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Viṁśatikāvṛtti 成唯識論述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本)基撰
[0309b11]論。然種子義略有六種。
[0309b11]述曰。十義廣種子中。自下第八具義多小。種有六義遮餘非種。於中有三。初總標六義。次隨六別釋。後總結簡餘非實種子。此即初也。
[0309b15]瑜伽第五說有七種子。今此言六故云略也 法有五聚第一遮無為。第三遮心.心所等。即簡別盡。然簡自處更立餘門。第二
遮等自處分別更不敘之。不遮色者。色法外種亦具此六義故。假名種子 若爾如何與果俱有。復如何言常恒隨轉 無性攝論不簡差別唯言內種有。世親即通。然彼
一一皆自釋。言內法如此.外法如此。至果俱有唯言內種。即不論外。勘彼一一次第明之。今釋外種亦有果俱。如蓮華根生蓮
華等。非因滅位其果方生。根.莖同時世極成故。此解稍好。可細尋之。
[0309b27]論。一剎那滅至方成種子。
[0309b27]述曰。顯種子義。謂有為法有生滅故。於轉變位能取與果。有勝功能方成種子。
[0309c01]論。此遮常法至能生用故。
[0309c01]述曰。此簡略也。無為不然。無轉變故。無取.與用非能生也。亦顯大眾等四部.化地部十二緣起非是
無為無取無與.無轉變故。即遮正量部長時四相。非剎那滅故 若謂後時有勝功力。初位無者。初亦應有。體一故。如後時
後應無。體一故。如前位。故體纔生無間即滅名為種子。有勝功力。纔生即有非要後時 又遮外道自性.神我等常法為因。無
轉變故。瑜伽第五云。唯無常法為因。非常法也 舊人云真如是諸法種子者。非也若爾前種應與後念現行為種。或雖同念他身相望應為種子。
[0309c14]論。二果俱有至方成種子。
[0309c14]述曰。謂此種子要望所生現行果法。俱時現有 現者。顯現.現在.現有三義名現。由此無性人第七識不
名種子。果不顯現故。即顯現言簡彼第七。現在簡前後。現有簡假法。體是實有成種子故。顯現唯在果。現有唯在因。現在通因.果
和合簡相離。即簡前法為後法種。
[0309c21]有說。種生現行之時。必前後念非此剎那。如何解此。彼師意說。如上座部心有二時。即因在生果在滅故同在現在。亦不相
違。此即勝軍假明上座。非實用之。第三卷中自當廣述 若爾種望種亦應然。何為料簡 瑜伽云。法與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 此必異時非果俱有 若因在滅果
在生相仍名俱有。即有二趣並生之妨。由此故知。種生現時定必同世。種生於種世不必同。
[0310a02]雖必同世。若與現行和合之位方成種子。簡與他身現行為因。不和合故。
[0310a04]論。此遮前後及定相離。
[0310a04]述曰。此遮經部等因果異時。上座部等亦爾。種望現行定俱。一身不相離故得為因也。外道說大自在
天生一切有情。有情因緣者。皆不成也。
[0310a08]問何故種望種因果。即言異時生。望現為因果。乃許同時起。
[0310a10]論。現種異類至有能生用。
[0310a10]述曰。現行與種各異類故互不相違。於一身俱時現在。有能生用故。且如色法。現行有礙。種子無礙。
心緣慮等准此應知。因.果體性不相似故名為異類。不相違故得同時有。
[0310a15]論。非如種子至必不俱有。
[0310a15]述曰。種子望種。體性相似名為同類 以相違故不得俱時一身和合。即第五卷瑜伽論云。與他性為因 即種望現 亦與後念自性為因。非
即此剎那 此即是種 前後相生 種相生時何故不許有同時義 難曰。見分緣於見自體同時緣。種子生於種自體同時。
[0310a22]有解云。種望於種為因果。若許同時非因緣。見分望見雖同時因果。即非因緣攝若爾種望現起類亦應然 故應更解。種
望於種許同時生。體便無窮。自類許有同時生故。即一剎那有多種生。都無因緣。不許後種更生果故。現行望種名為異類。雖
亦熏種。後種未生果故非無窮。於一剎那無二現行自體並故。所生之種由此不可更生現行。種望於種類亦應爾 問若爾如何本有同念得生新熏。體相違故 此不同
時。如世第一法無漏。緣增本有種子。牽生後念任運自類法爾之種。復能為因生於後念一新熏種。本.新二種緣力既齊同生一現。故無同念種生種失
此亦難解。若本有種更生種子。便一念中有四法也。謂一本有。二本有所生。三新現行所熏。四是現行。如何可說三法展轉 今釋。不然。即本有種.
