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八
法師

[0615b27] 染法十四 (一二生死 四生 四有   五四 五陰 六道 七識住 八難
十九眾生 十一十二入 十二十八界  十三二十五有 十四四十) 。

二種生死分別 (釋名  就位分別 界分  因緣分 分別)

[0615c03] 第一釋名二種生死勝鬘經名字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六道 三世分異名為分段分段起名
變易一者微細 無常念念名為變易變易 變易故地生滅壞苦
凡聖二者無漏所得法身 無礙能變變易變易 大小證法隱顯自在
變易變易法身 生滅無常變易身上 變易三義勝鬘
第二分段生死勝鬘有為生死變易生死勝鬘 為生別名凡夫有漏
有果名曰有為有為眾生受生 有為生死無為生死聖人 有漏業受分段名曰無為無為聖人
所有生死無為生死名義如是 (一門) 。

[0615c21] 分段生死開合不定總之唯一 人天三塗分為
三界所有生死分為所謂胎生 卵生濕生化生分為 五道受生差別分為六道生死
不同五上阿修羅名為六道隨類 分數有無分段如是變易之中開合 總之唯一分為事識變易生死
變易生死六識無漏 事識變易生死第七識 無漏所得變易生死事識
變易生死因果造業 中說淨土三界 如是變易生死
地前地上 相似微細 微細不復可以別論念念
細分得無分為三乘 變易生死分為勝鬘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地前菩薩二輪煩惱
斷除不為煩惱三界 自在大力問曰地前大力菩薩 中說凡夫煩惱勝鬘何故
變易涅槃初地出世聖人名為 地上二輪煩惱聲聞 辟支佛大聖二障清淨何為不得
變易涅槃中說須陀洹萬劫 辟支性地阿耨菩提 大聖變易意生身初地受生
意生身如意 無礙初地 如是分為勝鬘三地
意生身三地此地羅漢 辟支大力菩薩三乘初地 意生楞伽一三昧
生身初地乃至增上 意生身自性意生身 地慧成就知法有性知法無性名為
自性自性有性有法之中如是一切名為自性 無性一切法實性名為
有無名為種類 意生身九地功用任運 種類俱生
九地上行純熟地中種類 地中現前種類俱生流水 上昇捨離功用以為 無量變易如是
(二門) 。

[0616b11] 就位 死者虛偽眾生變易死者阿羅漢 大力菩薩意生身小乘之中凡夫
大乘之中善趣三界 名為虛偽小乘人中羅漢辟支大乘人中 種性無漏正智受生虛偽
名分虛偽變易 小乘大乘人中十信以上 五分法身功德何故名為變易名分
三界有漏結業受生 名分有無五分法身法身 果報是故不得變易如是
分段一者惡道二者善道 人天小乘惡道分段見道 須陀洹名為三塗
通論增上三惡道善道 無學大乘人中惡道分段惡業四住惡道十信
修身心慧惡業 善趣宣說賢首作佛 惡趣惡業四住
微薄不能悲願惡趣 勝鬘中說種性大力菩薩 三惡悲願四住殘氣隨逐
惡趣初地地前初地 宣說初地菩薩惡道 解行菩薩惡趣歡喜地
四住煩惱初地宣說增上 煩惱初地地前斷滅 宣說種性解行墮惡道惡道如是
善道分段三階善業四住人天種性善業四住微薄不能悲願人天
地前初地楞伽宣說 菩薩二十五三昧二十五有 法華宣說地前三界分段生死
乃至一生菩提 初地證智一生其三界分 善業悲願四住
人天 有頂十地人天 窮盡解行菩薩惡趣
歡喜地十地人天 煩惱未盡故地初地增上 惡趣煩惱善趣煩惱斯文
人天十地分段 涅槃經 阿那含不受肉身
中說肉身天分 以上那含
問曰地上六道何故人天 以為分段地上惡業惡道 應現人天善業窮盡生人天中
業相應名分段變易變易 有果小乘人中見道以上變易無學果變易何者中說
淨土三界煩惱阿羅漢 如是大乘人中分齊一起 十信種性以上勝鬘
種性大力變易問曰法華 婆提解行分段勝鬘何故 變易菩薩種性一法
種性解行清淨六入殊勝無始法爾如是報身 習種性解行前方便
修善所得如是生滅變易 所謂無漏業果四分無始 有漏業果應化身現生
因緣法性身佛性 六度佛性有餘 種種中說變易無漏業因無明
分段有漏業因悲願應化身 其二一者法應依法二者報應依報 二種因緣各別法應如來藏
三昧法門悲願報應悲願三昧法門 一應是故種性
報身變易應化身有分 第四分段勝鬘經第三變易
第二初地 如來地如是 (三門) 。

[0617b06] 界論三界中略二門分別相分 分段生死三界三界有漏
變易生死三界出世無漏 論說淨土三界阿羅漢 明知出世如是一切通論
二種生死三界云何勝鬘經 世間無常無常無常 分段三界無常病者變易三界
生死還是分段三界變易生死還是 變易三界問曰分段三界中分 變易生死三界中分何處所知
可變初禪無漏 變易初禪如是一切 (四門) 。

[0617b19] 親生分段生死有漏業因四住勝鬘取緣有
業因受生 身故 受生三界愛力增強變易
無漏業因無明勝鬘無漏 無明阿羅漢辟支佛二種前後以前無明不見諸法本性平等
後生同時無明住地七識變易業果如夢 相如細分分段生死
惡道分段三階凡夫惡業 四住二十惡業四住 悲願種性初地惡業
悲願四住惡業苦果 是故惡業悲願是故悲願涅槃地前菩薩
過去所有微塵願力一切 願力受苦善道分段 三階凡夫二乘乃至大乘十信
善業四住二者種性解行 四住悲願三地 悲願四住變易
變易生死變易生死 三階羅漢辟支用事 眾生空觀以為正因無明種性
用事中法以為正因無明 三地事識非有 以為正因無明變易
一地中一妄想 以為正因無明地上 中一妄想以為正因無明
以上無妄 以為正因無明問曰無妄 云何變易
觀望同類 不能等觀八識 分段因故由是
差異變易緣故 差別分段變易 是以理實無明分段
四住變易隱微不論 () 。

