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Tu Wang Sheng Chuan 淨土往生傳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土往生傳卷中正傳二十人 (附見四人)
* 陳南嶽釋慧思
* 隋天台釋智顗
* 隋趙郡釋智舜
* 隋河東釋智通 (通弟子頂蓋母王氏附)
* 隋蒲州釋真慧
* 隋天台釋法智
* 唐京師釋善胄
* 唐同州釋法祥
* 唐終南釋明贍
* 唐并州釋道綽 (道撫附)
* 唐天台釋灌頂
* 唐相州釋道昂
* 唐武丘釋智琰
* 唐蒲州釋神素
* 唐京師釋善導
* 唐陳留釋功逈
* 唐并州釋惟岸 (小童子附)
* 唐金陵釋法持
* 唐洛陽釋慧日
* 唐成都釋雄俊
[0114b26] 釋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夢梵僧。勸令免 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蘭若。續感神 僧。勗之齋戒。思乃勵志。日惟一食。人事迎
送。都然杜絕。誦法華維摩等經三十餘部。所 止林落。或人焚之。輒顯癘疾。就而哀懺。即平 復焉。他日復夢梵僧數百。其上座者。撫而告
曰。汝先所受非勝律儀。安能開汝正道。資汝 淨行。幸遇清眾。宜更翻壇。思以夕夢。再發精 感屢馳。由是得見三生行道事。又甞夢中見
彌陀佛與思說法。因造其像。以嚴觀想。又甞 安坐繫念。見一生善惡業相炳然齊現。現已 身心勇猛。得悟法華三昧大乘方等之旨。遂
於大小二乘。定慧等學。敷揚引喻。用攝自他 久之。眾雜精麁。是非紛起。其徒患之。具以白 思。思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為豈逃
小謗。況我佛法不久當滅。未識何方可避其 難。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當南嶽。是其 處也。齊武平中。南至光州。時方擾攘。路多梗
塞。權與其徒止于大蘇山。其山陳齊邊境。兵 刃所衝加。值佛法云崩五眾離潰。一時英俊。 猶慕其德。晦逃名跡。來咨理味。思曰。吾老
矣。無能以發汝。姑命學徒智顗。代講金經。至 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 乃其大品次第意。未為法華圓頓旨也。吾昔
夏中。苦節思此。無何一念頓曉諸法。忝已親 證不勞致疑。顗即咨受法華三七境界已。而 咨曰。和尚行位應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
鐵輪位耳。吾時以事驗之。可自見矣。陳光大 中離大蘇。與四十餘僧。徑趣南嶽。既至謂諸 僧曰。吾此十載。必事遠遊。翌日前至衡陽。遇
一嘉所。層峯峭拔。茂林森聳。思指茂林之下 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發其 土。果獲堂殿基墌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巖下。
又曰。此吾昔之坐禪處也。群賊之來以斬吾 首。自其命終有今身焉。未移數步。且得枯骸 一聚及於髏骨。思捧髏骨而祝曰。此吾身首
