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Zhuanji 法華傳記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諷誦勝利第八之四
* 越道人一
* 河薰雄二
* 釋通慧三
* 隋沙彌四
* 僧福緣五
* 彭子喬六
* 釋慧勝七
* 尼法空八
* 釋妙蓮九
* 釋慧生十
* 釋曇義十一
* 釋清慧十二
* 建王穀十三
* 尼妙法十四
* 唐林通十五
* 李山龍十六
* 僧法賢十七
* 釋僧智十八
* 釋慧達十九
* 女揚氏二十
* 釋法道二十一
* 北道僧二十二
* 釋思約樹二十三
* 竺長舒二十四
越州觀音道場道人一
[0072a29] 百濟沙門釋發正。梁天監中。負笈西渡。尋師 學道。頗解義趣。亦修精進。在梁三十餘年。不 能頓忘桑梓。歸本土發正自道聞他說。越州
界山有道場。稱曰觀音。有觀音堵室故往 視之。欀椽爛盡。而堵牆獨存之。尚有二道 人。相要契入山。一人欲誦華嚴經。一人欲誦
法華經。各據一谷。策作堵室。其誦華嚴者。期 月可畢。心疑其伴。得幾就往候之。曾無一卷。 其人語曰。期已將盡。糧食欲絕。宜及至期竟
之。若不能念誦一部。正可誦觀世音經也。便 還其室。於是此人心自悲痛。宿因鈍根。乃至 心讀誦。晝夜匪懈。諳得略半。後數日。其人復
來者為此人以實告之。其人語曰。我已誦華 嚴矣。奈何如此觀世音之初。況逕兩三日而 不諳乎。我若捨汝而去。則負所要。若待汝竟
精食欲盡。既於三日不竟。理不得相待耳。將 以明復來者矣。子其免云。此人至到悲痛倍 前。至心誦念。纔得竟畢。明旦其人復來者語
曰。如此觀世音之初。尚不能誦。無可奈何。 我時捨汝而去也。此人跪曰。昨暮纔得竟 耳。於是其人大喜。欲以相試。乃坐床誦之。三
十卷經。一無遺落。次復此人上床誦之。始得 發聲。即於空中。雨種種華香。華溢堵室。香聞 遍谷。氣氳滿天。不可勝計。於是誦華嚴者。
即下地叩頭。頭面流血。懺悔謝過。事畢欲別 去。此人止曰。常有一老翁饋我食。子可少待 與。久久不來。相到與者。此人欲汲水。如向
老翁擔食參休於草下。此人怪而問曰。我伴 適來。望得共食。有何事竄伏不饋。翁答。彼人 者輕我若此。豈忍見乎。於是始知。是觀世音
菩薩。即五體投地。禮拜甚至。須臾仰視。便失 所在。此人所 [貝*系] 堵牆至今猶存哉。發正親所 見焉。
河東薰雄二
[0072c05] 河東薰雄。少誠信佛道。蔬食數十年。貞觀中 為大理丞。十四年春坐。為連刺史李仙童事。 繫御史臺。于時上以為黨。心大怒使治書侍
御史韋悰等鞫問。忽防禁嚴密。坐禁者十數 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並連此坐。與 雄同屋囚禁。皆被鎖牢固。雄專念誦法華經
普門品。數日得三千遍。夜中獨座誦經。鎖忽 自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仍法合 地。其鉤亦儼然不壞。而鉤鎖相離數尺。玄等
異之。雄恐罪責。告守者請鎖開鎖。是夜監察 御史張守一宿直命。更開鎖。史以火燭照之。 見鎖不開。而自然相離甚怪異。因開鎖鎖之。
用紙封纏其鎖。書署封上而去。雄後坐誦經 五更。鎖又解落。而有聲如人開者。雄懼又告 忻玄。忻玄等謂。欲曉不宜請史。既明共視
之。鉤鎖各離在地。而鎖猶合。其封署處。全固 不動。鉤甚完密。無可開。敬玄自少及長。不 信佛法。見其妻讀經。常謂曰。何故乃為胡神
所媚。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歎寤 曰。吾乃今知。佛為大聖無有倫匹。誠不可思 議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自
解落。視之鎖拔伏地。雄不為異也。玄於是信 服愧悔。既而三子俱靈。玄乃寫法華經。畫八 菩薩像。歸依供養。臨時病篤在家。玄未問疾。
