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4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七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磬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四
高宗 (徽宗第九子。母賢妃韋氏。追 諡 顯仁皇后。五月二十一日天申節。永思陵)
[0423b08] 建炎元年。上駐蹕維揚○初隆祐太后孟氏。 將去國南嚮求護身法於道場大德。有教以 奉摩利支天母者。及定都吳門念天母冥護
之德。乃以天母像奉安於西湖中天竺。刻 石以紀事。案不空三藏譯摩利支天經念誦 法云。南無釋迦牟尼佛 (十聲) 南無摩利支天菩 薩 (十聲)
我弟子 (某甲) 歸命三寶摩利支天菩薩。願 護我身無人能見我。無人能知我。無人 能捉縛加害我。無人能欺誑責罰我。無人
能債我財物。不為怨家能得其便。即說最 上心真言曰。唵摩利支娑縛賀 (或百聲或千聲) 王難 中護我。賊難中護我。失道曠野中護我。水
火刀兵中護我。鬼神毒藥難中護我。惡獸毒 蟲難中護我。一切怨家惡人難中護我。佛 實語護我。法實語護我。僧實語護我。天實
語護我。仙實語護我。一切處一切時願常護 我。弟子 (某甲) 娑縛賀。誦時想菩薩作天女 形。瓔珞莊嚴坐蓮華上。左手執天扇。右手
垂掌向外。作與願勢。若欲見天真身求 勝願者。誦滿十萬遍佛言。此天常行日月 前。日月所不能見。我因知此天名得免 一切厄難。
[0423c01] 二年三月。唐州泌陽尉李珏遇北虜入寇。挾 一僕單騎走。夜匿道旁空舍。聞車過聲遣 僕問。唐州賊何在。見車中人長丈餘面藍
色。驚而返。珏即乘馬追及之。前致敬曰。珏 避寇至此。敢問車中何所載。其人曰。此京 西遭劫死人名字。天曹定籍。汝是李珏亦其
數也。珏大怖告曰。何法可免。願賜指教。人 曰。能旦旦念摩利支天菩薩七百遍。向虛 空回向天曹聖賢。則死籍可銷。可免兵戈
之厄。珏方拜謝。駕車者疾馳而去。自是不 輟誦持。轉以教人。皆得免難 (賈德仁板行) 。
[0423c12] 述曰。摩利支天經。藏中凡三譯。唯 本朝 天息災本呪法最多。 仁宗親製聖教序 以冠其首。雖未聞行其法者。而菩薩之
緣已開。先於此時矣。當 高宗之南渡 也。隆祐受教大德獲奉像之應。李珏請 命神人致稱名之功。至矣哉。威德悲願。 殆與圓通大士俱不思議。釋迦自云。我因
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難。信菩薩遠本。 又在釋迦之先也。今茲中原多故兵革未 銷。士夫民庶有能若終身若全家行此解 厄至簡之法。吾見天母之能大濟於人 也。
[0423c24] 十一月。勅賣四字師號價二百千。
[0423c25] 三年正月。金虜入淮。上幸建康。八月上發 建康。十一月虜酋兀朮宗弼陷杭州。錢塘令 朱畢率弓兵與之戰。力不敵走天竺山。虜
奄至。遂遇害。初是圓應法師德賢 (慈雲下四世) 為 兒時。相者曰。他日有官厄。唯出家可免。遂 落 髮 往靈山。參學於慧淨。後竟繼其席。
臨終謂門人曰。吾生前以道力免難。死後 猶有殘業。門人造像入祖堂。乃以鐵護其 頸。及虜至其酋真珠王者至靈山祖殿。眾
像皆立。獨師像不起。酋怒令斬之。以頸有 鐵不可傷。乃積薪盈門縱火焚之。薪盡 而屋如故。或見神僧千數執瓶注水出沒
空表。虜眾大驚而退。初如靖法師主上竺。兀 朮入境。師預感夢。知此山厄運不可免。戒 眾令避之。及虜至。或謂可以禮迓。即聲
鍾集眾。虜疑其抗已。從兵大掠火其寺 ○十二月己卯 (六日) 上幸明州。壬午 (九日) 次定 海御樓船癸巳 (二十日) 虜陷越州。癸卯
