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 揵陀勒一
* 訶羅竭二
* 竺法慧三
* 安慧則四
* 涉公五
* 釋曇霍六
* 史宗七
* 杯度八
* 釋曇始九
* 釋法朗十
* 邵碩十一
* 釋慧安十二
* 釋法匱十三
* 釋僧慧十四
* 釋慧通十五
* 釋保誌十六
[0388c20] 揵陀勒者。本西域人。來至洛陽積年。眾雖 敬其風操。而終莫能測。後謂眾僧曰洛東 南有槃鵄山。山有古寺廟處。基墌猶存。可
共修立。眾未之信。試逐檢視。入山到一處。 四面平坦。勒示云。此即寺基也。即掘之果 得寺下石基。後示講堂僧房處。如言皆驗。
眾咸驚歎。因共修立。以勒為寺主。寺去洛 城一百餘里。朝朝至洛陽諸寺赴中。暮輒 乞油一鉢還寺然燈。以此為常。未曾違 失。有人健行欲隨勒觀其遲疾。奔馳流汗
恒苦不及。勒令執袈裟角。唯聞厲風之響。 不復覺倦。須臾至寺。勒後不知所終。
[0389a03] 訶羅竭者。本樊陽人。少出家。誦經二百萬 言。性虛玄守戒節。善舉厝美容色。多行 頭陀獨宿山野。晉武帝太康九年暫至洛
陽。時疫疾甚流。死者相繼。竭為呪治。十差 八九。至晉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婁至山 石室中坐禪。此室去水既遠。時人欲為開 澗
。竭曰。不假相勞。乃自起以左脚蹍室西 石壁。壁陷沒指。既拔足水從中出。清香軟 美四時不絕。來飲者皆止飢渴除疾病。至 元康八年端坐從化。弟子依西國法闍維
之。焚燎累日而屍猶坐火中水不灰燼。乃 移還石室內。後西域人竺定。字安世。晉咸和 中往其國。親自觀視屍儼然平坐已三十 餘年。定後至京傳之道俗。
[0389a17] 竺法慧。本關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 事浮圖密為師。晉康帝建元元年。至襄陽 止羊叔子寺。不受別請。每乞食輒齎繩
床。自隨於閑曠之路則施之而坐。時或遇 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見繩床。不知慧所 在。訊問未息慧已在床。每語弟子法照 曰。汝過去時折一鷄脚其殃尋至。俄而照
為人所擲。脚遂永疾。後語弟子云。新野有 一老公當命過。吾欲度之。仍行於畦畔之 間。果見一公將牛耕田。慧從公乞牛。公不
與。慧前自捉牛鼻。公懼其異遂以施之。慧 牽牛呪願。七步而反以牛還公。公少日而 亡。後征西庾稚恭鎮襄陽。既素不奉法。
聞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預告弟子曰。 吾宿對尋至。誡勸眷屬令懃修福善。爾後 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臨死語 眾人云。吾死後三日天當暴雨。至期果洪
注城門水深一丈。居民漂沒多有死者。時 有范材者。巴西閬中人。初為沙門賣卜于 河東市。徒跣弊衣冬夏一服。言事亦頗時有 驗。後遂退道染俗。習張陵之教云。
[0389b09] 安慧則。未詳氏族。少無恒性卓越異人而 工正書善談吐。晉永嘉中天下疫病。則晝 夜祈誠。願天神降藥以愈萬民。一日出寺
門見兩石形如甕。則疑是異物。取看之。 果有神水在內。病者飲服莫不皆愈。後止 洛陽大市寺。手自細書黃縑寫大品經一 部。合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凡
十餘本。以一本與汝南周仲智妻胡母氏 供養。胡母過江齎經自隨。後為災火所延。 倉卒不暇取經。悲泣懊惱。火息後乃於 灰中得之。首軸顏色一無虧損。于時同見
聞者莫不迴邪改信。此經今在京師簡靖 寺首尼處。時洛陽又有康慧持者。亦神異 通靈云。
[0389b23] 涉公者。西域人也。虛靖服氣不食五穀。日 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驗若指掌。以苻 堅建元十二年至長安。能以祕呪呪下神