具說其事。臨病愈攝職。問臺內官吏。與玄說 不殊。雄亦自說其事。而精厲彌篤。雄今見存 為盩厔令 (感通錄下卷) 。
唐溜州釋通慧三
[0073a04] 釋通慧姓虞氏。少有精勤。貞操出家作沙彌。 蔬食苦節。專學律儀。更通律藏。二十歲受具 足。時有相師。語通云。阿師大聰明智慧無邪
相。唯命全短。不能繼軌。通聞此語。遂諮諸大 德。將修何功德而得延壽。諸大德達識者共 議。一代教中法華最大。若受持不老不死。若
能依法受持諷誦。必得長壽。通時流議。捨戒 律書。從師受經。即入深山。受持法華經。精勤 諷誦。三年出山。更見前所相者云。阿師修何
功德。得五十年壽。頓能如此。通云。前被相短 壽。入深山諷誦法華經六千遍。若斯勝利歟。 更無餘功德。相者歎曰。大乘功德。能延短
壽。因此功德。遂為大德。年過九十。後實如相 師記。
隋開善寺沙彌四
[0073a19] 隋朝開善寺藏公。有給仕沙彌。年十五能識 威儀。不違人情。見者稱神情。時有河胤之。 謂藏曰。此沙彌全無年壽。藏聞之悲愍。沙彌
遂歸父母家。過五箇年。還投藏所。藏公生希 奇念。對胤更告之曰。此沙彌為相改耶。答 曰。相既改得八十年壽。藏公大歎異。語沙彌
云。汝有何勝功德。沙彌答云。更無修功德。唯 昔於僧坊聞一偈。所謂諸佛兩足尊知法常 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口遊諷誦。不
知幾千萬遍。時夢。赤服官人。以一卷書自稱 官牒。即披讀云。汝壽唯十八。今依誦一偈。 變成八十。是其延壽緣也。藏公歎曰。此偈者
法華經方便品文。汝依誦妙偈。得延其壽。吾 昔入山。五年受持金剛般若得長壽。汝口遊 誦勝吾精苦。大乘之力不可思議。莫令懈倦。 聞者無不凝信矣。
沙呵羅國西耳福緣五
[0073b07] 外國有寺。名菩提寺。從南十餘里。於空中有 現銀宮殿。於中男女諸天而遊戲。又有現金 宮殿。中有一聖僧。此事希奇。諸國王臣。雲
集禮拜供養。是時聖者云。天下不安穩。 穀 果 不熟。疾疫競起。良由不信三寶。三寶境界 不可思議。恒沙劫稱歎難盡。佛經之力亦不
可思議。所以者何。我本住沙呵羅國西耳寺。 名曰福緣。住寺小室。恒誦法華經。得無生 忍。我所誦經。入白匣而收置寺內。我本遺骨。
寺西十餘里小山中古塚埋之。捨命之後方 三十年。依願力故。舌變今煠。時時放光。以彼 應知我語虛實。今來示昔緣。銀宮中天人。是
助誦經給仕人也。作是語已。隱而不現。王臣 悲喜交集。尋其本緣。蓋如所言。一一不謬而 已 (此出西域傳。雖非親聞。今依古記而錄出之而已) 。
宋益陽彭子喬六
[0073b23] 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 子沈文龍。見執付獄。遂欲殺之。喬少曾出 家末雖還俗。猶恒誦習觀世音經。時文
龍必欲殺子喬。刺無復冀。唯至心誦經。得百 有遍。既大疲極。暫得晝眠。同繫者有十許人。 亦俱睡臥。有湘西縣吏杜道榮。亦繫在獄中。
時如眠非眠。不甚得熟。因恍惚中。見有兩白 鶴集子喬屏風上。須臾一鶴下。至子喬邊。時 復覺如美麗人。形容至好。道榮心怪之。過起
觀子喬覺。道榮問。向得夢不。子喬答曰不夢。 道榮為說其所見。歡喜不可言。自還著械。不 使人知。得四五日。遂非意放散。義安大義太
原王琰。與果有舊。作冥祥記。道其族兄璉。 親識子喬及道榮。聞二人說。皆同如此 (法苑第二 十七) 。
青州白苟寺釋慧勝七
[0073c10] 青州白苟寺道人釋慧勝。宋元嘉二十六年。 忽病聾盲。頓失耳眼。自念。此非差疾。又無醫 藥。唯當誓心歸觀世音。誦此經一千遍。誦數
載滿耳目不覺。豁然自差。
宣州尼法空八
[0073c15] 尼法空者。俗姓韓氏。宣州人也。幼歲辭親。詣 五臺山西南百餘里建安寺出家。後於祇洹 寺受戒。每誦法華。用為常務。傳聞。有僧道
超。別無行業。但久住五臺山華嚴寺。不出山 門二十餘載。其後命終。生都率內院。時天人 語超曰。汝於人間。別無行業。祇誦法華。承
