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hāyāna Teaching on Calm and Insight 大乘止觀法門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止觀法門卷第二南嶽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0647a21] ◎問曰。違本起違末便違不二之體。即應並 有滅離之義也。何故上言法界法爾具足二 性不可破壞耶。答曰。違本雖起違末。但是
理用故與順一味。即不可除。違末雖依違本。 但是事用故即有別義是故可滅。以此義故 二性不壞之義成也。問曰。我仍不解染用違
心之義。願為說之。答曰。無明染法。實從心體 染性而起。但以體闇故。不知自己及諸境界 從心而起。亦不知淨心具足染淨二性而無
異相。一味平等以不知如此道理。故名之為 違。智慧淨法實從心體而起。以明利故能知 己及諸法皆從心作。復知心體具足染淨二性
而無異相。一味平等以如此稱理而知。故名 之為順。如似窮子實從父生父實追念。但以 癡故不知己從父生。復不知父意。雖在父舍
不認其父。名之為違。復為父誘說經歷多年。 乃知己從父生。復知父意。乃認家業受父教 勅。名之為順。眾生亦爾。以無明故。不知己身
及以諸法悉從心生。復遇諸佛方便教化。故 隨順淨心能證真如也。問曰。既說無明染法。 與心相違。云何得熏心耶。答曰。無明染法無
別有體故不離淨心以不離心故。雖復相違 而得相熏。如木出火炎炎違木體而上騰。以 無別體不離木故還燒於木。後復不得聞斯
譬喻便起燈爐之執也。此明心體具足染性 名為不空也。次明心體具足染事者。即彼染 性為染業熏。故成無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種
子。依此種子現種種果報。此無明及與業果 即是染事也。然此無明住地及以種子果報 等。雖有相別顯現說之為事。而悉一心為體
悉不在心外。以是義故復以此心為不空也。 譬如明鏡所現色像無別有體。唯是一鏡而 復不妨萬像區分不同。不同之狀皆在鏡中
顯現。故名不空鏡也。是以起信論言因熏習 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 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
真實性故。以此驗之。具足世間染法。亦是不 空如來藏也。上來明具足染淨二法。以明不 空義竟。次明藏體一異以釋實有義。就中復
有六種差別。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二明 因果法身名別之義。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 理。四明事用相攝之相。五明治惑受報不同
之義。六明共不共相識。第一明圓融無礙法 界法門者。問曰。不空如來藏者。為一一眾生 各有一如來藏。為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唯共
一如來藏耶。答曰。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唯 共一如來藏也。問曰。所言藏體具包染淨者。 為俱時具為始終具耶。答曰。所言如來
藏具染淨者。有其二種。一者性染性淨。二者 事染事淨。如上已明也。若據性染性淨即無 始以來俱時具有。若據事染事淨即有二種
差別。一者一一時中俱具染淨二事。二者始 終方具染淨二事。此義云何。謂如來藏體具 足一切眾生之性。各各差別不同。即是無差
別之差別也。然此一一眾生性中。從本已來 復具無量無邊之性。所謂六道四生。苦樂好 醜。壽命形量。愚癡智慧等。一切世間染法。及
三乘因果等。一切出世淨法。如是等無量差 別法性。一一眾生性中。悉具不少也。以是 義故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
性。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眾生等染事。故 以此藏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復具淨 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為出
障法身。亦名性淨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 然諸一一眾生。無始已來雖復各各具足染 淨二性。但以造業不同故。熏種子性成種子
用。亦即有別種子用別。故一時之中受報不 同。所謂有成佛者。有成二乘果者。有入三塗 者。有生天人中者。復於一一趣中無量差別
不同。以此論之。如來藏心之內。俱時得具 染淨二事。如一時中一切時中亦復如是也。 然此一一凡聖。雖於一時之中受報各別。但
