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s of the Three Treasures Throughout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歷代三寶紀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 (譯經大隨)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101c19] 大隋錄者。我皇帝受命四天護持三寶。承符 五運宅此九州。故誕育之初神光耀室。君臨 已後靈應競臻。所以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
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 瞽視瘖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 紀之瑞。豈唯七寶獨顯金輪。寧止四時偏和
玉燭。是以金光明經正論品云。因集業故得 生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 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
德分與是王。以天護故稱為天子。赤若之歲 黃屋馭時。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 運啟年。號以開皇。可謂法炬滅而更明。否時
還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門智周等。齎西域梵 經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勅旨付司訪人令 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譯。季夏詔曰。殷之五遷
恐民盡死。是則以吉凶之士。制長短之命。 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 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
在茲。因即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 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曰大興園。寺曰大興 善寺。三寶慈化自是大興。萬國仁風緣斯重
闡。伽藍欝跱兼綺錯於城隍。幡蓋騰飛更 莊嚴於國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宮。震旦神州 還同淨土。沙門濟濟。習六度以熏心。信士詵
詵。修十善以為行。四海以之靜浪。九服所以 息塵。故地德既其顯丕。天休自然暢朗。白 鹿已見麒麟將降不遙。蒼烏既翔。鳳凰來儀
非遠。於是鼓腹黃齒。爭買祇陀之園。擊壤青 衿。競聚育王之土。浮圖於焉間發。寶剎閦爾 星羅。見即僧尼將二十萬。支提寺宇向出四
千。凡諸譯經婆羅門道俗并見緝綴。此方緇 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維舊本論傳法戒 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結為皇隋大興錄
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軌光揚長存不朽。 冀將來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寶之神功。遍娑 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歷賢劫而無窮。
[0102a26] 大隋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 (一卷經)
[0102a27] 沙門毘尼多流支 二部 (二卷經)
[0102a28]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 (二十八卷經)
[0102b01] 沙門釋僧就 一部 (六十卷經)
[0102b02] 沙門闍那崛多 三十一部 (一百六十五卷經)
[0102b03] 沙門釋法上 三部 (四十三卷經及錄)
[0102b04] 沙門釋靈 � 八部 (三十卷論記)
[0102b05] 沙門釋信行 二部 (三十五卷三階記)
[0102b06] 沙門釋法經 一部 (七卷錄目)
[0102b07] 沙門釋寶貴 一部 (八卷經)
[0102b08] 沙門釋僧粲 一部 (一卷論)
[0102b09] 沙門釋僧琨 一部 (三十一卷雜記)
[0102b10] 沙門釋彥琮 六部 (九卷論傳錄)
[0102b11] 沙門釋慧影 四部 (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論)
[0102b12]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 (二卷)
[0102b13]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 (十卷傳)
[0102b14] 晉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 (二卷論)
[0102b15] 翻經學士劉馮 一部 (一卷內數術)
[0102b16] 勅有司撰 一部 (十卷眾經法式)
[0102b17] 大隋業報差別經一卷 (開皇二年三月譯是第二出。與罪業報應經大同小異)
[0102b18] 右一部一卷。元魏世婆羅門優婆塞瞿曇般 若流支長子達摩般若。隋言法智。門世已來 相傳翻譯。高齊之季為昭玄都。齊國既平佛
法同毀。智因僧職轉作俗官。冊授洋州。洋 川郡守大隋受禪。梵牒即來。顯佛日之重興。 彰國化之冥應。降勅召智還使譯經。即於大
興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執本自翻 無勞傳譯。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智鉉筆受。 文辭詮序義理。日嚴寺沙門趙郡釋彥琮製 序。
[0102c01] 象頭精舍經一卷 (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二出。與伽耶山頂經體同名異)
[0102c02]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開皇二年七月譯)
[0102c03] 右二部二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毘尼 多流支。隋言滅喜。既聞我皇興復三寶。故能 不遠五百由延。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便