[0618a04] 分段之中五道差別 小乘大位無學 三塗分段不受成實
一向不受 不復退墮三塗成實 證言世上正見往來
已去正見毘曇忍心以上一向不受三塗涅槃經 據此忍心以上得名世上
正見第一不受 毘曇增上三惡道 不受涅槃經
涅槃增上三惡道 三緣見道 業種人中分段那含已去不復
天分羅漢辟支不受大乘大位分之一切分段種性勝鬘 死者虛偽眾生中分分段現生
其二一者所謂六道不定 自在現生
隨意六道之中隨意 三塗十信修習戒心 漸次斷除種性不定種性
漸次斷除初地據此宣說初地 惡趣人天種性漸次斷除 通論十信漸次斷除初地
楞伽據此宣說初地二十五三昧二十五有不定初地以上漸次斷除中分分段
地上阿那含不重肉身天分 有頂度生 初地有人天分
大悲應現少有殘氣無有 分段分段如是變易變易之中 有果不定小乘變易
滅定那含無餘無學果變易小乘大乘變易種性變易
初地二種生死

四生分別 (  )

[0618b17] 四生胎生如今精氣名為胎生卵生 名為卵生
如今夏日濕生不假父母 名為濕生化生諸天 名曰化生無依云何
生相如是

[0618b23] 五趣四生之中化生一種 二者諸天地獄一向化生初時
一切化生胎生一種餘趣全無餘趣人中卵生
毘舍毘舍中有 三十二如是卵生濕生頂生王過去名曰頂生
十月滿足頂生如是 濕生畜生道可知

[0618c05] 為生四生 何故如是一切五趣
四生五道中陰皆是化生五趣 是故五趣四生四生

四有分別 ( 時分 處分 五陰六根  染淨分別 凡聖有無)

[0618c13] 第一四有阿含經毘曇 分別生死果報不無名為有別 不同一門一者二者
四者中有報分起名為生名為名為 之間名為
中有中有一定有無經論 不同毘曇中陰成實一向 有無諍論涅槃
弟子不解唱言如來宣說中陰一向 一向大乘有無不定 中陰五逆
無諍生分 一切中陰同一化生 緣生天中
地獄中陰地獄四明中陰 大小中說生人中陰小兒上天 中陰如是中陰小於
可知形色色有 好惡好色一者極好明月二者 波羅捺一者
二者羊毛中陰 中陰 中說地獄中陰地獄上頭
地獄地獄 諸天中陰天時 中陰相見不同有人宣說一切
相見有人不見 如此地獄中陰地獄中陰不見餘者畜生中陰畜生地獄中陰
餘者乃至一切五趣中陰 中陰不同欲界中陰具足其中 食香上界中陰
意思中陰衣服有無 天中一向人中不定佛地 菩薩轉輪聖王白淨比丘尼福德殊勝慚愧中陰餘者
(一門) 。

[0619a20] 有時有時一念一剎那
有時不定短至一念 中有長短不同有人宣說 一念如此日來必得
日來不得中陰有人中陰長壽七七日七七日 不得處死更生有人壽命
不定乃至父母和合常在不滅 後說 (二門) 。

[0619b01] 三界五道處分 四有三界生死 中有不定小乘色界無色
大乘空有有色 華嚴菩薩鼻根無色宮殿 明知有色四有五趣 (三門) 。

[0619b07] 五陰 五陰生死 欲界之中五陰無色界大小不同
色界地中無想天有色無心 地中有心無色五陰色界天 大乘無想天有心空有
三界五陰故地乃至有頂 一切五陰中有一種五陰 六根之中唯有
未成無身無身 不定欲界 命終唯有身根意根最後
命終一念六根色界眾生 命終是故六根無色眾生大小 不同小乘唯有意根最後大乘
有形色界之中 不定欲界眾生六根乃至極小 無色界大小不同小乘色界
無想其餘諸天六根無想天 意根無色界有意無餘 大乘無色界六根何故
大乘無想無色有色中有一種六根殘缺何故如是中陰身 業果不受業報六根中陰身
精微無有六根 受生是故中陰六根 中陰六根猛利諸天一切世界受生
見聞無礙求生自在 (四門) 。

[0619c05] 四有染淨一種受生 煩惱染淨
二者 染淨凡夫二乘菩薩 願力受生四有染淨 () 。

[0619c10] 聖分四有凡聖四有凡夫可知聖人之中四有無學無生 聖人不生四有如是

識住四門分別 ( 無漏分別 就地分別 三世分別 )

[0619c16] 識住五陰之中受想行為 識住云何毘曇心王 同時受想識住問曰心心
同時相依何故 義理 外道識住
成實前後同時相依心識愛著識住 在行心識無貪云何中說
識住二種一者在行 二者四心中有 識住何者煩惱
執著境界名性問曰四心 識住義理四心三義識住
識心識住可知 四心識心最為 乃至增強可知
不論外道識住外道心識神我問曰 何故理實
貪心 有喜問曰 常有
所有前行前行 中性本論 問曰識住
六識識住成實不同有人意地 六識以前
三心無貪不然識住言行 云何之中 通名故云識住言行
通名識住云何得分 成實六識識住何以 得知毘曇六識識住成實
明知共用六識中性住著識住問曰六識 識住六識一色云何
識住六識 一一四住五識 云何住著住著不以
一念五識得名問曰何故受想以為識住不還 以為識住毘曇心王
以為識住成實以為識住云何六識之中 有意識五識一念不通
相續不如六受六行 不論住所差別 以為識住 (一門) 。

