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九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習禪四 本傳十四 附見二
[0579a17]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僧定傳一
[0579a18]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道林傳二
[0579a19] 唐京師清禪寺釋法應傳三
[0579a20] 唐南武州沙門釋智周傳四
[0579a21] 唐終南山紫蓋沙門釋法藏傳五
[0579a22] 唐并州大興國寺釋慧超傳六
[0579a23] 唐台州國清寺釋智晞傳七
[0579a24] 唐并州義興寺釋智滿傳八
[0579a25] 唐京師化度寺釋僧邕傳九
[0579a26]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灌頂傳十 (智晞 光英)
[0579a27]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智璪傳十一
[0579a28]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普明傳十二
[0579a29] 唐終南山豐德寺釋智藏傳十三
[0579b01] 唐雍州津梁寺釋法喜傳十四
[0579b02] 釋僧定。丹陽人。本學成實。博綜有功。討擊 既繁便感風癘。乃惟曰。形異同倫學當徙 轍。遂屏絕還顧歸宗禪府。初栖鍾山林阜
獨靜空齋。侍者道遊供給左右。唯以粳米 白粥日進一杯。餘則繫念相續不愧空景。 經于數年不涉村邑。遊仞定心更增幽 績。故使門牖重隱吐納自新。牆宇崇峻違
順斯薄。微誠獲應故所苦忽銷。致令身首 面目一時圓淨。鬢眉並生有逾恒日。雖福 感所及儀貌倍常。而雙眉最濃可長數寸。 蒼赤通顏乃成奇異。定既屬斯靈瑞翹厲
晨夕。山中多虎蹤跡成蹊。本性仁慈來入 于室。床前庭下惟繁虎迹。或禪想乍浮未 能安靜。便通夜山行無問榛梗猛獸鷙鳥 見等同群。而定安之若遊城市。其含育之
感不可類也。隋文於西京造寺。遠召處之。 業定之心無庸世務。至於受戒師禮畢志 岠違。預在尊嚴聞便避隱。嘗遇傷寒通身 蒸熱。遂如常跏坐斷食三日。沙門保恭道
場上首。定之徒也。親喻令食。答曰。疾勢將 陵。命非可保。應以法援。何用食為。便閉 口靜坐。七日既滿所苦頓痊。其立操要心
為此類也。大業末歲。栖南山大和寺。群 盜來劫。定初不怖。盜曰。豈不聞世間有 奴賊耶。定曰。縱有郎賊。吾尚不怖。況奴賊
耶。因剝其衣服曾無悋色。至於坐氈將欲 挽掣。定捉之曰。吾仰此度冬。卿今將去。命 必不濟。乍斷吾命於此。氈不可離吾命
也。群賊相看便止之。以武德七年六月因 有少疾。跏坐如常。不覺已逝。春秋八十 餘矣。
[0579c04] 釋道林。姓李。同州郃陽人也。年二十五發 心出家。入太白山結宇深巖路絕登陟。木 食濟形惟法檢心更無營拯。隋開皇之始。
創啟玄宗。勅度七人。選窮翹楚。有司加訪。 搜得林焉。文皇親命出家苦辭不可。乃啟 曰。貧道聞山林之士往而不返。晧然之氣
獨結林泉。望得連蹤既往。故應義絕凡貫。 陛下大敞法門。載清海陸。乞以此名遺虛 仰者。帝曰。名實相副其來久矣。禪師但隷公
府身任山栖。林不從乃逃還大白。仍宗 前業。後以事聞奏。乃更搜揚仄陋。窮巖倒 穴。方始捉獲。而履節無虧。勅勞殷重崇敬
彌異。乃賜香爐等物。仍令住馮翊大興國 寺。經止少時。又逃于梁山之陽。河崖迴曲 地稱天固。鑿山為窟凝道其中。武德七年
七月。微覺有疾。遺誡門侍無越律儀。又 聞笳吹響空。道俗歆會。又降異香大如桃 棗。眾皆拾而供養莫知名目。燒發美暢聞者
驚心。經於三日精氣爽朗跏坐而終。停屍 七日。色相無改。即於山栖鑿龕處之。 眾聚如煙數盈萬計。鼓舞而送。生死榮焉。 自林之在道。隱括為先。從生至終儉約
