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0554c20] (一) 陳 (都建康) 雷氏曰 (陳高覇先文廢宣後合為五主三十三年) 。
[0554c21] (丁丑) 高祖武皇帝 (姓陳。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成下里人。受梁敬帝遜禪 即位。年五十七。崩于璇璣殿。在位三年)
。
[0554c23] 改元永定○周閔帝 (字文覺。從兄護殺之而立毓) 。
[0554c24] 敘曰。有梁祚微禍難自作。東魏賊侯景因 隙來奔。高祖建義內之。封為河南王。乘 寵作亂遂陷臺城。先是梁湘東王出鎮荊 陝
。使王僧辨陳霸先等平金陵。未幾湘東 王為西魏所滅。侯景既誅。僧辨仍為霸 先所殺。太平元年梁敬帝遜位。霸先即帝 位于金陵。以姓為國。蓋吳興長城下里人
也。世本甚微。自云。漢太丘長陳寔之裔。身 長九尺二寸。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 敬有大志略。眾所推重。既臨大寶復梁舊
政崇重釋氏。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 蕩幾盡。陳高祖悉皆修復。翻經講道不替 前朝。自創國至禎明三年。凡五主三十三 年國入于隋。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九載
與隋同政。時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 那陀羅。陳言真諦。十四年間隨處譯經論 疏傳等四十八部。凡二百三十二卷云。
[0555a12] 真觀法師釋門龍象也。時徐僕射領軍禦 世。欲僧兵之。師馳書勉止。其言傷怛足以 發回向之心。又著無性因緣論。
[0555a15] 周明帝 (毓小字統萬。宇文之長子每在位四年。改元武定) 。
[0555a16] (庚辰) 文帝篟改天嘉 (字子華。高祖兄昭烈王興之長子。高祖與兄同經營帝業 故遺詔立之。天康乙酉崩于有覺殿。在位七年) 。
[0555a18] 周 (明帝中從兄護毒死而立弟邕) 。
[0555a19] (二) 沙門稠禪師乃魏跋陀三藏之資也。受具 往嵩山少林。又抵覃懷王屋之柏岩寺。解 二虎鬪。由是舉世知名。齊乾明元年示寂
于龍山雲門寺。
[0555a23] 齊孝昭帝演改皇建 (字延安。神武第六子。聰敏仁孝勤于政治。一年因捕 兔。驚馬墜地而崩。壽五十七。葬靜陵) 。
[0555a25] 周武帝邕改保定 (小字彌羅。宇文之第四子。登位唯布衣帔。無金寶飾。禁斷華
綺。土階聽政。不施櫨栱。後宮嬪御不過十人。在位十八年。壽三十六。崩于輦輿。葬孝陵) 。
[0555a27] (三) 法師洪偃。雅為文帝所重。及齊使崔武子 有專對才。朝廷憚之。帝以偃才學兩優命 館伴武子。武子加嘆而歸。由是朝儀欲奪 其志
斂 以冠巾。偃聞命即絕食以死自誓。 帝以其確誠從之。時稱偃四絕。謂姿容德 行文章草隷。臨終謂其徒曰。世人為貪心 之所暗。貪己則惜落一毫。貪他則永無厭
足。至於身死之後。高其墳重其槨。必謂九 泉之下還結四隣一何可歎。今瞑目之後。 以脯腊鄙形布施飛走。及卒弟子如其誡。 有文集二十卷。詔藏祕閣。
[0555b10] (四) 法師寶瓊。陳宣帝命為僧統。綏禦有法四 眾安之。屢入重雲殿講道。帝尊之為師。初 梁魏間僧統盛飾杖直 僭 擬官府。至瓊奏
罷之。每出從數頭陀杖笠而已。于時海東 有十二國。聞瓊道德不可見。遣使奉金帛 求瓊畫像。其為天下敬慕如此。及卒。法師
曇衍繼為僧統。亦有重名。衍初生下四十 齒已具舉世異之。
[0555b18] (壬午) 後梁世宗巋改天保 (字仁遠。 [證-豆+示] 第三子。在位二十三年) 。
[0555b19] 齊武成湛改太寧 (神武第九子。淫亂無度。信用嬖寵。傳位太子。在位四年。壽三 十二崩) 又改河清。
[0555b21] (癸未) 周 (保定三年有牛生足于背上。出北史) 。
[0555b22] (乙酉) 齊後主緯 (字仁綱。武帝長子。昏亂暴虐。殺于 崔季等忠臣。在位十三年。改天統) 旃檀瑞像至此三百六十七年在淮南。
[0555b25] (五) 是年衛元嵩上疏減僧。初周武崇佛氏。天 保六年嵩上十一條省寺減僧。云僧多怠 惰貪財冒利不足欽尚。召百僧入內道場。
七日伺過不得。無何乃止。嵩後感惡疾而 卒。世尊曰。獅子身中蟲。嵩何不當之矣。
[0555c01] (丙戌) 改天康○周 (改天和用天和曆) 。
[0555c02] (六 丁亥) 廢帝伯宗改光太 (十九歲而卒在位二年) 。
[0555c03] 大教東被五百年矣。
[0555c04] (七) 台宗三祖惠思禪師。姓李氏。武津人也。 少以寬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象視牛行 與世自異。夢梵僧勉令出俗。辭親入道。及
