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Men Jing Xun 緇門警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緇門警訓卷第三撫州永安禪院僧堂記
無盡居士撰
[1053c20] 古之學道之士。灰心泯志於深山幽谷之間。 穴土以為廬紉草以為衣。掬溪而飲。煮藜而 食。虎豹之與隣。猿狙之與親。不得已而聲名
腥薌文彩發露。則枯槁同志之士不遠千里。 裹 糧躡屩來從之游。道人深拒而不受也。則 為之樵蘇。為之舂炊。為之洒掃。為之刈植。
為之給侍奔走。凡所以效勞苦致精一。積月 累歲不自疲厭。覬師見而愍之。賜以一言之 益。而超越死生之岸。烏有今日所謂堂殿宮
室之華。床榻臥具之安。氈幄之溫。簟席之涼。 窓牖之明。巾單之潔。飲食之盛。金錢之饒。所 須而具所求而獲也哉。嗚呼古之人吾不得
而見之矣。因永安禪院之新其僧堂也。得以 發吾之緒言。元祐六年冬十一月。吾行郡過 臨川。聞永安主僧老病物故。以兜率從悅之
徒。了常繼之。常陞座說法。有陳氏子一歷耳 根。生大欣慰。謂常曰。諦觀師誨。前此未聞。 當有淨侶雲集而僧堂狹陋。何以待之。願出
家貲百萬。為眾更造。明年堂成。高廣宏曠殆 甲江右。常遣人來求文曰。公迫常於山而及 此也。幸卒成之。吾使謂常擊鼓集眾。以吾之
意。而告之曰。汝比丘此堂既成。坐臥經行惟 汝之適。汝能於此帶刀而眠。離諸夢想。則百 丈即汝。汝即百丈。若不然者。昏沈睡眠毒蛇
伏心。暗冥無知晝入幽瓖。汝能於此跏趺宴 坐。深入禪定則空生即汝。汝即空生。若不然 者。獼猴在檻外覩樝栗。雜想變亂坐化異類。
汝能於此橫經而誦研味聖意。因漸入頓因 頓入圓。則三藏即汝。汝即三藏。若不然者。春 禽晝啼秋虫夜鳴。風氣所使曾無意謂。汝能
於此閱古人話。一見千悟。入紅塵裏轉大法 輪。則諸祖即汝。汝即諸祖。若不然者。狗齧枯 骨鴟啄腐鼠。鼓喙呀唇重增饑火。是故析為
垢淨。列為因果。判為情想感為苦樂。漂流 汩 溺極未來際。然則作此堂者。有損有益。居此 堂者。有利有害。汝等比丘宜知之。汝能斷毘
盧髻。截觀音臂。刳文殊目。折普賢脛。碎維摩 座。焚迦葉衣。如是受者。黃金為瓦。白銀為 壁。汝尚堪任。何況一堂。戒之勉之。吾說不
虛。了常諮參悅老十餘年。盡得其末後大事。 蓋古德所謂金剛王寶劍云。元祐七年十二 月十日南康赤烏觀雪夜擁爐書以為記。
禪月大師大隱龜鑑
在塵出塵如何處身。見善努力聞惡莫親。縱 居暗室如對大賓。
樂情養性逢危守貧。如愚 不愚修仁得仁。
謙讓為本孤高作隣。少出為 貴少語最珍。
學無廢日時習知新。榮辱慎動 是非勿詢。
常切責已切勿尤人。抱璞刖足興 文厄陳。
古聖尚爾吾徒奚伸。安聞世俗自任 天真。
奇哉快哉坦蕩怡神。
右街寧僧錄三教總論
[1054b13] 問曰。略僧史求事端其故何也。答曰。欲中興 佛道令正法久住也。曰方今天子重佛道。崇 玄門。行儒術。致太平已中興矣。一介比丘力
輪何轉。而言中興佛道耶。答曰。更欲助其中 興耳。苟釋氏子不知法。不修行。不勤學科。 不明本起。豈能副帝王之興乎。或曰。子有何
力令正法久住乎。答曰。佛言。知法知摩夷護 持攝受。可令法不斷也。又曰。諸師已廣著述。 何待子之為耶。答曰。古人著述用則闕如。會
不知三教循環終而復始。一人在上高而不 危。有一人故。奉三教之興。有三教故。助一人 之理。且夫儒也者。三王以降則宣用而合宜。
道也者。五帝之前則冥符於不宰。昔者馬史 躋道在九流之上。班書拔儒冠藝文之初。子 長欲反其扑。而還其淳尚帝道也。孟堅思本
其仁而祖其義。行王道焉。自夏商周至于今。 凡幾百千齡矣。若用黃老而治。則急病服其 緩藥矣。由此仁義薄禮刑生。越其禮而逾其
刑。則儒氏拱手矣。釋氏之門周其施用。以慈 悲變暴惡。以喜捨變慳貪。以平等變冤親。以 忍辱變瞋害。知人死而神明不滅。知趣到而
受業還生。賞之以天堂。罰之以地獄。如範脫 土。若模鑄金。邪範漏模寫物定成其寢陋。好 模嘉範傳形必告其端嚴。事匪口談人皆目
擊。是以帝王奉信群下歸心。草上之風翕然 而偃。而能旁憑老氏兼假儒家。成智猶待於 三愚。為邦合遵於眾聖。成天下之亹亹。復終
日之乾乾。之於御物也。如臂使手。如手運指。 或擒或縱。何往不臧邪。夫如是則三教是一 家之物。萬乘是一家之君。視家不宜偏愛。偏
愛則競生。競生則損教。已在其內自然不安。 及已不安則悔損其教。不欲損教則莫若無 偏。三教既和故法得久住也。且如秦始焚坑
儒術。事出李斯。後魏誅戮沙門。職由寇謙之 崔浩。周武廢佛道二教。矜衒已之聰明。蓋朝 無正人。唐武宗毀除寺像。道士趙歸真率劉
玄靖同力謗誣。李朱崖影助。此四君諸公之 報驗何太速乎。奉勸吾曹相警互防勿罹愆 失。帝王不容法從何立。況道流守寶不為天
下先。沙門何妨饒禮以和之。當合佛言一切 恭信。信于老君先聖也。信于孔子先師也。非 此二聖曷能顯揚釋教。相與齊行致君於犧
黃之上乎。苟咈斯言。譬無賴子弟無端鬪競。 累其父母破產遭刑。然則損三教之大猷。乃 一時之小失。日月食過何損於明。君不見。秦
焚百家之書。聖人預已藏諸屋壁。坑之令勦 絕。楊馬二戴相次而生。何曾無噍類耶。梁武 捨道後魏勃興。拓跋誅僧子孫重振。後周毀
二教隨牽復之。武宗陷釋門去未旋踵。宣宗 十倍興之。側掌豈能截河漢之流。張拳不可 暴虎兕之猛。況為僧莫若道安。安與習鑿齒
交游崇儒也。為僧莫若慧遠。遠送陸修靜。過 虎溪重道也。余慕二高僧好儒重道。釋子猶 或非之。我既重他。他豈輕我。請信安遠行事
其可法也。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之謂歟。
傳禪觀法