[0620b08] 有漏無漏 有漏有漏名為識住無漏何故如是毘曇無漏有漏
識住無漏有漏識住 無漏法不貪識住有漏 有漏法樂不捨識住成實 (二門) 。

[0620b14] 分別識住九地 欲界乃至毘曇當地當地 識住異地細別如是
下地上心下地 住相成就識住 有緣識住 (三門) 。

[0620b20] 三世分別毘曇三世 同時相依識住異時 三世同時異時
皆是識住識住

分別 ( 分別)

[0620b25] 所謂 不同成實 名為眾生
活命名為不知有人 過去命根不斷 如是一切眾生所有壽命
現在思想活命玄妙不死有漏識心 名為毘曇欲界地中香味
心數法中有 切心心數法有漏 不絕有漏心識
一切心數法住持問曰無漏何故無漏相續相 (一門) 。

[0620c10] 地獄 不同成實毘曇 具有地獄
即為三心法常可知 人中不定有心論說不同毘曇
無餘入滅 成實無心識得
入滅多時 天中不定欲界諸天人相色界 諸天成實唯有毘曇有心
有餘 無色界色界中有無色界如是中陰成實
一切中陰唯有毘曇不定欲界中陰 其所食香以為 三心可知色界中陰
有餘中陰 以求如是

五陰分別 (釋名  先後次第 三性分別  分別 無常分別 三界有無)

[0621a03] 第一釋名五陰所謂色受想行識 名色名為領納毘曇 覺知毘曇知名
想起了別毘曇分別名為名為聚積 問曰一色受想
聚積云何 名為眾僧 人名眾僧如是 (一門) 。

[0621a11] 色陰離合不定唯一分為 五根其內
其外分為毘曇可見 所行青黃不可有對 所行三不可見
所行二種 有對不為 成實宣說色心
唯有第三分為所謂色聲 香味六塵可知法塵 毘曇五根法塵成實
五塵五根四大假名法塵 涅槃上下 五根五塵何故
但是色法成身 十一毘曇五根五塵 作色十一口業四大
色陰成實色有十四五根五塵 四大十四有人成實 不成色陰不然成人
不成云何 成人內外成人 成人云何色陰
成實色相色陰所謂四大 香味四大五根 色陰
毘曇中說成實明知 問曰毘曇無作色以為色陰成實 何故不論成實宣說作為色心
行陰色陰故此不論問曰成實 根塵之外四大以為色陰毘曇 不如成實宣說四大假名
五根根塵毘曇 宣說四大實法色陰如是不定
唯一分為一者身受二者心受 五識相應名為身受意識相應 心受問曰五識非身何故相應
名為身受五識 五根生意所生名為身受意識所生名為心受苦樂
得分惡果善果一切 善惡二業問曰捨受 善業分為
苦樂捨受三受三受優劣三明四生不同難易差別相分
成實身心名為 增益身心名為樂受苦樂因分一切惡果一切善果
云何毘曇三禪 善業四禪善業 三禪捨受
成實欲界散善上界散善之中增上業果樂受業果 捨受以此覺知問曰
不善業果何不捨受 苦果 不得切心
分為一切苦二受微細行苦行苦宣說苦受 行苦宣說
樂受樂受適當 輕微名為 善業四禪上勝善業
寂靜覺知緣分違順名為苦受緣生名為樂受所生名為捨受
分別起名樂受不適 苦受名為捨受分別時分
三緣相應 受生 便相應
受生 樂受生苦以此
三受優劣不同苦受二受 不定毘曇樂受善果捨受 善果成實欲界捨受
樂受上二界樂受捨受 三受毘曇欲界三界成實毘曇
三界文言苦樂隨身至於 四禪隨心至於有頂三受 中有一明三受過多過少
欲界瞋恚色界 不善最多三界 一切煩惱二明三受輕重捨受
邪見斷滅善根闡提無明 一切生死苦樂二受輕重不定所為樂受
所生三受 不同如是三受難易 一明三受難易欲界地中所有
憎惡捨受煩惱 樂受難保上界二受憎惡捨受
寂靜覺知二明三受難易苦受 初禪遠離問曰初禪 何故二禪初禪
三識苦根未盡是故初禪理實苦受初禪滅盡 四禪捨受涅槃三受
如是分為所謂憂苦喜樂 隨處不定欲界五識地中意識地中
地中容受苦樂問曰何故苦樂二受至意不如 六識地中通名苦樂
二受六識 不分欲界如是 三識意識地中
識身容受以為 喜受內外初禪 舌識無憂不論二禪
三禪意地樂說 在意何不 在意不得心中以為
樂根涅槃中說名為名為 四禪唯有無餘五受 如是分為所謂六根所生
六根所生苦樂不樂十八成實十八十八五意 第六意識所生不喜
十八分為三十六成實六根 所生苦樂不樂染淨是故 三十六百八龍樹三十
三世分別百八分別無量如是開合不定 分為一者不適
不適名為 不適分為所謂六識相應十八之中不適
十八隨緣無量如是 不定唯一分為一者 心法心法心法之中毘曇
四十六行陰四十四四十六 解脫所謂無貪無瞋慚愧不放逸
不害精進二十不善無慚 以此二十二煩惱 不信懈怠無明放逸以此二十
煩惱所謂忿恨 以此三十七餘數 覺觀睡眠以此四十二十使
之中別有以此四十 有為分別四十四 行陰四十六心法
一切行陰問曰何故心法 受想 以此二種輪轉生死分別
無色以此二種 成實心法無量一切行陰心法如是
心法毘曇宣說十四相應行為 色心有為分別成實 以為色心相應問曰五陰
皆是以為行陰 行陰之中有為 異名行陰如是辨識
開合不定唯一分為一者有漏 二者無漏分為無記 分為隱沒無記欲界
上二界一切煩惱相應 無記所謂威儀工巧變化 所謂六識眼識乃至意識分為
六識加以意根分為一方便善心善心三不 無記威儀工巧
變化無漏心分為一方便 所謂一切聞思修相應 善心相應三不
欲界身邊一切不善結業 相應隱沒無記欲界身邊 上二界一切煩惱相應
三界無記威儀所謂一切 見聞等心工巧所謂一切營生 變化化作如是事業
如是三乘無漏 三乘中斷無漏心體 無漏無學三乘
無漏無學三乘無生智 遊觀無漏無學十二 欲界一者善心不善心隱沒
無記白淨無記色界 善心有餘無色有漏 十二二十欲界一方便
三不善心隱沒 威儀工巧變化 化色不善心工巧
一切上界無有不善工巧有餘無色不善心威儀工巧 變化有餘學無學二十 無量識陰如是
(二門) 。