(三十日) 浙 東制置使張俊。與虜戰於明之西門。俊見 民間多織席。遣兵 斂 取之。以重席覆於 路。虜騎踐席上。皆足滑而仆。因急擊之。斬 首甚眾
(此耆老相傳。與國史所載不同) 。
[0424a18] 四年正月。甲辰 (旦日) 上次崎頭入白峯菴。僧 歲朝禮懺。上前立其旁。聞保國安民之辭 喜甚。為徘徊茗飲而行
(今御座。特旨免稅石刻在菴中) 丙午 (三日) 次台州章安鎮。入金鼇山寺。有老僧禱 佛前。皆憂時保國之語。上問何典。答曰。護國
金光明懺。上因宿於寺。後駐蹕臨安。歲賜 輦下諸寺金帛修舉此法。初上在京邸。有 異人授一詩云。牝蠣灘頭一艇橫。夕陽多
處待潮生。共君不負登臨約。同向金鼇背 上行。及幸海登金鼇坐榻上。見壁間題 此詩。始悟異人示先讖也○庚戌 (七日) 虜陷明
州。其酋奄至南湖寺。眾先已奔散。獨介然 不肯去。酋訶之曰。不畏死耶。然曰。貧道一 生以願力建此十六觀堂。今老矣。不忍捨
去以求生也。酋義之曰。師幸為我歸北朝。 建觀堂一如此規制。遂虜以行。虜兵至湖 心。逼律主元肇行。師忻然無難色。至京口
謂左右曰。吾將西歸。即聞笙歌之音。一時 軍民咸見師念佛西望而化 (師即參政陸佃之孫) ○初宏 智禪師正覺。主天童開拓眾宇。聚眾至千
二百人。虜之入境也眾將散。師止之曰。虜 不至此無用避。及虜登塔嶺。見神兵滿 山谷。大懼而退○育王山月堂禪師道昌。聞
虜且至。就山後掘一窖。捧釋迦舍利塔坐 其中。以陶器覆於上。虜酋至不得塔。大怒 將火其屋。忽壁間觀音畫像放光出水滿
地。輪藏自轉。酋大怖畏拜禱而去。越七日 開窖取塔。水至頸不沒○丙寅 (二十三日) 上次溫 州館頭 (留十日) ○二月乙亥 (三日)
上次江心寺。有 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教院。丞相呂頤 浩。舉圓辨法師道琛主之○丙子 (四日) 虜兵 退。初杭人以時方兵旱。迎上竺大工於郡
中法慧寺。侍香火者道元慮至求索。舉藏 於井。取他像置行殿。虜還自四明再犯 杭州。果詰問大士所在。徑取之去。并軀道
元行。元默哀禱。夜至許村若有人導之者。 遂得逸歸告於郡。時虜焚其城不知井 所在。忽聞金石聲。就求之。獲井出像○ 三月己未 (十七日) 上發江心
(主上留寺中半月。趙汝四詩云。思陵半月 都。世人以為實錄) 詔法道法師隨駕陪議軍國事。上 欲加以冠冕。師力辭。詔加圓通法濟大師
○四月上駐蹕於會稽天旱。詔道法師禱 於圓通 (寺在城內) 即日雨至。上大說○七月道 君二帝自韓州遷於五國城 (續稽古錄) 。
[0424c04] 紹興二年正月。上駐蹕於錢唐。升為臨安 府。上每於禁中書金剛圓覺普門品心經七 佛偈。暇日嘗自披讀以發聖解。又御書阿
育王山舍利塔曰佛頂光明之塔○二月詔 再建天竺觀音大士殿○四月詔孔子四十 九代孫玠襲封衍聖公 (孔端友之子) ○召法道法
師入見。上從容謂之曰。上皇為妖人所惑 毀師形服。朕為師去此黥涅。道對曰。上皇 御墨不忍毀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彊。乃 勅住廬山太平禪寺。
[0424c14] 三年二月。廬山道法師申剳都省稱。崇觀之 後 (崇寧大觀) 道士叨冐資品。林靈素王沖道輩。視
兩府者甚眾。遂令道士冐居僧上。靖康建炎 道士視官已行追毀。而國忌行香寺院會聚。 猶敢傲然居上。其蔑視國法有若此者。今
欲復還祖宗舊制。僧史略具載。每當朝集 僧先道後。並立殿廷僧東道西。凡遇郊天 道左僧右。尋送禮部取到太常寺狀稱因 革禮。乾德元年宣德門肆赦故事。道左僧
右。又檢照嘉祐編勅并紹興新書。並以僧 道立文為次。其政和條內道僧觀僧及道士。 位在僧上。並已刪去不行。尋蒙朝旨依條
改正。以僧居上。十一月太常寺遍符諸路。 應行香立班。諸處聚會。並依祖宗成法。以 僧居左 (此依準開寶五年詔旨也) ○八月自治平末始鬻
度牒。舊以黃紙印。造偽為者多。戶部朱異 始奏。令僧道用勅綾牒。