[1055a12] 禪法濫觴自於秦世。僧叡法師序關中出禪 經。其文則明心達理之趣也。然譬若始有其 方未能修合。弗聞療疾徒曰醫書。矧以大教
既敷群英分講。註之者矜其辭義。科之者逞 其區分。執麈搖松。但尚其乘機應變解紛挫 銳。唯觀其智刃辭鋒。都忘其詮不求出離。江
表遠公慨禪法未敷。於是苦求而得也。菩提 達磨祖師。觀此土之根緣。對一期之繁紊。而 宣言曰。不立文字。遣其執文滯逐也。直指人
心。明其頓了無生也。其機峻其理圓。故不免 漸修之徒篤加訕謗。傳禪法者自達磨為始 焉。直下相繼六代傳衣。橫枝而出。不可勝紀。 如曹溪寶林傳所明也
(道法師箋本於直指人心下削本今依舊本補入) 。
洪州寶峯禪院選佛堂記
丞相張商英撰
[1055a26] 崇寧天子賜馬祖塔號慈應。諡曰祖印。歲度僧 一人。以奉香火。住山老福深。即祖殿後建天 書閣。承閣為堂。以選佛名之。使其徒請記於
予。予三辭而請益堅。余謂之曰。古人謂選佛 而及第者涉乎名言爾。子以名堂。予又記之。 無乃不可乎。憐子之勤謾為之記。夫選者。選
擇之謂也。有去有取有優有劣。施之於科舉 用之於人才。此先王所以厲世磨鈍之具。非 所以選佛也使佛而可選也。取六根乎。取六
塵乎。取六識乎。取三六則一切凡夫皆可以 作佛。去三六則無量佛法誰修誰證。取四諦 六度七覺八正九定十無畏。乃至十八不共
法。三十七助道品乎。取之則有法也。去四諦 六度。乃至三十七助道。品乎。去之則無法也。 去取有無眇然。如絲之留於心中。歘然如埃
之入乎胸次。此在修多羅藏。或謂之二障。或 謂之四病。或謂之不了義。或謂之戲論。或謂 之遍計邪見。或謂之微細流注。取之非佛也。
去之非佛也。不去不取亦非佛也。佛果可以 選乎。曰先生之論相宗也。吾祖之論禪宗也。 凡與吾選者心空而已矣。弟子造堂而有問。
宗師踞坐而有答。或示之以玄要。或示之以 料揀。或示之以法鏡三昧。或示之以道眼因 緣。或示之以向上一路。或示之以末後一句。
或示之以當頭。或示之以平實。或揚眉瞬目。 或舉拂敲床。或畫圓相。或劃一畫。或拍掌。或 作舞契吾機者。知其心之空也。知其心之空。
則佛果可以選矣。余曰。世尊舉花迦葉微笑。 正法眼藏如斯而已矣。後世宗師之所指示。 何其紛紛之多乎。吾恐釋氏之教中衰於此
矣。深河東人也。甘粗糲耐辛苦。久從關西真 淨遊。孤硬卓立必能宏其教。蓋釋氏之教枯 槁以遺其形。寂寞以灰其慮。戒定密行鬼神
所莫窺。慈悲妙用幽顯所同。仰迫而後應。則 吾眾喪其伴侶。不得已而後言則六聚亡其 畛域。生死之變人之所畏也。吾未嘗有生安
得有死。則奚畏之。有利害之境人之所擇也。 吾未嘗有利安得有害。則奚擇之為。夫如是 則不空於外而內自空。不空於境而心自空。
不空於事而理自空。不空於相而性自空。不 空於空而空自空。空則等等則大。大則圓圓 則妙。妙則佛。嗟乎吾以此望子。子尚無忽哉。
三祖鑑智禪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 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 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 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 處失功。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 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 宗。
須臾返照勝却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纔 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 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 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 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 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 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沈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疎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 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 異法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 亂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虛華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却。眼若不睡諸 夢自餘。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 忘緣。