及現行為因緣。生一新熏種故但三法又解。本有種望新熏種非其因緣。現行能熏為因緣故。即是本有唯望現行。現行唯望新熏。為因緣故。由此別脫戒。體不增。
而用增。與道定戒相似。定.道二戒既是現思。故唯念念是用增非體 前解即與別脫戒體用俱增義。
[0310b17]此中雖顯與果俱有望現行說。可現在時說為因義。種望於種既許異時。若入過去何者因義。
[0310b20]論。雖因與果至無自體故。
[0310b20]述曰。其因與果有俱者。謂生現。不俱者。生自類。雖俱.不俱而要現在可有因用。以有體故。若入過
去即無因用。體已滅故。未來亦爾。因用未生體無有故。
[0310b25]問為因既通種與有種。何故此言與果俱有。
[0310b27]論。依生現果至與果俱有。
[0310b27]述曰。依生現行果之種子名為俱有。不依引生自類名種 何故爾耶 能熏生故。望異類故。果現起故。相易知故 種望於種非能熏
生。非異類故。非現起故。非易知也。此中不說 故攝論第二云。不生現行名為種類。生現行時名為種子 勝軍如何釋非即此剎那。以彼計執因果同世故 云何
復釋無種已生文 如彼抄會。如瑜伽論第五十六。別抄有文。及下第四可披解也。
[0310c08]現行能熏轉識等應名種子。
[0310c09]論。三恒隨轉至方成種子。
[0310c09]述曰。謂要長時其性一類相續無斷。至得對治道。名至究竟位。各各究竟故。
[0310c12]論。此遮轉識至不相應故。
[0310c12]述曰。遮七轉識.及色等法。不得為種子。此但言心。實亦遮色 經部六識等能持種子。亦此中破。以三受轉變。緣境易脫故。
[0310c16]論。此顯種子自類相生。
[0310c16]述曰。即顯前種生後之義。此非俱有。俱種攝故。攝論無此問第七識亦至金剛心方斷。何不名種 答
十地等中以轉變故。緣境易脫故。未對治已即轉變故。種子不然 若爾如何名有受盡相種子.無受盡相種子。名言無記種生果
無量無盡。可恒隨轉。善.不善等種生果有限。如何恒轉 答曰。彼據生果有分限。名有受盡相。非種子體未得對治。即滅無餘
又有分熏習名有受盡相。名言熏習名恒隨轉。此等種唯有自類生果恒隨轉。即是與果不俱有名種。此闕恒與果俱一義 若闕一義得名種子。其第七識闕恒隨轉。應
名種子 此不應爾。今於此中。正以生滅.恒轉二理顯種子義。餘但別遮。非正顯故。其第七識為種不成 又說種子具有六義。非顯具六即是種子 又此自類亦非種
子。不與果俱故。無性攝論說非種子然名種類 此顯自類至對治位非得種名。生果之時可名種子。但若生果必俱時故。若論其體。自類之時亦名種子。非現行故。
此但任運牽生後果。若緣具勝種子勢增。有勝與果用起之時。方名種子 無性顯此二位差別。果俱名種。不爾名為種類 今此約非現行談其體說總名種子。亦不
相違 又顯種子具斯六義。非說念念皆具六義故皆名種 然應分別。若具六義方名種子闕一不成。無性有情第七。闕與現果俱故非是種子 若爾即未生果
時恒隨轉種。應不名種 由此應釋。對治道起。謂令不生現行等位。如見道中無想定等。據其體有。修道方除。據果不生種見道斷。以盡已來無與果俱義故。今言
與果俱者。至對治道起已來。有與現行果法。俱現和合之義名為種子。非要此念與現和合方名種子。不爾便於一界不成三界諸種子。種子成就義便不成。故知不約
剎那而說。約後能有與果俱義以顯自性無性所言不生果時名種類者。約畢竟不生當果為論。如見道中無想定等。
[0311a27]若恒隨轉得名種子。應善種等生不善等。
[0311a28]論。四性決定至方成種子。
[0311a28]述曰。謂隨前熏時現行因力故生善.惡等。功能決定非雜亂生。
[0311b02]論。此遮餘部至有因緣義。
[0311b02]述曰。遮薩婆多等。善法等與惡.無記等。為同類因。有因緣義 夫因緣者。辨自體生。性相隨順。以善
等不辨惡法等自體。又不相隨順。何義是因緣 又異熟因通善.惡性生無記果。遍行因等是異性果。俱有因取異熟.無間士用等果為因亦然。
[0311b09]若要善等種方為善等因。種既恒有。應頓生果。
[0311b11]論。五待眾緣至方成種子。
[0311b11]述曰。謂自種子要待眾緣和合。種子轉變起取現行等諸果作用。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故種自類非因緣合。不名種子。
[0311b15]論。此遮外道至恒頓生果。
[0311b15]述曰。謂外道執。別有一法名曰自然。不待眾緣恒頓生果。此方外道為計亦然。大梵.時.方等計亦爾。同此所遣。此中且舉一自然義。
[0311b19]論。或遮餘部至非恒頓生。
[0311b19]述曰。三世有執。緣體一切時有。即恒非無。今言待緣種方生果故遮彼執 若緣恒有應恒生果。種既不許恒時生果。故緣恒無。
