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3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三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617b08] 夫說此法門。是無始終說。不定方所。亦無時 分。以無時之時。理無間斷。無處之處。說遍十 方故。一切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如是
無盡法輪。令諸眾生反本還原。窮未來際。無 有休息。華嚴疏云。夫心冥至道。則渾一古今。 法界無生。本亡時分。故經頌云。諸佛得菩提。
實不計於日。又云。此圓教法門。以會緣入實 體者有二。一以本收末。以諸聖教從真流故。 不異於真。二會相顯性。謂彼一切差別教法。
從緣無性。即是真如。是故虛相本盡。真性本 現。如來言說。皆順於如。故金剛三昧經云。如 我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又理
事無礙體者。謂一切教法。雖舉體即真。不礙 十二分等事相宛然顯現。雖真如舉體為一 切。不礙一味湛然平等。夫一乘三乘。一性五
性。就機則三約法則一。新熏則五。本有無 二。若入理雙拂。則三一兩亡。若約佛化儀。則 能三能一。是故競執是非。達無違諍。大集五
部雖異。不離法界本原。涅槃各說身因。佛許 無非正說。此宗鏡機。是圓教攝。則圓根所 對。大小俱含。故先德云。教海宏深。包含無外。
色空交映。德用重重。語其橫收。五教乃至人 天。總無不包。方顯深廣。其猶百川不攝大海。 大海必攝百川。雖攝百川。同一鹹味。故隨一
滴逈異百川。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 雖攝於四。圓以貫之。故十善五戒。亦圓教攝。 今依宗鏡。若約教唯依一心而說。則何教非
心。何心非教。諸經通辯。皆以一心真法界為 體。如來所說十二分教。親從大悲心中之所 流出。大悲心從後得智。後得智從根本智。根
本智從清淨法界流出。即是本原。更無所從。 無有法離於法界而有。華嚴經頌云。未曾有一 法。得離於法性。即一切眾生迷悟本。若不迷
此。即不成迷。以無顛倒執著輪迴生死故。若 不悟此即不成悟。以無如法修行證窮果故。 所以真如一心。為迷悟依。夫立教之本。無出
意言。以意詮量。從言開演。故基師云。至理澄 寂。是非之論息言。般若幽玄。一異之情絕慮。 息情慮故。非識非心。絕言論故。非聲非說。法
非聲說。說遍塵沙。理無識心。心該法界。心該 法界。斯乃非心作心。說遍塵沙。此亦無說為 說。非心作心。心開二種。無說為說。說乃兩門。
心開二種者。一心生滅門。二心真如門。釋 生滅門者。只如三界循環斯皆妄識。四生盤 泊。並是惑心。榮辱迅譬石光。古今駛過拍毱。
此則生滅門也。釋真如門者。只如摩羅淨識。 湛若太虛。佛性明珠。皎同朗月。隱顯雖異。膚 內更明。染淨緣分。法身澄止。此則真如門也。
言說乃兩門者。一大機受法。則教說滿乘。二 小聖聞思。則藏開半字。神鍇和尚云。教起所 由者。如來一代說法。欲令眾生悟佛知見。佛
知見者。所謂平等真心。諸法無二。無二之法。 即是實性。實性之體。離有離無。不生不滅。理 自恒真。不由觀智所顯。道常顯露。實無翳障。
平等真心者。若法相宗。真即是智。將智證 真。三乘無別。即是真家之心。依主釋也。若法 性宗。真即是心。體同名別。真心即平等。持
業釋也。故經云。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 門。入。種種之門。是能通所通唯一道。又云。經 說門不同。或文字為門。大品經明四十二字
門是也。或觀行為門。釋論明菩薩修三三昧 緣諸法實相是也。或智慧為門。法華經云。其 智慧門難解難入是也。或理為門。大品經云。
明無生法。無來無去。即是佛也。依教門通觀。 依觀門通智。依智門通理。理為門。復通何處。 教觀智等諸門。悉依於理。能依是門。所依何
得非門。雖無所通。究竟遍通。是妙門也。則眾 妙之門。一真心之所依也。華嚴經云。譬如日 出先照高山。日譬於佛。光譬說教。日即無緣