[0623b03] 五陰次第 不同毘曇五陰同時 二次順次
何故如是 次第色陰顯著 心法
增強心法 相分心識作用 識心在後
次第中說本際女色 著處色陰令人厭離樂受 顛倒樂受
觀想貪愛煩惱顛倒 觀行煩惱三觀 次第中說二種入佛甘露
不淨觀安般 便顛倒 觀想煩惱不行觀行
煩惱不行堪忍上來 順次次第即是中說 煩惱
觀行煩惱便法想一切 無常法想不生
次第毘曇如是成實前後不得 一時次第如何色陰 何故如是心識六根五識
五色根意識一種意根 第二分別 領納違順
受法 大乘五陰體性同時隱顯先後其中次第多同毘曇 (三門) 。

[0623c06] 三性分別五陰三性所謂善惡無記 毘曇別有相從
一生方便無漏 不善五陰五陰五陰威儀 五陰工巧五陰一切眾生
修善根邪見斷滅 相續便善根起身 色陰心法方便
現在聞法思惟修習 方便起身二業色陰心法問曰方便
差別二分 宿任性教化聞法 思惟方便無漏遠離
繫縛合理相應無漏中道無漏 色陰心法不善 一切無慚無愧不善
惡業色陰可知問曰善惡 方便不善何故 不分
本來九品方便是故方便方便善法難以上下
方便厭離是以 不分方便欲界 身邊上二界一切煩惱染污心
名為初禪煩惱動身 五陰梵王梵眾 老死即是妄語
色陰 欲界不能 二業二禪煩惱微細不動
無色界無身口業一向無色 有餘所生 色陰心法威儀
色陰心法工巧世務色陰可知 變化通體化色口語
色陰當作如是 如是語以此心心數法問曰身通一異
如何變化身通 遠方便身通 無記身通
無記何故如是通體 修得修慧天龍 不假習性能變修慧
體性相應無記 通體問曰
何不通體變化從化 通體問曰使從化
通體通體前事 問曰化色正從 正從通體化色通體
不能動身是故 如是相從初三 不善後五無記毘曇如是成實唯一
行陰三性無記大乘多同 (四門) 。

[0624b09] 有漏無漏分別毘曇 五陰之中第三無漏有漏成實 名為無漏在行
有漏不生名為無漏無學五陰一向無漏凡夫五陰一向有漏學人不定 無漏未盡有漏大乘
五陰一向無漏分段因果一向 變易因果無漏體性有漏 無漏名為有漏 () 。

[0624b17] 五陰無常小乘一向無常大乘 大位生死五陰一向無常涅槃五陰
一向無常 受想亦復如是義通生死 五陰無常涅槃生死有相
六識七識如來 無常涅槃 有用則是無常
功德莊嚴有為有漏非常 生滅 () 。

[0624b27] 三界有無小乘空無滅定涅槃一向無心 無想定無想不同毘曇無心成實
凡夫不能心心 無想大乘空有
大乘無想定乃至小乘 無餘涅槃悉皆有心六識七識 有心有心受想不無五陰 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八 ()

大乘義章卷第八 ()

六道四門分別 (釋名 開合  )

[0624c15] 第一釋名六道所謂地獄畜生餓鬼 地獄不可 名為地獄增上
泥犁胡語地獄不樂 名義正解地獄
牢獄故云地獄畜生 名為畜生 正解畜生畜養以為
一切世人驅使 畜生餓鬼 餓鬼名為
名為寂靜為人斷絕邪念寂靜涅槃
恩義名為人中父子親戚 恩義光明 云天名天
名為自然名為阿脩羅外國語人相傳名 酒神名酒不知
酒神名為名為 名為道者善惡
通人地獄 名為故地惡行名為惡道道者六趣道別六道 (一門) 。

[0625a13] 開合開合不定總之唯一分段 分為一者惡趣二者善趣以此二門 統攝分為所謂三界生死
分為三惡道諸天 依法念經 別論伽陀
別論分為 種類眾多分之差別 無量開合如是
(二門) 。

