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二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011a21] ◎二勸進四種三昧入菩薩位。說是止觀 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階。善解鑽搖醍 醐可獲。法華云。又見佛子修種種行以求
佛道。行法眾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 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稱三昧者。調 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
昧。法界是一處。正觀能住不動。四行為緣。 觀心藉緣調直。故稱三昧也。一常坐者。 出文殊說文殊問兩般若。名為一行三昧。今
初明方法。次明勸修。方法者。身論開遮。口 論說默。意論止觀。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 可處眾獨則彌善。居一靜室或空閑地。離
諸喧鬧。安一繩床傍無餘座。九十日為一 期。結跏正坐項脊端直。不動不搖不萎不 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況復屍臥遊戲住
立。除經行食便利。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 時刻相續無須臾廢。所開者專坐。所遮者 勿犯。不欺佛不負心不誑眾生。口說默
者。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內 外障侵奪正念心不能遣却。當專稱一佛 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歸。與稱十方佛名
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憂喜欝怫舉聲歌 哭悲笑則暢。行人亦爾。風觸七處成身業。 聲響出脣成口業。二能助意成機感佛俯
降。如人引重自力不前。假傍救助則蒙輕 舉。行人亦爾。心弱不能排障。稱名請護惡 緣不能壞。若於法門未了。當親近解般 若者。如聞修學。能入一行三昧面見諸佛
上菩薩位。誦經誦呪尚喧於靜。況世俗言 語耶。意止觀者。端坐正念。蠲除惡覺捨諸 亂想。莫雜思惟不取相貌。但專繫緣法界
一念法界。繫緣是止。一念是觀。信一切法 皆是佛法。無前無後無復際畔。無知者無 說者。若無知無說則非有非無。非知者 非不知者。離此二邊住無所住。如諸佛
住安處寂滅法界。聞此深法勿生驚怖。此 法界亦名菩提。亦名不可思議境界。亦名 般若。亦名不生不滅。如是等一切法與法 界無二無別。聞無二無別勿生疑惑。能
如是觀者。是觀如來十號。觀如來時不謂 如來為如來。無有如來為如來。亦無如來 智能知如來者。如來及如來智。無二相。無
動相。不作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 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 相。此觀如來甚為希有。猶如虛空無有 過失增長正念。見佛相好如照水鏡自
見其形。初見一佛。次見十方佛。不用神 通往見佛。唯住此處見諸佛聞佛說法。 得如實義為一切眾生見如來。而不取如 來相。化一切眾生向涅槃而不取涅槃相。
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不見莊嚴相。無 形無相無見聞知。佛不證得是為希有。何 以故。佛即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即是諍 論。無證無得。觀眾生相如諸佛相。眾生界
量如諸佛界量。諸佛界量不可思議。眾生界 量亦不可思議。眾生界住如虛空住。以不住 法以無相法住般若中。不見凡法云何 捨。不見聖法云何取。生死涅槃垢淨亦如
是。不捨不取但住實際。如此觀眾生真 佛法界。觀貪欲瞋癡諸煩惱。恒是寂滅行。是 無動行。非生死法非涅槃法。不捨諸見不
捨無為。而修佛道。非修道非不修道。是 名正住煩惱法界也。觀業重者。無出五 逆。五逆即是菩提。菩提五逆無二相。無覺
者。無知者。無分別者。逆罪相實相相。皆不 可思議不可壞。本無本性。一切業緣皆住 實際。不來不去非因非果。是為觀業即是
法界印。法界印四魔所不能壞魔不得便。 何以故。魔即法界印。法界印云何毀法界印。 以此意歷一切法亦應可解。上所說者
皆是經文。勸修者。稱實功德獎於行者。法 界法是佛真法。是菩薩印。聞此法不驚不 畏。乃從百千萬億佛所久植德本。譬如長
者失摩尼珠後還得之。心甚歡喜。四眾不 聞此法。心則苦惱。若聞信解歡喜亦然。當 知此人即是見佛。已曾從文殊聞是法。身
子曰。諦了此義是名菩薩摩訶薩。彌勒云。 是人近佛座佛覺此法故。故文殊云。聞此 法不驚即是見佛。佛言。即住不退地具六
波羅蜜。具一切佛法矣。若人欲得一切佛 法相好威儀說法音聲十力無畏者。當行此 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則能得入。如治摩尼 珠隨磨隨光。證不可思議功德。菩薩能知
速得菩提。比丘比丘尼聞不驚。即隨佛出 家。信士信女聞不驚。即真歸依。此之稱譽 出彼兩經 (云云) 。
[0012a19] ○二常行三昧者。先方法。次 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法 出般舟三昧經翻為佛立。佛立三義。一佛
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 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 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
昧。十住婆沙偈云。是三昧住處。少中多差別。 如是種種相。亦應須論議。住處者。或於初 禪二三四中間。發是勢力能生三昧故名
住處。初禪少二禪中三四多。或少時住名少。 或見世界少。或見佛少故名少。中多亦如 是。身開常行。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
親屬鄉里。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 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諸供 具香餚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換衣 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為一期。須明師善內
外律能開除妨障。於所聞三昧處如視 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當割肌肉供 養師。況復餘耶。承事師如僕奉大家。若於 師生惡。求是三昧終難得。須外護如母
