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七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357b05] ◎異名來意有法 來意前生 破法
以為故云 得失是非得失有著無著 名著檢校 前門是故
檢校不得 若一 所以一門 使破門何者
來意外道 四句故知能破 能所 觀法正著是故
愛著觀空智慧是故四句三假 使 能破愛著能破 愛著故云愛著觀空智慧
能破不如是故 分別使 通途能破 相通
下文法相淺深 苦集即是通途 總有
四一 一心一一 檢校
如是展轉為期下文 一一一一一一檢校 所以四句分別一者
二者中有四者 即是今文相通
今文第一句兩句 成分便何者
不可第三第四 是故 如是展轉 節節即是正意
薄膜名為若爾 如是方能至於 五百由旬
至寶是故五百 由旬導師用法 是故古今今文一心 總有六師不同二乘
二乘正當 云何釋論 見思以為三百
四百是故今文二乘 四百見思正當二乘 不為四百四百 大論通教通義
不識是故大論大論 煩惱五百塵沙是故 中略名義
通經三義故知 下次 二乘
界內煩惱 塵沙生死無後 故知隨一 三百不立
四百五百煩惱 不盡生死取捨不周 未可不可以
第五第六易見 四百通義 二乘對於四百四百 化城大乘
生死一分三界果報二流 三反四方便 入滅二乘因緣初地 第十無後金剛心自立
生死五百何故方便 因緣三界五百 之外無後不用 之內四海之外
九州之外之外第一爾雅此次
名為寶渚寶渚之外 應有二種生死不論是故界內 二百見思二百
色界故知即是界內不可 二乘五百經過三百 化城二乘至此何故 五百故知四百五百法華開權
五百開權 菩薩二乘二乘 五百二乘被覆
開權故云法華 () 次之 二乘二乘一百是故
不用即行人師 如此釋疑人見 二乘四百何故 四百序論言論
大論六十八譬如一百二百 三百四百由旬曠野道者即世 一百欲界二百色界三百無色四百二乘
復次四百欲界三百色界二百無色一百 菩薩摩訶薩不久菩提 不畏四百菩提論文 五百過於四百曠野
菩提五百之下即是 論文通義是故二乘對於 菩薩至此二乘鈍根未見 是故不明五百由旬三乘
名為涅槃二乘一百 可知正解 依法。經文過於 以為生死
觀智 生死煩惱涅槃一切故云 觀智三百即是生死
皆是生死是故不以寂光對於 煩惱三界合為 合為俱舍
通名合為 身見戒取上分 無明以此即是
一念能所無著方名 顯正權教 權位不了 所行
五百非一 名為二邊之外五百 遼遠十地
五百初地十地如此 化城既望 說教聖人 令眾生十地二乘
何況凡夫實相 凡聖六即 實教是故不用由旬 縱橫一心三義
文中 三諦文章三諦中有苦集三諦
不成入空檢校心法 能所苦集無明檢校 如是入空不同空中 是苦集不識十二
不滅大經即是第十一婆羅門幼稚童子
見人中有菴羅即便 淨行云何童子聞已 智者大愚
婆羅門 般若幼稚解行三途 無常之中有人
菴羅童子 天樂修道棄捨故云 智者語言菩薩一切
故知經意三藏 受生故知三祇百劫 有漏心中六度 下次
可見下次檢校一一 能所心法 檢校三諦之中 見思假觀
中觀無明此等能所 能緣 有心檢校下去復次下次
體空羅漢 得無下次苦集結業生死不識下次十二
下次 檢校入空下次 檢校可見入空一一
一一三觀 無非心法破見便 作法便心所成法
法界便可見 中道正觀中觀 無明法性三假
一一檢校如此 權位通教別教初地 劫數實相 乃是三諦大經權位
