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Bang Wenlei 樂邦文類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樂邦文類卷第二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序跋 (三十二家)
[0165a14] 念佛三昧詩序 圓悟法師 慧遠
[0165a15]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智者禪師
[0165a16] 阿彌陀經通讚疏序 慈恩法師 窺基
[0165a17]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 智圓
[0165a18]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 仁岳
[0165a19]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 宗頤
[0165a20]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 遵式
[0165a21]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0165a22]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0165a23]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0165a24] 淨土往生傳敘 飛山禪師 戒珠
[0165a25] 念佛三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 飛錫
[0165a26]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圓澄法師 義和
[0165a27] 無盡燈後跋 參政范 成大
[0165a28] 淨業禮懺儀序 大智律師 元照
[0165a29]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0165b01] 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 傑
[0165b02] 淨土十疑論跋 待制陳 瓘
[0165b03]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 傑
[0165b04] 龍舒淨土文序 狀元張 孝祥
[0165b05]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禪師 宗杲
[0165b06]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 古
[0165b07]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 齊玉
[0165b08] 淨土警策序 吳興法師 元頴
[0165b09] 淨土自信錄序 無功叟王 闐
[0165b10]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 仲珪
[0165b11]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 鎬
[0165b12] 寶城易記錄序 待制陳 瓘
[0165b13] 遠法師齋忌禮文序 正言沈 濬
[0165b14] 稱讚淨土海眾詩序 府判方 楶
[0165b15] 西歸蓮社序 月堂法師 惠詢
[0165b16]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鎧菴居士吳克 己
文 (十三家)
[0165b18] 廬山白蓮社誓文 晉逸士劉 遺民
[0165b19] 東海若 唐禮部柳 子厚
[0165b20] 東海若跋 文忠公蘇 軾
[0165b21] 東海若跋 橘洲禪師 寶曇
[0165b22] 弔武侍 [銜-金+缶] 畫佛文 唐文公韓 愈
[0165b23] 結社法集 通慧僧錄 贊寧
[0165b24] 蓮華勝會錄文 慈覺禪師 宗 賾
[0165b25]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0165b26] 念佛迴向發願文 同前
[0165b27] 念佛懺悔發願文 慈雲懺主 遵式
[0165b28]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 [揙-戶+(今-一)]
[0165b29]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 師友
[0165c01]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 擇瑛
讚 (十七首)
[0165c03]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讚 唐翰林李 白
[0165c04] 繡西方淨土 幀 讚 唐侍郎白 居易
[0165c05] 繡阿彌陀佛讚 同前
[0165c06] 西方淨土讚 孤山法師 智圓
[0165c07] 無量壽佛讚 大智律師 元照
[0165c08] 畫阿彌陀像讚 文忠公蘇 軾
[0165c09] 李伯時畫彌陀讚 寂音禪師 惠洪
[0165c10] 安樂國讚三十章 提刑楊 傑
[0165c11] 善導彌陀道場讚 同前
[0165c12] 白蓮咸教主真讚 同前
[0165c13] 傚禪月作遠公詠 太史黃 庭堅
[0165c14] 遠法師贊 給事程 俱
[0165c15] 劉遺民贊 同前
[0165c16] 陶靖節贊 同前
[0165c17] 謝康樂贊 同前
[0165c18] 陸道士贊 同前
[0165c19] 臨行自餞 樝菴法師 有嚴
念佛三昧詩序
廬山法師慧遠
[0165c21] 序曰。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思專則 志一不撓。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 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
會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 御心唯正。動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習以 移性。猶或若茲。況夫尸居坐忘。冥懷至極。智
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請言其始。菩薩初 登道位。甫窺玄門。體寂無為。而無弗為。及 其神變也。則令修短葺常度巨細互相違。三
光迴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懷矣。又諸三昧 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窮玄極寂。尊 號如來。神體合變。應不以方。故今入斯定
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 映。而色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 於是覩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
明。自然察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 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以茲而 觀。一覿之感。乃發久習之深覆。豁昏俗之重
迷。若匹夫眾定之所緣。故不得語其優劣。居 可知也。是以奉誠諸賢。咸思一揆之契咸寸 陰之頹景。懼來儲之未積。於是洗心法堂。整
衿清向。夜分忘寢。夙霄惟勤。庶夫貞詣之功。 以通三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 援超步。拔茆之興。俯引約進。秉策其後。以覽
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 (廬山集。又載王喬之念佛三昧詩。見 下第五卷) 。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天台智者大師