稟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別施。聞北齊惠文 聚徒眾法清淨。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 苦節。營僧為業。於三七日中得宿命智。而 習漏未盡。後於定中放身倚壁。未至間
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 十六特勝背舍徐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 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侯在大蘇弊
於烽警。山侶不遑安處。將四十餘僧徑趣 南岳。時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也。至 即告曰。吾至此滿十年耳。先是梁僧惠海 居衡嶽寺。及見師欣然讓之。時稱思大和
上。或問。何不下山教化眾生。思答曰。三世 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有何眾生可化。甞不 豫。因念曰。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心緣不起
外境何狀。業病與身都是雲影。作是觀已 身遂輕安。陳高祖徵至都。安置栖玄寺。甚 蒙咨揖。久之辭還南岳。師曰。寄迹茲山止
十年耳。期滿當移。時眾不識其旨。及還大 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 陳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咸聞異 香。師更攝心諦坐。至盡頂煖身軟顏色如
生。春秋六十有四。師奉菩薩三聚淨戒。至 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服章率皆以 布。寒則艾衲用犯風霜。至於所被法衣都
無蠶服。縱皆受法不云得成。若乞若得蠶 綿作衣。准津結科斬捨定矣。約情貪附何 由縱之。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也。今之列 其派者。華裾茜服恣尚鮮麗。得無恧乎。
[0556a07] (八 己丑) 宣帝頊改大建 (字紹世。小字師利。昭烈王興次子。文之弟也。身長八尺三寸。
大有勇力善騎射。生五十一子。年五十三歲崩宣福殿。在位一十四年) 。
[0556a09] (九) 周武天和四年。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 利病。沙門道安作二教論二十篇。以儒道 九流為外教。釋氏為內教。意謂上古朴素
墳典之誥未弘。淳風日澆丘索之文乃著。 苞綸七典統括九流。咸為治國之謀。並是 修身之具。若派而分之。數應為九。若總而
合之。則同屬儒宗。今乃一化之內令九流 爭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辨。豈不上傷皇 極莫大之風。下開拘放鄙蕩之弊哉。及闡 譯內興奏之于朝。久而無報。安勤於奉
母。凡薪水飲食皆自力營進。其徒有代之 者。安曰。吾母也。豈可勞人哉。及周武廢 教。以安宿望欲官之。安以死拒絕。尋以大 教堙阨號慟而卒。
[0556a23] (十) 周武天和四年。謠言黑衣。武以猜為心。 有道士張賓之等。譎詐罔上私構其黨。以 黑釋為國忌。以黃老為國祥。帝納其言信
道輕釋。親受符錄。躬服衣冠。是年己丑三 月十五日。召三教名士文武百官二千餘 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道最先出於無 名之前超乎天地之表。議者紛紜弗定。至
二十日。依前集論是非更廣。帝曰。儒道二 教此國常遵。佛教後來。朕意不立僉議陳 理無由除削。至四月初。更依前集。雖極言
陳無得面從也。又各理伸弗克定矣。遂勅 司隷大夫甄鸞詳審二教。至于天和五年。 鸞詳二教上笑道論三卷。其表略曰。
[0556b07] (十一) 切以佛道二教事迹不同。出沒隱顯變 通亦異。幽微妙密未易詳度。且一件相對。 佛者以因緣為宗。道者以自然為義。自然
者無為而成。因緣者積行乃證。春秋傳曰。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臣亦何人。奉勅降問。敢不實答。其道德二
篇可為儒林之宗。疑紕繆者去其兩端。請 量刪定。按五千文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大笑之。 不笑不名為道。臣諏率下士見為笑道論
三卷。合三十六條。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 三十六條者笑其道經有三十六部。戰汗 上呈心魂失守 (出弘明集) 。
[0556b20] 周武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詳鸞上論。以 為傷蠧道法不愜本圖。火焚而已。論具如 弘明集。周大夫甄鸞者寔高識君子也。弗