之慈。非出而出。隨眾機之所扣。非照而照。說 華嚴如高山。說方等如食時。說般若如禺中。 說法華如正中。說涅槃如平地。若菩薩大人。
蒙般若光。諸法之用。二乘之人。既無此用。譬 如七日嬰兒。若視日輪。令眼失光。以無明全 在。喪一切智明故。外道闇證。譬如夜遊。以未
承正教之照故。菩薩利他。譬如日中。作務施 運役之功。然平地高山。同承日照。小根大器。 咸稟教光。約能照則無淺深。對所照自分前
後。如大車等賜。一雨普霑。道絕始終。理無 偏黨。若得宗鏡一乘之光。平等大慧。自他兼 利。更無差別。故大涅槃經云。譬如有人。以新
毒藥塗大鼓。於眾中擊令出聲。雖無心欲聞。 若有聞者。遠近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謂 一闡提。纔聞即能破無明惑。名為近死。聞未
即益。作後世因。名為遠死。止觀釋云。一切眾 生心性正因。譬之如乳。聞了因法。名為置毒。 正因不斷。如乳四微。五味雖變。四微恒存。是
故毒隨四微。味味殺人。眾生心性。亦復如是。 正因不壞。了因之毒。隨正奢促。處處得發。或 理發。教行證發。如辟支佛利根。根熟出無佛
世。自然得悟。理發亦爾。久植善根。今生雖不 聞圓教。了因之毒任運自發。若聞華嚴日照 高山即得悟者。此是教發。聞已思惟。思惟即
悟。是為觀行發。若是六根淨位。進破無明。是 相似證發。若見道損生。亦是證發。今依華嚴 立五教。天台立四教。乃至八教。且華嚴一心
立五教。約識而論者。一如小乘教。但有六識 賴耶。但得其名。二大乘始教。但得一分生滅 之義。以其真理未能體通。但說凝然不作諸
法。第三大乘終教。於此賴耶。得理事通體。不 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以許真如隨緣 而作諸法。以阿賴耶識所熏淨法。與能熏染
法各差別。故非一。能熏所熏。但一心作無有 他。故非異。始教約法相差別門說。終教約體 相容門說。為第一義真心也。謂如來藏性。依
此有諸趣等。第四頓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 差別相盡。離言絕慮。不可說也。以一切染淨 相盡。無有二法可以體會。故不可說。如淨名
所顯入不二門也。第五圓教。約性海圓明法 界所起。唯一法界性。起心。即具十德。
[0618c01] 問。云 何一心約就諸教。得有如是差別義耶。
[0618c02] 答。約 法通收。由此甚深所起一心。具五義門。隨以 一行攝化眾生。一小乘。攝義從名門。二始
教。攝理從事門。三終教。理事無礙門。四頓教 事盡理顯門。五圓教。性海具德門。五義相 顯。唯一心轉。祕密義記云。佛子。善聽。譬如
暗家寶。人不知故。無燈明故。於彼 撐 觸誤。謂 為蛇所毒。由誤故。毒氣入身。其身膖脹。受種 種苦。智者見已。即將燈明。示以利寶。其所螫
人即見此寶。身內毒氣即能除愈。以得此寶 故。飛行無礙。見人恭敬。諸惡者。皆以慈心相 向。惡心消滅。由無怨讐故得無所畏。無所畏
故。安隱快樂。行者亦爾。由不知法性家內實 德寶故。為八萬四千塵勞。由知親近善友聞 法故。返塵勞垢。為八萬四千道品法。除自然
執。又知因緣空。又知佛性常住。又知言語道 亡。心行處滅。又開悟法界緣起。由是一切諸 法。從一地不至一地。會是淨心中。是故諸煩
惱及諸淨心。不從他方來。一手反覆耳。智者 不須疑也。又前所譬。暗家實寶。即是顯清淨 法門。為對治染法。對治有五。一者小乘教。即
對治外道。不依。因緣。起自然執。二初教。即對 治小乘。由於因緣。有執。已前總名有為緣起。 三者終教。即對治初教。一切諸法無常苦空
無我。執。此名無為緣起。由真如隨緣。名為無 為緣起。四者頓教。即對治終教。念念紛紛。起 有言說。即自體緣起。窮源盡性。一念不生。故
為自體。五者圓教。即對治頓教。寂默言說。心 行處滅。一切歸寂源。不能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自在等。此法界緣起。動靜具足。故名性起。
圓融無礙。取捨都盡。即三毒即佛故。若小乘 雖隨起對治。唯知第六識。不知由心有諸法 故。言心者。即八識心王。又小乘不知常樂我