文殊境界力故。得生此天。汝可還下人間接 四部得令聞知。道超依言不捨天報。下告人 間。法空如此。思惟生希有難遭心。發願然後
至華嚴寺西北三泉院。前林中更逢一老人。 謂法空曰。汝寄住此。修行妙法。決證勝果。言 訖遂不見。法空知大聖告。悲泣渧淚。即依此
院。別結草庵。居止策勵三業。曉夕靡怠。經五 年取身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住施大眾。法 空曰。我從止此來。蒙大聖告。語教示妙法蓮
華四字。開佛知見。清淨無染。得生淨土。眾各 努力。無得空過。言訖而卒。端坐如生。眾茶毘 收舍利千餘粒。四眾分之供養而已。
代州總因寺釋妙蓮九
[0074a05] 釋妙蓮。慈悲濟物特誦法華經以為業。謂師 友言。吾以誦經力。生兜率內院。欲值遇慈 氏。此願可不。師友答甚可。經云。若人受持讀
誦。是人命終。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佛 豈虛說。蓮彌勤行大精進。諷誦法華。未甞 休息。生年七十有餘。微疾頓起。召請諸師友
語言。吾有微疾。不為痛患。天童來迎。化佛授 手。言訖而逝。端坐如生。三日方蘇曰。吾依 誦法華力。至於兜率彌勒內院。諸天讚曰。汝
在閻浮誦法華。功德自至此天處。奉見慈氏 妙相尊。聞法早契不退忍。聞偈生喜心。慈氏 菩薩告曰。爾於人間。以誦法華力故。得生此
處。此處諸天。多是於釋迦遺法中。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妙法華經者。爾可速還下人間。接 四部弟子得令聞知。暫持妙法。大銷諸罪。
則用補生天之闕行也。爾時白菩薩言。以何 為證。徒眾當信受。即菩薩以薰香塗蓮手。以 是因緣還活。時彼手香遍滿一州。國人皆取
信。作是說已。不久而卒。寺東北起塔。安置 遺身。塔尚薰香。若摩觸壁。三日已上香氣 不竭。現所見聞也。
唐真寂寺釋慧生十
[0074a27] 釋慧生。從慧如受道。慧之所生。名曰慧生。聞 慧公說地獄相。及見脚疵。深恐怖後世。專誦 法華經。遂一日一夜。不動如入禪定。眾皆異
之曰。師慧如。七日不動入三昧。被閻羅王 請。此必然也。及曉更而慧生開眼。悲喜涕淚 交流。眾僧問之。何故悲喜。答曰。吾忽見二赤
服人。容儀秀麗。綺衣紈袴服飾鮮華。云我是 泰山府君閻羅王。遣請阿師。即令乘白馬須 臾到王所。王從座而下。恭敬就坐。語吾言阿
師昔有地獄定受業處。其地獄業者。父母為 君殺害猪羊鵝鴨等。雖非自殺。惡業故必應 受報。又沙彌時犯用僧分。威儀不調。其罪無
量。應墮地獄。今以誦法華故。其罪銷盡。生十 方佛前。然為令知其業處。及普得聞知惡業 果報及滅罪要故。請阿師宜往地獄見應受
罪處。乃勅使者遂使而去。即指東方。更有大 城。相去四五里。次第三十二大城。此是地獄 之城。當巡撿一一城中眾生受苦相。即前入
一城門。見鐵車鐵馬鐵牛鐵驢火炎熾燃。牛 角毛皆如鋒鋩。馬身毛如鋒鉤。跳踏罪人。於 中無量沙門受苦。使者曰。此諸沙門。不惜將
來。但取現在名利。犯佛淨戒。畜不淨物。乘車 馬等。受人信施。所得果報。又次到一城中。地 有鐵 [金*疾] 鏫銐如鋒鋩。遍布其地。復有鐵衣纏
罪人。火炎俱熾。中有五百沙門受苦。使者 曰。此諸沙門。昔服俗衣。捨正法服故。受斯重 苦。復次到一城。獄卒以融銅灌口。罪人五體
燒盡。有五千沙門。受斯重苦。使者云。昔不 知三寶四諦等食。求信施故。受此重苦如此。 三十二大城中。若受人信施。不楊枝滲漱香
湯沐浴。遊行世間。手觸佛經。若犯四重。不知 滿足。與白衣共宿。登踏師座。臥佛形像陰涼 之下。若錢田利殖。自手作食。自飡不與他
人。若手不淨。多有垢穢。捉男女根。爪甲有臭 穢。便捉經卷者。若脚足不淨。來行佛地僧地。 乘車馬等。遊行佛寺門戶。若著靴鞋。以上圊
廁而不脫。踏佛僧地靈塔之影。若飲酒食肉。 自言無罪報。若手捉弓箭。若師弟各嗔恚諍 競生怨想。若手擿眾僧果等。自食不與他人。