知懼大敵而勇於小敵者焉。王令詳定二 教優劣。直以正見剖析。無使遍意在懷。 而著此論褒貶臧否。詩曰。豈弟君子求福 不回。其此之謂夫。傷哉火矣。
[0556b27] (十二) 又上道安所著二教論二十篇。帝詳審 諸以問朝宰。無有抗者。遂寢其事。其論略 曰。鍊心之術名三乘。內教也。救形之術名
九流。外教也。道無別教即在儒流。漢書藝 文志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
留意於五德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 師仲尼。其道最高也。道家者流蓋出史官。 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者面南
之術。合於堯之克讓易之謙謙。是其所長 也。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 天曆象日月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法家 者流蓋出理官。信當辟罰以輔禮制。易
曰。先王以明罰勸政。此其所長也。名家者 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數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
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墨家者流蓋 出清廟之官。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 五更。是以墨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
祀嚴父。是以有鬼。此其所長也。縱橫家者 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 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使乎
使乎。言其當權受制宜受命而不受詞。此 其所長也。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 含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制無不貫之。
此其所長也。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播五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曰。一曰 食。二曰貨。此其所長也。若派而別之則應
有九。若總而合之則同屬儒宗。其論文之 作內外該括。文詞峭拔義理淳簡。誠可敬 也。
[0556c29] (庚寅) 齊改武平。
[0557a01] (壬辰) 周改建德。
[0557a02] (甲午) 周廢釋。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周武終 成妬忌信張賓之議。欲偏廢釋教。因大集 百僚命沙門與道士辯優劣。預令張賓之
飾詭辭以挫釋子。冀即其義負而擠之。于 時法師知 炫 對帝抗酬。辭吐精壯。帝意賓 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難辭。左右叱炫聽制
旨。炫安詳應對。陳義益高。陪位大臣莫不 動容欽歎。帝不能屈。明日詔下。遂兼道教 罷之。
[0557a11] (丙申) 齊改隆化 (周兵陷并州。上走鄴。傳位太子恒) 。
[0557a12] (子酉) 周伐齊至鄴。齊王緯走獲之封為溫國公 幼主恒改承化 (與後主俱走青州。周兵執之。國已) 。
[0557a14] 右高齊五主二十八年宇文周并之。
[0557a15] (十三 戊戌) 周武承光二年。滅北齊據鄴都。用韋孝 寬楊堅等眷東平高氏。召前修大德並赴 殿下。帝登座序廢立義。其略曰。六經儒教
禮義忠孝。於世有宜。故須存立。且真佛無 相遙敬表心。佛經廣歎崇建浮圖徒廢民 財。凡是經像皆毀滅之。一切僧尼並令還
俗。朕意如此。諸大德謂理何如。于時沙門 大統五百餘人。咸以王威震赫決諫難從。 關內已除。義非孤立。眾各默然。下勅催答。
並相顧無色。俛首垂淚。于時有沙門惠遠 者。姓王氏。乃曇始和上之門資也。聲名光 價。乃自惟曰。佛法之寄四眾是依。豈以杜
言謂能通理。遂排眾出對曰。陛下統臨大 域得一居尊。隨俗致詞憲章三教。詔云。真 佛無相誠如天旨。但耳目生靈賴聞經佛藉
像表真。今若廢之無以興敬。帝曰。虛空真 佛咸自知之。何假經像。遠曰。漢明已前經 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虛空是佛。帝
時無答。遠曰。若不藉經教自知有法者。三 皇以前未有文字。人應自知有五常等法。 當時諸人何故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同於禽
