多福者。 妙香為食 非久住者。第七住時門。婆娑師
說。此住少時。一切中有。樂求生故。速往受 生。必不久住。更有餘師說。極多七七日。尊 者世友說。極至七日。法救大德說。時無定
限。生緣未合。中有恒存。故輪王中有。要至 人壽八萬歲時。方頓與果。以世尊說業力不 思議故 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者。第八
結生門。倒心者。此明中有先起倒心。馳趣 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方。能 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中有。緣
母起愛。生於欲心。若女中有。緣父起愛。 生於欲想。翻此二緣。俱起瞋心。故施設論 云。時健達縛。於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愛或
恚。彼由起此二種倒心。便謂己身與所愛 合。所泄不淨。流至胎時。謂是己有。便生 歡喜。此心生已。中有便沒。受生有身。若男
處胎。依母右脇。向背蹲坐。若女處胎。依 母左脇。向腹而住。若非男非女。住於母胎。 隨所起貪。如應而住。必無中有非女非男。
以中有身必具根故。然中有身。或男或女。 後胎增長。方作不男女。如上所明。是胎卵 生。餘濕化生。今次當說。濕化染香處者。夫
論受生。皆須起染。濕化無胎。依何起染。 故說濕生染香故生。謂遠臭知生處香氣。 便生愛染。往彼受生。業有勝劣。香有淨
穢。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 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業隨善惡。處有 淨穢。於地獄趣。起倒心故。亦生愛染。謂彼
中有。或見自身冷雨寒風之所逼切。見極 熱地獄。情欣煖觸。投身於彼。或見自身熱 風盛火之所逼害。見寒地獄。心欲清涼。投
身於彼。先舊諸師。作如是說。由先見彼造 惡業時己身伴類。馳往赴彼 天首上三橫 地獄頭歸下者。第九行狀門。謂天中有。首正
上昇。如從坐起。人鬼傍生中有。行相還如 人等。地獄中有。頭下足上。故有頌曰。顛墜 於地獄。足上頭歸下。由毀謗諸仙樂寂修
苦行。此上所論。據人中死還生人趣。若 通餘趣。行相不定。故婆娑云。若地獄死。還 生地獄。不必頭下足上。若天中死。還生天
中。不必首上足下。若地獄死。生於人趣。應 首上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下。
[0870a05] 從此第三明入胎門。論云。前說倒心。入 母胎藏。一切中有。皆定爾耶 不爾。經言 入胎有四 其四者何。頌曰。
一於入正知 二三兼住出
四於一切位 及卵恒無知
前三種入胎 謂輪王二佛
業智俱勝故 如次四餘生
[0870a12] 釋曰。此兩行頌。是第十一入胎門。一切入 胎。不過四位。一於入正知者。一入胎位也。 唯知入胎。不知住出。二三兼住出者。二兼
住者。二入胎位也。謂知住胎。亦知入胎。 三兼出者。三入胎位也。謂知出胎兼知住 入。兼言為顯後帶前故。四於一切位者。第
四入胎位也。入住出位。一切不知。及卵恒 無知者。此前四位。唯說胎生。若卵生者。入 胎等位。三時不知。名恒無知。恒無知同前
胎生第四位故。頌言及也。問如何卵生。言 入胎藏。答謂卵生者。先必入胎。從初名 說。或可卵言據當名說。謂先入胎。後從卵
生。說胎名卵。據當名說。如煮米時。即言 煮飯。據當名也。前三種入胎謂輪王二佛 者。約人以配也。第一入胎。謂轉輪王。於入
胎時。無倒想解。正知入胎。不知住出。第 二入胎。謂獨勝覺。於入胎位。正知入住。不 知出位。第三入胎。謂無上覺。入住出位。皆
能正知。言二佛者。獨覺大覺也。業智俱勝 故者。釋前所以也。第一業勝。正知入胎。謂 轉輪王。宿世曾修廣大福故。第二智勝。正
知入住。謂獨勝覺。久習多聞勝思擇故。第 三福智俱勝。謂無上覺。曠劫修行勝福智 故。如次四餘生者。如次兩字。配上業智俱
勝。是輪王二佛也。四餘生者。四謂第四入胎。 即入住出位。皆不正知。除前三種。餘胎卵 生。福智俱劣。皆是第四入胎位攝。
[0870b10] 從此大文第二遮外道難。是數論勝論外道 難也。論云。此中外道執我者言。若許有情 轉趣餘世。即我所執有我義成。今為遮彼。 頌曰。
無我唯諸蘊 煩惱業所為
由中有相續 入胎如燈焰
如引次第增 相續由惑業
更趣於餘世 故有輪無初
[0870b18] 釋曰。前一行。明無我。但有由惑業。相續 入胎也。後一行。明生死輪轉。無我唯諸蘊 者。無我者。正遮外道。謂外道執我。臨命終
