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ations from Chan Master Dahui Pujue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Scroll 2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第二十四宋徑山能仁禪院住持嗣法 慧日禪師臣蘊聞 上進
示成機宜 (季恭)
[0911c25]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 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決有此志 學無上菩提。常令方寸虛豁豁地。不著言說
不墮空寂。無言無說兩頭俱勿依怙。善惡二 事無取無捨。日用二六時中將思量計較之 心坐斷。不於空寂處住著內不放出外不放
入。如空中雲如水上泡。瞥然而有忽然而無。 只向這裏翻身一擲抹過太虛。當恁麼時。安 排他不得。 [飢-几+殳] 飣他不得。何以故。大法本來如
是。非是彊為。不見釋迦老子有言。不取眾生 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不依言語道。 亦復不著無言說。今時士大夫學此道者。平
昔被聰明靈利所使。多於古人言語中作道 理。要說教分曉。殊不知。枯骨頭上決定無汁 可覓。縱有聞善知識所訶肯。離言說相離文
字相。又坐在無言無說處。黑山下鬼窟裏 不動。欲心所向無礙無窒。不亦難乎。既為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決定有志。直取無上菩
提。世間種種虛妄不實底事。一筆句下。却 向不可取不可捨處。謾覷捕看。是有是無。直 得無用心處無開口處。方寸中如一團熱鐵
相似時。莫要放却。只就這裏看箇話頭。僧 問雲門。殺父殺母向佛前懺悔。殺佛殺祖時 却向甚處懺悔。雲門云露。若有決定志。但
只看箇露字。把思量分別塵勞中事底心。移 在露字上。行行坐坐。以此露字提撕。日用應 緣處。或喜或怒。或善或惡。侍奉尊長處與
朋友相酬酢處。讀聖人經史處。盡是提撕底 時節。驀然不知不覺。向露字上絕却消息。 三教聖人所說之法。不著一一問人。自然頭
頭上明物物上顯矣。佛不云乎。菩薩摩訶薩 以無障無礙智慧。信一切世間境界。是如 來境界。古德云。入得世間出世無餘。便是
這箇道理也。只怕無決定信決定志耳。無 決定信。則有退轉心。無決定志。則學不到 徹頭處。且那箇是有決定信而無退轉心。有
決定志而學到徹頭處者。昔牛頭山第二世 智巖禪師。曲阿人也。姓華氏。弱冠智勇過 人。身長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為郎將。常以
弓挂一濾水囊。隨行所至汲用。累從大將 征討。頻立戰功。唐武德中。年方四十。遂乞 出家。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為弟子。後
一日晏坐。覩異僧身長丈餘。神姿爽拔。辭 氣清朗。謂巖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言 訖不見。又嘗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漲。巖怡然
不動。其水自退。有獵者過之。因改過修善。 復有昔同從軍者二人。聞巖隱遁。乃共入山 尋之既見謂巖曰。郎將狂耶。何為住此。巖
曰。我狂欲惺。君狂正發。夫嗜色淫聲貪榮冒 寵。流轉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歎息而 去。貞觀中歸建鄴。入牛頭山謁懶融禪師。發
明大事。懶融謂巖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 得都亡。設有一法過於涅槃。吾說亦如夢幻。 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
此見。吾復何云。山門化導。當付於汝。遂為 牛頭第二世祖師。此乃有決定信而無退轉 心。有決定志而學到徹頭處底樣子也。三教
聖人所說之法。無非勸善誡惡正人心術。心 術不正。則姦邪唯利是趨。心術正。則忠義唯 理是從。理者理義之理。非義理之理也。如