若引徒眾遊人間。自稱淨人。若不著袈裟入 聚落。若起愛憎心。分衛飲食。若不淨說法。若 行欲身形常入堂寺。而禮佛像。如此罪人充
滿其中。具見受罪人處訖。還投王所。王言。君 若不能受持大乘滅罪經典。必應受此等苦。 更有無量地獄。此則一方小分。聞此說悲喜
交集。覺悟而已。時眾僧聞是語已。心意驚 怖。如踏鐵刀。各各悲喜。咸信大典。乃至見聞 者。勤行不廢。從是已後。諷誦如林。以為規 模矣。
并州釋曇義十一
[0074c19] 釋曇義。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堅持 禁戒。推諸世務。苦節頭陀。常居五臺山。願依 文殊大師策修勝業。每日誦法華兩遍。讀華
嚴一帙。以此為恒。如此因修積有年稔。後與 弟子曇訓。遊歷諸臺。因至南臺。見一比丘尼 誦經口放光。義既發願。誦法華華嚴。精誠感
通。自口放光。光中隨音韻。化佛出現。臨終之 時。具說此事云。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此 言有驗矣。
齊州三總山釋清慧十二
[0074c29] 釋清慧。梓州慧義寺清靈之弟子。從師至齊 州靈巖寺北三總山中。多年而住。師去後清 慧亦發願。為三惡道受苦眾。諷誦法華經。其
詞云。一切眾生流轉父母。從冥入冥。互不知 恩。願誦經力。早得離苦。永證解脫。遊諸佛 國。即長安元年七月十五日。至于神龍元年
正月。五年精誦。終不移志。未得感應。悲泣 歎曰。大師清靈深心發願。為三途受苦眾生。 受持金剛般若經。三七日中。速得感應。今吾
五年。精誠無徵。恨非其人。議一大事因緣。 失上乘微驗。面目流血。悲泣懺謝。神龍元 年正月十五日隅中。忽然似夢。見一大城。縱
廣可五六里許。莊嚴奇麗。寶幢幡懸列。於中 有金床玉冠。右執白拂者。而坐自謂王者。又 兩白銀空座。慧將入城。時天童子相從。王見
慧及童子。從座而下甚恭敬。請坐金座。慧昇 寶座。童子在銀座。王在地胡跪白言。阿師為 三途受苦眾生。誦法華經。甚可佛意。但先師
為三塗受苦眾生。誦金剛經。放却少多輕者。 今無其人。是故經歷五年。受苦眾生。既墮 集不論輕重。為師放却之。將與童子共詣。見
受苦處。即童子從座而起。引慧手漸進見城 郭。無有一人。自問。何無人耶。答依師誦願。 悉生天上。中有一人受苦者見不。此謗阿師
願。優婆塞姚通是也。慧曰。謗者尚得不退。豈 留不生天。即應聲不見。便還王所陳其事。 覺悟自說此因緣。誦經功德。自他俱救如斯 而已。
建德郡王穀十三
[0075a29] 王穀建德郡人也。為黃龍國守。庫吏器物耗 散。罪當至。怨念耗非己藏。而罪無所逃。便 至心諷誦觀世音經得千遍。身上鎖械悉斷
絕。人謂希有矣。
長安大寺比丘尼妙法十四
[0075b05] 比丘尼妙法。俗姓李氏京兆長人也。母閔 氏。初夢一梵僧持三莖蓮華。授而語之曰。與 爾良種。宜善護持。因有身焉。遂誕生立字稱
蓮華。年漸長大。不樂居家。情欣出俗。年十 二。其姊教法華經。披文如有宿習。日誦八紙。 未盈月餘誦一部訖。人美其德。名曰妙法。遂
於佛前。焚香立願。諷誦八千遍。兼誦通無量 義及普賢觀。三莖之夢。將非其事乎。靜夜諷 誦。其聲及百餘里。遠近所聞無大小聲。凡入
道已後。志節彌堅。臨終之時告徒眾言。普賢 現我前。安慰我心。諸師友悉來迎。即往生淨 土。言已而卒。座生三莖白蓮。如池生時。華
七日不萎落。見者謂奇瑞耳。
唐洛州虞林通十五
[0075b19] 貞觀三年。虞林通發心。欲誦法華。俗寰勞 務。多不能稱素意。遂因患致死。忽有六人冥 官。前後圍繞。至大城門。傍見有一僧自云。吾
是藥王也。汝誦經願。不稱其意頓致死。即可 誦一偈。教其文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菩薩授偈。謂之曰。
若誦此偈。能變地獄為蓮華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