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2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興福篇第九 正紀十二人 附見五人
[0691b09] 梁蜀部沙門釋明達傳一
[0691b10] 周鄜州大像寺釋僧明傳二 (僧護)
[0691b11] 隋天台山瀑布寺釋慧達傳三
[0691b12] 唐綿州振嚮寺釋僧晃傳四
[0691b13] 唐楊州長樂寺釋住力傳五
[0691b14]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智興傳六 (善因)
[0691b15] 唐蒲州普救寺釋道積傳七
[0691b16] 唐京師會昌寺釋德美傳八 (靜默 曇獻)
[0691b17] 唐京師清禪寺釋慧胄傳九 (法素)
[0691b18] 唐梓州牛頭山寺釋智通傳十
[0691b19] 唐梓州通泉寺釋慧震傳十一
[0691b20] 唐京師弘福寺釋慧雲傳十二
[0691b21] 釋明達。姓康氏。其先康居人也。童稚出家嚴 持齋素。初受十戒便護五根。年及具足。 行業彌峻。脇不著席日無再飯。外肅儀
軌內樹道因。廣濟為懷遊行在務。以梁天 鑒初。來自西戎至于益部。時巴峽蠻夷。 鼓行抄劫。州郡徵兵克期誅討。達愍其將
苦。志存拯拔。獨行詣賊。登其堡壘。慰喻 招引。未狎其情。俄而風雨晦冥雷霆振擊。 群賊驚駭惻爾求哀。達乃教具千燈祈誠
三寶。營辦始就昏霾立霽。山澤通氣天地 開朗。翕然望國並從王化。繈負排藪獺弁 前趨者。其徒充澤。遂使江路肅清往還無
阻。兵威不設而萬里坦然。達之力也。後因 行汶中。路逢有人縛 豚 在地。聲作人語 曰。願上聖救我。達即解衣贖而放之。嘗於
夜中索水洗脚。弟子如言。而泥竟不脫。重 以湯洗。如前不去。乃自以水灌之。其脚便 淨。達曰。此魚膏也。更莫測其所從。行至梓
州牛頭山。欲構浮圖及以精舍。不訪材石 直覓匠工。道俗莫不怪其言也。于時二 月水竭。即下求水。乃於水中得一長材。 正堪剎柱。長短合度。僉用欣然。仍引而竪
焉。至四月中。涪水大溢木流翳江。自泊村 岸都無溜者。達率合皂素通皆接取。縱橫 山積。創修堂宇架塔九層。遠近併力一時
繕造。役不逾時。欻然成就。而躬襲三衣並 是麁布。破便治補寒暑無革。有時在定據 于繩床。赫然火起。眾往撲滅。惟覺清涼。有
沙門僧救者。積患攣躄。來從乞差。達便授 杖令行。不移晷景驟步而返。斯陰德顯濟 功不可識。其例甚矣。又布薩時身先眾坐。
因有偷者穿牆負物。既出在外迷悶方所 還來投寺。遂喻而遣之。故達化行楚蜀。德 服如風之偃仆也。故使三蜀氓流或執爐 請供者。或散花布衣者。或捨俗歸懺者。或
剪落從法者。日積歲計又不可紀。以天鑒 十五年。隋始興王還荊州。冬十二月終于江 陵。春秋五十有五。達形長八尺。容式偉然敷
弘律訓及以講誦。乍諷俗書用悟昏識。銓 序罪福無待重尋。故詳略而傳矣。
[0692a03] 釋僧明。俗姓姜。鄜州內部人。住既山栖。立性 淳素。言令質樸敘悟非任。而能守禁自 修。不隨鄙俗。雖不閑明經誥。然履操貞
梗。有聲時俗。因遊邑落往還山谷。見一 陭岸屢有異光。怪而尋討上下循擾。乃見 澗 底石跌一枚。其狀高大。遠望岸側臥石
如像。半現於外。遂加功發掘。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純如鐵磺。不加鏨琢宛然圓 具。舉高三丈餘。時周武已崩。天元嗣曆。明
情發增勇不懼嚴誅。顧問古老無知來者。 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當是 育王遺像散在人間。應現之來故在斯矣。即
召四遠同時拕舉。事力既竭全無勝致。明 乃執爐誓曰。若佛法重興。蒼生有賴者。希 現威靈得遂情願。適發言已。像乃忽然輕
舉。從山直下徑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 立。大眾驚嗟得未曾有。因以奏聞。帝用為 嘉瑞也。乃改元為大像焉。自爾佛教漸弘。
