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八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102a06] 第二觀煩惱境者。上陰界入不悟。則非其 宜而觀察不已。擊動煩惱貪瞋發作。是時 應捨陰入觀於煩惱。前呵五欲知其過
罪。棄蓋是捨平常陰入。觀於果報於中求 解。今觀發作隆盛起重貪瞋。如鐵不與火 合但黑。若與火合赫然。又報法尋常無時 不有呵棄為易。若欻起煩惱控制則難。何
者。生來雖瞋諫曉則息。今所發者咆勃可 畏。生來倒想乍起乍滅。今所發者欝然不 去。生來欲色抑制可停。今所發者不簡死 馬況其匹類。此惑內發強梁熾盛。若見外
境心狂眼闇。譬如流水不覺其急。概之以 木漣漪 [泳-永+豹] 起。亦如健人不知有力觸之怒 壯。煩惱臥伏如有如無。道場懺悔觀陰界
入。如觸睡師子哮吼震地。若不識者則能 牽人作大重罪。非唯止觀不成更增長惡 業。墜黑闇坑無能勉出。為是義故須觀 煩惱境也。觀此為四。一略明其相。二明因
緣三明治異。四修止觀。初明相者。先釋 名。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又與心作 煩令心得惱。即是見思利鈍。此一往分數。
五鈍何必是貪瞋。如諸蠕動實不推理。而 舉 [虫*敖] 張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劣何甞執見。 行住坐臥恒起我心。故知五鈍非無利也。
五利豈唯見惑。何甞無恚欲耶。當知利鈍 之名通於見思。今約位分之令不相濫。 若未發禪來雖有世智推理辯聰見想 猶弱。所有十使同屬於鈍。從因定發見見
心猛盛。所有十使從強受名皆屬於利。如 兩學人一得法意為諍則強。一得語言為 諍則弱。得語如無禪得意如發定。若發 定已而起見惑如下所觀。若未發定而起
煩惱。正是今所觀也。若利中有鈍。見諦但 斷於利鈍猶應在。毘曇人謂利上之鈍名 背上使。見諦斷時正利既去背使亦去思惟 亦如是。若開此利鈍為八萬四千。今但束
為四分。三毒偏發為三分。若等緣三境名 等分。三毒偏起是覺觀而非多。三毒等起名 覺觀多。若少若多悉名散動俱能障定無 記是報散動則不障定經云。從滅定出入
散心中。散心中還入諸定。散不障定即此 義也。成論人云。散兼無知癡能障定若爾。 散兼瞋欲何不障定耶。今釋別有意如上
棄蓋中說。但煩惱之相廣不可盡。若具分別 妨於觀門。法華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糞 即煩惱污穢法也。棄之若盡得一日之價。若
住分別多少終不得直。今觀煩惱糞求智 慧錢。非欲分別見思相也。若爾。五百羅漢 何以分別。為持佛法作眾導首通種種難 須廣分別。今正入道力所未暇。亦於觀非
急。但總知四分糞穢勤而棄之。若從空入 假時當委悉分別。復次利鈍合各束為四 分。同是界內共二乘斷名通煩惱也。若界 外四分二乘不斷名別煩惱。若作相關何
得離通有別。通惑為枝別惑為本。得真 智斷枝得中智斷本。若作不思議者。祇 界內煩惱即是菩提。何得非是別惑。已如 前說。二明煩惱起之因緣。因緣有三如後
說。起相有四。深而不利利而不深。亦深亦 利不深不利第四句即屬通途果報惑相。尋 常相係。故言非深非利也。三句起動異常。
即屬煩惱發相也。發時深重不可禁止。觸 境彌增無能遮制。是為深相。數數發起起 輒深重。故名為利利而不深深而不利。準
此可知。因緣者。一習因種子。二業力擊作。 三魔所扇動。習者。無量劫來煩惱重積。種子 成就薰習相續。如駛水流順之不覺其疾。
概之則知奔猛。行人任煩惱流沿生死海。 都不覺知。若修道品泝諸有流。煩惱嵬起。 唯當勤勉特出曉夜兼功耳。業者。無量劫來
惡行成就如負怨責。那得令汝修道出離。 故惡業卓起。破壞觀心。使善法不立。如河 湉靜不覺流浪。暴風卒至波如連山。若放
擲帆柁壞在斯須。一心正前後行船得免。 魔者。若作魔行是其民屬。故不動亂。若行 道出界去此投彼。十軍攝擒故深利之惑 欻然而至。如大海水雖無風流。摩竭吸水
萬物奔趣不可力拒。專稱佛名乃得脫耳。 若就火為譬者。抖擻如習風扇如業膏投 如魔。魔業如下說。觀習動煩惱是今所觀
也。三治法不同者。小乘治有五。對轉不轉兼 具。此五共治四分煩惱。障道起如下業境 (云 云) 。對治者。一分煩惱即有三種。合成十二。
對此亦有十二。如對寇設陣。是名對治。 轉治者。如不淨是貪欲對治而非其宜。應 以淨觀得脫轉修慈心。念以淨法安樂豈 加穢辱。是名轉治。若瞋人教不淨。癡人教
思惟邊無邊。掉散教用智慧分別。此是病 不轉而治轉。皆名轉治。若藥病俱轉。亦名 轉治。亦是對治不轉治者。病雖轉治終不 轉。宜修此法但以此治。治轉不轉病故
