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Meaning of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大乘起信論義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法藏撰
[0251b10] ◎解釋分中有二初結前生後。
[0251b11]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二正明解釋。釋文中有三。一標數。二列名。三辨相。
[0251b13] 解釋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顯示正義 列名中。初顯示正義者。正釋所立大乘法義。
[0251b15] 二者對治邪執 次正理既明。情惑斯遣。故有對治邪執。
[0251b17] 三者分別發趣道相 邪執既亡。次辨趣正階降。故有分別發趣道相。○辨相中。釋上三名即為三段。初中有二。先總。後別。總者。
釋上立義分中。眾生心攝一切等也。別者。釋上立義分中何以故下二門別義也。總中有三。初依法開門。二列其二門。三二門該攝。
[0251b24]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初中言一心者。謂一如來藏心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
義。即真如門也。謂非染非淨。非生非滅。不動不轉。平等一味。性無差別。眾生即涅槃。不待滅也。凡夫彌勒同一際也。二隨緣起滅
義。即生滅門也。謂隨熏轉動成於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只由不動能成染淨。是故不動亦在動門。是故下文云識有二義
中本覺是也。上文生滅門中自體是也。勝鬘中。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者。此約生滅門說也。楞伽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
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等。又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又云。如來藏者。為善不善因受苦樂。與
因俱若生若滅。猶如伎兒作諸伎樂等。廣如二部楞伽中說。此等並約生滅門說也。然此二門。舉體通融。際限不分。體相莫二。
難以名目。故曰一心有二門等也○該攝中。初立次釋。
[0251c15]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言各攝一切法者。上立義分中直云攝。今釋中云各攝者。以真如門是染淨通相。通相之外。無別
染淨故。得總攝。如微塵是瓦器通相。通相之外無別瓦器瓦器皆為微塵所攝。真如門者。當知亦爾。準以可知。生滅門者。是染淨
別相。別相之法。生滅所攝。又以此是真如與緣和合變作諸法。諸法既無異體。還攝真如門也。以瓦器收微塵等。以此二門齊
攝不二故。得說為一心也。問二門既齊相攝者。何故上文真如門中。唯示大乘體。不顯於相用。生滅門中。具顯三耶。答真如是
泯相顯實門。不壞相而即泯故。得攝於生滅。泯相而不存故。但示於體也。生滅是攬理成事門。不壞理而成事故。得攝於真如。成事而理不失故。具示於三大。問前
既泯相相不存故。但示於體。亦可攬理理不存故。應但示相用。答不例也。何者。生滅起必賴於真故。攬理理不失。真如未必藉生滅故。泯相不存。泯相不存故。唯
示於體。理不失故。具示於三。是故攝義是齊。示義別也○下徵責釋成。
[0252a08] 此義云何 責云。若二門各別。不可相從。若本唯一心。未容影攝。
[0252a10]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答中言不相離者。以體相不相離故。如金與莊嚴具。若以金收具。具無所遺。以具攝金。金無不盡。良以
二門一揆全體遍收。此義亦然。思之可見○第二別釋中有二。先別辨二門。顯動靜不一。後從生滅門入真如門下。明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前中釋二門即為二段。
真如門中。初標。次釋。釋中二。初舉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釋上立義分中真如義。二復次真如者下。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釋
上立中真如相也。初中有二。一總舉法體。二問答釋疑。初文有二。初正顯如體。二以一切言說下會執釋名。前中有三。初就實
略標。次一切法下。會妄顯真。三是故下。結真離妄。
[0252a25]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初中一法界者。即無二真心為一法界。此非算數之一。謂如理虛融平等不二故。稱為一。
又對下依言有二義故。今約體但云一也。依生聖法故云法界。中邊論云。法界者。聖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聖法依此境生。
此中因義。是界義故也。言大總相者。二門之中不取別相門。於中但取總相。然亦該收別盡。故云大也。此一法界。舉體全作生
滅門。舉體全作真如門。為顯此義故云體也。軌生物解曰法。聖智通遊曰門。