明之力也。又尋下勅。以其所住為大像寺。 今所謂顯際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餘里。 時值陰暗更放神光。明重出家。即依此
寺盡報修奉。大感物心。以開皇中年卒于 彼寺。余以為興福之來。事有機會。感見奇 跡。其相彌隆。略引五三用開神理。至如徐
州吳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東晉沙門法顯。 厲節西天歷觀聖迹。往投一寺。小大承迎。 顯時遇疾心希鄉飯。主人上坐親事經理。
勅沙彌為取本鄉齋食。倏忽往還。脚有瘡 血。云往彭城吳蒼鷹家求食。為犬所囓。顯 怪其旋轉之頃而遊萬里之外。方悟寺僧並
非常也。及隨船還。故往彭城訪吳蒼鷹。 具知由委。其犬囓餘血塗門之處猶在。顯 曰。此羅漢聖僧血也。當時見為取食。何期
犬遂損耶。鷹聞懺咎。即捨宅為寺。自至揚 都。廣求經像。正濟大江船遂傾側。忽有雙 骨各長一丈。隨波騰漾奄入船中。即得安
流昇岸以事奏聞。有司觀檢。乃龍齒也。鷹 求像未獲。泝江西上。暫息林間。遇見婆羅 門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與吳蒼鷹供養。
鷹曰。必如來言。弟子是也。便以像付之。鷹 將像還至京。詔令模之。合造十軀。皆足 下置字。新舊莫辯。任鷹探取。像又降夢
示其本末。恰至鷹取還得本像。乃還徐州。 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請入北臺。高齊後主 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鄴下。齊滅周廢。為僧
藏弆。大隋開教還重興世。今在相州鄴縣 大慈寺也。又京師崇義寺石影像者。形高一 尺徑六寸許。八楞紫色內外映徹。其源梁武
太清中。有天竺僧齎來謁帝。會侯景作亂。 便置江州廬山西林寺大像頂上。至開皇 十年。煬帝作鎮江海。廣搜英異。文藝書記
並委讎括。乃於雜傳得影像記。即遣中使 王延壽往山推得。王自虔奉在內供養。在 蕃歷任。每有行往函盛導前。初無寧舍。 及登儲貳乃送於曲池日嚴寺。不令外人
瞻覩。武德七年。廢入崇義。像隨僧來。京邑 道俗備得觀仰。其中變現斯量難准。或佛塔 形像。或賢聖天人。或山林帳蓋。或三途苦
趣。或前後見同。或俄頃轉異。斯並目矚而敘 之。信業鏡而非謬矣。貞觀六年。下勅入 內。外遂絕也。又梁襄陽金像寺丈六無量壽
瑞像者。東晉孝武寧康三年二月八日。沙門 釋道安之所造也。明年季冬嚴飾成就。刺史 郗恢創蒞此蕃。像乃行至萬山。恢率道俗
迎還本寺。復以其夕出住寺門。合境同 嗟。具以聞奏。梁普通三年。勅於建興苑鑄 金銅花趺高六尺廣一丈。上送承足。立碑讚
之。劉孝儀為文又荊州長沙寺瑞像者。晉太 元年。此像現于城北。光相奇特具如前傳。 形甚瓌異高於七尺。昔經夜行。人謂非類
以刀擊之。及旦往視乃金像也。刀所擊處 文現於外。梁高奉法情欲親謁。雖加事力 終無以致。後遣侍中廣齎香供丹欵。既達。
夜忽放光似隨使往。旦加延接還復留礙。 重竭請祈方許從就。去都十八里。帝躬出 迎。竟路放光相續不絕。白黑欣慶。在殿供
養。三日已後從大通門送同泰寺。末被火 燒堂塔並盡。惟像居殿巋然獨存。又高齊 定州觀音瑞像。及高王經者。昔元魏天平定
州募士孫敬德。於防所造觀音像。及年滿 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所引。禁在京獄。 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處極刑。明旦將
決。心既切至。淚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 枉酷。當是過去曾枉他來。願償債畢了。又 願一切眾生所有禍橫。弟子代受言已少時