[0311b23]問若設有緣善等性定。應善色等種生善心等果。
[0311b25]論。六引自果至方成種子。
[0311b25]述曰。謂於別色.別心等果。各自引生方名種子。非善等色種。生善等心果可名種子。不相應故。
[0311b28]論。此遮外道至生一切果。
[0311b28]述曰。即大自在為因生一切果等。皆是此計。果應無別。以因一故。果既有異因亦應殊。故非一因生一切果。
[0311c03]論。或遮餘部至互為因緣。
[0311c03]述曰。薩婆多等以善色望四蘊為因。四望色蘊亦得為因 此即不然。唯引自果因果隨順。功能同故名為因緣。若增上緣等。義則可爾。如
何色等與心為因。不相隨順功能異故。
[0311c08]問言恒隨轉名為種子。第八識現行既恒隨轉。為名種不 有說亦得。以名一切種子識故 若謂然者。此現行望自種既非因
緣。非能熏故如何名種 有說不得。言一切種子識。含藏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名一切種。非彼現行能生自種。種雖依識現行自體。是識所緣。不同於識。故識現行非名
種子 此闕何義也 與果不俱故 其無性人第七識亦具六義。應名種子 此亦不然。論自解言與現行果俱現和合方成種子。種子之法其相沈隱。所生果法其相麁
顯。故與現俱方成種子。第七相顯。設所熏種。果乃沈隱。不與現行果法和合。不名種子。第八現識亦然。無所生果故。
[0311c22]第八門中以上明種。自下第三總結聊簡。
[0311c23]論。唯本識中至成種非餘。
[0311c23]述曰。簡上轉識等非名種義。
[0311c25]此中別解上六義中。言唯內種具有六義。然世親攝論亦通外種。此中引之解。外穀麥種既能生果。名種子不。
[0311c28]論。外穀麥等至非實種子。
[0311c28]述曰。雖識所變假名種子。非實種子。現行法故 攝大乘云。作.不作失.得過。故成相違。外種內為
緣。由依彼熏習。又引頌云。天.地.風.虛空。波.池.方.大海。皆真內所作。分別不在外故由內種。外穀等熟彼非實種 問種亦識所變。應非實種子
答曰不然。內種識變已復生麥等。麥等復識變。以重變故。故非種子。如眼根等。故下文云。外麥等剋體。非因緣生果。故因緣唯內種。非外種故
此等已上並攝論有。自下第九雙辨內外生.引二因。此內外種皆有生.引二因體不。答有。何者。
[0312a12]論。此種勢力至即名引因。
[0312a12]述曰。其內外種生近果生正果名生因。引遠果引殘果名引因 無性云。如內識種生現識等名近果。是生因。望名色等是遠果。是引因。外
種望芽是近果。是生因。望莖等是遠果。是引因 天親云。如內種子生正果名生因。生殘果名引因。即現在種生現在身名生因。生六處等皆名生因。引餘枯喪屍骸等
名引因 雖生他界等。勢分力故餘骸尚有。如下自解。外種生芽莖等為生因。是正因。生枯死時草等。是引因。勢分力故。然至
此位時。內外種皆無。或生他界等。或種已久滅。然由前生勢分力故引彼猶有。即義說彼生因之種名引因 然今兩說生.引二
因俱無別體。一體望別故說二也。若無引因勢分力者。一切死後皆應頓絕如化生死。若遍四生具二因者。無性理勝。以化生死無屍骸故。然世親論意。無著大師為成
引因說枯喪等。故說頌言。枯喪由能引。如任運後滅。天親解云。若無引因。應無枯喪果如任運後滅。但是天親解略。無性釋廣。
亦不相違。此雖攝論文。然對法第四卷說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瑜伽第九說能引.所引俱是引因。能生名生因。瑜伽第十云。從
無明乃至受是引因。愛.取.有是生因 此意欲顯未潤七支去果猶遠名為引因。引遠果故。能潤二支.及所潤有。去果近故名曰
生因。近生果故。亦即此中近.遠所攝。無性但約已潤種中果去因為近.遠。瑜伽約潤.未潤位去果近.遠。亦不相違。
[0312b13]次第十四緣分別辨內外種因.非因緣。熏.不熏別。
[0312b15]論。內種必由至是因緣性。
[0312b15]述曰。內種是因緣。必由熏習方能生果。法爾種子必由熏長方能生果故。新熏熏生方能生果。有情法故。
[0312b18]論。外種熏習至辨所生果。
[0312b18]述曰。無性攝大乘第二卷說。如從其炭.牛糞.毛等。如次生巨勝.青蓮根.及蒲。非巨勝等與炭等。俱生
俱滅互相熏習而從彼生。名無熏習。如巨勝等與華等。俱生俱滅由熏習故生香氣等。名有熏習。外種不定。內則定熏 故外種子既唯現行。為增上緣辨所生果。
[0312b25]論。必以內種至所生果故。
[0312b25]述曰。此顯外種非無因緣。從內共相種子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