[0625a22] 地獄地獄地獄二邊地獄地獄大海一百三十六
地獄黑繩地獄 叫喚地獄五大叫喚地獄地獄 大熱地獄阿鼻地獄南方大海之下
五百由旬閻羅閻羅判罪 五百由旬地獄龍樹此地 受罪惡心熾盛
利刀互相殘害宿業緣故涼風 獄卒罪人應聲 地獄殺生其中此地
黑繩一切苦過於 罪人斷絕故云黑繩此地苦事 眾多黑繩其先讒謗
妄言綺語兩舌惡罵無辜 無道其中黑繩下次 一切苦獄卒化作
師子一切殘害罪人化作相合一切苦 罪人眾苦殘害罪人故云
其先眾生其中 下次叫喚一切苦過於鐵城 五百由旬獄卒
打碎東西如是非一罪人發聲叫喚名叫先世欺誑非法斷事不還
侵陵下劣貧苦城邑傷害 眷屬令人叫喚 其中叫喚大叫喚一切苦
獄卒罪人 大叫喚其先一切穴居 繫閉深坑大叫喚
叫喚地獄一切苦復轉 此地中有難陀 鹹水獄卒羅剎
煎熬地獄其先惱亂父母 師長一切沙門婆羅門
其中下次大熱地獄一切苦 其先眾生復生 澤及聚落佛塔僧房
眾生湯火其中下次 地獄涅槃由旬 苦事別處
網羅上火通徹 遍滿第二遍滿壽命 一劫其先五逆罪方等
邪見因果斷滅善根其中不善八大向來 一百三十六地獄一一
十六眷屬 龍樹浮陀多孔 孔穴多孔此處
穿多孔浮陀 可知二種 阿波波
青蓮青蓮 此處罪人青蓮漚鉢羅
鉢頭摩紅蓮可知 摩訶鉢頭摩大紅蓮華 此後
八大東西 十六八大地獄
十六即是一百二十八八大便 一百三十六如法念經一百 十六名字各異業果不可
如是邊地鐵圍山中大海 治罪邊地 (地獄如是) 。

[0626a05] 畜生 念經畜生三十四種類 具有四生不同業果 不可 (畜生如是) 。

[0626a08] 餓鬼如法餓鬼之中要有人中 三萬
由旬餓鬼界類別不同三十六 餓鬼形似無有頭頂手足 餓鬼界初生過人
滿一由旬滿之中焚燒飢渴熱惱無能人中日夜 五百其先貪財受雇
屠殺抵拒不還其中 餓鬼針孔 火燒一切寒熱
種種其先屠殺 供養沙門淨行如是等比其中
食法 十一十二十三 十四食香煙鬼十五疾行十六便
十七地十八神通十九 嬰兒便二十一色鬼二十二 二十三使執杖閻羅王二十四
小兒二十五食人精氣二十六羅剎二十七火爐二十八不淨巷陌二十九三十火炭三十一
三十二曠野三十三 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餓鬼別無如此其中 果報業因各異
(餓鬼如是) 。

[0626b06] 伽陀一天畜生念經二種
餓鬼在地相山 北方須彌山海底地下四重 萬一由旬羅睺阿脩羅
三千由旬光明 八千由旬殿行列 一切
由旬一一三千如願 精靈園池 滿城外別有十三
一一有無阿脩羅羅睺師子須彌能變自身大小隨意 五百日夜羅睺五千
婇女憶念十二那由他婇女以為眷屬圍繞羅睺過去婆羅門曠野一佛高二十五畫作
種種佛像種種樹林莊嚴 婆羅門 有福大身外道
布施阿脩羅過去 殺生強逼名利使 慈悲心淨戒
其中萬一由旬 住處勇健地名遊戲
由旬好過金山 五千由旬名曰 其中城外三千
差別種種莊嚴 勇健長大 短小勢力六百
日夜此地千歲 劫奪供養外道離欲往昔供養外道離欲破戒
其中萬一由旬華鬘 住處華鬘遊戲地名 三千由旬莊嚴微妙
華鬘須彌 微小勢力轉增七百 此地七千過去飲食
破戒病人前世種種 用以淨心 萬一由旬毘摩
住處波羅 語音毘摩質多 地名不動由旬
三千由旬七寶宮殿微妙毘摩 質多長大須彌微小 勢力三地八百日夜
此地八千前世正見 持戒乞求語言 福德飲食邪見
前世 一切不用然後其中 不可
(如是) 。

[0627a05] 人趣人類 大約四天下差別四天下八不住處不同須彌山
閻浮提二十八萬里東方 婆提閻浮西方 瞿耶尼北方
形相 閻浮婆提 半月瞿耶尼滿
北欝單越正方 長短不同閻浮提身長婆提 身長瞿耶尼十六
三十二壽命不同閻浮提壽命 四千婆提 二百五瞿耶尼五百
千歲不定五果 南閻浮提歲時 刀兵三劫東西
飲食不足餓死疫病四大 喪命刀兵瞋恚 北欝單越全無變異優劣不同
閻浮提 果報最上 閻浮不同東西南方
越國綺語邪見綺語 現行三業不行 分別不同北欝單越
餘趣三天 (人趣如是) 。

[0627b04] 天趣無色差別 四天王天須彌四面乾陀羅由旬四王
天王提頭賴吒治國揵闥婆 毘舍闍二部鬼神天王毘樓 增長主領二部鬼神西
毘樓主領富單那二部 天王毘沙門多聞主領 羅剎二部鬼神四天王天眾種類
四十種類四者 華鬘 恣意箜篌十住
摩尼 功德行道愛欲 遊戲須彌
四面南方東西北方 一一由旬寶樹 無量莊嚴五十日夜
五百天中業果各異如法十住一行蓮華名勝 風行
普觀歡喜均頭十住 須彌業果差別如法恣意 箜篌不可
第二天忉利天名為三十三天須彌頂須彌山善高山 四千由旬以為
眷屬三十三差別中有名曰 四千由旬四面 臣民所居中天提婆
天主提婆 憍尸迦龍樹過去摩伽陀國婆羅門
憍尸迦名曰大福與其 三十二共修善業命終忉利天 一處憍尸迦天主姓名
三十二即為四面 天主三十三是故名為 三十三天如法念經名字分別
此前地居天第三名曰夜摩 妙善三十六差別不同 天主樓陀第四兜率陀
龍樹天主第五化樂化樂 受用故云化樂第六
他化自在天化樂受用別有魔天 欲界問曰欲界
四天王 分之何故如是四天王天 六欲天壽命短促
是故如是色界天經論 心地持論十八初二 三天第四禪獨有九天合十
華嚴色界具有二十二初禪梵天梵眾天梵身此前梵輔天四大梵天
中間梵王梵輔同在一處 二禪少光天 光音天三禪一者淨天
淨天無量淨遍淨天四禪當分 一者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四禪
第二別論等差十二第四 無想天 無想天廣果同在一處外道
無想以為涅槃無想定 人命廣果有心中間無心 百劫以此得無心法一天五淨居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 善現天阿迦尼吒天 那含無漏道第四禪是故
何者 得無至上無小天云何那含第四禪四禪
無漏有漏禪心 無漏乃至無漏 有漏無漏方便
然後無漏心一有如是 合十五心無漏有漏 成就乃至最後以為
純熟如是第四禪 三禪二次然後五淨居 五淨居那含住處是故五那含天
以此二十二大智五淨居菩薩淨居摩醯首羅方名 大自在天第十菩薩住處以此
色界二十三無色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四者非非想分別天趣如是 (三門) 。