召入令翻經。即於大興善寺譯出。給事李道 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譯。大興善寺 沙門長安釋法纂筆受為隋言。并整比文義。 沙門彥琮並皆製序。
[0102c10] 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 (開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方訖。沙門智鉉道邃 慧獻奉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筆受文義出大集)
[0102c12]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 (開皇五年十月出。費長房筆受)
[0102c13]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開皇三年正月出沙門智鉉筆受。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 光明德女經大淨法門經體大譯同名異)
[0102c15] 德護長者經二卷 (開皇三年六月出。沙門慧琨筆受。一名尸利崛多長者經與申 日兜本經月光童子經體大同譯名異) 蓮華面經二卷
(開皇四年三月出)
[0102c17]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開皇五年正月出。是大雲經第一百品)
[0102c18] 牢固女經一卷 (開皇二年十二月出)
[0102c19] 百佛名經一卷 (開皇二年十月出上四經六卷。並沙門尋獻筆受)
[0102c20]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 高齊昭玄統那連提耶舍。隋言尊稱譯。舍少 出家。五天遊四。大小諸國經六十餘。但是釋
迦勝跡處所無不必踐。既窮南海還反北天。 復之茹茹。逢彼。國破。因入鄴都。正值文宣。時 始四十。舍之骨梗頗異奇倫。緣是文宣偏所
待遇籍甚。既著理此統焉。時亦出經。備齊 世錄。齊被周滅仍憩漳濱。開皇元年新經至 止。勅便追召。二年七月傳送到京。見勞慇懃。
即勒安處大興善寺。給以上供為法重人。其 年季冬就手翻譯。沙門僧璨明芬給事李道 寶學士曇皮等。僧俗四人。更遞度語。京城大
德昭玄統沙門曇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沙門 靈藏等。二十餘德。監掌始末。至五年十月 勘校訖了。舍九十餘矣。至九年而卒。有別傳。 所譯之經並沙門彥琮製序。
[0103a09] 新合大集經六十卷
[0103a10] 右一部六十卷。招提寺沙門釋僧就。開皇六 年新合。就少出家專寶坊學。依如梵本此大 集經凡十萬偈。若具足翻可三百卷。見今譯
經崛多三藏口每說云。于闐東南二千餘里。 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諸國名僧 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即遣不留。摩
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 嚴三部大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 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又道場內種種莊嚴。眾
寶備具。兼懸諸雜花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 入禮拜。彼土又稱。此國東南二十餘里。有山 甚嶮。其內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
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 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 偈。國法相傳防護守視。兼云有三滅定羅漢。
在彼山窟寂禪冥衛。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 為羅漢淨髮。信哉神力固當實焉。鬚髮剃還 生入滅定不動。難思議福地獲此寶任持。所
冀今來明王睿主。種賢紹聖。弘法化君。寫以 傳流。所統之內聞善尚傳。故因敘載。然去 聖將遠凡識漸惛。不能總持隨分撮寫。致來
梵本部夾弗全。略至略翻廣來廣譯。緣是前 哲支曇所翻及羅什出。或二十七。或復三十。 或三十一卷軸匪定。就既宣揚每恒嗟歎。及
覩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至今 開皇復屬耶舍譯日藏經一十五卷。既並大 集廣本舊品。內誠欣躍。即依合之成六十軸。
就雖附入未善精。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 者。識度淵明。奉為皇后檢校抄寫。眾經兩藏 遂更正就。所合名題甚為整頓。又今見翻。
其間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訖應滿百卷。於 本梵文三分將一。且夫土石末為細塵。無自 持之力。及其結為坤阜。有生載之功。況條離
林希盛榮。流捨源求廣潤。而可得乎。我 皇帝之挺生。應天時順地理。九州離隔出三 百年。十萬偈分將踰千祀。散經還聚。聚光
大集之文。別壤遂通。通顯大興之國。非夫 位握金輪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弘化闡法。其 孰並斯焉。
[0103b20]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開皇七年七月起手。十二年二月訖功。沙門僧曇學士費長房 劉憑等筆受。沙門彥琮製序)
[0103b22]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開皇十三年四月起手。十六年六月訖沙門道邃等 筆受)
[0103b24]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 (開皇十五年七月起手。十六年十二月訖沙門僧琨等 筆受)
[0103b26] 諸佛護念經十卷 (開皇十四年十月起手。十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
[0103b27]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 (開皇十三年八月翻。十四年九月訖。沙門僧曇等筆 受)
[0103c01] 賢護菩薩經六卷 (開皇十四年十二月起首。至十五年二月訖。沙門朗芬等筆受)