為務。女人生染之本。偏所誡期。故林一生 常不親面不為說法。不從取食。不上房 基。致使臨終之前有來問疾者。林隔障 潛知。遙止之不令面對。斯行潔通幽故也。
而慈濟生靈深護物性。蚤虱之屬任其遊 行。每徐徐舉衣。恐其驚走。斯仁育之量。殆 難嗣矣。
[0580a04] 釋法應。姓王氏。東越會稽人。生自孩孺性 度沈默。隨住緣想幽思難移。弱冠出家。事 沙門曇崇。學宗禪業。見于別傳。時值周初
定門初闢。奉法履行。亘道相趨。應於門 學殊為稱首。後逢周禍避迹終南。飯衣松 蘿潛形六載。專修念慧用 祛 夙罪。精厲所
及法門彌淨。心用攸厝妄境斯澄。屢感虎 狼蹲踞廬側。或入門內似有相因。應素體 生緣。又閑禪病。對猶家犬。為受三歸。自爾
馴狎更繁其類。隋開入度。還事崇公。定 業既深偏蒙印可。徒眾五百並委維持。教授 獎擢允開眾望。開皇十二年。有勅令搜簡
三學業長者。海內通化崇於禪府。選得二十 五人。其中行解高者。應為其長。勅城內別 置五眾。各使一人曉夜教習。應領徒三百。
於實際寺相續傳業。四事供養並出有司。 聲聞惟遠。下勅賜帛三百段。仍用造經一 藏。親躬受持。以武德初年素無所患。云吾
今將逝。已有香華見迎。言已卒於清禪寺。 春秋八十矣。
[0580a24] 釋智周。字圓朗。姓趙氏。其先徐州下邳人。有 晉過江居于婁縣之曲阜也。然其神用超邈 彰於青綺。小學年中違親許道。師事法流
水寺滔法師。為力生也。滔乃吳國冠冕。釋 門梁棟。周服勤左右分陰請業。受具之後 志在博聞。時大莊嚴 [目*爵] 法師者。義府經笥
道映雄伯。負帙淹留專功一紀。究盡端 漄更同寒水。自金陵失御。安步東歸。本 住伽藍開弘四實。學侶同萃言晤成群。但 久厭城傍早狎丘壑。遂超然高舉。晦迹於
馬鞍山慧聚寺。仁智斯合終焉不渝。而止水 致鑒問道彌結。舊齒晚秀咸請出山濟益 道俗不拘小節。乃又從之。橫經者溢坐。 杖氣者泥首。炎德既銷僧徒莫聚。乃翻飛
舊谷。又遭土崩瓜剖。順時違難泛然無繫。 寂動斯亡。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終於 大萊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春秋六十
有七。其年十一月二十日。賊退途靜。弟子法 度等。奉迎神柩歸于本山。當時人物凋疎 塋隧未理。以貞觀四年二月十五日。弟子
慧滿等。於寺之西嶺改設圓墳。惟周風情 閑澹識悟淹遠。容止可觀進退可度。量包 山海調逸烟霞。得喪一心慈惻萬類。窮通 不易其慮。喜慍不形于色。崇尚先達提
獎後進。道俗聞望咸取則焉。加以篤愛蟲 篆尤工草隷。傍觀圖史大善篇什。與兄寶 愛俱沐法流。陳氏二方俱馳聲績。講成論
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各十餘遍。兼造殿 閣。門廊周匝壯麗當陽。彌勒丈六夾紵并諸 侍衛。又晉司空何充所造七龕泥象。年代
綿遠聖儀毀落。乃迎還流水。漆布丹青彫繢 綺華。允開信表法。迴向寺釋道恭曰。余以 擁腫拳曲不中規繩。而匠石輟斤忽垂顧
眄。賞激流連殆逾三紀。披雲對月。賦曹陸 之詩。跂石班荊。辯肇融之論。故人安在。 仰孤帳而荒涼。景行不追。望長松而咽絕。
懼陵谷易遷竹素難久。託徽猷於貞紺。揚 清塵於不朽。其銘曰。五蔭城墎六賊丘陵。 膠固愛網縈迴業繩。雄猛調御慈悲勃興。
危塗倏靜穢海俄澄。八樹潛暉五師係軌。 纂此遺訓克應開士。皎潔戒珠波瀾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學總群經思深言 外。樂說河寫飡風雲會。七眾關揵四部襟
帶。振綱頹網繄其是賴。世途淪喪適化 江湄。去來任物隱顯從時。坏瓶何愛淨土 為期。有生有滅何喜何悲。窀關昔隧封 興舊隴。春郊草平故山松拱。林昏鳥思徑深
寒擁。妙識歸真玄坰虛奉。