因緣之法無定故。一一凡聖無始以來具經 諸趣無數迴返。後遇善友教修出離學三乘 行及得道果。以此論之一一眾生始終乃具
染淨二事。何以故。以一眾生受地獄身時無 餘趣報。受天報時亦無餘趣報。受一一趣中 一一身時亦無餘身報。又受世間報時不得
有出世果。受出世果時無世間報。以是義 故。一眾生不得俱時具染淨二事。始終方具 二事也。一切眾生亦如是。是故如來之藏有
始終方具染淨二事之義也。問曰。如來之藏 具如是等無量法性之時。為有差別為無差 別。答曰。藏體平等實無差別。即是空如來藏。
然此藏體復有不可思議用。故具足一切法 性有其差別即是不空如來藏。此蓋無差別 之差別也。此義云何。謂非如泥團具眾微塵
也。何以故。泥團是假微塵是實。故一一微 塵各有別質。但以和合成一團泥。此泥團 即具多塵之別。如來之藏即不如是。何以故。
以如來藏是真實法圓融無二故。是故如來 之藏全體是一眾生一毛孔性。全體是一眾 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餘一切所有世
間一一法性亦復如是。如一眾生世間法性。 一切眾生所有世間一一法性。一切諸佛所 有出世間一一法性亦復如是。是如來藏全
體也。是故舉一眾生一毛孔性。即攝一切眾 生所有世間法性。及攝一切諸佛所有出世 間法性。如舉一毛孔性即攝一切法性。舉其
餘一切世間一一法性亦復如是。即攝一切 法性如舉世間一一法性。即攝一切法性。舉 一切出世間所有一一法性亦復如是。即攝
一切法性。又復如舉一毛孔事。即攝一切 世出世事。如舉一毛孔事即攝一切事。舉其 餘世間出世間中一切所有隨一一事亦復如
是。即攝一切世出世事。何以故。謂以一切世 間出世間事。即以彼世間出世間性為體故。 是故世間出世間性體融相攝。故世間出世
間事。亦即圓融相攝無礙也。是故經言心佛 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譬如明鏡體具一切像 性各各差別不同。即是無差別之差別也。若
此鏡體本無像性差別之義者。設有眾色來 對像終不現。如彼熾火雖復明淨不能現像 者。以其本無像性也。既見鏡能現像。定知本
具像性。以是義故。此一明鏡於一時中。俱 能現於一切淨穢等像。而復淨像不妨於穢。 穢像不妨於淨。無障無礙淨穢用別。雖然有
此像性像相之別。而復圓融不異。唯是一鏡。 何以故。謂以此鏡全體是一毛孔像性故。全 體是一切毛孔像性故。如毛孔像性。其餘一
一微細像性一一麁大。像性一淨像性一穢。 像性等亦復如是。是鏡全體也。是故若舉一 毛孔像性。即攝其餘一切像性。如舉一毛孔
像性。即攝一切像性。舉其餘一一像性亦復 如是。即攝一切像性也。又若舉一毛孔像相 即攝一切像相。如舉一毛孔像相即攝一切
像相。舉其餘一一像相亦復如是。即攝一切 像相。何以故。以一切像相即以彼像性為體 故。是故一切像性體融相攝。故一切像相亦
即相融相攝也。以是譬故。一切諸佛一切 眾生。同一淨心如來之藏不相妨礙。即應可 信。是故經言。譬如明淨鏡隨對面像現。各各
不相知。業性亦如是。此義云何。謂明淨鏡 者。即喻淨心體也。隨對者。即喻淨心體具一 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習。隨其熏別現報不
同也。面者。即喻染淨二業也。像現者。即喻心 體染淨二性依熏力。故現染淨二報也。各各 不相知者。即喻淨心與業果報各不相知
也。業者。染淨二業合上面也。性者。即是真 心染淨二性。合上明鏡具一切像性也。亦如 是者。總結成此義也。又復長行問云。心性是
一者。此據法性體融說為一也。云何能生種 種果報者。謂不解無差別之差別。故言云何 能生種種果報也。此修多羅中喻意。偏明心
性能生世間果報。今即通明能生世出世果 亦無所妨也。是故論云。三者用大。能生世間 出世間善惡因果。故以此義故。一切凡聖一
心為體。決定不疑也。又復經言。一切諸佛法 身。唯是一法身者。此即證知一切諸佛同一 真心為體。以一切諸佛法身是一故。一切眾
生及與諸佛即同一法身也。何以故。修多羅 為證故。所證云何。謂即此法身流轉五道說 名眾生。反流盡源說名為佛。以是義故。一切
眾生一切諸佛。唯共一清淨心。如來之藏平等 法身也。此明第一圓融無礙法界法門竟。次 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別之義。問曰。既言法身
唯一。何故上言眾生本住法身。及云諸佛法 身耶。答曰。此有二義。一者以事約體說此 二名。二者約事辨性以性約體說此二名。所
言以事約體說二法身名者。然法身雖一。但 所現之相凡聖不同。故以事約體說言諸佛 法身眾生法身之異。然其心體平等實無殊
二也。若復以此無二之體。收彼所現之事者。 彼事亦即平等凡聖一味也。譬如一明鏡能 現一切色像。若以像約鏡。即云人像體鏡。馬
像體鏡。即有眾鏡之名。若廢像論鏡其唯一 焉。若復以此無二之鏡體。收彼人馬之異像 者。人馬之像亦即同體無二也。淨心如鏡凡