淨心。萬法主故。不可得故。如虛空故不可治。 雖有如是法。以不知所因故。不知由心有萬 法故。不覺心源故。唯取小果。皆滅色取空。若
不滅色取空。知色即是空。即得入初教。次初 教人。如上諸次第所起法。皆言識變有。識外 不有。識者。即第八識。約識性亦不可得。纔證
此心。即知諸法因緣生。緣生無自性。雖證此 法。猶有剎那生滅。故名有為。證凝然真如故。 次終教人云。一切諸法不出一心。是一心。譬
如大海濕性。依一心。所有諸法。如大海波瀾。 雖攝波入水。而不滅波浪。雖波瀾紛紛起。而 不減寂水。如是雖攝萬境入一心。而不減萬
境。雖萬境紛紛起。而不減一心。何以故。一心 所有故。是故真該妄末。妄達真源。性相融通。 本末平等。雖自性無生。不失義果。雖不失業
果。自性無生。雖得一心。不得無盡。故不得重 重。故名一實諦。自此已前諸教。依漸次階位。 即名漸教。次頓教者。一念不生。即是佛也。
何以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相。下 自眾生。上盡諸佛。一切所作事不遺一毛。諸 皆如夢。故成佛度生。猶此夢攝。不明一中多。
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等。次圓教所明。以十 十無盡顯其義。以十十重重辯其相。隨舉為 主。萬法為伴。由主不防伴。伴不防主。俱周 遍法界。
[0619b01] 問。如上所說重重無盡者。且何物 重重。何物無盡。何法廣大。何法圓融。何法包 含。何法祕密。
[0619b03] 答。則是一切凡聖。心相重重。 心性無盡。是心廣大。是心圓融。是心包含。 是心祕密。若無此。一心為宗。則教門無一法
可興。諸佛無一字可說。既全歸心旨。廣備 信根。圓解已周。纖疑不起。不可唯憑口說。密 在心行。但以定水。潛澄。慧燈轉耀。若一向
持文。求理執教談宗。如入海算。塵砂仰空。 數星宿。終不親見。去道尤賒。昔人云。如天 地。終日轟轟。不及真理。是故學人去文取理。
端坐凝情。以心眼自看。是名專住一境。修定 勝因也。又圓教義者。本末融通。理事無礙。說 真妄。則凡聖昭昭而交徹。語法界。則理事歷
歷而相收。佛知見一偈。開示而無遺。大涅槃 一章。必盡其體用。如華嚴經云。無有智外如 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又云。無有
少法與法同止。以舉心攝境。則無心外之境。 舉境攝心。則無境外之心。以性無二相即性 故。相隨性融。隨一皆攝。是以性外無相。則
何法不融。理中立事。則何門不入。可謂觸 目菩提。一念圓證。所以無量義經云。無量義 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古人云。
此是出生義。法華經云。究竟至於一切智地。 此是收入之法。則三乘萬化。從實相生。究竟 還歸一實相。則初後不離一心。本末咸居正
位。如法華經云。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可以 知大乘家業。紹佛種位。又初則一出無量。後 乃無量歸一。今無量非無量。一亦非一。即
證法華三昧。又先德目為教海者。以含眾法。 喻如大海。傍無邊涯。連天一色。空徹海底。海 映空天。即是圓教。總攝諸教歸真。並皆空淨。
理事無礙。如交映色空。色不礙空。空不礙 色。德用重重。即唯明唯深。具十玄門。重重無 盡。即事事無礙。如海十德。互相周遍。即心
海包容。深廣無際矣。所以守護國界主陀羅 尼。經偈云。一字演說一切法。多劫無有窮盡 時。一一字門亦復然。此住寶篋真言地。生法
師釋。法華經。一毫之善。舉手低頭。皆已成佛。 言。無非佛流。即涅槃意。乃至外道典籍。亦佛 法流。況內法耶。大小等教。皆從如來大悲所
流故。是知無有一法不從心原性空而出。如 源出水。似空出雲。以十方如來證心成佛。佛 即是心。所有萬善萬德悲智願行。無不從此
流矣。又約金師子章論五教者。一此師子雖 是因緣之法。念念生滅。實無師子可得。名愚 人法。是聲聞教。二即此緣生諸法。各無自性。
徹底唯空。名大乘初教。三雖復徹底唯空。不 礙幻法宛然。緣生幻有。二相雙存。名大乘終 教。四即此師子與金二相。互奪兩亡。情謂不