[0628b07] 十善十惡十惡其三十善人天龍樹
下生餓鬼畜生 生地之中下生 中善生人善生問曰四惡趣
何故善生中有惡業惡趣善業樂受是故名為
善生惡業正報惡趣 依果善生問曰 善生何故善生
樂受增上中說其次是故善生問曰善應名為何故名下樂施
增上不及 是故名下問曰何故 善道惡趣善趣
是故不能善趣 不從 惡趣
善業疑心不能是故名為 善生如是六道之中 無量業因如法念經分別六道

七識住

[0628c04] 七識住中說何故外道 外道 識住非我識住不同分為
欲界人天初禪 二禪三禪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以為第七心識樂安
識住問曰何故 識住義理 問曰欲界三惡趣何故
煎迫不樂是以不論 具有四禪第四禪寂樂 識住第四禪無想定
心識不樂識住四禪 淨居入涅槃心識不樂 問曰無色四空處
以為識住滅盡定心識 不樂識住七識住

八難分別 (釋名  五趣分別 煩惱業報分別  明治差別)

[0628c23] 第一釋名八難地獄畜生 餓鬼世智辯聰 越國長壽天初三
初三是故直言地獄畜生 餓鬼第八不盡天趣長壽 名為長壽天世智辯聰
正用世智辯聰以為 單一 聖道名為 (一門) 。

[0629a02] 所以三惡一切
三塗長壽 世智辯聰邪見 地獄
一切三塗深重無能是故 問曰使三塗聖者不然方等諸眾生在地佛光
聞法得道龍樹 說法得道長阿含中說鬼子母 聞法得道佛說
得道三塗之中不妨云何 三塗難處應得眾生 三惡如來大菩薩
思議緣故得道難陀 應得緣故入聖 如是無有自力舍利因緣入聖
名為三惡得道 出心有所 不得名為
聞法不堪入聖是故為難問曰一切悉皆 非難八難餘者
非難問曰一切見聞不堪 何故以為若非 先見聞法
是故非難世智有人聰利妄執 所以 佛法不知出道無心所以
問曰辟支佛世辟支純熟自力不假 眾生如是為難
北欝單越殊勝苦事其中 慧力微弱不知厭離是故為難問曰天樂何故非難天樂
天中慧力增強堪能厭離 是以非難天中 諸天來世惡趣愁憂
天樂無有 五衰現時愁憂無賴二時出離是以非難越國如是
所以長壽天無色界延長 長壽天之中寂靜安隱凡夫 涅槃情深佛法
所以問曰般涅槃無行 長壽涅槃云何長壽 那含 是以
(二門) 。

[0629b21] 五趣分別八難地獄在下世智 人趣人中世智
越國長壽天趣欲界 (三門) 。

[0629b26] 煩惱業報分別地獄 長壽地獄 長壽世智
煩惱邪見煩惱 三分佛法是故為難 (四門) 。

[0629c02] 對治何者 善處中國善人 三自正見宿植善根
現在完具天人中有 天人八難出生聖道無漏法名為如是
云何中說善處 惡趣長壽人天中國 善人遠離佛世
自發遠離世智 宿遠離 遠離八難如是

眾生

[0629c15] 眾生中說何故外道 外道總計眾生以為神我 眾生非我
何者欲界人天初禪 二禪三禪無想空處 識處無所有處
眾生眾生問曰向前 七識住無想何故 此處殘害心識識住不滅
眾生是故眾生問曰欲界三塗 眾生何故眾生眾生 三惡住處是以色界
四禪無想天八天眾生何故 眾生四禪 樂求涅槃是故眾生
有福福愛廣果淨居無色涅槃是故眾生 如是

十二入分別 (釋名 出體  分別  分別 界分)

[0630a06] 第一釋名十二入 八勝處八除入根塵迭相 不同十二所謂
色聲香味觸十二初六 六根六塵云何乃至 乃至
第六對法 云何名色乃至
對眼名色乃至第六 解釋名色香味 色塵
名為 不可則是不盡自體名字如是

[0630a21] 第二體性五根毘曇四大 成實四大假色
四大增減云何各別四大成法四大增減其所 各各差別差別
一種四大集成眼根 四大集成身根 燈明眼根耳根如是
問曰使乃至根緣 種子如是
毘曇一切六識 意根齊名一切以前 法入問曰使一切
意根所生六識得名 意識解釋二種一者六識意根不共六識
同名意識不共 五識各別意識成實 一切四心以前
意根同名從前齊名意識法入 二簡五識五識一切 以前據此一門五識
次第法入別名 意識四心之中 生意以為餘者皆是
法入大乘毘曇如是 外入五塵毘曇 色聲以為五塵成實
香味以為四塵四大便 四塵四大五塵 法入法入十一一切
有為無為法入體性如是