聖如像。類此可知。以是義故常同常別。法界 法門以常同故。論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 生。以常別故。經云。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眾生。
此明約事辨體也。所言約事辨性以性約體 說有凡聖法身之異名者。所謂以此真心能 現淨德故。即知真心本具淨性也。復以真心
能現染事故。即知真心本具染性也。以本具 染性故。說名眾生法身。以本具淨性故。說名 諸佛法身。以此義故。有凡聖法身之異名。若
廢二性之能以論心體者。即非染非淨。非聖 非凡。非一非異。非靜非亂。圓融平等不可名 目。但以無異相故。稱之為一。復是諸法之實。
故名為心。復為一切法所依止。故名平等法 身。依此平等法身有染淨性。故得論凡聖法 身之異。然實無別有體。為凡聖二種法身也。
是故道一切凡聖同一法身亦無所妨。何以 故。以依平等義故。道一一凡一一聖各別法 身亦無所失。何以故。以依性別義故。問曰。如
來之藏體具染淨二性者。為是習以成性。為 是不改之性耶。答曰。此是理體用不改之 性。非習成之性也。故云。佛性大王非造作法。
焉可習成也。佛性即是淨性既不可造作。故 染性與彼同體。是法界法爾亦不可習成。問 曰。若如來藏體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應言佛
性之中有眾生。不應言眾生身中有佛性。答 曰。若言如來藏體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此明 法性能生諸法之義。若言眾生身中有佛性
者。此明體為相隱之語。如說一切色法依空 而起悉在空內。復言一切色中悉有虛空。空 喻真性。色喻眾生。類此可知。以是義故。如來
藏性能生生死。眾生身中悉有佛性義不相 妨。問曰。真如出障既名性淨涅槃。真如在障 應名性染生死。何得稱為佛性耶。答曰。在
纏之實雖體具染性。故能建生死之用。而即 體具淨性故。畢竟有出障之能。故稱佛性。若 據真體具足染淨二性之義者。莫問在障
出障。俱得稱為性淨涅槃。並合名性染生死。 但名涉事染化儀有濫。是故在障出障俱匿性 染之義也。又復事染生死唯多熱惱。事淨涅
槃偏足清涼。是以單彰性淨涅槃。為欲起 彼事淨之泥洹。便隱性染輪迴。冀得廢斯 事染之生死。若孤題性染惑者。便則無 羨
於真源。故偏導清升愚子遂乃有欣於實際。 是故在障出障法身俱隱性染之名。有垢無 垢真如並彰性淨之號。此明第二因果法身
名別之義竟。次明第三在障出障之義。問 曰。既言真如法身平等無二。何得論在障出 障有垢無垢之異耶。答曰。若論心體平等實
無障與不障不論垢與不垢。若就染淨二性。 亦復體融一味不相妨礙。但就染性依熏起 故有障垢之名。此義云何。謂以染業熏於真
心違性故。性依熏力起種種染用。以此染用 違隱真如順用之照性。故即說此違用之暗 以為能障。亦名為垢。此之垢用不離真體故。
所以即名真如心為在障法身。亦名為有垢 真如。若以淨業熏於真心順性故。性依熏力 起種種淨用。能除染用之垢。以此淨用順顯
真心體照之明性。故即說此順用之照。以為 圓覺大智。亦即名大淨波羅蜜。然此淨用不 離真體故。所以即名真心為出障法身。亦名
無垢真如。以是義故。若總據一切凡聖以論 出障在障之義。即真如法身於一時中並具 在障出障二用。若別據一一凡聖以論在障
出障之義。即真如法身始終方具在障出障 二事也。然此有垢無垢在障出障之別。但 約於染淨之用說也。非是真心之體有此垢
與不垢障與不障。問曰。違用既論為垢障。違 性應說為礙染。答曰。具是障性垢性亦得名 為性障性垢。此蓋平等之差別。圓融之能所。
然即唯一真心。勿謂相礙不融也問曰。既言 有平等之差別能所。亦應有自體在障出障 耶。答曰。亦得有此義。謂據染性而說無一
淨性而非染。即是自體為能障。自體為所障 自體為在障。就淨性而論。無一染性而非淨。 即是自體為能除。自體為所除。自體為出障。
是故染以淨為體。淨以染為體。染是淨淨是 染。一味平等無有差別之相。此是法界法門 常同常別之義。不得聞言平等便謂無有差
別。不得聞言差別便謂乖於平等也。此明第 三在障出障之義竟。次明第四事用相攝之 相。問曰。體性染淨既得如此圓融可解少分。
但上言事法染淨。亦得無礙相攝。其相云何。 答曰。若偏就分別妄執之事。即一向不融。若 據心性緣起依持之用。即可得相攝。所謂一
切眾生悉於一佛身中起業招報。一切諸佛 復在一眾生毛孔中修行成道。此即凡聖多 少以相攝。若十方世界內纖塵而不迮。三世
時劫入促念而能容。此即長短大小相收。是 故經云。一一塵中顯現十方一切佛土。又云。 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即其事也。又復經
言。過去是未來。未來是現在。此是三世以相 攝。其餘淨穢好醜高下彼此。明暗一異靜亂 有無等。一切對法及不對法。悉得相攝者。蓋
由相無自實起必依心。心體既融相亦無礙 也。問曰。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