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Notes on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大乘起信論別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起信論別記 (本)海東沙門元曉撰
[0226a12] 將釋此論略有二門。一者述論大意。二即依 文消息。言大意者。然夫佛道之為道也。簫 焉空寂。堪爾冲玄。玄之又玄。之出萬像之表。
寂之又寂。之猶在百家之談。非像表也。五眼 不能見其軀。在言裹也。四辯不能談其狀。欲 言大矣。入無內而莫遺。欲言微矣。苞無外
而有余。將謂有耶。一如由之而空。將謂無耶。 萬物用之而生。不知何以言之強為道。其體 也曠兮。其若大虛而無私焉。蕩兮其若巨海。
而有至公焉。有至公故。動靜隨成。無其私故。 染淨斯融。染淨融故。真俗平等。動靜成故。昇 降參差。昇降差故。感應路通。真俗等故。思議
路絕。思議絕故。體之者乘影響而無方。感 應通故祈之者。超名相而有歸。所垂影響。非 形非說。既超名相。何超何歸。是謂無理之至
理不然之大然也。自非杜口開士目擊丈夫。 誰能論大乘於無乘。起深信於無信者哉。所 以馬鳴菩薩。無緣大悲。傷彼無明妄風動心 海而易 漂
。愍此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悟。同 體智力。堪造此論。贊述如來深經奧義。欲 使為學者。暫開一軸遍掬三藏之指。為道者 永息萬境遂還一心之源。其為論也。無所不
立。無所不破。如中觀論十二門論等。遍破 諸執。亦破於破。而不還許能破所破。是謂往 而不遍論也。其瑜伽論攝大乘等。通立深淺。
判於法門。而不融遣自所立法。是謂與而不 奪論也。今此論者。既智既仁。亦玄亦傳。無 不立而自遣。無不破而還許。而還許者。顯彼
往者往極而遍立。而自遣者。明此與者窮與 而奪。是謂諸論之祖宗。群諍之評主也。所述 雖廣。可略而言。開二門於一心。栝摩羅百
八之廣誥。示性淨於相染。普綜踰闍十五之 幽致。至如鵠林一味之宗。鷲山。無二之趣。金 鼓同性三身之極果。花嚴瓔珞四階之深因。
大品大集矌蕩之至道。日藏月藏祕密之玄 門。凡此等輩眾典肝心一以貫之者。其唯此 論乎。故下文云。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
邊義故。應說此論。然以此論。言邇理遐。文少 義多。從來釋者。尠得其宗。良以各守所習。而 牽文。不能虛懷而尋旨。由是不近論主之意。
或望源而述流。或把葉而云幹。或割領而補 袖。或折杖而帶根。今直依此論文屬當所述 經本。略舉綱領。為自而記耳。不敢望宣通世。 述大意竟。
[0226b27] 第二消文者。初歸敬偈及因緣分文相。可知 立義分中立二章門。謂法與義。法者是大乘 之法體。義者是大乘之名義。初立法者。起下
釋中初釋立法之文。後立義者。起下復次真 如自體相者以下釋立義文也。初立法中。亦 有二立。一就體總立。起下釋中初總釋文。二
約門別立。起下言真如者以下別釋之文初 中。
[0226c06] 言法者謂眾生心者 自體名法。今大乘中。 一切諸法。皆無自體。並用一心。為其自體故。 言法者謂眾生心。
[0226c09] 言是心即攝一切法者 顯大乘法異小乘 法。良由是心通攝諸心。
[0226c11] 言是心即攝一切法者 顯大法自體。唯是一 心。不同小乘一切諸法。各有自體皆得作法。 故說一心為大乘法。所以依此心法。顯大乘 義。
[0226c15] 何以故 下約門別立。此文望上釋總義。望 下立別門也。心法是一。大乘義多。以何義故。 直依是心。顯大乘義。
[0226c18] 言何以故 下解意。云心法雖一。而有二門。 真如門中。有大乘體。生滅門中。亦有相用。大 乘義雖多。莫過體相用。故依一心顯大乘義。
[0226c21] 言是心真如者 總舉真如門。即起下即是 一法界以下文。
[0226c23] 言相者 真如相。起下復次真如者依言說 有二種以下文。
[0226c25] 言是心生滅者 總舉生滅門。起下依如來 藏故有生滅心以下文。
[0226c27] 言因緣者 是生滅因緣。起下復次生滅因 緣以下文。
[0226c29] 言相者 是生滅相。起下復次生滅相者以 下文。
[0227a02] 言能示大乘自體者 是生滅門內之本覺。 本覺即是生滅之因。是故示於生滅門也。真 如門中。直云大乘體。生滅門中。乃云自體。不
無所以。至下釋中。其義自顯也。
[0227a06] 言相用者 含有二義。一者能示如來藏中 無量性德相故。名為相。亦示如來藏不思議 業用。故名為用。即是相大用大義也。二者
真如所作染相名相。真如所起淨用名用。如 下文云。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 習故。即有染相。無明染法。本無淨用。但以真
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0227a13] 所言義者 已下。第二立義章門。此中亦二。 一顯大義。二明乘義。此二起下釋中二文。至 彼屬當也。
[0227a16] 顯示 正義中。大分有二。一正釋上名義分。 二復次從生滅門以下。略明尋參入理之方。 正釋之中。依上有二。初釋法章門。二復次真
如自體已下。釋義章門。初釋法中亦二。一 者總釋。釋上總立。二者別解。解上別立。