龍。每旱堅常請之呪龍。俄而龍下鉢中。天 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鉢中觀之。咸歎其 異。堅奉為國神。士庶皆投身接足。自是無
復炎旱之憂。至十六年十二月無疾而化。 堅哭之甚慟。卒後七日堅以其神異。試開 棺視之。不見尸骸所在。唯有殮被存焉。 至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堅減
膳撤懸以迎和氣。至七月降雨。堅謂中 書朱肜曰。涉公若在朕豈燋心於雲漢若 是哉。此公其大聖乎。肜曰。斯術幽遠。實亦 曠古之奇也。
[0389c08] 釋曇霍者。未詳何許人。蔬食苦行。常居塚 間樹下。專以神力化物。時河西鮮卑偷髮 利鹿孤。愆據西平。自稱為王。號年建和。建
和二年十一月。霍從河南來至自西平。 持一錫杖令人跪之云。此是波若眼。奉 之可以得道。人遺其衣物受而輒投諸地。 或放之河中。有頃衣自還本主。一無所污。
行疾如風。力者追之。恒困不及。言人死生 貴賤毫釐無爽。人或藏其錫杖。霍閉目少 時。立知其處。並奇其神異終莫能測。然因
之事佛者甚眾。鹿孤有弟耨檀。假署車 騎。權傾偽國。性猜忌多所賊害。霍每謂檀 曰。當修善行道為後世橋梁。檀曰。僕先世 以來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
違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顏色如常。 是為佛道神明。僕當奉之。乃使人幽守七 日。而霍無飢渴之色。檀遣沙門智行密持
餅遺霍。霍曰。吾嘗誰欺。欺國王耶。檀深 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節殺興慈。國人 既蒙其祐。咸稱曰大師。出入街巷百姓並
迎為之禮。檀有女病甚篤。請霍救命。霍曰。 死生有命。聖不能轉。吾豈能延壽。正可 知早晚耳。檀固請之。時宮後門閉。霍曰。急
開後門。及開則生。不及則死。檀命開之。不 及而卒。至晉義 熙 三年耨檀為勃勃所 破。涼土兵亂不知所之。
[0390a05] 史宗者。不知何許人。常著麻衣或重之為 納。故世號麻衣道士。身多瘡疥性調不恒。 常在廣陵白土 � 賃 � 。謳唱引
[糸*乍] 以自 欣暢。得直隨以施人。栖憩無定所。或隱 或顯。時高平檀祇為江都令。聞而召來應對。 機捷無所拘滯。博達稽古辯說玄儒。乃賦
詩一首曰。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未 若清虛者帶索被玄裘。浮遊一世間。汎 若不繫舟。方當畢塵累。栖志且山丘。檀祇 知非常人。遣還所在。遺布三十匹悉以
乞人。後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齎一杖一 箱自隨。嘗逼暮來。詣海鹽令云。欲數日行。 暫倩一人可見給不。令曰。隨意取之。乃
選取守鵝鴨小兒形服最醜者將去。倏忽之 間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 見欣然共語。小兒不解。至中困道人為小 兒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狀如熟艾。
食之飢止。向冥道人辭欲還去。聞屋 中人問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讁何當竟。 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 � 上。計其
讁亦竟也。屋中人便作書曰。因君與之。道 人以書付小兒。比曉便至縣與令相見云。 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問箱中有何等。答
云。書疏耳。道人常在廳事上眠。以箱 杖著床頭令使持。時人夜偷取欲看之道 人已知。暮輒高懸箱杖。當下而臥。永不可 得。後與令辭曰。吾欲小停而君恆欲偷
人。正爾便去耳。令呼先小兒問近所經。小 兒云。道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或聞足下 波浪耳。并說山中人寄書猶在小兒衣帶。