依俙如睡。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 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覺 已。緣夢中經。了無謬誤。比至平明已滿 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
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三換其 刀。皮肉不損。怪以奏聞。承相高歡。表請免 刑。仍勅傳寫被之於世。今所謂高王觀世
音是也。德既放還。觀在防時所造像項。 有三刀迹。悲感之深慟發鄉邑。又昔彌天襄 陽金像。更歷晉宋迄于齊梁。屢感靈相。
聞之前紀。周武滅法。建德三年甲午之歲。 太原公主秉。為荊州副鎮將。上開府長孫 哲。志性凶頑不信佛法。聞有此像先欲毀
之。邑中士女被廢僧尼。掩淚痛心無由救 止。哲見欽崇彌至。瞋怒彌盛。逼逐侍從。速 令摧殄。令百餘人以繩繫項。牽挽不動。哲
謂不用加力。便杖監事。人各一百牽之如 故。鏗然逾固。進三百人牽猶不動。哲怒彌 盛。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
慄。哲獨喜勇。即遣鎔毀之。都無慚懼。 自又馳馬欲報刺史。裁可百步堛然落 地。失瘖直視。四支不勝。至夜而卒。道俗 唱快。當毀像時。於腋下倒垂衣內銘云。晉
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比丘道安於襄陽西 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 當滅。計勘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印手
聖人崇建容範。動發物心。生滅之期世相難 改。業理之致復何虛矣。又揚都長干寺育王 瑞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五代侯王所共
遵敬。具如前傳。每有亢陽之歲。請像入 宮。必乘御輦上加油帔。僧眾從像以蓋自 遮。初雖炎赫洞天。像出中途無不雨流滂 注。家國所幸。有年斯賴所以道俗恒加雨
候。至陳氏禎明年中。像面轉西。直月監堂 屢迴正南。及至晨起還西如故。具以奏 聞。勅延太極殿。設齋行道。先有七寶冠 在于像頂。飾以珠玉可重百斤。其上復加
錦帽。經夜至曉。寶冠掛于像手。錦帽猶加 頭上。帝聞之乃燒香祝曰。若必國有不 祥。還脫冠也。仍以冠在頂。及至明晨脫 掛如故。上下同懼莫惻其徵。及隋滅陳
降。舉朝露首面縛京室。方知其致。文帝後 知乃遣迎接大內供養。以像立故帝恒侍 奉不敢對坐。乃下勅曰。朕年老不堪久 立侍佛。可令有司造坐像。其相還如育
王本像。送興善寺。既達此寺。形相偉壯不 會即機。遂置于北面。及明見像乃在南面 中門。眾咸異焉。還送北面堅封門鑰。明
旦更看像還在南。僉皆愧悔謝其輕侮。即見 在寺。圖寫殷矣。又梁高祖崇重釋侶。欣 尚靈儀。造等身金銀像二軀。於重雲殿晨
夕禮敬。五十許年初無替廢。及侯景纂奪。 猶在供養。太尉王僧辯。誅景江南。元帝渚 宮復沒。辯乃通欵於齊。迎貞陽侯為帝。時
江左未定。利害相雄。辯女婿杜龕。典衛宮 闕。為性兇捍。不見後世。欲毀二像為金 銀挺。先遣數十人上三休閣。令鑱佛項。
二像忽然一時迴顧。所遣眾人失瘖如醉。不 能自勝。杜龕即被打築。遍身青腫惟見金 剛力士怖畏之像。競來打擊略無休息。呻號
數日洪爛而死。及梁運在陳。武帝崩背。兄 子陳蒨嗣膺大業。將修葬具造轀輬車國 創新定未遑經始。勅取重雲殿中佛像寶帳
珩珮珠玉鎣飾之具。將用送終。人力既豐四 面齊至。但見雲氣擁結圍遶佛殿。自餘方左 白日開朗。百工聞怪同本看覩。須臾大雨
橫注。雷電震吼。煙張鵄吻火烈雲中。流光 布焰高下相涉。並見重雲殿影二像峙然四 部神王并及帳座一時騰上。煙火相扶歘然
遠逝。觀者傾都咸生深信。雨晴之後覆看 故所。惟見柱礎存焉。至後月餘有從東 州來者。是日同見殿影東飛于海。今有望 海者時往見之。近高齊日。沙門僧護。守道