[0425a02] 述曰。唐明皇天寶中。度牒已用綾素 本 朝太宗初年普度十七萬 真宗天禧普 度二十三萬。應此時但用紙牒使之易
辨。今既斥賣。欲重其價故用勅綾。比 同品官之告身。亦見朝廷之重僧也。
[0425a07] 吳郡延祥院僧茅子元者。初學於梵法主。 依放台宗出圓融四土圖晨朝禮懺文偈歌 四句佛念五聲。勸諸男女同修淨業。自稱
白蓮導師。坐受眾拜。謹茐乳不殺不飲酒。 號白蓮菜。受其邪教者。謂之傳道。與之通 婬者。謂之佛法。相見傲僧慢人無所不
至。愚夫愚婦轉相誑誘。聚落田里皆樂其 妄。有論於有司者。正以事魔之罪。流於 江州。然其餘黨效習至今為盛 (釋門正統) 。
[0425a16] 議曰。嗟夫天下之事未嘗無弊也。君天 下如禹湯而有桀紂。相天下如周召 而有斯莾。道本老莊而有歸真靈素。釋
本能仁而有清覺子元。信三教皆有其 弊也。所謂四土圖者。則竊取台宗格言 附以雜偈。率皆鄙薄言辭。晨朝懺者。則 撮略慈雲七懺。別為一本。不識依何行
法。偈吟四句。則有類於樵歌。佛念五聲。 則何關於十念。號白蓮妄託於祖。稱 導師 僭 同於佛。假名淨業而專為姦穢 之行。猥褻不良。何能具道。嗟夫。
[0425a27] 四年。偽齊劉豫同金虜入寇。上下詔親征。九 月上親詣天竺大士殿。焚香恭禱蚤平北 虜。既而淮東宣撫使韓世忠。敗金人齊人
於承州。世忠獻俘行在。因陳戰沒之人乞 加贈恤。上蹙然曰。死於鋒鏑誠為可閔。即 勅直學士院胡松年具詞。建水陸大齋以 為濟度。是夕也有見鬼神來會甚眾。有夢
戰死者咸忻然相慶。以為自此得生善趣 者。上聞之大說。五年。彌月大旱。詔道法師 入內祈雨。結壇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鮮 鯽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諸江。使未回而
雨已洽。上大說。特賜金鉢○九月上幸天 竺大士殿炷香。住山應如奏對如流。上 說。賜萬歲香山以供大士及度牒銀幣之 類。
[0425b13] 七年。左司諫陳公輔上疏。乞照祖宗成法不 許執政指射有額寺院。應臣僚前曾陳乞 有額寺院充墳寺功德者。並令改正許與
無額小院。詔可。初是知院李綱。占常州普利 及邵武興聖。臺臣論奏。以兩處俱為有額 有所違礙。詔令別占無額小院。士論為
快。又樞密沈與求奏稱。墳寺妙嚴院。雖本 家建造。既元有勅額。不當撥賜。上以為自 造之屋。不必改正。時諫臣謂。與求能體
祖宗法意革今日之弊。宜從所請。有旨許 之。
[0425b24] 九年。勅天下州郡立報恩光孝禪寺。為徽 宗專建追嚴之所。
[0425b26] 十一年五月。宰相秦檜。以徑山宗杲為張 九成黨。毀衣牒竄衡州 (塔銘) ○上謂輔臣 曰。自佛法入中國。士大夫靡然從之。上者
信於清淨之說。下者信於禍福之報。殊不 知六經廣大靡不周盡。如易無思無為寂 然不動感而遂通禮之正心誠意者。非佛氏 清淨之化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
之家必有餘殃。與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 善降之百殃。非佛氏禍福之報乎。
[0425c06] 十二年。左修職郎詹叔義。上財賦表。乞住 賣度牒朝廷從之。時臨安府。乞度牒修天 竺大士殿。勅給錢五萬緡。謂侍臣曰。朕觀
古者人主。欲除釋老二教。或毀其像或廢 其徒皆不及久。往往愈熾。今不放度牒則 自可漸銷而制勝。
[0425c12] 十三年。右司諫詹大方奏曰。頃者鼓倡俘言。 張九成實為之首。徑山宗杲從而和之。今宗 杲已竄。為之首者豈可不問。詔張九成南
安軍居住○臨安府道正劉若謙。申省乞道 士序位在僧上。妄稱別得指揮。僧正善達 陳狀乞檢準紹興三年都省。批送法道法 師。乞復祖宗舊法。繼蒙朝旨。批下依條改