劫數大經前後總有大同小異第十 當得菩提第十九 第二十菩提第二十 菩提住處
菩提得名異義 方便發心處所 任運萬劫發大心一來
不還無學 可知 利鈍使出長短發心 中道無明惑見佛名為 過於五百三藏入滅二乘通教
如此無益初心 發心是故唯識長時方便破佛未可
權教 明法 一一文中檢校
大品菩薩摩訶薩 六波羅蜜菩薩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便阿耨多羅 三菩提轉法輪無量眾生
涅槃菩薩摩訶薩初發心 薩婆若相應無量千萬億一佛 一佛佛世界今文第三 第一第二第二第三
便於 第一六波羅蜜即是舉行第二 便成菩提即是 是故今文第一第三文中薩婆
佛土同一二義是故 第一第二三教 假意中文 三觀是故
三觀初發心名為分屬 如此 般若部二教開顯是故 三法各別大論下次論文
大論四十三 菩薩發心佛說大發菩提 譬如道行乘馬 是故鈍根
後者 後者無罪文中 不異故知今文用法
縱橫五十六 三人行 一心
一心功能 列出相通 破見塵沙 中觀無明名為中觀
二觀得名名為 可知法相今文 法相
故云 一心 若一心下一心即是檢校一心
既已結成 一心檢校成就 節節檢校法華 檢校正意
一心 可見 名為
觀望名為功能一心前後次第三時各異各異非一一心次第故云一心三觀
三觀一心能破三觀 初心三不合一 故云三觀一心 應知一心三觀三觀一心
如此一一
苦集無明 有人名為 不見文中一一苦集
故知不須 三觀三觀 一一各別不同故云
三觀乃至三觀有人神通第一圓頓止觀騰空騰空 如此文義論文神通
目前何須 何所師資不成法安龍樹 止觀 未有正說弟子
師資便 以下功能能破 一心
天魔道者外道道者 通名一心不等 乘馬神通騰空是故二觀二惑中觀
無明三觀一心無礙不同 不等也是故去騰空 假如中道 兩句一心
一心不當一心 生苦無明苦集即是 見思
故云非但中道神通 一心檢校 下令檢校一心
如此一切眾生理性五百乃至 究竟五百不同問答 料簡初一問答料簡異名可見
一意名為 差別名為中分不同 無著名為 行者本行
偏圓得失 實名有名名為木偶不知金光明
問答料簡 四者為此 可解四諦因緣六度名為
苦集無明名為 名為見思塵沙無明名為 互相以為四問
三惑三智 無明以為中道以為 最高檢校 中道在即
界內苦集 真諦通途
一往 圓頓次第 中一通問 是故中分
使次第修通 次第一體 一往一往無明 見思無明
亦作初心三惑 真諦無明一切 非獨無明真諦界內 苦集是故
如此文中 是故通通所謂 非但見思無明一空一切 三惑所謂苦集
真諦中道一切苦故障 三諦見思苦集無明 真諦不能中道真諦 能破見思不能無明無明
真諦無明見思 今文

[0361b02] ○道品調適 道品調 通論大小而言第三 當分
念處得道念處既而 得道故云當分引證 念處故云 念處道場通義
無非當分大小乘 互相論證 大師自有四念處四教
念處在外 道品從小通論 得以相生 念處正勤乃至八正由此相生
次第調停名相調停乃是 調試何者相應法性故此初心 二義 所以下次來意初文略明
來意遍及 調停真法道品 分得無漏有漏是故初心
調停道品無漏釀酒 西方 真法猶如水米道品調停猶如
調停得所有漏無漏調停 不成大論道品 無漏近因大論不淨
四念處四念開道道品 脫開涅槃涅槃無漏是故有漏 無漏因緣論文不淨為首
正在不同理觀各別皆是有漏無漏道品問答料簡料簡大小問答大論
