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5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五十一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715a05] 夫因相立名。因名顯相。名已廣辯。識相如何。
[0715a06] 答。詮表呼召。目之為名。行狀可觀。號之曰 相。第六分別事識是名。取境染心是相。第七 現識是名。無明熏妄心是相。第八藏識是名。
心清淨是相。第九真識是名。體性不改是相。 斯皆是無名之名。無相之相。何者。以名相 不出心境故。是以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
自性。因心而有。則張心無心外之境。張境無 境外之心。若互奪兩亡。心境俱泯。若相資並 立。心境宛然。此乃無性而空。空而不空。無性
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顯一如。不空之 空。空成萬德。可謂摧萬有於性空。蕩一無於 畢竟矣。又唯識樞要云。起自心相之言有二
解。一云。即影像相。二云。即所執相。雖無實 體。當情現故。諸說心相。皆準應知。釋曰。影像 相者。萬法是心之影像。所執相者。諸境無體。
隨執而生。因自心生。還與心為相。
[0715a21] 問。阿賴 耶識。因何得名。為復自體而生。為復和合而 有。
[0715a23] 答。若言自生。是自生癡。若言他生。是 他性癡。若言和合而生。是共性癡。若言離自 他生。是無因癡。今依世諦悉檀方便而說。如
法性與無明合而生一切法。似眠心與夢合 見一切境界之事。此根本識。從生滅門建立。 因真妄和合得名。起信論云。心生滅門者。謂
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謂能 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種義。一者
覺義。二者不覺義。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 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等虛空 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
法身。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以待始 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 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
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 究竟覺。乃至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 知真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妄念。自無實相。
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無自相。不 離於方。眾生亦爾。依於覺故。而有不覺。妄念 迷生。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本覺。復待不
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真覺亦遣。古德釋云。 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者。以七識 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不生
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莫 非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 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若一。
即無和合。若異。亦無和合。非一非異故。得和 合也。又如來藏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 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謂生滅之
心。心之生滅無相故。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 滅之心。從本覺起。而無二體。不相捨離。故云 和合。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
離。生與無生。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 心神之體亦應隨滅。墮於斷邊。若是異者。依 無明風熏動之時。靜心之體。不應隨緣。即墮
常邊。離此二邊。非一非異。又上所說覺與不 覺。二法互熏。成其染淨。既無自體。全是一覺。 何者。由無明故成不覺。以不覺義熏本覺故。
生諸染法。又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依 此二義。遍生一切。故言。識有二義。生 一 切 法。
[0715c06] 問。阿賴耶識。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以 何為體。
[0715c07] 答。顯揚論云。阿賴耶識者。謂先世 所作增長業煩惱為緣。無始時來戲論熏習 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為體。此識能執受
了別色根。根所依處。及戲論。熏習。於一切時。 一類生死不可了知。又能執持了別外器世 界。與不苦不樂受等相應。一向無覆無記。與
轉識等。作所依因。經云。無明所覆。愛結所 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此言顯有異熟阿賴 耶識。
[0715c15] 問。阿賴耶識。當體是自相。酬善惡因 故是果相。受熏持種故是因相。第八既是因 果相。於六因中屬何因。向五果中是何果。
[0715c18] 答。六因中有四。能持種子義邊。是持種因。若 因種子俱時而有。即俱有因。若望自類種子 前後相引。即是同類因。若望同時心所等。即
相應因。無餘二因者。異熟因是善惡性。此識 是無記。若遍行因是染。謂見疑無明等。此識 非染。於五果中具四。唯除離繫。望自種子。是
等流果。望作意等心所。是士用果。望第七識。 為增上果。望善惡因。即異熟果。