[0166a19]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 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 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麁妙。喻形端則
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 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 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
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 聳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 末俗有緣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
方。大水結水。實表瑠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 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 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
上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 三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騖。可謂微行妙觀 至道要術者哉。
[0166b05] 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 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 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
說觀無量壽佛。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 故。
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慈恩法師窺基
[0166b11]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 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津 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
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 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 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
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 契根宜之次第。大矣哉。逈拋空有之門。獨 頴斷常之表。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慈心演法。
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 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 者通連妙理。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智圓
[0166b24] 夫心性之為體也。明乎靜乎一而已矣。無凡 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 感物隨緣而變。則為六凡焉。為三聖焉。有
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 土有淨穢矣。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之一者也。 乃假道於慈。託宿於悲。將欲歐群迷使復其
本。於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 淨其土俾其忻。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忻 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是故釋迦現有量而
取穢土。非欲其厭耶。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 非欲其忻乎。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復本 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
土者。其是之謂乎。雖寶樓金池為悅目之翫。 而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 鳥聲有入耳之娛。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
寶有歸矣。夫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如轉 掌耳。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 矣哉。聖人之善權也如此。是故群經森列。而
偏讚淨方。其有旨哉。佛說阿彌陀經者。其偏 讚之謂歟。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 備。足可以誘弱喪而係童蒙焉。於是約龍樹
之宗。準智者之說。依經辨理。為之義疏。若 極深研幾。則吾豈敢。庶乎有助於真風。為益 於後昆爾。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仁岳
[0166c20] 或曰。虛空無涯。世界無量。其間有凡有聖。 有淨有穢。何為其然乎。曰妄念而然也。真則 不然。諸佛證真。空界殞裂。至論應化身土之
事。亦隨眾生妄念所感。蓋使夫革凡成聖捨 穢趣淨。然後純純乎。如諸佛之證也。噫眾 生之妄也久矣。故我佛能仁氏起無緣慈悲。
出堪忍世界。以若干方便。開諸度門。繇是五 時設教。三乘授道。雖頓漸不同。同歸于理。 其有我佛未度。而度在他佛者。則曰補處之
有慈氏。極樂之有彌陀。乃至十方淨佛國土。 示若鏡像。導如津梁。隨其所應。利有攸往。然 而補處雖近。十方俱遠。諸大乘經。莫不稱讚
乎極樂為最彌陀為勝。依正既異。壽命且長。 眾生信而願生者多矣。神化之蹟粲在群藉。 佛言。將來法滅。唯留無量壽經。住世百年。
天台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爾。茲經 也。始慈恩法師甞有譔釋。復有疏本。亦題基 公之名。相傳云。此無名師。假託而行也。校其
文旨。實大同而小別。洎孤山中庸子章句後 出。盛傳于時。以病中援毫。詞簡義略。凡用 敷訓。似未盡於方等之詮乎。走不敏探智者
之教。頗歷歲紀。常欲以一家法要并淨土諸 說覆述斯文。竊避人之多忌。未果所志。年逼 耳順。退藏故園。伏念玉泉報恩。九旬揮於犀
柄。圭峯思孝七月薦於蘭盆。緬挹清芬遂獲 操染。卷成析為上下。以新疏目之。別舊章也。 若乃言之無文。吾何敢以前說並駕。或言下 之理粗通大方。亦所不讓云。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宗頤
[0167a20] 夫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諸佛世界。隨心淨土。 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極樂雖遙。豈離方 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見佛。求生而遂能往生。
觀無量壽經者。以法界心照實相境。三種淨 業。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觀。為寂照之方 便。法身與化身隨量。依報與正報齊觀。是以
韋提希豁然大悟。授記往生。佛世尊親勅受 持。廣說斯事。經傳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圓 機。誰陳法施。常山比丘瓊安等。憫眾生之日