二十一今文淨名 淨名成佛得道 摩訶衍大經見性醍醐
菩薩諸法能破一切 法名陀羅尼總結大經 不許在於次復 故云無量菩提大涅槃
釋疑疑云有無菩提 名為大涅槃故知道品大乘 道品之外道品無量不出
是故道品大乘因故大經四諦 為例四諦之外四諦三十七品 道諦故道道品四含
四諦聲聞大乘 四諦菩薩故知云何 名為所謂四諦聲聞
大乘無量大經三十 迦葉置於迦葉 十方世界迦葉答言
不比十方借此校量四諦三藏四諦十方三教四諦十方應有佛言第五四諦
無量聲聞緣覺所知別教 以為無量大乘無量 別教始終十六
十六有漏五味 十六有道故云無量不無淺深五味優劣有漏 多少有漏用意
二十二大論十九欲界二十二 七覺八正三十六初禪三十 二禪三十六正行正行即是正思惟
四禪中間三十五正行 無色三十二正行正語有頂 十二覺道婆沙欲界無色
三十二非想大論 正行婆沙正覺大論婆沙 分別現前問曰之中
現前三十六三十三一時 初禪三十七三十四一時現前中間 十五三十二一時現前三十五二禪
三十六無色三十二身等無量 料簡大經前引
無量阿僧祇菩提大涅槃五味中有有助今文何故以為深淺以前 今文
助道是故 五味 料簡有漏無漏五味
有漏道品欲界二十二初文婆沙七覺既是修道 道品有漏法華無漏云何
婆沙七覺既是修道八正 即是見道何故八正 相違不定
三句解釋三句大論 略釋有漏云何三十七品有漏 皆是三十七品皆是無漏從來
前引大論婆沙第三 何以婆沙八正七覺八正雖是有漏八正無漏故此道品無漏八正七覺
無漏如常經論故云可解 第二婆沙五十三四念處 有漏無漏乃至八正亦復如是
始終第三第六七覺八正 有漏無漏婆沙具有 三義第三今文
無漏無漏 無漏對位對位八正 第一有漏見道已去
八正七覺二義第二 第三道諦下次道品今文 故且來意去取
不同 通論文義論文 如下念處總有釋念
一境一品相應 前生三經 大品念處使 三諦華嚴大品四念處
一切法念處大地種種 法華華嚴云何種種 正用十如以為最後 不出百界千如
一界一中一切 三千下次 第一一切諸法性體
三經一相一種及第一地實事 一種故此一種佛性 即是正解通稱
二木 二木七方便七方便一實一念 釋念不思議念處
一一十界 調停法性 因緣念處
一念百界千如三千世間 三諦得名念處故知前來 五法乃至覺道亦復如是 一念一界
可知四法先後不出 一念中有總有約法 具足識心以為破法 以為道品
不可思議一念 陰入一切皆然如是總結 廣破自有 一一念處
結成祕藏滿大小 中道祕密四念處 何者無常中道
大小雙非大小即是三諦前後 次第立即 大經東方無常南方
西方無我北方 不淨四方方面 無常如來
北首入般涅槃 即是中間 東方在於西方 在於南方在於佛足北方
在於入涅槃東西合為南北合為如來 慘然無常不二常樂
法界如來即是 如來祕藏念處無非寂滅 即是名為
增一阿含佛法 第四阿難面向使佛法不同不須和會
小乘經佛法不滅涅槃終極 祕密一代教門 顯著四念處大小 是故慇懃遺囑在於
釋念一切結成三諦三諦 祕密即是釋名一等總結成行行者如是觀
如來祕藏是故念處 得道四處 無明四德實相
莊嚴具發心名為故云 究竟名為故云入般涅槃法界
諸法具足 自行始終 念處異義調試
不同不下前生正勤念處精勤故此文義善惡品次
便次生 善惡未生善 未生善次第 圓融故云
三觀 不生不生是以任運得名不生六根進修三觀名為除斷
真諦真諦已生善 得無未生善如意足 四法相應 六神通如意足
六通 四正勤慧觀念處 不成
如意加密四法一一調試 名為三智 是故通名斷行四法皆是斷惑