名不轉治。兼治者。病兼藥亦兼。如貪欲兼 瞋不淨須帶慈心。病兼一二藥亦兼一二。 是名兼治。具治者具用上法共治一病。是
名小乘先用五治後用諦智。乃得入真。大 乘明治非對非兼等。名第一義治。如阿竭 陀藥能治眾病。小乘多用三悉檀為治。大 乘多用第一義悉檀為治也。空無生中誰是
煩惱誰是能治。尚無煩惱何物而轉。既無 所轉亦不兼具。但以無生一方遍治一切 也。此極略須善取意也。四修止觀者。還為
十意。初簡思議境者。一念欲覺初起甚微。 不即遮止遂漸增長。為欲事故貪引無道。 乃至四重五逆。是名煩惱生地獄界。為欲 因緣不知慚恥魯扈觝突。無復禮義亡失
人種。是名貪欲生畜生界。又為欲因緣慳 惜守護亦慳他家。是名貪欲生餓鬼界。為 欲因緣而生嫉妬。猜忌防擬常欲勝他。百 方鴆陷令彼退負。是名貪欲生修羅界。又
欲因緣深愛現樂以禮婚娉。每存撙節符 順仁義。為未來欲樂而持五戒。是名貪欲 生人界。又欲起時鄙人欲麁希求天欲。勤 修十善防止純熟。任運不起。是觀貪欲生
六天界。又觀欲心棄呵清淨能發禪定。是 色天無色天界。又觀欲是集。集方招苦。厭 此苦集而修出要。是聲聞界。若觀欲是無 明為無明欲而造諸行輪環無際。若止於
欲無明行等皆止。是為緣覺界。若觀欲是 蔽而起慈悲而行於捨怖畏無常。乃至 觀欲是癡等。是六度界。若觀欲本自不起。 今亦不住將亦不滅。欲即是空空即涅槃。是
為通教界。又觀欲心有無量相。集既非一 苦亦無量。知根欲性皆因欲心分別具足。 是為別教界。其餘三分煩惱出生諸法亦復
如是。次第生一切法。是名思議境也。不思 議境者。如無行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 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如是四分雖 即是道復不得隨隨之將人向惡道。復不
得斷斷之成增上慢。不斷癡愛起諸明 脫。乃名為道。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住 不調伏是愚人相。住於調伏是聲聞法。所 以者何。凡夫貪染隨順四分。生死重積狠戾
難馴。故名不調。二乘怖畏生死如為怨 逐。速出三界。阿羅漢者名為不調。三界惑 盡無惑可調。如是不調名之為調。焦種不 生根敗無用。菩薩不爾。於生死而有勇。
於涅槃而不味。勇於生死無生而生。不 為生法所污。如花在泥如醫療病。不味 涅槃知空不空不為空法所證。如鳥飛 空不住於空。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斷
五欲而淨諸根。即是不住調伏不住不調 伏意。今末代癡人聞菴羅果甘甜可口。即 碎其核甞之甚苦。果種甘味一切皆失。無 智慧故刻核太過亦復如是。聞非調伏非
不調伏。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以不 礙故名無礙道。以無礙故灼然淫泆。公行 非法無片羞恥。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此是 噉鹽太過鹹渴成病。經云。貪著無礙法是
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大經云。言我修無 相則非修無相。此人行於非道欲望通達 佛道。還自壅塞同於凡鄙。是住不調非不 住也。復有行人聞不住調伏不住不調
伏。怖畏二邊深自競持。欲修中智斷破二 邊。是人不能即貪欲是道。斷貪欲已方 云是道。此乃住調伏心非不住也。北方備 此兩失。又初學中觀斷於貪欲不能得
益。放心行不調事。初一行之薄得片益。自 此已後常行不息。亦無復益行之不改。 以己先益化他令行。又引經為證。受化之 徒但貪欲樂無纖芥道益。崩騰耽湎遂成
風俗。污辱戒律陵穢三寶。周家傾蕩佛法 皆由此來。是住不調及住於調。何關不 住調與不調。是名大礙何關無礙。是增 長非道何關佛道。如是調與不調皆名不
調。何以故。悉是凡情非賢聖行。今言。不住 調伏不住不調伏。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 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亦住調伏亦住不
調伏。亦住非調伏非不調伏。亦住亦調伏亦 不調伏。何以故。煩惱即空故不住不調伏。 煩惱即假故不住調伏。煩惱即中故不住
亦調伏亦不調伏。雙照煩惱故。不住非調 伏非不調伏雖不住調不調等。而實住調 不調等。雖實住調不調等。而實不住調不
調等。何以故。不偏觀一句故。一句即諸句。 一切法趣貪欲故。貪欲是諸法所都故。用 此意歷一切句。所謂計貪欲是有名住不