[0227a21] 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者 如經本言。寂滅 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此言心真如 門者。即釋經本寂滅者。名為一心也。言心生
滅門者。是釋經本一心者。名如來藏。是義云 何。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唯是一 心。如是一心。是名為心真如門。故言寂滅者。
名為一心。又此一心體。是本覺。而隨無明。動 作生滅。故於此門。如來之性。隱而不顯。名如 來藏。如經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通興
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反現諸趣。如是等義。 是生滅門。故言一心者。名如來藏。是顯一 心之生滅門。如下文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
故。有生滅心。乃至此識。有二種義。一者本 覺。二者不覺。故知非但取生滅心為生滅門。 通取生滅自體生滅相。皆為生滅相。皆為生
滅門內義也。以生滅因及生滅緣與生滅相。 為生滅門。故二門義如是。所言一心者。染淨 諸法。其性無二。真妄二門。不得有異。故名為
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體異虛空。性自神 解。故名為心。然既無其二。何得有一。一無所 有。將誰曰心。如是道理。離言絕慮。不知何以 自云強為一心也。
[0227b14] 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 釋上立中 是心則攝世出世法。言以此二門不相離故 者。是釋二門各總攝義。何者真如門。是諸法
通相。通相外無別諸法。諸法皆為通相所攝。 如微塵是法。器通諸相。諸相外無別瓦器。瓦 器皆為微塵所攝。真如門亦如是。生滅門者。
即此真如。是善不善因與緣和合。反作諸法。 雖實反作諸法。而恒不壞真性。故於此門亦 攝真如。如微塵性聚成瓦器。而常不失微塵
性相。故瓦器門即攝微塵。生滅門亦如是。設 使二門雖無別體。二門相乖不相通者。則應 真如門中攝理而不攝理事。生滅門中。攝事
而不攝理。而今二門互相融通。際限無分。是 故皆各通。攝一切理事諸法。故言二門不相 離故。
[0227b29] 問若此二門。各攝理事。何故真如門中。但示 摩訶衍體。生滅門中。通示自體相用。答攝義 示義異。何者真如門。是泯相以顯理。泯相不
除故。得攝相。泯相不存故。非示相。生滅門 者。攬理以成事。攬理不壞得攝理。攬理不 泯故。亦示體。依此義故。且說不同。通而論
之。二義亦齊。是故真如門中。亦應示於事相。 略故不說耳。問二門不同其義已見。未知二 門所攝理事。亦有隨門差別義不。答隨門分
別。亦有不同。何者真如門中所攝事法。是分 別性。以說諸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但依妄 念而有差別。故心生滅門所說事法。是依他
性。以說諸法因緣和合有生滅故。然此二性 雖復非一而亦不異。何故以因緣所生生滅 諸法。不離妄念而有差別故。分別性不異依
他。亦在生滅門也。又因緣之生自他。及共 皆不可得。故依他性不異分別。亦在真如門 也。如是二性雖復不異。而亦非一。何以故。分
別性法。本來非有。亦非不無。依他性法。雖復 非有。而亦不無。是故二性亦不雜亂。如攝論 說。三性相望。不異非不異。應如是說。若能解
此三性不一不異義者。百家之諍。無所不和 也。二門所攝理。不同者。真如門中所說理者。 雖曰真如亦不可得。而亦非無。有佛無佛。性
相常住。無有反異。不可破壞。於此門中。假立 真如實際等名。如大品等諸般若經所說。生 滅門內。所攝理者。雖復理體離生滅相。而
亦不守常住之性。隨無明緣。流轉生死。雖實 為所染。而自性清淨。於此門中。假立佛性本 覺等名。如涅槃華嚴經等所說。今論所述。楞
伽經等。通以二門。為其宗體。然此二義。亦無 有異。以雖離生滅。而常住。性亦不可得。雖曰 隨緣。而恒不動。離生滅性故。以是義故。真如
門中。但說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不動實際。建 立諸法。生滅門中。乃說自性清淨心因無明 風動。不染而染。染而不染。同真如門中。說唯
空義。生滅門內。說不空義。為不如是耶。答一 往相配。不無是義故。上立義分真如相中。但 說能示摩訶衍體。生滅門中。亦說顯示大乘
相用。就實而言。則不如是。故下論文。二門皆 說不空義。問若生滅門內二義俱有者。其不 空義。可有隨緣作生滅義。空義是無。何有
隨緣而作有義。答二義是一。不可說異。而約 空義。亦得作有。何者若空定是空。應不能作 有。而是空亦空故。得作有。然此空空亦有二
義。一者有法性空。是空亦空。有之與空。皆不 可得。如是空空。在真如門。如大品經云。一 切法空。此空亦空。是名空空。二者猶如有無
有性故得為空。是名曰空。如是空。無空性故。 得作有。是名空空。如是空空。在生滅門。如涅 槃經云。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是非是。名
