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 Land Treatise 淨土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土論卷中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第四出道理 (依何道理得生淨土二問答分別釋妨難)
[0090a28] 問曰。夫業行紛綸。凡夫莫識其緒。苦樂差別。 二乘未達其源。在世則業分六趣。出世則道 別三乘。據理則萬法同規。就教則有了不了
說。今西方淨土者。乃是法藏弘誓所剋。法王 跨以據神。世界瑩以千珍。聖主題之萬相。此 人及土。俱非下地窺遊。經論雖說得往生。恐
是別時意語。今依何道理。判得往生。此則道 俗僉疑。願聞厥旨也。
[0090b07] 答曰。但聖教綸披。實難究覽。業行縈結。誰可 窺尋。今還撿之聖教。究以道理。使往生之路 決如掌中 (聖教者後說。道理者今論)
如攝大乘論云。夫為證 者。必須經論二教。阿毘達磨。以理為勝。修多 羅。以教為勝。教必有理。理必順教。今且究 理。後引其教。究理者撿諸經藏。有隱顯二說。
謂了義經不了義經。了義經者。畢竟不破。不 了義經。至涅槃會上。並引未決破。唯淨土一 教。不入破限。當知。即是了義經也。又菩薩造
論。解釋佛經。其不了義經即破。了義經之 即讚。此土一教。於論中讚。無有破處。故知。 是了義經也。
[0090b19] 問曰。如攝大乘論釋。作別時意。豈不是破 耶。
[0090b21] 答曰。彼論所明。有別時有不別時。若唯空發 願。即是別時。若行願兼修。非是別時。若天親 菩薩判。作別時意者何故。攝論後文。將造論
功德。迴向眾生。願往生淨土也。又何故更造 往生論。勸人往生也。復次如觀經教興意者。 緣韋提希生阿闍世五逆之子。因厭五濁。願
生極樂。佛遂為說三福淨業十六觀門。勸眾 生往生。乃至十惡五逆。悉勸往生。即既淨 土請主。身居五濁。復生逆子。佛說皆得往生。
即知。現居五濁。凡夫悉得往生。此理明矣。
[0090c02] 問曰。韋提希是大菩薩。為化眾生。現受女身。 生於逆子。豈實是凡夫耶。
[0090c04] 答曰。縱令實是菩薩。現受女身化眾生者。必 須隱其實德。現同凡夫攝化同類。如五百侍 女佛記得往生。並未來一切女人。及諸男子。
悉是凡夫。並是所攝。亦得往生。如諸菩薩。或 現地獄身。即引地獄眾生也。如方等經中 婆藪仙人等。或現畜生身。即引畜生眾生。如
涅槃經中蜂王鵝王蟻王等。或現作五逆。即 引五逆眾生。如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等。此並 能化者是假。所化者實也。韋提希既現在凡
夫身。居五濁。當知。即引五濁凡夫。往生極樂 也。故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未得天 眼。不能遠觀。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也。復
次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初先為一切凡夫。 後始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 夫。兼為聖人也。復次如十解已上菩薩。留惑
受生惡道。願救苦眾生。不生淨土。以任自業 力更不墮惡道中故。即知凡夫由未勉惡道 故。須生淨土中。十解已去。不畏生惡道故。不
願生淨土也。故知。淨土興意。本為凡夫。非為 菩薩也。又此淨土一門。經經中說。論論中明。 若是不了說者。何故佛及菩薩。作此慇懃也。
乃至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證釋迦所說。 及勸眾生。此豈是不了說也。復次如上古已 來大德名僧及俗中聰明儒士。並修淨土行。
謂廬山遠法師。叡法師。劉遺民。謝靈運乃至 近世。綽禪師。此等臨終並感得光臺異相。聖 眾來迎。錄在別傳。此等大德智人。既欣淨土。
後之學者。但可逐他先匠不須疑也。又前問 云。土榮千珍。佛題萬相。此之人土。俱非下 地窺遊者。今答此義。若論實報人土。誠如所
說。若是事淨土及化淨土。理則不然。若事土 報身。則為上地所見。若迹身化土。則為地前 窺遊。若俱非下地境界者。則聖無化生之能。
生無入聖之分。俱具二義。即得往生。一一切 眾生修行。以為因緣。二彌陀本願為增上緣。 二義若具。即得往生。故起信論云。有諸佛法。
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也。有已如 是等道理故。眾生修行。並得往生也。二問答 分別釋妨難者。
[0091a14] 問曰。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自非論釋。幽 旨難通。如成實論云。由經論故。義則易解。故 無著菩薩玄覽聖心。揣諸經旨。略開四意四
依。如淨土一門。判作別時意。乃今云。眾生修 行。即得往生。是義云何。
[0091a19] 答曰。如彼論說。自是別時。餘經中說。非是別 時。豈得將別時難不別時也。
[0091a21] 問曰。云何論說則是別時。餘經中說則非別 時也。
[0091a23] 答曰。彼論但據空發願。不論修行者。餘經中 說。兼論修行。若佛經中。說眾生發願則得往 生者。並是別時意說。不得往生也。如小彌陀
經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於彼 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如此等經。 總是別時意說。不得即生也。若如諸淨土經。
或明三福業十六觀門。或令發菩提心。七日 念佛。或教發願迴向。十念往生。如此等經。並 是往生。即非別時也。故彼論云。由唯發願。是
別時意也。既空發願。理是別時也。
[0091b04] 問曰。如往生論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云何女人等三亦得往生。
[0091b06] 答曰。實然。此等三種理不得生。若無三種。定 得往生。何三種者。一於此土中。或有男子。或 有女人。種於女因。決定招女報者。此人縱修
淨土行。亦不得往生。以淨土中無女人故。此 是定業。不可改動。即是業障也。根缺者。若人 於此土中。定種盲聾等因。亦不得往生。以淨
土中人。並有三十二大丈夫相故。此亦是業 障也。二乘者。若是二乘學人。及二乘方便道 中人。種二乘定因。不信有大乘及十方淨土
者。亦不得往生。以此人是愚法二乘。不信有 十方佛及淨土故。不肯發願迴向也。此即是 決定小乘障大乘也。彼論所明種者。定業種
也。但無此三定種者。即得往生也。
[0091b19] 問曰。若此土中。有三種定業。即不得往生者。 何故觀經中云。受持五戒等即得往生。至彼 聞說四諦悟羅漢果等也。此豈不小乘定種。
[0091b22] 答曰。此是不愚法人。信有十方諸佛及以淨 土。發願迴向。始得往生。若悟果竟。佛為說法 華經。並迴心向大也。此是智度論文也。若論
二乘無學人。不問愚法不愚法。悉生淨土中。 以受變易生死三界中無受生處故也。
[0091b27] 問曰。眾生惡業其猶積山。此諸惡業障乎淨 土。非小善能除。何故觀經云。臨命終十念即 得往生。
[0091c01] 答曰。心是業主。牽生之本。臨終之心。猶如眼 目。能遵一切諸業。若臨終心惡。能引一切 惡業。生惡道中。若臨終心善。能引一切善業。
生善道中。譬如龍行。雲則隨之。心若西逝業。 亦隨之也。此是經論文也。
[0091c06] 問曰。如彌勒所問經說十念中云。非凡夫念。 不雜結使念。今此土眾生。體是凡夫。結使未 斷。云何念佛而得往生。
[0091c09] 答曰。若如彼經。無結使人。始得往生者。唯佛 一人得生。餘皆不得。以十地後心菩薩。猶有 二種無明故。今解。彼經言凡夫念者。若不發
菩提心。求出三界作佛。直爾念佛求生西方。 獨善一身。避苦逐樂者。此是凡夫念亦不得 往生。故無量壽經三輩生人。皆須發菩提心
也。不雜結使念者。唯須一心相續觀佛相好。 若口念佛。心緣五欲者。是雜結使念也。念佛 是淳淨心。與結使相違。若能如此。即與彼經 相應。
第五引聖教為證 (謂引經論二教)
[0091c20] 經引十二部。一無量壽經。二觀經。三小彌陀 經。四鼓音聲王經。五稱揚諸佛功德經。六發 覺淨心經。七大集經。八十方往生經。九藥師