[0580c14] 釋法藏。姓荀氏。潁川潁陰人。三歲喪父。共 母偏居。十歲又亡。隻身而立。因斯禍苦深 悟無常。投庇三寶用希福祐。年二十二。即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便從出俗。 天和四年誕育皇子。詔選名德至醴泉宮。 時當此數。武帝躬趨殿下。口號鮮卑問訊 眾僧兀然無人對者。藏在末行挺出眾立
作鮮卑語答。殿庭僚眾咸喜斯酬。勅語百 官。道人身小心大。獨超群友報朕此言。可 非健道人耶。有勅施錢二百一十貫。由是
面洽每蒙慰問。雖身居寺內。心念幽林。古 聖今賢皆依山靜。建德二年二月。刷心蕩 志。挾鉢擎函。投於紫蓋山。山即終南之一
峯也。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衣以百納。飡 以朮松。面青天而沃心。吸白雲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遊步山頂。忽遇甘杏七枚。
即而噉之。流味濃美。周行更索全無來處。 即荷冥資但勤勵業。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毀像焚經。僧令還俗。給優二年。惟藏山
居。依道自隱。綿歷八載常思開法。至宣 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謁帝。意崇三寶。到 城南門。以不許入進退論理。武候府上大
夫拓王猛。次大夫乙婁謙。問從何而來朋侶 何在施主是誰。藏報曰。建德二年棄寺入 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侶。惟藏在山。餘並還
俗。乃以俗法抑出徒侶。藏只一身在山。 林谷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然 自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蓋 噉食山糧。准此供給則至尊所施。猛等報
奏。下勅曰。朕欲為菩薩治化。此僧既從紫 蓋山來。正合朕意。宜令長髮著菩薩衣 冠為陟岵寺主。遣內史沛國公宇文繹檢 校施行。內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天
下眾僧並令還俗。獨度一人違先帝詔。 至十月於城東面別見宣帝。問三教名。朕 欲菩薩治化。或現天身。或從地出。或作鹿 馬。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藏引妙莊嚴
王子諫父之事。又曰。陛下昔為臣子不 能匡諫。遂令先帝焚燒聖典靈像鑄錢。 據斯逆害。與秦始何異。帝怒曰。違朕先皇 明詔。可令處盡。藏曰。仰觸聖顏。乞刑都
市。幽顯同見。誠其本心爾。時命若懸藤而 詞氣無駭。頻經九奏安詞彌厲。十奏既達。 帝曰。道人怖不。藏公曰。人生所重無過於
命。處身極刑之地。何能不怖。帝聞愀然改 色乃曰。真人護法祐我群生。此則護鵝比 丘。朕不殺無事人也。宜捨其刑。一不須
問。賜菩薩衣冠。依前為陟岵寺主。頻降寵 命。得繼釋門。既獲再生。便辭帝。往林泉 山澤請欲幽潛。御史鮑宏。奉勅萬年長安
藍田盩厔鄠杜五縣。任藏遊行。朕須見日。 不可沈隱。雖蒙恩勅終未開弘。怏結心 靈思懷聖道。周德云謝隋祚將興。大象二 年五月二十五日。隋祖作相。於虎門學六
月。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宿。 即蒙剃落。賜法服一具雜綵十五段青州 棗一石。尋又還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 詳開化。至十五日。令遣藏共竟陵公檢
校度僧百二十人。並賜法服各還所止。藏 獨宿相第。夜論教始。大定元年二月十三 日。丞相龍飛。即改為開皇之元焉。十五日 奉勅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自