空空。如是空空。十住菩薩。尚得少分。如毫 釐許。何況余人。二門差別。應如是知。上來釋 上總立法竟。
[0228a25] 心真如者 以下。第二廣上別立廣二門即 為二。初中品二。一廣真如。二復次已下。廣真 如相。此二文意有異者。初是總釋。後是別解。
又初文。明不可說。顯理絕言。後文。相可得 說。顯不絕言。故初文中。
[0228b01] 言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乃至言真如者 因言 遣言。後文中。
[0228b03] 言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謂如實空如實不空 然後。文亦說一切分別皆不相應。當知一 切言說。亦不相應。此即顯理離言絕慮。又初
文中。要依因言遣言之言。乃得顯其理之絕 言。此亦顯理不離言說相。問理實而言為絕。 若不絕言。則非絕慮。若言得說理實絕言者。
則隨自宗相違過。先以絕言之言不絕而理 實絕言故。若使絕言之言亦言絕者。則墮自 語相違過。先以絕言之言亦絕而言得說言 故。又若不絕言者。正體離言則過於理
若 實絕言者。後得帶言則倒於理。又若不絕言。 則初段論文。斯為妄語。若實絕言。則後段論 文。徒為虛設。如說虛空為青黃等。答或有說
者。是故當知。理非絕言。非不絕言。以是義 故。理亦絕言。亦不絕言。如是等言。無所不當 故。無所當。由無所當故。無所不當也。真如門
中絕不絕義。既如是說。生滅門中亦同此說。
[0228b20] 言生滅者 已下。第二釋生滅門。於中有二。 初正廣釋。二復次有四種熏習已下。因言重 顯。初中有三。一廣上立義分是心生滅。二復
次生滅因緣已下。廣上生滅因緣。三復次生 滅相已下。廣上生滅相初中有二。一約體總 明。二依義別解初。
[0228b26] 言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 謂不生滅心。 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故說生滅心依不生滅 心。然不生滅心與生滅心。心體無二。但將二
義。取心為二。以說依耳。如不動水為風所吹 而作動水。動靜雖異。水體是一。而得說言依 靜水故有其動水。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如下
論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又四卷經云。 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識藏。又言剎 那者。名為識藏。當知此云有生滅心。正謂識
藏。今通取所依如來藏與能依生滅心。合為 心生滅門。故言心生滅門者。依如來藏故有 生滅心。非舉如來藏。而取生滅心。為生滅門
也。如下文之此識有二種義。故知二義。皆在 生滅門也。
[0228c11]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 梨耶識者 此不生滅。即上如來藏。言生滅 者。是上不生滅心之生滅。言與和合者。不
生滅心動作生滅。名之曰與。此生滅之心。心 之生滅。不相捨離。名為和合。如下論云。如大 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此中水
之動是風相。動之濕是水相。雖有二相。而無 二體故。不相離。心亦如是。心之生滅。依無明 成。生滅之心。從本覺成。而無二體。不相捨
離。故為和合。正是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是 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也。言非一非異者。此心 與生滅非一故。恒不失不生滅性。又心與生
滅非異故。亦舉體作生滅相。若是一者。作生 滅時。失不生滅。如其異者。此不生滅不作生 滅。故言非一非異。雖有二義。心體無二。此合
二義。不二之心名為梨耶識也。如四卷經云。 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如 是。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
是故非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如 是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異。若不異 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
故非真識滅。但業相滅。今此論者。正釋此 經文。故言非一非異。此言轉識者。梨耶識內 生滅見相。名為轉識。於中體名為藏識。如十
卷經云。如來藏阿梨耶識。共七種識生。名轉 相。故知。轉相亦在阿梨耶識。言自真相者。十 卷經中。真名自相。本覺之心。不藉妄緣。性自
神解。名為自真相。是約不一義門說也。然 隨無明風。作生滅時。神解之性。與本不異。故 亦得名為自真相。是依不異義門說也。當知
自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