經。十般舟經。十一大阿彌陀經。十二無量清 淨覺經。論引七部。一往生論。二起信論。三十 住毘婆娑論。四一切經中彌陀偈。五寶性論。
六龍樹十二禮。七攝大乘論也。
[0091c27] 問曰。上出道理。已知。願行相扶。得生淨土。 非別時意。未知。有何聖教為證。
[0091c29] 答曰。今引經論二教為證。經教者。一如無量 壽經第一卷云。設我得佛。國中有地獄餓鬼 畜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
聞不善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 壽終之後。復更墮三惡道者。不取正覺。設我 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
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 除其本願。脩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 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
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 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假令不與大
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 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 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設我得
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 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 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 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為復女像者。 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
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釋曰。依此四十八 大願中文。二願中皆云。十方人天乃至女 人。都不論不退已去諸菩薩也。餘願為菩薩。
當知。前者是正。後者兼也。又如無量壽經第 二卷云。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 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
聚及不定聚名。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 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
生彼國。即得往生。至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 正法。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 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
欲。而成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終時。無量 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
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福慧 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 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
德願生彼國。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 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 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
念無量壽佛。多小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 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花燒香。以此迴 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
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及諸大眾。現其人 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 慧。次如上輩者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
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 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 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妙法。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 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 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0092b25] 第二如觀經云。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 不。阿彌陀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 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
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 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 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
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 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 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 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 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逕歷
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 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
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 南無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