養子。須同行如共涉險。須要期誓願使 我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起 大信無能壞者。起大精進無能及者。所入 智無能逮者。常與善師從事。終竟三月不
得念世間想欲如彈指頃。三月終竟不得 臥出如彈指頃。終竟三月行不得休息。除 坐食左右。為人說經不得希望衣食。婆沙 偈云。親近善知識。精進無懈怠。智慧甚堅
牢。信力無妄動。口說默者。九十日身常行 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 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
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 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 等。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
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意論止觀者。念 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在寶地寶 池寶樹寶堂。眾菩薩中央坐說經。三月常念
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 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 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 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
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 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 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盡乃至識已盡。 佛所說盡者癡人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
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 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見。一切 法本無所有壞本絕本 (其一) 如夢見七寶親
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 佛。又如舍衛有女名須門。聞之心喜。夜夢 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 然。當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澤飢渴夢得
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 當如是念佛。數數念莫得休息。用是念 當生阿彌陀佛國。是名如相念。如人以寶 倚瑠璃上影現其中。亦如比丘觀骨骨起
種種光。此無持來者。亦無有是骨。是意作 耳。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 見其形。行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 見佛。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
(其二) 自念 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 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
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 有念亦了無所有空耳 (其三) 偈云。心者不知 心。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
洹。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清淨。五 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 印。無所貪無所著。無所求無所想。所有 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可滅。無所壞
敗。道要道本。是印二乘不能壞。何況魔邪 (云云) 。婆沙明新發意菩薩。先念佛色相相體 相業相果相用得下勢力。次念佛四十不共
法心得中勢力。次念實佛得佛上勢力。 而不著色法二身。偈云。不貪著色身。法身 亦不著。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勸修者。 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無能為我作師
者。於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 說。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於諸功德最為 第一。此三昧是諸佛母。佛眼佛父無生大悲
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碎大千地及 草木為塵。一塵為一佛剎。滿爾世界中寶 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聞此三昧不驚不 畏。況信受持讀誦為人說。況定心修習如
[(殼-一)/牛] 牛乳頃。況能成是三昧。故無量無量。婆 沙云。劫火官賊怨毒龍獸眾病侵是人者無 有是處。此人常為天龍八部諸佛皆共護
念稱讚。皆共欲見共來其所。若聞此三昧 如上四番功德皆隨喜。三世諸佛菩薩皆隨 喜。復勝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無 量重寶。人天為之憂悲。如齆人把栴檀而
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頭牛 (云云) 。
[0013a24] ○三明半行半坐。亦先方法次勸修。方法者。 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出二經。方等云。 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華云。其人若行若
立讀誦是經。若坐思惟是經。我乘六牙白 象現其人前。故知俱用半行半坐為方法 也。方等至尊不可聊爾。若欲修習神明為 證。先求夢王。若得見一是許懺悔。於閑