直心不求慧業。願造丈八石像。咸怪其 言。後於寺北谷中見一臥石可長丈八。乃 雇匠營造。向經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者 地。以六具拗舉之。如初不動。經夜至旦
忽然自翻。即就營訖移置佛堂。晉州陷日像 汗流地。周兵入齊燒諸佛寺。此像獨不變 色。又欲倒之。人牛六十餘頭挽不可動。忽
有異僧。以瓦木土墼壘而圍之。須臾便 了。失僧所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曰。吾患指 痛。其人寤而視焉。乃木傷其二指也。遂即
補之。開皇十年。有盜像幡蓋者。夢丈八人 入室責之。賊遂慚怖悔而謝焉。其像現存。 並見旌異記及諸僧錄。然斯通感佛教備彰。
但是福門無非靈應。竊以像避延燒狩驚 邪道。影覆異術經焚不灰。靈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興弘護。其相大矣。具在前聞。至如
貞觀五年梁州安養寺慧光師弟子母氏。貧 窶內無袒衣。來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 而著。與諸隣母同聚言笑。忽覺脚熱。漸上 至腰。須臾雷震擲隣母百步之外。土泥兩
耳悶絕經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 死。火燒焦踡題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 法也。其子收殯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 終銷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歸之龍。信
不虛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巖宿。以衣障 前。感異神來形極可畏。伸臂內探欲取 宿者。畏觸袈裟礙不得入。遂得免脫。如 是眾相不可具紀。如上下諸例中。
[0694a15] 釋慧達。姓王。家于襄陽。幼年在道。繕修成 務。或登山臨水。或邑落遊行。但據形勝之 所。皆厝心寺宇。或補緝殘廢。為釋門之所
宅也。後居天台之瀑布寺。修禪繫業。又北 遊武當山。如前攝靜。有陳之日癘疫大行。 百姓斃者殆其過半。達內興慈施。於楊都
大市建大藥藏。須者便給。拯濟彌隆。金陵 諸寺數過七百。年月逾邁朽壞略盡。達課勸 修補三百餘所。皆鎣飾華敞有移恒度。仁壽
年中。於楊州白塔寺建七層木浮圖。材石既 充付後營立。乃泝江西上。至鄱陽預章諸 郡。觀檢功德。願與眾生同此福緣。故其
所至封邑。見有坊寺禪宇靈塔神儀。無問 金木土石。並即率化成造。其數非一。晚為 沙門慧雲邀請。遂上廬岳。造西林寺。晚閣
七間欒櫨重壘。光耀山勢。初造之日誓用 黃楠。闔境推求了無一樹。僉欲改用餘木。 達曰。誠心在此。豈更餘求。但至誠無感。故
訪追不遂。必心期果決。松散並變為楠。如求 不獲。閣成則無日矣。眾懼其言四出追索。 乃於境內下巢山。感得一谷並是黃楠。而 在窮 澗
幽深無由可出。達尋行崖壁忽 見一處晃有光明。窺見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餘並天崖。遂牽曳木石至於江 首。中途灘澓 [簿-尃+卑]
筏並壞。及至廬阜不失 一根。閣遂得成。宏冠前構。後忽偏斜向南 三尺。工匠設計取正無方。有石門 澗 當于 閣南。忽有猛風北吹還正。于今尚在。晚往
長沙。鑄鐘造像。所至方面若草從焉。 傾竭金貝者。兢兢業業恐其不受。達任性 造真言無華綺。據經引喻篤勵物情。然其 形服弊麁殆不可覩。外綜繁殷內收理
靜。傍觀沈伏似不能言。而指撝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