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 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 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
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中品下生 者。是名下輩生相。名第十六觀。釋曰。依九 品生因中。皆分前三福淨業。作九品因。亦不 獨一人具修三福淨業也。
[0092c21] 第三小彌陀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 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 少 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 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 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
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釋曰。依 此經。少善根是空發願。廣善根是七日念佛。 若能七日念佛。滿百萬遍。即得往生也。
[0093a04] 第四鼓音聲王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瞻 波大城伽靈池。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廣說西方安樂世
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 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 與大眾。至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
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 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 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爾時十方恒沙諸佛。皆
共讚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 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 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
議。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與聲聞俱。其國號 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中充 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
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 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攬光。 神足弟子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
提婆達多。名曰寂靜。阿彌陀佛與大比丘眾 二萬人俱。若有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 念不忌。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懃修集念
佛三昧。知彼如來常恒住於安樂世界。憶念 相續。勿令斷絕。受持讀誦此鼓音聲王大陀 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禮敬彼
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若能令心念念不絕。 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并見十方世 界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於今
少時。所不能覩。一切諸善皆悉迴向。願得往 生安樂世界。垂終之日。阿彌陀佛與諸大眾。 現其人前。安慰稱善。是人即得往生。釋曰。依
此經。十日念佛即見阿彌陀佛。不論命終時 也。
[0093b07] 第五稱揚諸佛功德經云。復次舍利弗。西方 去此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安樂。其國有 佛。號阿彌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足。善
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子曰眾 祐。度人無量。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 心信樂。受持諷念。當起廣遠無量歡喜。安立
其意。全使真誠。十萬億信心。念斯如來。其人 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 後。皆當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終時。一心信樂。
念不忌捨。阿彌陀佛將諸比丘僧。往其人 前。魔終不能毀壞斯等正覺之心。所以者何。 其佛世尊興立不悲。誓度一切無量眾生。亦
復護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其有得生安樂 世界。當於其中具滿如來正覺之慧。舍利弗。 其佛世尊。本求誓願。其有求於第二之乘。
於其世界。具滿如來諸佛之法。具正覺分。求 聲聞乘。於彼佛剎。得阿羅漢。其有往生彼佛 剎者。從其所願。大小之乘。於彼悉滿。其有最
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讚說之者。信不狐疑。 當相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作如是意。斯 等普當於彼佛國具滿眾願。其有信不讚歎
稱揚阿彌陀佛名功德。而謗毀者。五劫之中。 當墮地獄。具受眾苦。釋曰。依此經。念佛如憶 父母。始得往生也。
[0093c02] 第六發覺淨心經云。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歎彌陀如來。十種發心。於中隨念 發願。若念當欲生彼。當即得生彼世界。何者。
是十種發心。於彼處生。佛告彌勒言。彼等發 心非小智者有。彼發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 阿彌陀如來佛剎中者。一當為一切眾生發
慈心。不生瞋恨。當生阿彌陀如來佛剎。二為 一切眾生。生慈悲故。當生彼處。三離於殺生。 受持正法。發此心故。當生於彼處。四捨於身
命。發心不著一切諸法故。當生於彼處。五發 甚深忍行清淨信。發此心故。當生彼處。六不 染名聞利養一切財寶。發此心故。當生彼處。
七為一切眾生。生貴敬。發心不忌故。當生 彼處。八不驚不怖。不受凡言語。發此心故。當 生彼處。九入菩提分種種善根。發此心故。當
生彼處。十然不離念佛。發此心故。當生彼 處。遠離諸相故。彌勒此十種發心。若菩薩各 發念。一具足者。當生彼阿彌陀佛剎中。若不
生。無有是處。釋曰。此非觀經中十念。此之十 念。現在時作。觀經中十念。臨命終時作也。
[0093c22] 第七如大集經云。佛告賢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