令開看都不解。乃寫取封其本書。令人送 此小兒至白土 � 送與史宗。宗開書大驚 云。汝那得蓬萊道人書耶。宗後南遊吳會。
嘗過漁梁。見漁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 魚皆散。其潛拯物類如此。後憩上虞龍山 大寺。善談莊老究明論孝。而韜光隱迹世
莫之知。會稽謝邵魏邁之放之等。並篤論淵 博皆師受焉。後同止沙門夜聞宗共語者。 頗說蓬萊上事。曉便不知宗所之。陶淵明 記。白土 �
遇三異法師。此其一也。或云。有 商人海行於孤洲上見一沙門。求寄書與 史宗。置書於船中。同侶欲看書。書著船不 脫。及至白土 �
。書飛起就宗。宗接而將 去。
[0390b20] 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為 目。初見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 測其由來。嘗於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
像。度竊而將去。家主覺而追之。見度徐行 走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於水。憑 之度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俄而度岸。 達于京師。見時可年四十許。帶索
繿 縷殆 不蔽身。言語出沒喜怒不均。或嚴氷扣凍 而洒浴。或著屐上床。或徒行入市。唯荷 一蘆圌子更無餘物。乍往延賢寺法意道人
處。意以別房待之。後欲往延步江。於江 側就航人告度。不肯載之。復累足杯中 顧眄吟詠。杯自然流直度北岸。行向廣陵 遇村舍有李家八關齋。先不相識。乃直入
齋堂而坐。置蘆圌於中庭。眾以其形陋無 恭敬心。李見蘆圌當道。欲移置牆邊。數人 舉不能動。度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
李家于時有一豎子。窺其圌中。見四小兒。 並長數寸。面目端正衣裳鮮潔。於是追覓不 知所在。後三日乃見在西界蒙籠樹下坐。
李跪拜請還家。月日供養。度不甚持齋。 飲酒噉肉。至於辛鱠與俗不殊。百姓奉上 或受不受。沛國劉興伯為兗州刺史。遣使
要之。負圌而來。興伯使人舉視。十餘人不 勝。伯自看唯見一敗納及一木杯。後還李 家復得三十餘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
中時令辦。李即經營至中未成。度云暫出 至冥不反。合境聞有異香。疑之為怪。處 處覓度。乃見在北巖下鋪敗袈裟於地臥 之而死。頭前脚後皆生蓮華。華極鮮香。一
夕而萎。邑人共殯葬之。後數日有人從北來 云。見度負蘆圌行向彭城。乃共開棺唯見 鞾履。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黃欣深信佛法。
見度禮拜請還家。其家至貧。但有麥飯而 已。度甘之怡然止得半年。忽語欣云。可覓 蘆圌三十六枚。吾須用之。答云。此間正可
有十枚。貧無以買。恐不盡辦。度曰。汝但檢 覓宅中應有。欣即窮檢果得三十六枚。列 之庭中。雖有其數亦多破敗。比欣次第熟
視皆已新完。度密封之。因語欣令開。乃見 錢帛皆滿可堪百許萬。識者謂是杯度分 身他土所得 嚫 施迴以施欣。欣受之皆為
功德。經一年許度辭去。欣為辦糧食。明晨 見糧食具存。不知度所在。經一月許復至 京師。時潮溝有朱文殊者。少奉法。度多來
其家。文殊謂度云。弟子脫捨身沒苦。願見 救濟。脫在好處願為法侶。度不答。文殊 喜曰。佛法默然已為許矣後東遊入吳郡。路
見釣魚師。因就乞魚。魚師施一餧者。度 手弄反覆還投水中。游泳而去。又見魚網 師。更從乞魚。網師瞋罵不與。度乃捻取兩
石子擲水中。俄而有兩水牛鬪其網中。網 既碎敗不復見牛。度亦已隱。行至松江。乃 仰蓋於水中乘而度岸。經涉會稽剡縣登 天台山。數月而反京師。時有外國道人名