名為斷行成就 正勤四法異時如意 四法向慕莊嚴
法言念處莊嚴 一切諸法 樂欲精進使 無間一切
諸法精進不成一心專注 一心一心觀法斷絕 思惟思惟 四法入定方便五根五法
五意 五法使 善根故此五法名為五法
二攝 前後不定 念處信根
念處 不得何須念處 念處未能是故五根念處正勤如意
進入故云諸法 諸法釋念念持使 故云
一心名為 精進 不動 入定
慧照有性是故名為 前生煩惱 三惑五力文義可知
何須善根 修習增長是故 名為大論二十一
天魔外道不能是故名為 自若得力信力不為 無間 不休念力
三惑破壞定力 妨礙不同根本 欲界一切欲界語法 初禪初禪覺觀
二禪二禪相應 三禪樂受四禪捨受相應 教化一切眾生四禪不妨 妨礙遮止因緣四禪
不妨一切禪定自在總而言之 不捨不捨 故經云行禪解脫三昧
菩薩行總而言之正用 是故方能不捨能破一切 偏圓能破一切權實
實相七覺三義 不出定慧 寂照調停
寂照定慧得益 便全無 定慧是故
八正不定品位 初二正語聽法說法 解脫已故正業
小乘可解小乘 不得第一 料簡有無大乘 無明界外法性身
文中三觀次第正業邪命之外 名為迦葉自述何故 邪命緣理義通
不正常無不名為 方名 事例以為 方名正命利事
小名三諦 名為終日 不生著名知止
得中不動不動正直 不動中道 正念正字決定 決定不移
如是道品道品一念 心中初心大論引證 念處是故道品初心故知 修道功能如此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七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七

毘陵沙門湛然

[0364c12] ◎婆沙大論道品 道樹今文大同結果 婆沙
道品通約三觀初文 如意即如 法性異名道品
善知識方便中有知識引導至寶同行由是道品 無誤教授防護
外護忍辱法喜慧命 以定外護知識 三身正覺眾生善知識通途
三諦對位通約 修行
觀行相似通約 可知三脫門道品功能大論二十一涅槃唯一何故
不同見愛 無相三藏三教別教初心
證道無漏義通六即是故今文釋道 正意
使是故 來意初文王臣親疎
各各三義不同 聖教不可專一約教 云云不復王臣三昧
三昧二種無漏三昧不同無漏 思惟即是
可知可見 初三藏教十六行三門俱舍 三昧 三藏
以此三門行相 與其三門通教 幻化是故不復十六行空觀 三相約定王臣三義
不妨王臣不同入道 空門古今釋論既是古今不同假實三門不同三藏三門得空
無相別教通約三觀約出 初文三觀三三昧 一一中止三昧王臣
三藏初地無漏 約出一諦 王臣別教中立約教 三諦不得在於是故
應須始終三諦 證道不復是故別教在於 悉皆約出三門 無漏度眾生
護持諸法無相不捨豈非三門 圓教三教 圓教三通
正意在於三門 王臣亦復圓教中空 道教定慧
圓伏圓斷二義融通 論文正解 不同即是無漏使
智者不同智者 別教接通圓成 不空
所見空空大小大小 是故圓融二空 見性二乘
十八空十八是故 十八空不同所以 十八空如觀今圓十八空如觀法如無明
枝末無明是故 無明實相 二乘二乘
入空任運縱使別教不空 初心何須並不圓教 二乘不論以此文中
是故下文 中觀三假三相故云 四句無明二空不可 即是空門不見四門相續
尚無法性有無是故不分四門無相 四句有緣 能所能所作者緣故
作者三假前後 通教無相 次第王臣云云三義
如是三門四門 一一互通如此約教 結成故云三門次第 別教實相以次