[0252b07]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言心性不生滅者。釋上法體。謂隨妄不生。約治不滅。又修起不生。處染不滅。故攝論云。世間不破。出世間
不盡故也○二會妄顯真中二句。
[0252b11]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執者云。現見諸法差別遷流。云何乃言性無生滅。釋云。差別相者。是
汝遍計妄情所作。本來無實。如依病眼妄見空華。故云皆依妄念而有差別。疑者又云。以何得知依妄念生。釋云。以諸聖人
離妄念故。既無此境。即驗此境定從妄生。又若此境非妄所作定實有者。聖人不見。應是迷倒。凡夫既見。應是覺悟。如不見空
華。應是病眼。返結準之。故云若離於念則無等也○三結中八句。
[0252b22]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是故者。是所執本空故。真心
不動故。由此一切諸法皆即真如也。離言說相者。非在言說音聲中故。離名字者。非在文句詮表中故。此二句言語路絕。非聞慧
境也。離心緣者。非意言分別故。心行處滅。非思慧境。上來離偽妄故名真。自下離異相故名如。又下三句。展轉相釋。離世間修
慧境。唯正智與相應也。言畢竟平等者。雖遍通染淨。而性恒無二故也。所以得無二者。以在緣時始終不改故。云無有變異也。所以在有為中得不變異者。以不同
有為可破壞故。此則在染不破。治道不壞也。唯是一心者。結歸法體。故名真如者。依義立名○第二會執釋名中有二。先釋後
結。釋中有三。初正會治執。二言說極下約名釋疑。三此真如體下約相釋遣。
[0252c11]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初中言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者。明言教非實不可如言取也。
但隨妄念等者。釋成無實所以也。恐諸凡愚聞上真如名。則謂論主自語相違。上文既云離名字相。何故復立此真如名。故今釋遣假名非實。不相違也。亦言無相者。
遣於相也。良以名依相立。俱是遍計所緣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今雙遣也○二別約名中二句。初立名分齊。次立名之意。
[0252c22]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 初中疑云。既絕名相但假立客名者。何故不立餘名而唯云真如耶。釋云。真如者。是言說之極。謂此名
之後。更無有名。則諸名之中。最後邊際。故攝論中十種名內。真如名是第十究竟名。故云極也。因言遣言者。立此極名。為遣於名。
若無此名。無以遣名。若存此名。亦不遣名。如打靜聲。若無此聲則不止餘聲。若為存此聲數數打靜。即自喧故。亦非止聲。當知此中意趣亦爾。善須消息○三別
約相中二句。
[0253a04]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言此真如體無可遣等者。有二釋。一約觀釋云。外人見前
文雙遣真如名相。謂真如本體亦是可遣之法。則生斷見。故今釋云。但遣虛妄名相。不遣真如實法。以是妙智觀境故。何以不
遣者。下句釋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無法可遣也。外人既聞真理不遣。則謂有法可立。當情緣執。故云亦無可立。以離妄
情故。何以不立者。下句釋顯。可知。二約法釋云。無可遣者。非以真體遣生滅法也。何以不遣者。釋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以
生滅門中一切染淨等法。即無自性。不異真如故。不待遣也。亦無可立者。既諸生滅等法未曾不真故。此真如不待立也。何
以不待立。下句釋云。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以一切生滅等法本來同如故。此真如未曾不顯。更何所立也。又準上文二門。皆各總
攝。一切法言。此中應成四句。一約真無所遣。以俗即真故。二約真不待立。即俗之真本現故。三約俗無所乖。以真即俗故。四
約俗不待立。即真之俗差別故。由是義故。不壞生滅門。說真如門。不壞真如門說生滅門。良以二門唯一心故。是故真俗雙融無障礙也。此四句中前二句在真如門。
後二句在生滅門。以此中是真如門故。但有二句耳。
[0253b02]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當知下第二結離言絕慮也○就第二問答釋疑中。先疑真絕修問。後舉真勸修答。
[0253b05]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問中。云何隨順者。問方便觀。而能得入者。問正觀也○答中亦二。
[0253b08]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初中言雖說雖念皆無能所者。明念即無念
非滅於念。非滅念故。名雖念。離於斷見即無念故。皆無能所。離於常見。於一念間離此二見見此無二之法。故能稱順中道隨順法性也。又亦可雖在於彼言念等
中。觀此念等常無能所。雖未能離念。而順於無念。故名隨順。此釋方便觀也。久觀不已。即能離茲妄念契彼無念真理。故
名正觀。云得入者。觀智契入也。十地論云。智者智行處故。又云。是境界難見。自心清淨可見此境界不可說也。又華嚴云甚深真法
性妙智隨順入故也。是故當知。雖非妄念境界。不可生於絕分想也○自下第二依言真如中。文有三。初舉數總標。二開章略辨。三依章廣釋。