[0103c02] 賢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 (開皇十五年四月翻沙門道密等筆受)
[0103c03]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開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翻。五月二十五日訖。學士費長 房筆受)
[0103c05] 四童子經三卷 (開皇十三年五月翻。七月訖。沙門僧琨筆受)
[0103c06] 諸法本無經三卷 (開皇十五年六月翻。七月訖。學士劉憑等筆受)
[0103c07]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開皇七年正月翻。三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08] 月上女經三卷 (開皇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訖。學士劉憑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09] 善思童子經二卷 (開皇十一年七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0] 移識經二卷 (開皇十一年十月翻。十二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0103c11] 譬喻王經二卷 (開皇十五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0103c12] 發覺淨心經二卷 (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十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0103c13]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 (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 門彥琮制序)
[0103c15]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 (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 制序)
[0103c17]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 (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8] 八佛名號經一卷 (開皇六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9]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 (開皇六年六月翻。其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20] 善恭敬師經一卷 (開皇六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21]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一卷 (開皇七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 門彥琮制序)
[0103c23] 不空 羂 索觀世音心呪一卷 (開皇七年四月翻。五月訖。沙門僧曇等 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4a01] 十二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一卷 (開皇七年五月翻。其月訖。沙 門僧琨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4a03]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開皇七年六月翻。八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沙門彥琮 制序)
[0104a05]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 (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四月訖。沙門明芬等筆受)
[0104a06] 入法界經一卷 (開皇十五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道密等筆受)
[0104a07]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 (開皇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0104a08] 出生菩薩經一卷 (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其月訖。學士劉憑筆受)
[0104a09] 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合一卷 (涼世曇無讖翻四卷。梁世真 諦翻六卷。並無周世囑多翻五卷並無。此兩品今有故後出也)
[0104a11] 右三十一部合一百六十五卷。北天竺揵達 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隋言至德譯。又云佛 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學耶舍崛多。隨
厥師主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闍那耶舍。齎經 入國。師徒同學悉習方言。二十餘年。崛多最 善。同世在京及往蜀地。隨處並皆宣譯新
經。或接先闕。文義咸允。時遭魔難世迫王威。 建德三年逢毀二教。夏之七眾俱俗一衣。崛 多師徒亦被誘逼。既無結契捐命遊方。弗憚
苦辛弘化為務。值法陵滅遂爽本心。辭是梵 人不從華服。秉固志節乞求反邦。國家依聽 以禮放遣。我脂那者實是閻浮之陸海也。為
諸遐裔殊服異形咸所奔湊。其非樂土。寧感 致斯。慕化而來來者容納。思鄉欲去去者弗 違。還向北天路逕突厥。遇值中面他鉢可
汗。慇重請留因往復。曰周有成壞勞師去還。 此無廢興幸安意住。資給供養當使稱心。遂 爾併停十有餘載。師及同學悉彼先殂。唯 多獨在時屬相州沙門寶暹
(道邃智周僧威法寶僧曇智照僧律等十有一 人以) 齊武平六年相繼西遊。往還七載。凡得梵 經二百六十部。迴到突厥聞周滅齊併毀佛