正。應行香立班。諸處聚會以僧在上。告示 劉若謙。取知委狀。後有妄詞以違制論○ 勅西湖北山建天申萬壽圓覺寺○勅再修
西湖壽星院。主事者乞撥度牒。上曰。言者皆 欲賣牒以資國用。朕謂不然。一牒所得不 過二亘緡。而一夫不耕矣。若住撥十年。則 其徒自少矣。
[0425c26] 十五年。勅天下僧道始令納丁錢。自十千 至一千三百。凡九等。謂之清閑錢。年六十 已上及殘疾者聽免納。道法師致書於省部
曰。大法東播千有餘歲。其間污隆隨時暫厄 終奮。特未有如今日抑沮卑下之甚也。 自紹興中年僧道征免丁錢。大者十千。下
至一千三百。國四其民。士農工商也。僧道 舊籍仕版。而得與儒分鼎立之勢。非有經 國理民之異。以其祖大聖人而垂化為善故
耳。至若天災流行雨暘不時。命其徒以禱 之。則天地應鬼神順。抑古今耳目所常聞 見者也。夫苟為國家禦菑而來福祥。亦宜 稍異庸庶之等夷可也。若之何遽以民賦。
賦且數倍。今天下民丁之賦多止緡錢三百。 或土瘠民勞而得類免者。為僧反不獲齒 於齊民。以其不耕不蠶而衣食於世也。夫 耕而食蠶而衣。未必僧道之外人人耕且蠶
也云云。
[0426a15] 述曰。目僧道同丁夫。而出征賦以免 之。豈獨僧道之恥。亦國家不知尊尚二 教之恥也。今州家征免丁。則必舉常年
多額以責之。而不顧僧之存亡去住。既 又欲以虧額均賦諸寺者。其為患皆此 類。甞考郡志云。僧道免丁歲無定額。官 吏曾不省。此王荊公創新法。當年後世。
誰不知為民患。然今之為政者。語安石 則目之小人。追民賦則仍用其立法。蓋 利源一開。雖有聖人之治所不能革。 以人心好利者同然耳。然則為利創法
者。未甞不為後世患。悲夫。
[0426a27] 十七年七月。寶覺圓通法濟大師法道。趺坐 說法合掌而化。建塔於北山九里松。
[0426a29] 二十一年。初太后韋氏北還之日。以道家四 聖有神助。至是改孤山為延祥觀以奉 之。遷法師全身於馬腦坡。見陶器中舍
利無算○十一月謫衡州宗杲量移梅州。
[0426b04] 述曰。自古公卿與釋氏遊者。重其道敬 其人耳本朝公卿交釋氏者尤為多。 未聞以語言之過交相為累者。洪覺範
之竄朱崖。坐交張無盡。杲大慧之流衡 陽。坐交張子韶。而皆以語言為其罪。夫 儒釋之交遊。不過於倡和以詩談論以 道。否則為廬山結社之舉耳。豈當陷賢
者於姦佞而鉤黨於林間之人哉。其為 法門不幸。有若二師者。言事之過論九 重之不察也。
[0426b14] 二十三年十月。給事中知瀘州憑楫 (字濟川號不動居士) 委漕使攝郡事。別僚佐具衣冠。望闕再 拜。著僧衣升座。橫柱杖膝上。說偈言而
化。始楫問道於杲佛日。頓悟心旨。南渡之 後。所在經藏殘闕楫以奉資 (奉音鳳俸俗) 造大藏 經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數 (世以華嚴涅槃
寶積珠林為四大部) 所至與高僧逸民續蓮社時賢咸 從其化。
[0426b22] 二十四年。詔以上天竺為御前道場。特免 科敷等事○寓衢州衍聖公孔玠卒。詔其子 搢襲封衍聖公。是為五十代。
[0426b25] 二十五年。初是治平初飛山戒珠禪師。依高 僧三傳。 采 修行淨業臨終往生者。作淨土 傳三卷。元豐間尚書王古增補新聞。通為四
卷。是年錢唐陸師壽續集往生淨土者為八 卷。易名寶珠集。
[0426c01] 二十六年。張九成知溫州。九成謫南安軍 十四年。寓橫浦僧舍。日談經著書以自適。 嘗曰。六經皆妙法也○九月禮部侍郎吳秉
信卒。紹興初時相諱言兵事。斥秉信為黨 人。乃歸四明城南。築菴禪坐。製一棺。夜臥 其中。至五更令童子扣棺而歌曰。吳信叟
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 胎。歸去來。聞唱即起禪誦。久之檜相亡。召 為禮部侍郎。時國用匱乏。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