[0715c25] 問。諸心 識中。何識堅牢。不為諸緣之所飄動。
[0715c26] 答。 世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緣生之法。悉皆無 常。唯有根本心。不從前際生。不從中際住。不 於後際滅。實為萬有之根基。諸佛之住處。
是以喻之如鏡。可以精鑒妍醜。深洞玄微。仰 之為宗。猶乎巨浸納川。太虛含像。密嚴經云。 心有八種。或復有九。與無明俱。為世間因。世
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 流轉。為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 動。世間因緣。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
生。剎那壞滅。從於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緣 起。唯有如來。離諸因緣。內外世間。動不動法。 皆如瓶等。壞滅為性。又頌云。汝等諸佛子。云
何不見聞。藏識體清淨。眾身所依止。或具 三十二。佛相及輪王。或為種種形。世間皆悉 見。譬如淨空月。眾星所環遶。諸識阿賴耶。如
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衛遊寶宮。江海等 諸神。水中而自在。藏識處於世。當知亦復然。 如地生眾物。是心多所現。譬如日天子。赫奕
乘寶宮。旋遶須彌山。周流照天下。諸天世人 等。見之而禮敬。藏識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 地行眾行。顯發大乘法。普與眾生樂。常讚於
如來。在於菩薩身。是即名菩薩。佛與諸菩 薩。皆是賴耶名。佛及諸佛子。已受當受記。廣 大阿賴耶。而成於正覺。密嚴諸定者。與妙
定相應。能於阿賴耶。明了而觀見。佛及辟支 佛。聲聞諸異道。見理無怯人。所觀皆此識。種 種諸識境。皆從心所變。瓶衣等眾物。如是性
皆無。悉依阿賴耶。眾生迷惑見。以諸習氣故。 所取能取轉。此性非如幻。陽焰及毛輪。非 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長短等。離一即
皆無。智者觀幻事。此皆唯幻術。未曾有一物。 與幻而同起。幻焰及毛輪。和合而可見。離 一無和合。過未亦非有。幻事毛輪等。在在諸
物相。此皆心變異。無體亦無名。世中迷惑 人。其心不自在。妄說有能幻。幻成種種物。幻 師甎瓦等。所作眾物類。種種若去來。此見皆 非實。如鐵因 礠
石。所向而轉移。藏識亦如是。 隨於分別轉。一切諸世間。無處不周遍。如日 摩尼寶。無思及分別。此識遍諸處。見之謂流
轉。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轉法。定者勤觀察。生 死猶如夢。是時即轉依。說名為解脫。此即是 諸佛。最上之教理。審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鏡。
又如大明燈。亦如試金石。遠離於斷滅。正 道之標相。修行妙定者。至解脫之因。永離諸 雜染。轉依而顯現。
[0716b13] 問。本識與諸識和合。同 起同滅。至轉依位。諸煩惱識滅。唯本識在。如 何分別滅不滅之異。
[0716b15] 答。攝大乘論云。若本 識與非本識。共起共滅。猶如水乳和合。云何 本識不滅。非本識滅。譬如於水。鵝所飲乳。釋
云。譬如水乳雖和合。鵝飲之時。唯飲乳。不飲 水。故乳雖盡。而水不竭。本識與非本識亦爾。 雖復和合。而一滅一在。
[0716b20] 問。此根本識心。既 稱為一切法體。又云。常住不動。只如萬法。即 此心有。離此心有。若即此心。萬法遷變。此心
云何稱為常住。若離此心。復云何得為一切 法體。
[0716b24] 答。開合隨緣。非即非離。以緣會故合。 以緣散故開。開合但緣。卷舒無體。緣但開合。 緣亦本空。彼此無知。能所俱寂。密嚴經偈云。
譬如金石等。本來無水相。與火共和合。若水 而流動。藏識亦如是。體非流轉法。諸識共 相應。與法同流轉。如鐵因 礠 石。周迴而轉
移。二俱無有思。狀若有思覺。賴耶與七識。當 知亦復然。習繩之所繫。無人而若有。普遍眾 生身。周行諸陰趣。如鐵與磁石。展轉不相 知。
[0716c04] 問。第八藏識。當有幾種。
[0716c04] 答。釋摩訶衍 論云。阿賴耶識。總有十種。所以者何。於契經 中別別說故。一者。名為大攝主阿賴耶識。所
謂即是總相大識。義如前說。二者。名為根本 無明。別立以為阿賴耶識。故十種妄想。契經 中作如是說。剎闍只多提王識。直是妄法。不
能了達一法界體。一切染法。阿賴耶識。以為 根本。出生增長。無斷絕時。若無提王識。黑品 眷屬。永無所依。不能生長故。此阿賴耶識。當
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所言不覺義 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 其念。乃至廣說故。三者。名為清淨本覺阿賴
耶識。所謂自然本智。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本 覺契經中。作如是說。自體淨佛阿賴耶識。具 足無漏圓滿功德。常恒決定。無受熏相。無變
異相。智體不動。具足白品。是故名為獨一淨 識。故此阿賴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 如是說。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
空等。猶如淨鏡。乃至廣說故。四者。名染淨本 覺阿賴耶識。所謂不守自性陀羅尼智。別立 以為阿賴耶識。故本因緣起。契經中。作如是
說。爾時光嚴童子。即白佛言。尊者。以何因故。 難入未曾有會中。作如是說。隨他緣起陀羅 尼智。名為楞伽王識。云何名為楞伽王。以之
為喻。示彼緣起陀羅尼智。於是尊者告光嚴 言。童子。此楞伽王。常在大海摩羅山中。率 十萬六千鬼神之眾。以為眷屬。如是諸眷屬。
乘華宮殿。遊於諸剎。皆悉承賴彼楞伽王。方 得遊行。所謂諸鬼神眾。作如是言。我等神眾。 無有威德。無有氣力。於諸所作。無有其能。如
宜大王。我等眾中。與堪能力。彼楞伽王。即隨 其時。與殊勝力。不相捨離。而共轉。謂楞伽 王。雖非分身。而能遍滿諸神眾中。各各令得
全身之量。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共轉不離。不 守自性智。亦復如是。能受一切無量無邊煩 惱染法。鬼神眾熏。不相捨離。而俱轉故。以此
因緣故。我難入中。作如是說。隨轉覺智。名為 楞伽王識。故此阿賴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 論中。作如是說。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