靜處莊嚴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外。作圓 壇彩畫懸五色幡。燒海岸香然燈敷高座。 請二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餚饌盡心力。 須新淨衣鞵屩。無新浣故。出入著脫無令
參雜。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初日供養僧 隨意多少。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為師。 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呪。對師說罪。要用 月八日十五日。當以七日為一期。決不可
減。若能更進隨意堪任。十人已還不得出 此。俗人亦許。須辦單縫三衣備佛法式 也。口說默者。預誦陀羅尼呪一篇使利。 於初日分異口同音。三遍召請三寶十佛。
方等父母。十法王子。召請法在國清百錄中。 請竟燒香運念三業供養。供養訖禮前所請 三寶。禮竟以志誠心悲泣雨淚。陳悔罪咎
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呪不遲不疾不 高不下。旋呪竟禮十佛方等十法王子。如 是作已。却坐思惟。思惟訖。更起旋呪。旋呪
竟。更却坐思惟。周而復始。終竟七日。其法如 是。從第二時略召請。餘悉如常。意止觀 者。經令思惟。思惟摩訶袒持陀羅尼。翻為
大祕要遮惡持善。祕要秖是實相中道正空。 經言。吾從真實中來。真實者寂滅相。寂滅 相者無有所求。求者亦空。得者著者。實者
來者。語者問者悉空。寂滅涅槃亦復皆空。一 切虛空分界亦復皆空 (其一) 無所求中吾故求 之。如是空空真實之法。當於何求。六波羅 蜜中求 (其二)
此與大品十八空同。大經迦毘 羅城空。如來空大涅槃空。更無有異。以此 空慧歷一切事無不成觀。方等者。或言 廣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種方法。謂
四門入清涼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 即等也。令求夢王。即二觀前方便也。道場 即清淨境界也。治五住糠顯實相米。亦是
定慧用莊嚴法身也。香塗者。即無上尸羅 也。五色蓋者。觀五陰免子縛起大慈悲 覆法界也。圓壇者。即實相不動地也。繒旛 即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旛壇不相離。
即動出不動出不相離也。香燈即戒慧也。高 座者諸法空也。一切佛皆栖此空。二十四像 者。即是逆順觀十二因緣覺了智也。餚饌
者。即是無常苦酢助道觀也。新淨衣者。即寂 滅忍也。瞋惑重積稱故。翻瞋起忍名為新。 七日即七覺也。一日即一實諦也。三洗即觀
一實修三觀蕩三障淨三智也。一師者。 即一實諦也。二十四戒者。逆順十二因緣發 道共戒也。呪者囑對也。瓔珞明十二因緣
有十種。即有一百二十支。一呪一支。束而 言之秖是三道。謂苦業煩惱也。今呪此因 緣即是呪於三道而論懺悔。事懺懺苦道
業道。理懺懺煩惱道。文云。犯沙彌戒乃至大 比丘戒。若不還生無有是處。即懺業道文 也。眼耳諸根清淨即懺苦道文也。第七日見
十方佛聞法得不退轉。即懺煩惱道文也。 三障去即十二因緣樹壞。亦是五陰舍空。思 惟實相正破於此。故名諸佛實法懺悔也。
勸修者。諸佛得道皆由此法。是佛父母世間 無上大寶。若能修行得全分寶。但能讀誦得 中分寶。華香供養得下分寶。佛與文殊說
下分寶所不能盡。況中上耶。若從地積寶 至梵天以奉於佛。不如施持經者一食充 軀。如經廣說 (云云) 。約法華亦明方法勸修。
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身開為十。 一嚴淨道場。二淨身。三三業供養。四請佛。 五禮佛。六六根懺悔。七遶旋。八誦經。九坐
禪。十證相。別有一卷名法華三昧。是天台 師所著流傳於世。行者宗之。此則兼於說 默。不復別論也。意止觀者。普賢觀云專誦
大乘不入三昧。日夜六時懺六根罪。安樂 行品云。於諸法無所行。亦不行不分別。二 經本為相成。豈可執文拒競。蓋乃為緣前
後互出。非碩異也。安樂行品護持讀誦解說 深心禮拜等。豈非事耶。觀經明無相懺悔。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慧日能消除。豈非理耶。
南岳師云。有相安樂行無相安樂行。豈非就 事理得如是名。持是行人涉事修六根懺。 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觀一切法空
為方便者。故言無相。妙證之時悉皆兩捨。 若得此意。於二經無疑。今歷文修觀。言 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
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 無染稱之為白。頭上三人一持金剛杵。一 持金剛輪。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無漏頂 (云云)
。杵擬象能行表慧導行。輪轉表出假。 如意表中。牙上有池表八解是禪體。通是 定用。體用不相離故。牙端有池池中有華 華表妙因。以神通力淨佛國土利益眾生。
即是因。因從通生如華由池發。華中有女 女表慈。若無無緣慈。豈能以神通力促身 令小入此娑婆。通由慈運如華擎女。女執 樂器表四攝也。慈修身口現種種同事利
行。財法二施引物多端。如五百樂器音聲無 量也。示喜見身者。是普現色身三昧也。隨 所宜樂而為現之。未必純作白玉之像。語
言陀羅尼者。即是慈熏口說種種法也。皆 法華三昧之異名。得此意。於象身上自在 作法門也。勸修者。普賢觀曰。若七眾犯戒。
欲一彈指頃除滅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生死 之罪者。欲發菩提心不斷煩惱而入涅 槃。不離五欲而淨諸根。見障外事。欲見 分身多寶釋迦佛者。欲得法華三昧一切語
言陀羅尼。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於天龍八部眾中說法者。欲得文殊藥王 諸大菩薩持華香住立空中侍奉者。應當 修習此法華經。讀誦大乘念大乘事。令此
空慧與心相應。念諸菩薩母。無上勝方便從 思實相生。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成 辦如此諸事無不具足。能持此經者。則 為得見我亦見於汝。亦供養多寶及分身。
令諸佛歡喜。如經廣說。誰聞如是法不發 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耳。
◎
[0014b26] ◎四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 異上。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實通行坐 及一切事。而南岳師呼為隨自意。意起即修
三昧。大品稱覺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覺識明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