此漸開方流海內。豈非藏戒行貞明禪心欝 茂。何能累入朱門頻登御榻。爾後每有 恩勅別加慰勞。并勅王公咸知朕意。開皇 二年。內史舍人趙偉。宣勅月給茯苓棗杏
蘇油柴炭。以為恒料。而性在虛靜不圖 榮利。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武候將軍 索和業者。清信在懷。延至宅中。異禮奉 養。積善所熏遂捨所住以為佛寺。藏率
俗課勵設萬僧齋。右僕射蘇威。每來參謁。 并建大殿尊儀。舍人裴矩。宣勅藏禪師。落 髮僧首。又設大齋。弘法之盛熟不可等。其
所住處可為濟法。今之隆政坊北門僧寺 是也。甞以慈仁攝慮。有施禽畜依而養 之。鵝則知時旋遶。狗亦過中不食。斯類法 律不可具紀。煬帝晉蕃時。臨太尉第三子
綿疾夭殂。瘞于斯寺。乃勒銘曰。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殤子何短彭祖何修。嗚呼余子有 逝無留。永為法種長依法儔。教因施藏靈
壽杖曰。每策此杖時賜相憶。答曰。王殤 幼子長就法門。藏策靈壽何敢忘德。十六 年隋祖幸齊州失豫。王公已下奉造觀音。
並勅安濟法供養。仁壽元年。文帝造等身釋 迦六軀。勅令置於藏師住寺。大業二年。元 德太子薨。凡營福業經像佛殿皆委於藏。
大業末歲下勅九宮。並為寺宇度僧。綱管 相續維持。以藏名稱洽聞。乃補充太平宮寺 上座。綏緝少達無替所臨。及大唐建議 人百一心。淮安王創繕兵旗于斯寺宇。因
受王請終身奉養。貞觀之始情奉彌隆思 報罔極。畢由造寺伺隙未展。王便物故本 祈不果。藏亦終焉。以貞觀三年終於鄠縣 觀臺。因殮武子塠南雲際寺。沙門孝才。夙
素知德。為銘貞石。在於龕側矣。
[0581c22] 釋慧超。俗姓申屠。上黨潞城人也。體道懷 貞氷霜其志。初拂衣捨俗。北趣晉陽。居 大興國寺。禪念為業。雖略觀名教備委邪
正。而偏據行途不沿言說。乃別建道場盛 羅儀象。幡花交列眾具清鮮。又鳩集異香 多陳品族。每以燒香供養。煙氣相尋。超恒 躬處其中。淨衣端坐。詳其覺觀擬其志
業。故有異香滿室靈骨充瓶。隨用福流還 填欠數。而莫知其所以然也。至仁壽中 年。獻后崩立禪定寺。以超名望徵入京師。 嚴淨形衣有逾恒日。感瑞陳供無替由來。
至武德元年。以并部舊壞懷信者多化道 赴緣義難限約。乃返還興國道俗欣慶奉 禮交并。及七年冬微疾不悆即告無常。 合寺齊赴竚聆遺訣。超端坐如常精神更
爽。告眾曰。同住多年凡情易隔。脫有相惱 希願開懷。然人道難逢善心易失。及今自 任勿誤後身。言訖斂手在心。不覺其 絕。見無接對謂其未終。取纊屬之乃知
無氣。時年七十餘。坐若神景色貌逾潔。 異香縈繞滿室充庭。音樂聞空莫知來處。 門人大眾驚心駭目。遂使士女奔赴悲咽 寒雲。闐塞寺院香花獻積。至十二月中。剋
期將殯。四遠白黑列道爭前。從寺至山 十有餘里。人馬輻湊事等市 [門@厘] 。輿以繩床 坐如入定。路既交擁卒制難加。乃迴道西
城破荒就塟。眾又填逼類等天崩。便殮 於龍阜之山開化寺側。作窟處焉。經停一年 儼然不散。日別常有供禮香花無絕。後遂 塞其窟戶。置塔於上。勒銘於右。用旌厚
德矣。
[0582a24] 釋智晞。俗姓陳氏。潁川人。先世因宦流寓 家於閩越。晞童稚不群幼懷物外。見老病 死達世浮危。自省昏沈愍諸淪溺。深加厭
離如為怨逐。誓出塵勞訪尋勝境。伏聞 智者抗志台山安禪佛隴警訓迷途為 世津導。丹誠馳仰遠泛滄波。年登二十始 獲從願。一得奉值即定師資。律儀具足稟
受禪決。加修寂定如救頭然。心馬稍調 散動辭慮。受命遺旨常居佛隴修禪道場。 樂三昧者咸共師仰。宴坐之暇。時復指撝 創造伽藍。殿堂房舍悉皆嚴整。惟經臺未
構。始欲就工。有香鑪峯山巖峻嶮林木秀 異。然彼神祇巨有靈驗。自古已來無敢視 其峯崖。況有登踐而採伐者。時眾議曰。今既 營經臺供養法寶。惟尚精華豈可率爾
而已。其香鑪峯檉柏。木中精勝。可共取之 以充供養。論詳既訖。往諮於晞。具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