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乃至廣說故。五 者。名為業相業識阿賴耶識。所謂根本業相。 及與業識。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本性智契經
中。作如是說。阿賴耶識。無能了作。無所了 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義 故。名為鍵摩。故此阿賴耶識。當何決擇攝。於
本論中。作如是說。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 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
則有苦。果不離因故。六者。名為轉相轉識阿 賴耶識。所謂能見境界之相。及與轉識。別 立以為阿賴耶。故大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
阿賴耶識。有見見轉。無見見起。故此阿賴耶 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二者 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故。七者。
名為現相識阿賴耶識。所謂境界之相。及與 現識。別立以為阿賴耶。故實際契經中作如 是說。別異別異。現前地轉。相異相。具足行
轉。是故名為阿賴耶識。復次此阿賴耶識。真 是異熟無記之法。白淨相故。或名成就。故此 阿賴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 則無境界故。第八者。名為性真如理阿賴耶 識。所謂正智所證清淨真如。別立以為阿賴
耶故。故諸法同體契經中作如是說。有識。是 識。非識識攝。所謂如如阿賴耶識。故此阿賴 耶識。當何決擇攝。所謂清淨般若質境真如
攝故。九者。名為清淨始覺阿賴耶識。所謂本 有清白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果圓 滿。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菩提樹王言。自
然始覺阿賴耶識。常當不離清淨本覺。清淨 本覺。常當不離始覺淨識。隨是彼有。隨彼 是有。或非同種。或非異種故。此阿賴耶識。
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本覺義者。 對始覺者。即同本覺故。十者。名為染淨始覺 阿賴耶識。所謂隨緣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
賴耶。故果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樹王。 如始覺淨識。及自本覺。說染淨始覺阿賴耶 識。不守自性。緣起本覺。亦復如是。故此阿賴
耶識。當何決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始覺 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始 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
究竟覺。乃至已說藏識剖字別相門。次說總 識攝生圓滿門。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 生一切法。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者。而總顯
示大識殊勝圓滿相故。此義云何。所謂具足 二種圓滿故。一者功德圓滿。二者過患圓滿。 功德圓滿者。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
過於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能生一切無 量無邊。過於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過患 圓滿者。不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過
於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能生一切無量 無邊。過於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
[0717c09] 問。若不立此第八識。有何等過。
[0717c09] 答。有大過 失。一切染淨法不成。俱無因故。識論云。若無 此識。持煩惱種。界地往還。無染心後。諸煩惱
起。皆應無因。餘法不能持彼種故。若諸煩 惱。無因而生。則無三乘學無學果。諸已斷者 皆應起故。又若無此識。持世出世清淨道種。
異類心後。起彼淨法。皆應無因。又出世道初 不應生。無法持彼法爾種故。初不生故。後 亦不生。是則應無三乘道果。若無此識。持煩
惱種。轉依斷果。亦不得成。謂道起時。現行煩 惱。及彼種子。俱非有故。染淨二心不俱起故。 道相應心不持彼種。自性相違。如涅槃故。餘
法持種。理不成故。既無所斷。能斷亦無。依誰 由誰而立斷果。若由道力。後惑不生。立斷果 者。則初道起。應成無學。後諸煩惱。皆已無因。
永不生故。許有此識。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 淨種故。證此識有。理趣無邊。恐厭繁文。略述 綱要。則有此識。教理顯然。諸有智人。應深信
受。又此真唯識旨。千聖同遵。此土西天。無有 破者。如百法鈔云。真唯識量者。此量即大唐 三藏。於中印土曲女城。戒日王與設十八日
無遮大會。廣召五天竺國解法義沙門婆羅 門等。并及小乘外道。而為對敵。立一比量。書 在金牌。經十八日。無有一人敢破斥者。故因
明疏云。且如大師周遊西域。學滿將還。時。戒 日王。王五印土。為設十八日無遮大會。令大 師立義。遍諸天竺。揀選賢良。皆集會所。遣外
道小乘。競生難詰。大師立量。無敢對揚者。大 師立唯識比量云。真故極成色是有法。定不 離眼識宗。因云。自許初三攝。 眼 所不攝故。同
喻如眼識。合云。諸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者。皆 不離眼識。同喻如眼識。異喻如眼根。
[0718a11] 問。何不 合自許之言。
[0718a12] 答。非是正因。但是因初寄言簡 過。亦非小乘不許。大乘。自許。因於有法上轉。 三支。皆是共故。初明宗因。後申問答。初文有
二。初辯宗。次解因。且初宗。前陳言真故極成 色。五箇字。色之一字。正是有法。餘之四字。但 是防過。且初真故二字防過者。簡其世間相 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