存。俱無有力。空有雙泯。名言路絕。栖心無寄。 名大乘頓教。五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 塊。繁興大用。起必全真。萬像紛然。參而不雜。
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力 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圓教。此名最上乘 也。次天台立四教者。一藏教。明因緣生滅四
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二通教。三人同 稟。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正為菩薩。傍通 二乘。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皆空。三人同證。此
藏通二教。俱不識常住真心。皆以滅心為極 果。三別教。是不共之名。明因緣假名無量 四聖諦理。約化菩薩。不共二乘。若教別者。具
演恒沙佛法。別為菩薩。若理別者。藏識有 恒沙俗諦之理。乃至智斷行位因果。俱與三 教事別。雖知一心不空無盡之理。即今未具。
猶待次第生起。執教道而不融。據行布而成 別。四圓教。明不思議因緣無作四諦教理。正 說中道。即一切法圓理不偏。智圓。則一成一
切成。斷圓。則不斷而斷。行圓。則一心具足萬 行。位圓。則一地具足一切地。因圓。則雙照二 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果圓。則妙覺不思議
三德之果。即一念心圓具法界。約觀心明四 教者。淨名疏云。今但論即心行用。識一切 教門。皆從初心觀行而起。四教既攝一切經
教。若一念觀心分明。能分別一念無明因緣 所生之心。四辯歷然。則一切經教大意。皆約 觀心通達。就此即為四意。第一約觀心明三
藏教相者。即是觀一念因緣所生之心生滅。 析假入空。約觀門起一切三藏教也。若觀生 滅四諦入道。即是脩多羅藏。故增一阿含云。
佛告諸比丘。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為 一法。心是一法。離心無一切法也。智度論云。 從初轉法輪經。至大涅槃。結修多羅藏。此只
是約心生滅說四聖諦。即是法歸法本之義 也。觀心出一切毘尼藏者。佛制戒時。問諸比 丘。汝何心作。若有心作。即是犯戒。有犯故
有持也。若無心作。則不名犯。犯義不成。不 說持也。故重心發戒。無心則不發戒。若言。 從心出阿毘曇藏者。四卷略說。名毘曇心。達
磨多羅處中而說。名為雜心。如此皆是約心。 而辯毘曇無比法者。分別諸心心數法。一切 法不可比也。第二約觀心明通教者。觀心因
緣所生一切法。心空則一切法空。是為體假 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也。 第三約觀心明別教者。觀心因緣所生。即假
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無明阿賴耶識。分 別無量聖諦。一切別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 此起也。第四約觀心明圓教者。觀心因緣所
生。具足一切十法界法。無所積聚。不縱不橫。 不思議中道二諦之理。一切圓教所明行位 因果。皆從此起。如輪王頂上明珠。是則四
教皆從一念無明心起。上來數引華嚴經。明 破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經卷。義意在此也。 又約頓漸不定祕密。通前四教總立八教。一
頓教。如華嚴無聲聞乘。故名為頓。二漸教。 即三藏及方等般若。漸引入圓教。三不定教。 謂一音異解。或說大而得小果。或說小而得
大道。故名為不定。四祕密教。此有二種。一 顯露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