僧佉吒。寄都下長干寺住。有客僧僧悟者。 與吒同房宿。於窓隙中見吒取寺剎捧 之入雲然後將下。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 時有一人姓張名奴。不知何許人。不甚見
食而常自肥悅。冬夏常著單布衣。佉吒在路 行見張奴。欣然而笑。佉吒曰。吾東見蔡 豚 。 南訊馬生。北遇王年。今欲就杯度。乃與子
相見耶。張奴乃題槐樹而歌曰。濛濛大象 內。照曜實顯彰。何事迷昏子。縱惑自招殃。 樂所少人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栢操。
何用擬風霜。閑預紫烟表。長歌出昊蒼。澄 靈無色外。應見有緣鄉。歲曜毘漢后。辰麗 輔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於九方。亦見
流俗子。觸眼致酸傷。略謠觀有念。寧曰盡 矜章。佉吒曰。前見先生禪思幽岫。一坐百 齡。大悲熏心。靖念枯骨。亦題頌曰。悠悠世
事。或滋損益。使欲塵神。橫生悅懌。惟此 哲人。淵覺先見。思形浮沫。矚影遄電。累躓 聲華。蔑醜章弁。視色悟空。翫物傷變。捨
紛絕有。斷習除戀。青條曲蔭。白茅以薦。依 畦啜麻。隣崖飲洊。慧定計照。妙真曰眷。 慈悲有增。深想無倦。言竟各去。爾後月日
不復見此二人。傳者云。將僧悟共之南岳 不及。張奴與杯度相見。甚有所敘。人所 不解。度猶停都少時。遊止無定。請召或往
不往。時南州有陳家頗有衣食。度往其家 甚見料理。聞都下復有一杯度。陳家父子 五人咸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杯度 形相一種。陳為設一合蜜薑及刀子熏陸香
手巾等。度即食蜜薑都盡。餘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即留二弟停 都守視。餘三人還家。家中杯度如舊。膝前
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噉蜜薑為異。乃語陳 云。刀子鈍可為磨之。二弟都還云。彼度已 移靈鷲寺。其家度忽求黃紙兩幅作書。書
不成字。合同其背。陳問上人作何券書。度 不答。竟莫測其然。時吳郡民朱靈期。使高 驪還值風。舶飄經九日。至一洲邊。洲上有
山。山甚高大。入山採薪。見有人路。靈期 乃將數人隨路告乞。行十餘里聞磬聲香 烟於是共稱佛禮拜。須臾見一寺甚光麗。 多是七寶莊嚴。見有十餘僧。皆是石人不
動不搖。乃共禮拜還反。行步少許聞唱 導聲。還往更看。猶是石人。靈期等相謂。此是 聖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見。因共竭誠懺悔。
更往乃見。真人為期等設食。食味是菜而 香美不同世。食竟共叩頭禮拜乞速還至 鄉。有一僧云。此間去都乃二十餘萬里。但 令至心不憂不速也。因問期云。識杯度
道人不。答言甚識。因指北壁。有一囊掛錫 杖及鉢云。此是杯度許。今因君以鉢與之。 并作書著函中。別有一青竹杖。語言。但擲
此杖置舫前水中。閉船靜坐。不假勞力必 令速至。於是辭別。令一沙彌送至門上。語 言。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不須從先路也。
如言西轉行七里許至舫。即具如所示。唯 聞舫從山頂樹木上過。都不見水。經三 日至石頭淮而住。亦不復見竹杖所在。舫 入淮至朱雀門。乃見杯度騎大船欄
以杖捶之曰。馬馬何不行。觀者甚多。靈期 等在舫遙禮之。度乃自下舫取書并鉢。開 書視之。字無人識者。度大笑曰。使我還那。
取鉢擲雲中。還接之云。我不見此鉢四千 年矣。度多在延賢寺法意處。時世以此鉢異 物競往觀之。一說云。靈期舫漂至一窮山。
遇見一僧來云。是度上弟子。昔持師鉢而 死治城寺。今因君以鉢還師。但令一人 擎鉢舫前一人正拕。自安隱至也。期如所 教果獲全濟。時南州杯度當其騎欄之日。
爾日早出至晚不還。陳氏明旦見門扇上 有青書六字云。福德門靈人降。字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