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 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 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 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 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 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 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 有。
若不如此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 語道斷非去來今。
戒定慧三學
[1056a18] 資持云。一切佛法不出三學。以眾生迷心為 惑動慮成業。由業感報生死無窮。欲脫苦果 要除苦因。故先以戒治其業。次以定慧澄其
惑。業分善惡故。止作兩行以相翻惑唯昏散 故。定慧二法而對破。病因藥差機藉教修。然 後業盡惑除。情亡性顯。教門雖廣豈越於斯。
釋法四依 (則見祖懷究竟指歸唯在了義)
[1056a25] 依法不依人者。人唯情有。法乃軌模。性空正 理 (性空通大小也) 體離非妄。即用此法為正法依。涅槃 極教盛明斯轍
(涅槃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緣覺) 若能反彼 俗心。憑準聖量。隱心行務知非性空乘持此 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理。一分觀厭
明違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法性真道。
[1056b02] 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說。止是張筌義。為達 理化物之道 (化猶變也) 證解已後絕慮杜言。法尚應
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人懷目擊之 談 (莊子云目擊而道存) 豈不以言詮意表得意息。言月喻 妙指無宜不曉 (上明義假語顯見義捨語也)
今謂得義義乃是 言。真行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 謂言隨義還是誦言 (上謂得義忘言仍須遣義無有也) 依智不依
識者。識謂現行隨塵分見。眼色耳聲耽迷不 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 (上明六識妄念人畜共依 故有淪墜已下令依佛智即唯識觀今損過漸明也)
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 愚氷執塵為識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 滯歸凡識倒遣聖心愚迷履歷常淪三倒。勇 勵特達念動即知。知倒難清名為依識。知流
須返名隨分智。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 境知非外來。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 生憎生愛。思擇不已。解異牛羊。
[1056b18]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並聖 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壅不通有疑 皆決。但為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
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 界上下法我說唯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 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
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也。 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
戒唯佛制不通餘人
[1056b27] 行宗云。大千界內佛為法王。律是佛勅。唯聖 制立。自餘下位但可依承。良以如來行果極 圓。窮盡眾生輕重業性。等覺已下猶非所堪。
況餘小聖。輒敢擬議。有如國家賞罰號令。必 從王出。臣下僣越庶人失信。亡敗無日。佛法 亦爾。若容他說群生不奉。法不久住故也。
撮略諸文以嘆戒法
[1056c05] 資持引標宗云。是汝大師以能軌物也。或云。 人足能有所至也。或云。大地生成住持也。道 品樓柱聖道所依也。禪定城郭定慧所憑也。
乃至如池如鏡。如纓絡如頭如器。又智論中 如重寶如命。如船如鳥翅等。尋之可知。又篇 聚中先明戒護。具列八喻。如王小子如月光。
如如意珠如王一子。如人一目如貧資糧。如 王好國如病良藥。又戒大序如海無涯如寶 無厭。僧祇戒本如猿猴鎖如馬轡勒。廣在經
律不復繁引。良以戒德高廣故。非一物可喻。 偏舉諸像各得一端。不能全似。
佛在世時偏弘戒法
[1056c17] 又云。雖談眾典。然於毘尼最所留意。故篇聚 云。世尊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