調伏。計之為無住於調伏。如是等自在說 (云云) 。如是體達名為無礙道。一切無礙人一 道出生死。云何出耶。有時體達貪欲畢竟清
淨無累無染。猶如虛空。豁出生死。是名 住調伏得益。或時縱心觀此貪欲本末因 緣。幾種是病幾種是藥。如和須蜜多入離 欲際度脫眾生。作是觀時豁出生死。是名
住不調得益。或時二俱非故得益。或時俱 觀得益。如是善巧應住不應住。自他俱益。 於菩薩法無所損減。以四悉檀而自斟酌。
如喜根為諸居士說巧度法。皆得無生忍。 勝意比丘行拙度法無所克獲。後遊聚落 聞貪欲即道而瞋喜根。云何為他說障道 法。作擯未成喜根為說偈。即便身陷。菩薩
知其不信會墮地獄。是故強說作後世因。 巧觀悉檀若自若他若近若遠。住調伏不 調等。皆當無失。不住調不調等亦皆無 失。若不得四悉檀意。若住不住自織愛網
起他譏慢。自礙礙他非無礙也。若一念煩 惱心起。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礙。雖多不有 雖一不無。多不積一不散。多不異一不 同。多即一一即多。經云。闇中樹影闇故不
見。天眼能見。是為闇中有明。智障甚盲闇。 是為明中有闇。亦如初燈與闇共住。如是 明闇不相妨礙亦不相破。何以故。世間現
見室內然燈。不知向闇去至何處。若燈滅 者闇法復來。來無本源去無足跡。闇既如 此。明亦復然。求闇無闇明無所破。求明 無明闇無所蓋。雖無明闇破蓋宛然。不
受不著。不念不分別新起者名不受。舊起 者名不著。不內取名不念。不外取名不 分別。妙慧朗然。以是義故。名不思議不相
妨不相除。若世智燈滅闇惑更來。若中道智 光常住不動。如神珠常照闇則不來。觀煩 惱闇即大智明。顯佛菩提惑則不來也。準 上陰入境可知。如是觀時追傷己過廣
愍眾生。何以故。理非明闇。以迷惑故起苦 集闇。解治法故有道滅明。約闇故悲。約明 故慈。大誓之心與境俱起。為滿願故須立
要行。行之要者莫先止觀。四分煩惱體之 即空。名體真止入空觀也。觀諸煩惱藥病 等法。名隨緣止入假觀。觀諸煩惱同真際。 名息二邊止入中道觀。善巧安心修此三
止三觀。成一心三眼三智也。若眼智未開 破障令遍。觀四分煩惱念念三假。非自他 共離單複具足見思不生。知病識藥無知不
生。非真非緣無明不生。橫竪破遍。於即空 中翻構苦集是名知塞。於苦集中達即 是空。是名知通。於諸法藥翻構為病。是名 知塞。於諸病法即能知藥。是名知通。翻
法性為無明。名之為塞。無明轉即變為明。 名之為通。又觀煩惱而修道品。四分心起 即污穢五陰。一陰無量陰。受想行識亦復無
量。諸陰即空。凡夫倒破小枯樹成。諸陰即假。 二乘倒破大榮樹成。諸陰即中。廢枯榮教。二 邊寂滅入大涅槃。乃至開三解脫入清涼
池也。若遮障重當修助道。既解惑相持便 應索援外貪欲起以不淨助。內貪欲起以 背捨助。內外貪欲起以勝處助。違法瞋起 眾生慈助。順法瞋起法緣慈助。戲論瞋起無
緣慈助。計斷常起三世因緣助。計我人起 二世因緣助。計性實起一念因緣助。明利覺 起數息助。沈昏覺起觀息助。半沈半明覺起
隨息助。助道強故能開闢涅槃門。於未開 頃或得一種解心或得一種禪定。當熟思 量。草木瓦礫勿妄持謂是瑠璃珠。若謂即
是者。何煩惱滅。見耶思耶塵沙耶無明耶。諸 位全無。謬謂即是猶如鼠唧。若言空空如 空鳥空。未識次位觀行相似全未相應。 濫叨上位所以成怪。若內外障起當好安
忍。忍若不過敗壞菩薩。安忍不動薩埵可 成。即獲償賜似道禪慧。得是償時莫生法 愛。愛妨真道。若無頂墮自在無礙如風行 空。位入銅輪破無明惑成無生忍。得一
大車高廣僕從而侍衛之。乘是寶乘直至 道場。是名四分煩惱具足一切佛法。亦名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亦名煩惱是菩提。亦 名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廣說有三十六句。
須先立四句。謂不斷煩惱。不入涅槃。斷 煩惱。入涅槃。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非 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初句謂凡夫。次謂
無學人。三謂學人。四謂理是。是為根本四 句。句句各開四。初句四者。謂不斷不入。斷 不入。亦斷亦不斷不入。非斷非不斷不
入。初謂起惡凡夫。二謂得禪外道。三謂 得禪起見外道。四謂無記人。次句四者。謂 斷入。不斷入。亦斷亦不斷入。非斷非不斷
入。初謂析法無學。二謂體法無學。三謂析 體兩學人。後謂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