之餘分。可憑佛力為之資熏。特收之以起塔 焉。陳帝聞思疊有異事。下詔迎思。以止棲玄 寺。尋之他寺。途中遇雨。衣物不濕。履舃不
濡。僧正慧暠見而歎曰。此果行人。吾輩不得 而知矣。大都督吳明徹省。以犀枕奉思。別將 夏侯孝威。往寺謁之。道中忽念。吳侯所奉犀
枕。欲識其狀。比至思所。未之致敬。思曰。欲 見犀枕。可往視之。夏侯大驚。乃知其有他心 焉。思居南嶽。陳主歲遣三信慰勞。供應山積。
其所化人。神變難測。或現形大小。或隱跡空 無。或憑附外物。祥瑞亂舉。臨終至其山半道 場。繼日說法。告道嚴毅。聞者寒心。既而又
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隨其所須。吾當資 給。如無此人。吾其去矣。竟無答者。思即斂 念。若彈指頃而奄息焉。有小僧靈辯。時在其
側哀號踊躄。思復開目而責曰。眾聖相迎論 吾所受生。何意哀號以相亂耶。乃斥靈辯。出 外奄息如初。原其年即陳太建之九年。年六
十四。始思之至以為十載之後。必事遠遊。至 是正十載矣。議者以。思甞受彌陀說法。復造 彌陀聖像。用嚴觀想。又與慧命禪師。蘊結淨
業。期會于安養。則思向之以謂。眾聖相迎。論 吾所受生者豈他哉。其實以生安養爾。
[0115a27] 釋智顗。俗姓陳其先潁川人。有晉遷都。寓居 于荊州之華容。母徐氏。懷顗屢感異夢。及誕 室內洞明踰日。乃止襁褓之間。臥即合掌。坐
即面西。殆其總角。喜往伽藍。僧有奇其志尚。 口授法華普門品。纔及一過則通誦之。志學 之年。北度硤州。依學于舅氏。十八遇湘州果
願寺緒法師。從而落髮。緒授十戒。令就慧曠 律師北面橫經。續潛大賢山。誦無量義及法 華普賢觀經。浹旬未再。三部終焉。次依光州
大蘇山思禪師。思見顗曰。昔在靈山同聽法 華。勝緣所資。今復會此。首示普賢道場。及說 四安樂行。顗止蘇山。行法華三昧。始三夕至
藥王品是真精進句。解悟開發。且見與思共 在靈山聽佛說法。翌日白思。思曰。非爾弗感。 非我弗知。此乃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未幾又
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見思 來冥為披釋。其後思令代講。聞者伏之。惟於 三三昧三觀智用以諮審。餘皆炳然自曉。思
於座下觀聽。謂學徒曰。此吾之義兒也。但恨 定力少矣。於是道俗改觀。名聞遐邇。尋而別 思。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饒益。顗乃間適
金陵。於瓦官寺。大弘禪法。僕射徐陵。與時貴 望。咸叩問之。然顗賦性恬怡。不樂紛擾。出 處動靜。率思林澤。陳光大中。曾夢巖崖千仞。
雲日半垂。滄溟萬里。渺無堤岸。遙見一僧在 其巖頂。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詰。旦 具言其夢。人或告曰。此必會稽之天台爾。晉
宋以來。僧光道猷法蘭曇密之徒。皆棲焉。顗 欣其說。與慧辯等二十餘僧。相與南征其山。 先有僧定光。棲之已四十年。顗之未至前二
年。光謂人曰。善知識來。爾宜辦事。以待其 闕。及顗之至。歡然相接。且問之曰。善知識。 憶吾早年招手伸臂以相挽不。顗乃驚悚。知
昔之夢有靈矣。旋聞鐘聲遍徹山谷。顗以山 谷無寺。頗怪異之。光曰。鐘是召集有緣。爾得 住也。何怪焉。洎將營寺。光曰。可以隨宜安