[0630b25] 第三二種 二者長養所有眼根
飲食醫藥 長養天眼之中二種一者 二者方便色究竟淨眼
四禪修得天眼方便 中說五眼何故二種 慧眼法眼佛眼故此
不論如是眼根 二種天中 方便何故如是欲界諸天
味覺 諸天身故 神通不能不依
便問曰經論之中何故 經論說上 神通經論
毘曇六識即為成實 意識一切四心
別名意義別有五識 生意五意 生意第六
生意有意 五識開導五意五識 開導名為別名如是
四重十二四重 一切通名意根齊名十二五識 四心五意四心
四心三重四心意根 十二無量 色入唯一分為好惡分為
所謂青黃黑色二十毘曇 所謂青黃塵霧光影方圓 長短高下不正成實定數
青黃以為 色塵一切塵霧方圓皆是 假色法入色入光影
色相青黃諸色 無量唯一分為 一者四大眾生大能
四大發聲名為不受四大四大所謂擊鼓內外名曰
無量唯一二種 成實一成緣生 緣生香氣緣生不同
香熏香熏 成風經過 中有
鼻根緣生香氣鼻根 所得問曰香氣 外道宣說鼻根
五塵五大毘曇宣說 鼻根成實論廣破香氣
燒香 明知風大 分為好惡
好惡隨情分別 以為別論 唯一分為好惡
分為辛苦涅槃 宣說具足不知 無量唯一
分為好惡十一毘曇 輕重飢渴 水大火大風大
四大 不同 水火
十五十一 應有 () 滿成實中有毘曇
四大應當調停 十五成實定數 三十九四重
十一十二十二其外十三惱患 十四十五
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滿三十 便其所故云三十三不便三十四三十五
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 坐禪所得三十九此後 二十七其內三十
成實中說皆是通名問曰 心數法云何皆是
色法廣論無量 唯一分為一者有為二者無為分為有為一色二心
毘曇善惡以為色法以為心法十四相應色心 成實過未五塵作業四大假名
以為色法五識次第以為 通論一切六識從前心法假名眾生善惡作為色心無為
虛空無為 分別如是

[0631c12] 第四分別 中有假實分別二三分別三界 離合分別因分報分
假實五根外道宣說定性毘曇 定性宣說因緣生雖說 成實一向
集成第六毘曇 實法一念三相 五塵毘曇一向
成實五塵 不通相續 集成名為
和合 可見二法和合無常等同 名為大乘實義
假有和合二法和合 三妄虛假諸法假有虛空 妄想虛假妄心如夢
五者真實真識中說三界虛妄一心 心作真心
法入毘曇成實 實有過未五塵無為其實 一切我人眾生叢林草木四大
假名據理一切諸法 大乘 (一門) 。

[0632a08] 三世 毘曇十二入三世 成實六根五塵現在一剎那不通
過未過未法入法入一種 大乘多同毘曇 (二門) 。

[0632a13] 三界分別香味小乘 欲界上界上界大乘諸佛菩薩真實報果三界
五根色觸塵小乘 大乘佛菩薩真實報果 三界三界大乘宣說無色界有色
法入無漏三界三界 (三門) 。

[0632a20] 根塵離合外道宣說六根 根塵云何 前塵
無光神我是故 一種神我知法成實 廣破眼光中間
應當見遠明知 見遠
水精云何 見者現見置於眼中不了明知不合四塵
何處 無光神我不能無光神我 使有神
使問曰彼此隔絕云何世間見聞法爾 如是可怪
神我去者無我 無心應名死人明知 他方不見
不知明知如是正義云何 實法眼根一種 耳根一種耳鳴
色法 不到二根 耳鳴成實
意根一種偈言 遠近境界一向 遠近一者所謂意根一向
(四門) 。

[0632b21] 分別十二入 五根香味觸塵無記一向色聲論說不同成實中一
五塵無罪是故毘曇 口業中善色聲一向餘者 意根法塵意根之中善惡
餘者法塵之中業煩惱 相應共有餘者 () 。

[0632b29] 分別五根 一向毘曇中有長養禪定修習
一種通報五塵成實 毘曇一種一向何故 宣說無間是故
已定隨心大小隨心輕重任意是故問曰 宣說音聲云何
四大在於 發聲微妙其所四塵通報
問曰香味依果云何 善惡諸眾生好惡 不由是故大乘
五塵通報一向 變化所為一切方便 法入之中通報善惡無為
餘者如是

[0632c18] 第五 分別五陰一色以為 五根五塵
毘曇法入之中善惡色陰 成實法入之中過未五塵四大假名 色陰毘曇
識陰以為法入 成實義通一切四心 一切心識從前法入
五識次第法入 皆是通名意根別名意識生意法入

[0633a01] 第六界分十二入十八界 分別毘曇五根六塵十八界即為 十一之中六識合為十八界
成實五根五塵十八界即為 法入之中六識合為十八界 六識法入十二入

十八界十一分別 (釋名 三聚分別 內外分別 三性  就地分別 有為無為分別 有漏無漏分別 等分 分別 分別
不同十一)

[0633a11] 第一釋名六根六塵六識 十八 法立六境
染心淨心 十八名為名為
界別性別名性諸法性別名為 (一門) 。

[0633a18] 三聚分別三聚所謂 十八界五根五塵一向意根六識一向法界之中三聚
毘曇善惡以為色法以為 心法十四相應無為 成實過未五塵四大以為色法
五識次第心法假名眾生 無為色心三聚如是 三門分別四大分別諸色
成實香味四大四大不為 聲塵一種四大四大 五根四大法界
過未五塵色法五塵不為大成過未五根五根四大假色 四大四大相望有相無相
毘曇五根色香味法塵 四大不定四大 四大四大問曰一種
諸色不同有人 一種四大諸色有人心所四大
分別色有可見有對不可 有對三不可見色界一種可見有對 所行名為可見
有對香味不可有對所行 不可有對五根無作色 可見所行不可
分別 有色破壞逼迫覺心不生 覺心名為不受五根現在
過未不生覺心名為不受香味在於現在 餘者不受聲塵法塵
不受不生色法如是心法 覺觀分別毘曇五識之中 覺觀意根意識法界初禪
覺觀中間二禪 覺觀問曰五識何不如是 欲界初禪中有是故五識
覺觀成實五識之中覺觀 五識思惟意根意識心法 毘曇細則不同宣說覺觀一心
以是三界欲界地心覺觀無色界方便 心法如是
有無分別空理一切法名為 故地有為無為無我 無所有相分無為法
無法不定毘曇宣說 相應以為有法成實 假名眾生善惡以為有法 (二門) 。