[0253b25] 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 初中依言說有二義者。顯此二義。若離於言。即唯一味。今既依言故。說有二。不可即隨言
執取也。但為生物信解故說此文。故地論云。何故不但說無言。示現依言求解故。
[0253c01] 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言如實空者。此以如實之中空無妄染故。云如實空。非謂如實自空。此則如實之空。
依主釋也。以妄空故。遂能顯示真理。故云顯實也。故中邊論云無能取所取有。有能取所取無。是名空相故也。
[0253c07]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不空者有二種。一異妄無體故云有自體。二異恒沙有漏煩惱故云具足無漏性功德。
故攝論云四德本有故也。佛性論偈云。由客塵空故。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彼長行廣釋。可知○廣釋中先空
內有三。初略明離染。非略能盡故。次廣釋。非廣能周故。後總結。
[0253c15]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前中言一切染法不相應者。總舉能所分別皆不
相應。離差別相者。離所取相故。以無妄念者。離能取見故。又以妄境從妄念生故。釋顯空無也。良以倒心妄境情有理無。真如之德。理有情無故。不相應也○廣釋
中。執取雖多。總攝無過此二四句。故廣百論云。復次為顯世間所執諸法皆非真實。及顯外道所執不同故。說頌曰。有非有俱
非。一非一雙泯。隨次而配屬。智者達非真。彼論次第廣破四宗外道等義也。具如彼說今此論中約外人轉計故有此諸句不同彼也。
[0253c29]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 言非有相者。明真離妄有也。惑者云。既其非有。即應是無釋云。
我非汝妄有故說非有。非說是無。如何執無。故云非無也。惑者聞上非有。又聞非無。別謂雙非是真如法。釋云。我非汝謂有
說非有。非謂法體是非有。非汝謂無。說非無。非謂法體是非無。如何復執非有非無。故云非非有非非無也。惑者又云。我上
立有立無。汝並雙非。雙非若存。即有無隨喪。今雙非既非。我有無還立。釋云。我非汝雙非故說非非。非許雙是。如何復執。故云非有無俱也。
[0254a13] 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一異等準前可知。
[0254a15] 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 總結中。妄計塵沙。難可遍歷。故今總攝辨不相應。此順結也。
[0254a18] 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若離下反結也。以對染無說真為空。非無如體以為空也。亦可此文是釋疑。疑者聞上真空。則謂撥
無真體及恒沙功德。今釋。如文可知。是則明空不異不空也○不空文中有四。一牒。二釋。三結。四釋疑。
[0254a24]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 初牒前顯後。
[0254a26] 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 次正顯不空。不空之德。翻對妄空。略論四種。故寶性論云。一者以常故不生。離意生身
故二者以恒故不死。離不思議退故。三者不變故不老。無無漏業故。四者清涼故不病。無煩惱習故。此中淨法當彼論清涼。以
離惑染故。又真心者舉體也。常者常德也。恒者樂德也。以離變易苦故。不變者我德也。以非業所繫自在故。淨法者淨德也。
[0254b06] 亦無有相可取 釋疑中。惑者聞淨法不空。則謂同於情執之有。故釋云無相可取也。是則不空不異於空。
[0254b09] 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言以離念境界等者。釋無相所以也。若妄念所緣。是則有相。既唯真智之境。明知無妄執之相也。釋真如門竟。
◎
[0254b13] ◎○第二釋生滅門中二。先釋生滅心法。後從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下。辨所示之義。即明此法有顯義功能。問何故真如門中不
辨所示義大。生滅門中具辨所示大義耶。答以真如門即示大乘體能所不分詮旨不別故不辨也。生滅門中。染淨不一法義有殊。故具說之。上立義分中。真如門內云即
示。生滅門中云能示者。釋義在於此也。就生滅法中有二。先明染淨生滅。後四熏習下辨染淨相資。前中亦二。先就體總標。後依
義別解。總中有三。初標體。次辨相。後立名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前中言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者。謂不生滅心。因無明
風動作生滅。故說生滅心依不生滅心。然此二心竟無二體。但約二義以說相依也。如不動之水。為風所吹而作動水。動靜雖殊。而水體是一。亦得說言依靜水故有其
動水。當知此中理趣亦爾。準可思之。謂自性清淨心名如來藏。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故云依如來藏有生滅心也。楞伽勝鬘俱同此說。此顯真心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