法。退則不可進無所歸。遷延彼間遂逢志 德。如渴值飲若暗遇明。仍共尋閱所得新經。 請翻名題勘舊錄目。頗覺巧便有殊前人。暹
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得不虛行。同誓 焚香共契宣譯。大隋受禪佛法即興。暹等 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止。
[0104b11] 勅旨付司訪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國。處 之興善將事弘宣。五年勅旨即令崛多。共婆 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
和仁又婆羅門毘舍達等道俗六人。令於內 史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於時廣濟寺 唯獨耶舍一人譯經。至七年別勅崛多使兼
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書訖了合得二 百餘卷。進畢。爾時耶舍先已歿亡。仍勅崛 多專主翻譯。移法席就大興善寺。更召婆羅
門沙門達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翻。又僧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 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始
末詮定旨歸。其十四部本行集經七十六卷。 並是餘處。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門彥琮制 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經等八十九卷。十二
年來在大興善寺禪堂內出。沙門笈多高天 奴兄弟等助。沙門明穆沙門彥琮。重對梵本。 再更覆勘。整理文義。其外尚有九十餘部。見
在續翻訖隨附錄。仰惟如來金口一唱異類 各蒙悟解。譬若日月耀天。迦葉阿難親承梵 音結集布乎皮牒。猶如炬燭朗夜。後漢迄今
國俗殊別。宣譯著在文言。狀似熒燈照室。 所冀石火之繼太陽以影傳光。津液法流霑 潤含識。庶無斷絕。考論真偽本末。豈得同 年而比校哉。
[0104c07] 增壹數四十卷 (略諸經論所有數法。從一至十從十至百乃至千萬有似敷林)
[0104c08] 佛性論二卷 眾經錄一卷
[0104c09]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國寺沙門釋 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 範 人威 能肅物。故魏齊世歷為統都。所部僧尼咸二
百萬。而上網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 釋典。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揚黑白咸 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樑。景行既彰逸響遐
被。致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懷正信崇 重大乘。欲以釋風被之海曲。然莫測法教始 末緣由。自西徂東年世帝代。故從彼國件錄
事條。遣僧義淵乘帆向鄴啟發未聞。事條略 云。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幾年。又在天竺 經歷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
齊陳國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歷幾年帝。請乞 具註。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般若等諸論。本 誰述作。著論緣起靈瑞所由。有傳記不。謹錄
諮審請垂釋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 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 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
即西入至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 滅度已來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 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
來。魏晉相傳至今。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吳 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菩薩 受得。其本至晉安帝隆安年。曇摩讖於姑臧
為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是龍樹菩 薩造。晉隆安年鳩摩什波至長安為姚興譯。 十地論金剛般若論。並是僧佉弟婆藪槃豆
造。至後魏宣武帝時。三藏法師菩提留支始 翻。上答指訂由緣甚廣。今略舉要以示異同。 而上所服素納袈裟一鉢三衣外更無積聚。
諸受請供感世利財。起一山寺名為合水。山 之極頂造兜率堂。常願往生覲覩彌勒。四事 供養百五十僧。齊破法湮山寺弗毀。上私隱
俗習業如常。常願殘年見三寶復。更一頂禮 慈氏如來。業行既專精誠感徹。心如注水。遂 屬開皇至尊龍飛佛日還照。上果情願病服
袈裟。弟子杠輿昇山寺頂。合掌三禮彌勒世 尊。右遶三周訖還山下。奄然而卒。九十餘 矣。
[0105a19] 安民論一十二卷 陶神論一十卷
[0105a20] 因果論二卷 聖跡記二卷
[0105a21] 塔寺記一卷 經法東流記一卷
[0105a22] 十德記一卷 僧尼制一卷
[0105a23]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 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善守 律儀。慧解鉤深見聞弘博。兼內外學為道俗
師。性愛傳燈情好著述。可謂篤識高行沙 門。觀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在宣通無上法 寶。而法大寶重光顯實難。末代住持由乎釋
種。像運建立寄在帝王。所以驥尾之蠅能馳 千里。修松之葛遂竦萬尋。附託勝緣方申 奇志。且夫京者大也。師者眾也。大眾所聚故
曰京師。況今九壤會同六合齊統。主上方欲 垂拱巖廊。無為而治。既為天下之用。還須 天下之才。故召釋弘僧徵儒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