[0633c11] 內外分別三分 六根六塵六識 根塵六識不定毘曇
十二成實 六識法入六識在外 (三門) 。

[0633c16] 三性分別善惡無記其三成實五根五塵五識一向無記意根意識法界三性毘曇
五根香味觸塵一向無記三性無記不善意根 法界善惡可知何者色聲五識
善惡善心禮拜讚歎 色聲惡心發動二業色聲五識 地中境界五識
五識不善問曰何故 毘曇宣說色聲三性成實 無記毘曇二業色聲
三性成實中一善惡 五塵不通假名 善惡問曰何故不通
相續之中有損一念 五識毘曇中說三性何故成實 無記毘曇不立宣說善惡
是故一念五識之中善惡成實 善惡中方五識善惡 心法同時五識善惡
善惡成實五識 五塵無餘善惡問曰 使成實法五識無記善惡五識
妙行五識心體妙行 識心方名妙行大乘 二乘毘曇諸佛菩薩境界 三性
(四門) 。

[0634a14] 分別 欲界地中根塵一切 具足初禪地中六根具足
色聲香味 舌識香味二禪乃至四禪地中六根四塵初禪不定
有意識無餘云何 宣說二禪 初禪成實
初禪當地具有 不定小乘有意意識 法界大乘根塵四禪大乘
有色如是 當地不通意根 在下地中所有
六塵之中香味 不通色界小乘 四禪隨身何處地中
不通無色大乘色界小乘 無色界凡夫二乘 無色界地中所有色聲不見
小乘菩薩地中 色聲見聞自在 小乘法界不定毘曇有漏法界四禪
隨身何處地中 不如下地無色下地有漏無漏法
不如地中隨身何處 上下成實一切有漏無漏三界 隨身何處
色界下地有漏不通 大乘成實問曰 人身欲界初禪地色地色
所生眼識所生初禪眼生有人欲界初禪 二禪乃至四禪地色
地色所生眼識毘曇初禪 之中二禪眼識初禪諸色二禪所有眼識
初禪相似是故不從 有人二禪 地色地色所生眼識
初禪可知成實一切眼識大乘 成實眼識既然耳識
身識初禪當地二禪 當地所生初禪 () 。

[0634c02] 有為無為分別小乘十七一向 有為法界有為無為色法心法色心 有為虛空
大乘諸佛菩薩真實無為現有六塵之中無為法一向無為 一切佛菩薩無為 有為 ()


[0634c09] 有漏無漏分別毘曇 五根五塵五識一向有漏意根意識法界無漏
成實名為無漏毘曇 不生無漏凡夫一向有漏無學 一向無漏學人不定一切
一切有漏大乘諸佛菩薩 無漏現有六塵之中 無漏五塵佛菩薩
無漏有漏法塵之中無為一向 五塵 () 。

[0634c19] 就學等分 三乘無漏無學 三乘無漏無學
一切有漏諸法無為如是 乘法意根意識法界義通 學人遊觀
無漏不斷名學無漏 智者無學何者無漏所謂盡智無生智何者無學
無學遊觀無漏意根意識法界 無學十五一向 大乘凡夫二乘十八界小乘
諸佛菩薩十八界一切菩薩 境界根塵名為種性 菩薩六入殊勝無始法爾從先修善
如是一切六根六識所得淨土境界三昧境界 六塵一切如來境界根塵 無學餘者無學
(八門) 。

[0635a08] 分別 見諦法名修道法名
無漏無為法名為 毘曇五根五塵五識十五修道 三界見諦修道
見惑修惑 成實五根五塵 見諦修道不通斷見
三塗五根五塵五識不生 修惑人天五根五塵五識 我慢
見諦 其餘修道
其餘成實因果名數 是故見修二種根本修道意根意識法界毘曇
大乘十八界初地 生死十八界一切 十八界諸佛菩薩
() 。

[0635a29] 一境有對 障礙有對三緣有對境界有對一切
心心外境有對 六根六識心法有對 五塵法界非情
有對色塵共相不通 有對十界有對所謂 身根五塵心法一向
色相問曰使五根 障礙應得有色香味便障礙極微
障礙有對心心能緣 有對有對 法界餘者無緣 (十門) 。

[0635b14] 不同色界二識 十三一向意識 宣說五塵當分五識意識
一切法六根六識法塵五識不了意識成實中文 不同有人毘曇有人六根
六識法塵毘曇意識 五識意識意識 如是
不見大智此後據實意識一切五塵不分何故得知現在緣於十方
色聲香味觸明知所以不了 是故不了龍樹 宣說意識不知五塵龍樹不知
不如五識不知

二十五有

[0635c04] 二十五有涅槃經有果名為 不同二十五何者中說欲界 十四所謂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以為
四天下以為欲界六天 以為十四色界合為 十一四禪以為中間梵王以為
第五無想天以為第六一切淨居合為 無色四空處合為二十五問曰何故四天下分為五淨居
離合一門 如是二十五有

四十

[0635c16] 三界眾生所居住處名為 不同分為四十欲界二十八大 地獄以為畜生餓鬼以為
四天下六欲天以為二十色界地中十六初禪梵身 梵輔天初禪地中大梵王何故
同在一處別論二禪 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地中當分所謂福愛福生廣果 十一那含十六無想廣果 以此十六合為三十六
無色四天四十色界 無想天四十二

大乘義章卷第八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4 No. 1851 大乘義章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