堵。至國清時。當有貴人為立寺矣。後二年宣 皇帝。聞顗道行果勅立寺。又知僧徒所在景 附。特割始豐縣資賦。以充給之。顗居其寺。每
膺夏制。講淨名經。一旦講次。倏見三道寶階 自天來降。又復有數梵僧。乘階而下手。擎香 鑪繞顗三匝。久而乃滅。識者以為石橋聖眾。
明示印認。使固其心焉。永陽王百智。以師事 顗。及其出撫吳會全家就山。以請戒法。宣帝 亦甞問曰。方今釋門誰為名勝。近臣陳喧曰。
瓦官禪師真為名勝。往在京輦群賢所宗。今 遁天台物情失附。願陛下詔迴。規訓道俗。帝 乃疊降璽書詔之。顗至都下帝勅群臣。迎入
太極殿之東堂。講智度論。又詔羊車童子引 導於前。又宣中書舍人。翼從於後。于時天下 檢括僧尼。無籍貫者。萬計朝議。以其寡經業
者。盡搜簡之。顗諫曰。調達誦六萬象經。不 免地獄。盤特諷一行法偈。獲登聖果。篤論道 也。豈多誦哉。宣帝大悅。遂停搜簡。俄夢一
人。部從嚴整。前而告曰。余冠達也。請住三 橋。顗曰。冠達梁武法名也。三橋非光宅耶。乃 移居之。其年夏四月。陳主幸寺。請講仁王經。
帝於眾中。起拜殷勤。儲后嬪妃。並崇戒範。仍 具文曰。惟師化導。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 汲引天人。又曰。今欲罄其本願。請為菩薩戒
師。冀流慈忍。如朕意焉。顗升高座。帝於座下 執弟子禮。及金陵敗。覆事歸楊氏。晉王時在 楊州。亦欲咨受戒法。躬制文曰。弟子承基積
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貽教夙漸。又曰。和 尚名稱遠聞。眾所知識故。茲虔仰命檝遠迎。 顗屆楊州。王陳千僧法會稟受焉。受已顗告
王曰。大士超度總攝為先。詮名表實。今昔同 然。王可法名總持用彰其實。王頂受之。王於 眾中。亦告顗曰。禪師智德。內融慈忍外發降
伏天人。制諸魔外。願號智者。下副群心。因 捨異物。六十餘事。顗迴其物。俱賑貧乏。後 還舊山。一心在定。他日由禪定起。謂弟子智
越曰。吾之幻質旦夕云滅。汝於石城。嚴持香 華。俟吾以謝此報。及顗至之施床。西向念彌 陀佛與二菩薩。及於淨土化佛與化菩薩。來
相擁護。又囑弟子。多燃香燭。又挹三衣鉢杖。 以近其身。有欲進齊食者。師曰。能無攀緣。即 真齊矣。又索香湯。漱淨舌根。說十如四不生
十法界三觀四智四無量六波羅蜜等法。僧 有問其所證。答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 他損己。退歸五品內位。爾又曰。人命將終。聞
鐘磬聲增其正念。汝宜鳴磬以增吾念。乃自 跏趺。於彌陀像前終焉。
[0116a23] 釋智舜。俗姓孟趙州大陸人也。少負耿介。有 高遁林泉志。旋而剪落。益疎流俗。事雲門稠 禪師。餘一紀沈默絡日。似不能言。其所言
者。戒焉定焉。三乘位望互所修證焉。稠奇之 曰。汝於人事其幾無心哉。吾今而後。與汝可 言教矣。繇是三乘權實。日新聞見。其於僧行。
彌加砥礪。或時妄情卒起。則引錐刺股。用警 其念。雖夫小過。舜亦然也。以故塵勞業習無 自而入。舊與曇詢法師。同修念定。便滫而外
足不踰閫者十年。後聞贊皇許亭山林麓祕 邃。就而棲之。好事者多以輦運。庸資其闕。舜 避焉。問其故。對曰。山居橡栗。足以支歲時。
何闕之有。惟舜為行至簡為性至仁。生生之 類。微而如螻螘者。未始傷之。其他異類。又可 知也。人有啖其血肉。舜必告曰。六道殊形。汝
無不經。一切有命。皆汝父母。一切有生。皆汝 故身。食其肉是食汝父母。啖其血乃啖汝身 分。汝奚不以父母身分憫之哉。聞者悛心焉。