尊丈節使。見義便為。逞非常之真勇。乃此 理也。圭峯禪師云。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 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由情念。臨終被業牽。
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亦此理也。佛云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則漸除因次第盡。亦 此理也。李長者云。圓融不礙行布。即一而多。
行布不礙圓融。即多而一。亦此理也。永嘉 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一法遍含一切法。一 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亦此理也。
華嚴云。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一切無 差別。亦此理也。其差別在人不在法也。忠 義姦邪與生俱生。忠義者處姦邪中。如清淨
摩尼寶珠置在淤泥之內。雖百千歲不能染 污。何以故。本性清淨故。姦邪者處忠義中。 如雜毒置於淨器。雖百千歲亦不能變改。何
以故。本性濁穢故。前所云差別在人不在法。 便是這箇道理也。如姦邪忠義二人。同讀聖 人之書。聖人之書是法。元無差別。而姦邪忠
義讀之。隨類而領解。則有差別矣。淨名云。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是也。忠 義之士見義。則本性發。姦邪之人見利。則
本性發。如磁石遇鐵。而火逢燥薪。雖欲禁 制。不可得也。如尊丈節使。雄烈過人。唱大 義於萬眾之中。聳動時聽亦本性忠義。而見
義則發。非造作非安排。教中所謂譬如摩訶 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於其額上必生瘡 疱。瘡若未合閻浮提中一切人民無能制伏。
佛以此喻發菩提心者。菩提心則忠義心也。 名異而體同。但此心與義相遇。則世出世間。 一網打就。無少無剩矣。予雖學佛者。然愛君
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 年運往矣。喜正惡邪之志。與生俱生。永嘉所 謂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予雖
不敏。敢直下自信不疑。季恭志趣不凡。春秋 鼎盛。正是奔走塵勞之時。能以此時回來。學 無上菩提。非夙植德本。焉能信得及把得定
作得主宰。願堅固此心。終始如一。觸境遇緣。 不變不動。方名有力大人。無常迅速生死事 大。若念念以此一段大事因緣。為未了未說。
直下超證。是省得日用應緣處許多障道底 惡業。況一念相應轉凡成聖耶。但辦肯心。必 不相賺。古來自有為善底樣式。博極群書只
要知聖人所用心處。知得了自家心術即正。 心術正則種種雜毒種種邪說。不相染污矣。 季恭立志學儒。須是擴而充之。然後推其餘
可以及物。何以故。學不至不是學。學至而用 不得。不是學。學不能化物。不是學。學到徹頭 處。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
亦在其中。忠義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國安 邦之術。無有不在其中者。釋迦老子云。常在 於其中。經行及坐臥。便是這箇消息也。未
有忠於君而不孝於親者。亦未有孝於親而 不忠於君者。但聖人所讚者依而行之。聖人 所訶者不敢違犯。則於忠於孝於事於理。治
身治人無不周旋。無不明了。行看尊丈節使。 立大功凱旋而歸。季恭一躍青雲之上。成氏 之門。有武有文。無可疑者。季恭勉之。
示莫宣教 (潤甫)
[0913a26] 為學為道一也。為學則學未至聖人。而期於 必至。為道則求其放心於物我。物我一如。則 道學雙備矣。士大夫博極群書。非獨治身求
富貴取快樂。道學兼具擴而充之。然後推己 之餘。可以及物。近世學者。多棄本逐末。背正 投邪。只以為學為道為名。專以取富貴張大
門戶。為決定義。故心術不正。為物所轉。俗諺 所謂只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殊不知。在儒 教則以正心術為先。心術既正。則造次顛沛
無不與此道相契。前所云為學為道一之義 也。在吾教則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在老氏 則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能如是學。不