不同不同 可觀是故 五味初文五味
念處涅槃解脫解脫 祕密念處道品 念處是故 二義故云
所以梵行 已去乃至十地 普賢行二門諸位普賢 入法界品彌勒文殊普賢廣明
知識是故 三藏可解方等般若文中處處 調鈍根菩薩二乘淨名 彈斥聲聞菩薩
不思議猶如大士 摩訶衍甚深諸菩薩般若加之二空
所以調使二乘 法華 大經
是故 方等般若故云菩薩 處處涅槃指法故知 醍醐所以秋收冬藏
猶如大經第九譬如 一切大乘無上大涅槃出世 果實饒益安樂一切令眾生
如來如法華中八千聲聞授記 秋收冬藏一闡提 八千聲聞即是八千 五時相生法華
開權得名 結成正意 念處如來二十八
爾時師子吼菩薩白佛世尊何等比丘 莊嚴娑羅雙樹如來 如來因果莊嚴因果
始終四德具足故云莊嚴 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 文句如是比丘莊嚴娑羅雙樹師子
阿難比丘 淨天眼阿那律少欲知足指大 迦葉無諍空行須菩提神通 大智慧舍利弗一一
阿難比丘眾生 佛性金剛三昧具足四德自在 如是比丘莊嚴娑羅雙樹師子吼 唯有如來
娑羅雙樹不端如來 常住佛言一切諸法無住云何 多聞乃至大智
宣說一切眾生佛性法華 不能不及故云如來 莊嚴因人四德因人 聲聞入涅槃
解脫四念祕藏祕藏 涅槃涅槃解脫四念處 念處既成中間涅槃即是五陰解脫
故經云解脫乃至解脫 四念解脫三佛三佛 六法不即不離 六法五陰神我
大經三十盲人摸象佛性乃至我是佛佛性六法不即不離三佛
第三念處中文正因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不即不離 受想六法 故此
五陰不即不離五陰 三德第三三德 大同小異有意 五陰四念三德四德五陰
神我置於四德是故開合 同異



[0366c13] ◎對治來意 故云一切三昧 三昧圓教不思議三三昧
名為正行正行 分說三昧即為 無作三昧 今文約根
四句之中三句不須根鈍 對治專修 道品初果 世智出世
二果世智如此有事 破事
根鈍對治第三 世智 治道 根鈍
無漏智不須對治 二果緣理名為不同 上來六法
根鈍治道不成三昧助道無量 助道無量 故且下文
展轉是故 何故六度
事理攝事苦集 無明對治不足塵沙 正意不論苦集
無明無明具足 復重
三昧五度 三昧 破戒
淳朴字體背逆應作 [-+] 正應玉篇
懈怠蝦蟆 所見總結 厚薄 (云云) 。迴轉
中一對治應須 第一義是故
文中若是對治 何故 有益
善生迴轉 隨之不樂 相者不樂轉用乃至般若善心乃至兼具第一義
即是即是兼具 等式轉用 般若逆順
便五度越本 轉而一度轉用五度 六度三十 三十三十
一往三十 不定行者自知豈可 一度轉用二三五度不得具名
不得 兼具 名為單用 不同
兼具第一義一向 以為 一向乃至 是故四句
十四一度正名今文 但是第八 初心四念處用事
可知第一義無相 約教真理 三教對等四教初心
四教展轉 以前後者以前 通教三藏別人
何等不同 用事別人可知 用事 增生轉用
應得法界 轉用恒沙佛法捨身 十界無知得名 愛見大悲轉用身命
圓教觀法對治由於 轉而 轉而何以轉而 兼具可知
生滅名為 生滅名為不定 名為 中轉藏教三教二十三
一百三十八 一百三十八兼具相思 可知六度
其事非一 一一 中說有人然後 是故下文
六度初文但是 古人不見開合濫用楞伽宗教 楞伽二乘菩薩二種一者
分別無漏界二者 九部四句令眾生 二乘菩薩三乘