用不出塵勞。嗟妙境之無邊。願為鄉導。同心 鏤板。庶廣受持。非勢至之同倫。即遠公之舊 社。聊伸序引。普告未聞。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懺主遵式
[0167b04] 此經文句雖約。與大本意同。上聖赴緣。廣略 異耳。依正主伴。於是備焉。願行方軌。有加諸 說辭簡義博諷易功多。良在茲矣。初則廣讚
依正。引物忻求。次則六方引同訓勉生信。三 則舉難況易。使聞者知歸。第一廣讚依正者。 初讚次勸修願行。佛告長老下。標立所讚。彼
土何故名為極樂下。先讚依果。即珠網麗天。 瓊林矗地 (一) 。池流八德。蓮吐四光 (二) 。天樂韻於 六時。裓華散於億剎 (三)
。他禽演於道品。風樹 傳於法音 (四) 。舍利弗於意下。廣讚正報。先讚 化主。相好八萬。舉光明以遍收。功德喻沙。言
壽命以統括。成佛十劫。簡過未以釋疑 (已上化主) 又 舍利弗下。讚眷屬。聲聞雖眾。皆發大心。菩薩 云多。率居補處。生者咸歸於定聚。趣途即預 於阿鞞
(已上眷屬) 次眾生聞者下。勸修願行。先願。 次不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 之厚薄。不在責時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亂。其
人臨命終下。明得果。我見是利下結勸。次如 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訓勉生信。先引同。 次於汝意下勸信。亦是勸持。如我今者下。第
三舉難況易。五濁得道為難。淨土修行則易。 並如文請。先熟尋節段。然後誦文。則起盡有 倫。功不虛棄。如或清晨靜夜。收視聽以端居。
口誦心游。蕩神明於幽極。氛累斯滌。淨境弗 迷。廣舌勸持。豈不然也。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0167c01] 維西方淨土者。瓊林寶網珠閣瑤池。超倍剎 於玉毫。耀千光於沙界。諸佛同讚。群賢所宗。 遍告曼殊咸願生乎其國。天親彌勒。皆誓往
於彼方。大聖尚然。況常徒者也。至若散因定 業少善多福。截五道而長騖。睠九品以高升。 直到薩雲無復退轉。故彼佛本願云。設我得
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五逆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殺父。殺母也)
今既幸無逆罪。不謗 大乘。豈有願求而不遂也。況復十六觀云。下 品下生者。具足諸罪。四重五逆謗方等法地 獄火現。十念稱佛。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即生
彼土。斯則又許逆罪之輩十念得生。況無此 罪者乎。推此而言。宜各自信。凡願生者。無不 遂心。故天台智者臨終讚曰。四十八願。莊嚴
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 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淨行道力實不唐 捐。又本願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
國。迴向欲生。若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又應校 量業行久近者。十念信樂。尚生彼國。況復一 日信樂者。況復一月一年一生而信樂者耶。
又應校量滅罪輕重者。一念滅八十億劫生 死重罪 (重罪者。即前五逆也) 一念稱佛滅罪既爾。況復十 念所滅罪耶。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
滅罪耶。重逆尚滅。況輕罪乎。又應校量念佛 功德比餘善根優劣之相者。經云。若人以四 事極好之物。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阿羅
漢辟支聖人。所得福德。不如有人一合掌。一 稱南無佛陀。如彼大千聖福。假使百分千分 百千億分。算數譬喻皆所不及。一稱佛名者功
德無量。一稱佛名功德尚爾。況復十念佛者。 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彌陀佛者所 得功德耶。復次應知。念佛之人。現世安隱。
眾聖守護。離諸災厄。且近校量今時風俗。競 祭鬼神。求其福祐。望得安隱。信邪殺命。造 罪結冤。必無福慶而可利人。虛招來生地獄
罪報。易曰。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殺生害 命。祖承祭法。非一朝一夕。豈非積不善耶。殃 咎何疑也。若言殺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
故仁慈化世。勝殘去殺。禽魚遂性。令登壽域。 咸稱善耶。然祭祀之法。天竺韋陀支那祀典。 既未逃於世論。真誘俗之權方。周公雖稱事
神。不達彙征之道。仲尼焉能事鬼。蓋迷六趣 之源。老氏經既混於九流。莊子未移於百氏。 惟釋宗所辨。曲盡其理。天趣在上。人居其次。
修羅處中。鬼畜斯下。今以人事鬼。其猶俛首 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甚也。又鬼有邪力。事 之既久。物黨方類。死墮其中。世其迷哉。且三
界大師萬德慈父。歸之者罪滅。尚之者福生。 諸經具說。若能暫歸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 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
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二者常得二 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 守護。三者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
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若夜叉若 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 中。五者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
柚。橫死枉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皆悉 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者夜 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八者
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 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
念歡喜。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 蓮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 樂。諸有智人。請觀念佛。所獲現世福利功德。
豈同世人祠祀之法。現無福利未來受苦耶。 又復當信一切大乘經典。皆讚西方莊嚴淨 土勸令往生。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
部諸經。皆示行相。及讚功德。又諸菩薩天親 龍樹。皆各造論稱讚淨土。又此方諸法師禪 師。各造論著疏。光讚西方。道安法師往生論
六卷。慧遠法師造觀經疏一卷。天台智者造 十疑論觀經疏彌陀經疏。各一卷。道綽禪師 撰安樂集三卷。善導和尚。立五會教勸人念
佛。造觀經疏一卷二十四讚六時禮文各一 卷。懷感法師。得念佛三昧造決疑論七卷。慈 愍三藏。撰淨土慈悲集三卷。慈恩法師。造彌
陀經疏二卷。鎮國沙門澄觀。造觀經疏一卷。 有誰聞此眾聖稱楊誘勸往生。而不信樂。除 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斯更復引自古及今。
西天東夏道俗士女。往生高人三十三條顯 驗之事。具示將來諸有賢達。願共往生云也。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同前
[0168b27] 原其諸佛憫物迷盲。設多方便而引取之。但 唯安養淨業。捷直可修。諸大乘經。皆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