須求與此道合。自然默默與之相投矣。佛說 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 法。當知讀經看教。博極群書。以見月亡指。得
魚亡筌。為第一義。則不為文字語言所轉。而 能轉得語言文字矣。不見昔有僧問歸宗和 尚。初心如何得箇入處。宗以火著敲鼎蓋三
下云。還聞否。僧云聞。宗云。我何不聞。宗又 敲三下問。還聞否。僧云不聞。宗云。我何以 聞。僧無語。宗云。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潤甫道友夙植德本。信得此段大事因緣及。 念念無間斷。但於一切文字語言上。未能見 月亡指得魚亡筌爾。苟於歸宗示誨處領略。
方知觀音悟圓通。與歸宗聞與不聲之義。無 二無別。何以知其然也。初於聞中。入流亡 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動相不
生。則世間生滅之法滅矣。靜相不生。則不為 寂滅所留係矣。如於此二中間不住動相。亦 不為靜相所困。則觀音所謂生滅既滅寂滅
現前。得到這箇田地。始得身心一如身外無 餘。頭頭上明物物上顯矣。非是彊為。法如是 故。潤甫勉之。
示遵璞禪人
[0913c02] 十三祖迦毘摩羅。訪十四祖龍樹於山窟中。 龍樹預知其來。即出迎接。纔見便云。深山 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摩羅
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曰。此師得 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摩羅曰。 汝雖心語。吾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
聖。樹聞示誨。即投出家。古來尊宿以法求人。 師勝資彊。動絃別曲。一言一句一語一默。並 不虛施。可謂心眼相照膠漆相投也。今即不
然。為人師者。卒歲窮年與。學者打葛藤。終不 知其到不到明不明。學者亦不別其師是邪 是正。蓋緣初學心麁師授莽鹵。以故正宗淡
泊。邪法橫生。如此等輩。欲報先德莫大之 恩。所謂明道眼繼真乘者。不亦難乎。參禪學 道不為別事。只要臘月三十日眼光落地時。
這一片田地。四至界分。著實分明。非同資 談柄作戲論也。近世此道寂寥。師資不相信。 須假一片故紙上放些惡毒。不材不淨付與
學者。謂之禪會子。苦哉苦哉。吾道喪矣。不 見昔日臨濟和尚辭黃檗。檗問。子甚處去。濟 曰。不是河南便是河北。檗便打。濟約住棒與
一掌。檗呵呵大笑。喚侍者將百丈先師禪板 來。濟亦召侍者。將火來。檗曰。汝但將去。 已後坐却天下人。舌頭去在。後溈山舉此話
問仰山。臨濟莫辜負他黃檗麼。仰山曰不然。 溈山曰。子作麼生。仰山曰。知恩方解報恩。 看他過量人。等閑露異類中些子頭角。便與
常人不同。後臨濟果興江西宗旨於河北。此 所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也。
[0914a02] 遵璞禪人。昔嘗侍圜悟老師於蔣山。與 祥雲曇懿長老為道伴。二人俱在老師處。 得少為足。點胸自許。鼻孔遼天。以謂世
莫有過之者。甲寅春。予自江左來閩。懿已 開法於莆中。浩浩談禪衲子輻輳。璞亦從 其行。相為表裏。予知其未穩當。恐誤學
者。以書致懿。令告假暫來。懿以畏得失。 遲遲其行。遂因小參。痛斤其非。揭牓于 門。以告四眾。懿聞之不得已乃破夏來。詰
其所證。只如舊時。無少異者。至誠以語 之曰。汝恁麼見解。何敢嗣圜悟老人。果 欲究竟此事。便退却院來。懿曰。然夏末歸
菴。懿果不食言。與璞繼至。二人同到室中。 久之皆未造其實。一日問璞。三聖興化出 不出為人不為人話。爾道。這兩箇老漢
還有出身處也無。璞於予膝上打一拳。予 曰。只爾這一拳為三聖出氣。為興化出 氣。速道速道。璞擬議。予劈脊與一棒。仍 謂之曰。爾第一不得忘了這一棒久未之
入。一日因聽別僧入室。予問僧曰。德山見 僧入門便棒。臨濟見僧入門便喝。雪峯 見僧入門便道是甚麼。睦州見僧入門便 道現成公案放爾三十棒。爾道。這四箇老
漢。還有為人處也無。僧曰有。予曰剳。僧擬 議。予便喝出。璞聞之忽然脫去。從前許多 惡知惡解。今遂成箇灑灑地衲僧。雖向上
眼未開徹。而了知從上來事。果無限量。茲 可喜耳。懿亦相繼於一言之下。脚蹋實地。 今皆勇銳。向前方知予平昔用心不在世