獸。帝又無語。遠曰。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 福故須廢者。則國家七廟豈是有情而妄 相尊事。帝又不答。乃曰。佛經外國之法。此
國不須。國家七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為 是。將同廢之。遠曰。若以外國之經非此用 者。仲尼所說出自魯國。秦晉之地亦應廢
而不行。又以七廟為非將亦廢者。則是不 尊祖考。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昭穆失序 則五經無用。前存儒教其義安立。若是則
三教同廢。將何治國。帝曰。魯邦之與秦晉 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類佛經。七 廟之難帝無以通。遠曰。若以秦魯同遵一
化經義通行者。其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 殊。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內輪王一化。何不 遵佛經而令獨廢。帝又無答。遠曰。退僧還
家崇孝養者。孔經亦云。立身行道以顯父 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帝曰。父母恩重交 資色養。棄親向疎未成至孝。遠曰。若如是
者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長 假五年不見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 歸侍奉。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
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檐棺 臨葬。此理大通未可獨廢。帝又無答。遠抗 聲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廢滅佛法。是邪
見人。阿鼻地獄下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 帝悖然作色大怒。直視於遠曰。但令百姓 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邪
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 處有樂可得。帝屈無對。所圖意盛更無所 答。但云。僧等且還。有司錄取論僧姓字。帝
已行虐。師知時不濟。隱居楚澤青蓮山養 道。造涅槃等疏。有擲筆凌空之驗。武既怒 佛道二宗俱被廢滅。東川寺觀凡四萬餘
區。並賜王公。僧道三百萬人悉充軍民。財 產並收入官。帝以為得志焉。傷哉。
[0557c13] (十四) 法師靜藹者。聞詔下慨然曰。食周之粟 而忘其事。謂之忠乎。即詣闕奉表求見。武 帝許之。及引對極陳毀教禍福報應之事。
指證明白。帝為改容。顧業已成。既行之詔 不可返。因謝遣之。藹退而泣曰。大教阨塞。 吾何忍見之。遂遁入終南山。帝尋欲官之
遣衛士求藹。藹聞徙入太一曰。衛士不獲 而返。藹以法滅號泣七日夜聲不絕。撰三 寶錄二十卷。假設主賓抑揚飛伏。廣羅文 義弘贊大乘。并錄見聞事實藏諸岩洞。庶
後代之再興耳。尋告弟子曰。吾生無補于 世。將事捨身。眾號泣不許。因令侍者出山。 藹瀝血書偈一篇。遂坐磐石留一內衣自
條其肉布於石上。引腸胃掛于松枝。五臟 皆外見。餘筋肉手足頭面咼拆都盡。以刀 割心捧之而卒。侍者歸山。猶見捧心而坐。
餘骸並無遺血。但見白乳傍流凝於石次。 聞者靡不流涕。時年四十有五云。
[0558a02] (丁酉) 周武承光三年。既克齊改元宣政。帝癘 疾稍作。五月一日歸長安延壽殿。癘甚。二 十四日遷雲陽宮。六月一日。殂子贇立于
同州○唐吏部尚書唐臨冥報記云。自言 外祖為隋僕射封齊公。親見文帝。問死還 活者。初死見周武帝云。為我上聞大隋天 子。昔日與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儲之。我
今為滅佛法受大極苦願帝為我助作功德 也。帝以庫藏不敢私費。乃化天下人各一 錢。為追福懺罪也。
[0558a12] (戊戌) 周宣帝贇 (字乾伯。武長子。即位未及年禪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驕佚淫湎。改元
大成。又改大象。年三十二崩葬定陵。在位一年) 。
[0558a14] (十五) 釋任道琳者。以學業淹博得近周武。議 論二十餘日。酧酢七十番。周武窮極精思 不能屈。甞許以復教。會其崩不果。至是道
琳伸請尤力。帝從之。
[0558a18] (己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