不了菩薩二乘宗教有無 如法維摩大經大品六度攝一切法故知
四諦四諦有無 有餘何故通教 既是開合以此 大小宗教開合
即是事理則是事理 大小在於 通則四教別圓三藏 一切智三祇
種智佛果以為一切種智神通 三藏菩薩斷惑 般若種智不成 得法願智分地般若
通教菩薩方便 佛果種智願智以為十度得法 三藏通惑從容進退 多少不同
別圓增減 婆羅方音 根本定第五
第六 般若闍那方音不同
一切 對治如何對治一切 六度道品下文
何者 文中一下文具 正語念力正念
四正勤覺分正精進 如意定根定力正定 四念處慧根慧力正見正思
三十五三十五一切諸法 婆沙實體十一三十 婆沙七覺 正思惟語業
十一俱舍 四念處慧根正見覺分四正勤根力正方便方便
進入覺分四如意足定根正定 覺分根力正念覺分二十四 法攝七覺七覺三十一 六合三十七除入
以為 所以七覺六度開合
開合文義 即此六度一一 初三藏文正意
可見三藏 未成 捨下
今文正意今文 是故引文廣明
十法界色身三事法界 十界三事正報依報 命者
六道不同中有慧命常住 即此三事一念三諦具足 名為不二中道不二
最後理觀 下文偏失理觀 三藏
理觀料簡 修理必須 名為是故 有事有相破相不見
分別而已如是修行 不二 經文。解釋 生死常住
法身法身 金剛四句 實相般若法身
一切觀照般若慧命一切 文字常住一切 一切文字能詮
般若觀照修得般若實相 般若古人未免四句 般若滅道是故四句恒力
故知四句捨身豈可優劣 初文即是故云 全無專修事度
是故既然 相望不無優劣並行 是故身等三藏菩薩
報恩釋迦菩薩輪王 以求半偈 大眾讀誦書寫石壁要路
見者發菩提心燈光聞者 發菩提心忉利天諸天 光明悉皆諸天因緣 天眼輪王大慈悲眾生
半偈光是燈光天帝 菩薩菩薩供養 天帝答言眾生菩提
天帝問曰何為答曰使不虛 平復平復如故廣明月光菩薩經名曰
比丘大論月光太子出血 貿猴子脊骨 大論 四兵安然
有法如是有法汝等事主彼此後門逃走
即便 加重他人先知 不知 不識便問曰
語言 必得聞已大恭不敢
大哭 其事兄弟國事 鴿捨身
廣明胸臆自責 知行不周保護不能不能 捨身不能捨命總結
道場自行 大論五十六菩薩摩訶薩不殺生乃至種智讚歎歡喜
乃至種智菩薩佛法 無常無益善法 煩惱不能行者 結使智慧思惟
使今世後世善財佛道設使 設若設使 凡夫菩薩 鄙賤勝法勝人
功德能行勝行二乘不能具足 不深佛法菩薩 慈悲慈悲一切賢聖
善法讚歎菩薩令人 殺心生歡喜讚歎乃至種智亦復 自行利他不利 成就一切眾生不成一切
國土何以眾生故世八十八 菩薩摩訶薩初心不可 不識何以菩薩摩訶 何者自行不能
(云云) 。四法 交互互相從不 種智不成真實 得益乃至思益
一切法今文六度 如來名曰以此光能 慳貪如來無悔 以此光能眾生破戒
如來名曰安和以此光能 瞋恚忍辱如來名曰 以此光能眾生懈怠 如來名曰一心以此光能
妄念行禪如來名曰 以此光能眾生愚癡 乃至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文中 不復一一釋出
宿緣加行 行相相應文中 觀行淺深後人一一釋出 四教
三藏相應 身命相應三事相應 諸法相應施法過現 四相既然畢竟
明理因緣身等無益 利益身等猶如草芥
成仁出世 得益不成正智如火 事度不明 無明
上去 瑕玷
大論十三釋迦菩薩本身 大力菩薩便 一日一夜
思惟便 形狀文章七寶便如此希有難得大王不亦