諦也。乙卯上元後。璞來告假。歸長谿省 母。且乞法語因信筆書前語以遺之。建善 有佛眼和尚得法上首藏六翁。彼上人者。
訶佛罵祖。具擇法眼。不減龐老子。試以此 呈似此老。必有批判矣。仍請此老相與作 證。夏前復歸。究竟末後一段大事因緣。切
勿秤鎚落井。道人分上千里同風。更不 果作藏六翁書也。
示妙道禪人
[0914b11] 定光大師妙道問雲門。此心此性迷悟向背 如何。乞省要處指示。雲門良久不答。妙道再 問。雲門笑曰。若論省要處。則不可指示於
人。若可指示。則不省要矣。妙道曰。豈無方 便令學人趣向。雲門曰。若論方便則心無迷 悟。性無向背。但人立迷悟。見執向背。解欲明
此心見此性。而此心此性。即隨人顛倒錯亂 流入邪途。以故佛魔不辯。邪正不分。蓋不了 此心此性之夢幻妄立二種之名言。以向背迷
悟為實。認此心此性為真殊不知。若實若不 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是假言說。故 淨名云。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
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又古德云。若取自己 自心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為對治。又佛謂 富樓那曰。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
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滅 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 界。如來藏即此心此性也。而佛權指色空相
傾相奪為非。以妙明不滅不生為是。此兩段 是藥語。治迷悟二病。非佛定意也。為破執迷 悟心性向背為實法者之言耳。不見金剛藏
菩薩曰。一切三世唯是言說。一切諸法於言 說中無有依處。一切言說於諸法中亦無依 處。苟迷悟見亡向背解絕。則此心洞明如皎
日。此性寬廓等虛空。當人脚跟下放光動地 照徹十方。覩斯光者盡證無生法忍。到恁麼 時自然與此心此性默默相契。方知昔本無
迷今本無悟。悟即迷迷即悟。向即背背即向。 性即心心即性。佛即魔魔即佛。一道清淨平 等。無有平等不平等者。皆吾心之常分。非
假於他術。既得恁麼。亦是不得已而言之。不 可便以為實。若以為實。則又是不識方便。認 定死語重增虛妄。展轉惑亂無有了期。到這
裏無爾用心處。不若知是般事。撥置一邊。却 轉頭來看。馬大師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不是 心不是佛不是物。趙州庭前柏樹子。雲門須
彌山。大愚鋸解秤鎚。嚴陽尊者土塊。汾陽莫 妄想。俱胝竪指頭。畢竟是何道理。此乃雲門 方便也。妙道思之。
示智嚴禪人
[0914c22] 道不可學。學而得之非實得也。道亦不可不 學。不學亦無得期。學與不學得與不得。於此 道了無交涉。請快著精彩。向無交涉處轉身
一擲。則學心無學心。得心非得心。如湯沃雪。 始知從前作祟。皆是本自家親。總不干他閑 神野鬼之事。所以睦州纔見僧入門。便云。現
成公案放爾三十棒。趙州見僧入門。便云。辜 負老僧。二老如金翅擘海直取龍吞。懵懂之 流如何商量。如何湊泊。還有為人底道理麼。
不可聞恁麼道了便只恁麼休去歇去。還歇 得也未。古人訶為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 死人。要得直截無事。但於不可學處。試進
一步看。若進得這一步。三乘十二分教。天 下老和尚橫說。竪說直說曲說。讚說毀說。隨 俗說顯了說。當甚熱盌鳴聲。嚴禪還信得及 麼莫記吾語。
示知立禪人
[0915a10] 昔靈雲和尚因見桃華。忽然悟道。有偈曰。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葉落又抽枝。自從一 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溈山和尚詰其
所悟。與之符契。乃印可曰。從緣悟達。永無退 失。又雪峯和尚自作壽塔銘序曰。夫從緣有 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得者。歷劫而常堅。此
二尊宿所見。且道是一般是兩般。若道是一 般。一人以從緣而得為是。一人以從緣而得 為非。若道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