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中觀論疏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中觀論疏卷第八 ()
吉藏

業品第十七

[0116a06] 一有有人造業有人有人二者無我體能三小
無法但是四方 邪見無業大乘無所得 進行所以然法執初地有法
我執乃至十地菩薩見法有性見佛 十住不了來意 一者歷法
煩惱就業中道不斷長行 故知就業
二者大乘經懺悔轉業 涅槃師子吼一切無有定性唯有愚人為重智者
執業決定則是 愚人如今名為智者普賢 業障妄想懺悔端坐
實相眾生六道而且 實相無由 即是實相業障內外
大小並不跋陀羅 果報無有尼乾子 必定修道不能二者
薩衛三世眾生善惡 善惡善惡二業過去 不無如此名為決定
不知本性不識第一義諦 幻夢世諦二諦 故云業品成實
得空世諦世諦真諦本不生定性 不生豈可業業
等人本性故云業品四者 一切有所畏罪懺悔 造作惡業怖畏大小
懺悔如此非唯犯罪 所以然本起罪業 有名懺悔滅除
有無則是煩惱煩惱因緣 便受業淨名 比丘除滅
除滅罪性畢竟如此 是以方便有所懺悔 如此本不生
生滅豈非第一義諦二諦無二三世十方佛菩薩 世間極大應有實相
懺悔無有法門懺悔因緣 二種真實隨宜 實相懺悔大利眾生真實
修福凡夫薄福鈍根實法可信隨宜說法不可 邪見外道六師無有
業報次方一切 空無有罪是故畢竟善惡 宛然世尊神通
變化人如是變化人變化作人無業道業宛然如是 方便四智便入佛知見成佛
大乘論一切眾生成佛 外人 煩惱煩惱云何
煩惱二種一有無漏有漏 業者無漏業者稱之為
有身有罪不動 黑白無漏如是 二業三業廣明云何
毘曇善惡色聲二業意業成實三業但是意地煩惱
云何毘曇煩惱煩惱易見成實 立正意即之外無有
成實善法正是通名不善 不善心煩惱治道
則是煩惱招生 輕者煩惱重者莊嚴光宅取決不決煩惱如是
通名不決名為煩惱 不善不善煩惱十使煩惱
五見煩惱使煩惱 不論同異 畢竟第一
問曰相續第二業相問曰第三問曰 無業果報第四斷滅邪見問曰
煩惱第五果報問曰種種因緣 第六問曰種種 第七所見一一
中有長行長行 問曰諸法第一論主 決定第二外人立業如法
非空不得故稱決定佛十力業力一切眾生 業因釋迦
釋迦過去調達是故 目連神通不出世尊 業報決定如來
賢聖不免凡夫故知 第三略明三業一下 地獄中品修福
上品行道涅槃有漏 無漏是故諸法第四 論主五分
二業第三一偈三業第四初一業者善業善業 論主菩薩慈心
降伏利益眾生 降伏利益眾生即是行善即是
降伏自行利益名為慈善自行二世果報 大聖
二業第二二業 慈善善惡 上半二業大聖
論主佛說半偈 三業一偈二業 即是二業上半意業下半
口業業者有人作業作業不善 中有善惡
中有中有 青目有失
中有中有四句 自有
自有作善 中有自有 猶如
長行具有 一者最後一句 一行半偈
一句意業即是一偈半偈外業 起身口業名為
二業不出內外 上半業相下半 口業二業
業者二業 二業如是四事 第二四事
四事不善善惡 名為善惡 故云
上來今次 業相二業外業 三字業相
一身 受用便屬於施主 名身作者如法講說學士
生口屬於法師具有 外業何故二種 作為外業
有身屬於行者次復 作業行者二種作業 前人所以福德 第二外業既有
不善外業不善有人罪福 不然罪福二者 如是四事中有不善
不善內外 口業第七即是意業業相 第二業者內外
一切何故 善惡 長行次第
第二 初文第七第二意業第一如是名為
第二總結 生下第二外業上半 二種不善
第一句二業 第二答曰 第二論主乃至
已滅 有為法一念不住
業已薩婆多 現在善惡過現過去屬於行人斷然
過去不滅 僧祇曇無德譬喻現在過去 是故
過去迦葉 現在過去時常薩婆多後果
僧祇成實莊嚴過去 論文過去 與果
過去成就現在現在心中有成 就業論文貪心相續至今我有如此
攝論善惡出世 是故種子
果報問曰第二業相 通明業相第二 十善業果報
外法相續即是即是 內法相續即是 明相半偈明相有果半偈
善業因緣果報 第二十善業果報所以 同上善業
智度論常有十善 若是餘善有無 十白業道云何云何
業道經論不同優婆塞如是 非道智度論
非道 煩惱故云 論師四句非道優婆塞
二道煩惱 非道色聲毘曇四句一道
邪見 非道造作
非道 不善根不能非道 智度論煩惱
云何業道論主 業道答曰第二所以 一者外人
不受二者一時是故 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