剝皮思惟如意 傾覆猶如反掌小人豈能持戒不計佛語於是 氣絕憐愍一心
不生悔意在地 宛轉大水 不敢 佛道施用
成佛法施如是 第二忉利天獵師調 六師轉法輪
得道大論仁王 普明王 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
七佛百法一日二時 仁王般若第一法師

劫燒  乾坤洞然  須彌
  天龍  
  國有 () 神識
  無明保養  以為
無常  無常  形神
()   因緣
    眾生蠢蠢
  三界  國土 ()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    
三界  國有 ()

[0370b15] 捨身國土大論 法師 大眾九百九十九
過去七佛仁王經聞已何等普明 聞已得空平等三昧
加護 二世過現一一釋出 尸羅三藏可知通教 不見尚無
大論持戒破戒如是持戒因緣方名不見理觀正業相應中正
即是相應方名 別圓可見此後 相應一一釋出
但是進度生生 相應 大論五門禪之後 般若四倒三藏三乘
十慧 須知一準不明次方中略
故此不同釋義應須一一得益 分文大同忍者
四教經論五忍別教 別教信忍 四教不依菩薩大乘
三藏不斷 別教後心無明 本寂寂滅
有理第二 不安 郭璞往來
爾雅郭璞山中 可見 一切尤甚大論
天帝忍者唯有 不可小人輕慢怖畏 小人輕慢怖畏不忍
何以不忍賢聖 善人輕慢忍辱小人 輕慢之中故知小人 不為賢聖何以
不可賢聖 富樓那 成道還本利益佛言國土
中人弊惡云何答言 毀辱不得 不得不得刀刃
五陰佛言如是利益還本 明淨羼提第三
不變平復 不變名曰進度大論下列第一第三
別知俱不成阿難 精進大論三十阿難 多羅僧伽梨
阿難諸比丘說法阿難七覺 問言精進阿難如是 驚起阿難讚歎精進
菩提第十七聞說 長阿含中有精進懈怠 前後乞食 病患乞食不得
不得身體不能坐禪讀誦 勤行二者乞食 身體沈重不能乞食前後 懈怠便
不復便 便
便 身體 一一句 由此不成懈怠
精進不得我身 精進飽滿氣力充足精進作廢行道精進行道精進
行道 行道重病命終 一一句精進
第三蒼頡 而今大論三十三 穿一切有為法
智慧猶如翻倒 所有功德生死大經 十三譬如 調即時調
惡心婆沙調因緣 過度 借用方言自生
應作不力時日 刻骨精進精進 紀功如是
紀功使永不名為 上行 不以行為難行苦心上端 不以身為獲益
生生精進發起策勵三藏三祇生生不生入空
為生不生本寂不生 不生不生 但是根本
三藏二教故云乃至 不成中間無生不成恒沙佛法俗諦三昧不成 大經世間
大地中心世路平地 出世 略舉應須修禪一心下方
明禪 大論五門禪來意
禪門門戶五門禪 第九 三昧初禪
無漏乃至無所有處得無 聖果有人有漏 是故佛說無漏何故 無漏初禪初禪八聖
生厭乃至無色亦復 何以說欲 有無所謂欲界故知 何故非非想無漏
不了 外道真是故云聖人 是故今文乃至
有漏無漏分別二義 觀音助益不淨 貪欲爾雅
可以故作 字義可作 大經愁苦增長乃至
嗜酒亦復如是不淨觀假想 證人舍衛比丘 田主比丘修道
便比丘答言我有 證人田主問言證人比丘田主 狼藉比丘證人
比丘答言 識心本源是故 聞已垂淚哽咽田主迦葉佛
千歲修習不淨觀比丘田主初果九想第九大論八背捨 便正意九想 九想九想功能
長者 (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