時。能捨此蘊。於受生時。能續餘蘊。若無有 我。誰能蘊續。故有我也。為破此執。故言 無我。故論云。內用士夫。此定非有。如色眼 等不可得故 (注曰)
解云。外道執我。名為士 夫。如士夫用也。故論主破言。此定非有如 色等五境。是現量知。眼等五根。是比量知。汝 今執我。非如色眼等現比量知。故不可得
也。世尊亦言。有業有異熟。作者不可得。謂 能捨此蘊。及能續餘蘊。唯除法假 (注曰) 解 云。作者我之異名也。眾生生死。由業異熟。
非由作者實我也。法假謂何 (問也) 依此有 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廣說緣起 (注曰) 已上 論文。解云。依此無明等有故。彼行等得有。
彼無明等生故。彼行等得生。十二緣起假立 於我。名為法假也 唯諸蘊者。正立義也。 唯有五蘊。更無實我。於此蘊上。假立為我。
是正道理。非所遮遣。煩惱業所為由中有相 續者。釋難也。既無實我。應許諸蘊即能從 此轉趣餘世。中有入胎。為遮此難。故有斯
頌。蘊剎那滅。不可從此轉趣餘世。但由數 習煩惱業力。令中有蘊相續入胎。入胎如 燈焰如引次第增者。正明相續也。譬如燈
焰雖剎那滅。而能相續轉趣餘世。諸蘊亦 然。名轉無失。故雖無我。但由惑業以為因 故。諸蘊相續入胎義成。如業所引。令胎中
蘊次第轉增。次第增者。謂從羯羅藍。乃 至鉢羅奢佉。名次第轉增也。相續由惑業更 趣於餘世者。明三有輪轉也。謂次第增。乃
至命終現蘊相續。於現在世。復起惑業。以 此為因。更趣於餘世。故有輪無初者。明無 始也。如是惑業。為因故生。生復為因。起
於惑業。從此惑業。更復有生。故知有輪旋環 無始 又論文明次第增義。引經頌曰。
[0870c25] 最初羯剌藍 (此云凝滑亦云和合) 次生頞部曇 (此云皰) 從此生閉尸 (此云血肉也) 閉尸生健南 (此云堅肉)
次鉢羅奢佉 (此云支節) 後髮毛爪等 及色根 形相 漸次而轉增 (髮毛等。總是第五位。此上是胎內五位也) 。
[0870c29] 從此大文第八。明十二緣起。第一廣明十 二緣起。第二略攝喻顯。就第一廣明十二緣 起中。一總辨。二別明。就總辨中。又分六段。
一總判支位。二別顯體性。三明本說意。四 以略攝廣。五遣通疑難。六會釋經文。且初 第一總判支位者。論云。如是蘊相續說三 生為位。頌曰。
如是諸緣起 十二支三際
前後際各二 中八據圓滿
[0871a09] 釋曰。前兩句標名列數。下兩句依世立支。 十二支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 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
老死。言三際者。一前際。即是過去。二後際。 即是未來也。三中際。謂現在世也。前後際 各二者。謂前後際各立二支。無明行在前
際。生老死在後際。中八據圓滿者。此明中 際立八支也。除前後際所餘八支在現在 世。據圓滿者。中際八支非諸有情皆悉具有。
今言八者。據圓滿說。歷八支位。名為圓 滿。若中夭者。不具八支。有歷二支等。謂胎 內死等也。又此八支。據欲界說。非色無色。
謂色界中。無名色支。以彼化生。諸根頓具 故。若無色界無名色及六處支。以無色故 故大緣起經說具有故。彼說。佛告阿難。
識若不入胎。名色得廣大增長不。不也。世 尊乃至廣說。解云。此經既云。入胎方有名 色等增長。明知八支據欲界說。以色界不
入胎故。有時但說二分緣起。一前際攝。二 後際攝。謂無明乃至受支。此七支前際攝。 若愛乃至老死。此五支後際攝。前後因果。二
分攝故。前因果者。謂無明行為因。識等五 為果也。後因果者。謂愛取有為因。生老死 為果。此約因果。分為二際。
[0871b04] 從此第二。別顯體性。論云。無明等支。何法 為體。頌曰。
宿惑位無明 宿諸業名行
識正結生蘊 六處前名色
從生眼等根 三和前六處
於三受因異 未了知名觸
在婬愛前受 貪資具婬愛
為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
有謂正能造 牽當有果業
結當有名生 至當受老死
[0871b14] 釋曰。宿惑位無明者。謂過去生。起煩惱時。 名宿惑位。此位五蘊。至今果熟。總名無明。 既是五蘊。獨標無明者。論云。彼與無明。俱
時行故。由無明力。彼現行故。如說王行。非 無導從。王但勝故。總謂王行 (解云。彼者彼宿惑位。五蘊 也) 。宿諸業名行者。謂宿生中。起諸業位。此
位五蘊。總名為業。業名為行。造作義故。此 十二支。皆有位字。故初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