甞有獵者。驅雉以入其房。舜勉釋之。不能迴 其意。乃刃一耳遺之曰。不能迴汝之意。由汝 貪其肉故也。吾願以此代之。獵者大驚。其後
許亭風俗。不為畋獵者十八九焉。舜居許亭 日久。山足居民率來依慕。舜不樂之。又入漳 洪山之南谷。更專念定。隋開皇十年。文帝知
舜刻苦。特下詔曰。皇帝敬問漳洪山之南谷 舜禪師。冬日極寒。道味安隱。勉勗蒼生。成就 勝業。惟茲願力朕甚嘉焉。今遣開府盧元壽。
指宣朕意。仍詔禪師以赴行在。舜表謝以疾 辭焉。民欽其德。起寺居之。後憩廬山大林寺。 以昔遠師有蓮臺淨社之修。又其遺跡炳然
尚在。於是踵其前躅。修十六觀。於諸觀門。日 馳念想。季年豫章道俗。請講觀經。舜曰。觀經 淨土教也。淨土吾所修也。吾豈於此拒之哉。
吾從命焉。講終之五日得病。又一日舜於病 中。自見鸚鵡孔雀累百來集。念佛焉念法焉。 念以諸波羅蜜。而微妙之聲在焉。舜乃強力。
而起告弟子曰。鸚鵡孔雀交相來集。而復念 佛念法。以當吾前。此必淨土化主。示其先應 以資我。我於今日其終焉。已而果然。
[0116c04] 釋智通。俗姓程河東人也。十歲服緇為沙彌。 威儀敦肅為時所稱。受具之後。屏息諸緣。獨 勤懺誦。誦先賢讚佛偈三千餘首。每於六時
以對尊像。引聲高唱。委曲悽切。聞者悲之。五 十許年。略無告倦。周武之末。釋門淪廢。通即 避地幽僻。以消時難。隋祖統御再隆佛日。通
於孤老寺。六時精苦益倍初焉。大抵以三界 五苦日相凌困。願期出離以生安養。大業七 年十月嬰疾。姑命門人頂蓋數十人。同聲西
向。念彌陀佛。通乃閉目。端想久之。問蓋曰。 有何緣務大明燈燭。蓋因熄燭。通又曰。明何 益盛。蓋以無燭。遂對之曰。光明異相。必有待
也。非蓋所能知矣。通旋開目周視。令蓋燃香。 香煙既起。通彈指云。無上勝異在吾有矣。或 問其勝。答曰。寶幢華幔。悉在吾前。非勝而何
日將暮矣。又謂蓋曰。吾生淨土。刻在今夕。汝 徒精進勿生退惰。至于中夜。坐亡于懺誦之 堂。若禪定焉。寺僧道慧。見其堂左。樓閣千
重。排空西去。漸遠漸隱。猶雲霧萬疊。或離或 散。不可模狀。時頂蓋之母王氏。亦著淨業。當 其捨報。亦見青碧蓮華充滿其室。至者往往。
尚聞蓮華之香。移日不散。
[0116c26] 釋真慧。俗姓陳 陝 之平陸人也。隋開皇中。厭 俗以事本州清禪師。次之鄴都。受具于洪律
師。續聞衛州詢禪師。深悟佛乘。復從咨訪。開 皇之末。杖錫西歸。路出白鹿百家巖。因而憩 寓。或告慧曰。擇地幽棲。蒲坂尤嘉焉。慧得其
說。乃之蒲坂之麻谷。創開禪宇。蔚為淨坊。大 業初甞餌黃精。絕粒百餘日。於其淨土。以繫 觀想。旋又坐夏於盤谷。谷有猛虎。為民害者
四年。殆慧之至。率皆避焉。十一年十月七日 寢疾。終于其谷之南巖。春秋四十七。僧臘三 十五。初慧好窮經律。積以成性。及得淨土九
品階漸。追而修之。又恐修習未固魔外間擾。 且曰。凡夫異念紛紛不一。不憑聖力。吾孰依 焉。乃築淨地。為之方壇。壇設高臺。珠玉眾寶
中外相表。臺之四面。復設四柱寶幢。幢上網 幔。互相映飾。無量壽佛居中焉。觀音勢至侍 左右焉。其下間以青碧象琉璃地。金繩分布。
用界其道。道下又設七寶金幢。幢分八方。皆 如其一。取經所謂七寶金幢擎琉璃地者云 也。慧每依像作觀。必先澡身澣衣。而後敢入。
既而出之。挺身整念肅肅然。若其諸佛神變 而常在前焉。其亡之夕告弟子曰。吾於淨土。 稍敦行業。不期今夕。預見蓮華。載開載合。似
將乘吾。足履之在空焉。未移頃刻。眾聞鐘聲。 又聞天風四來異光驟發。慧遂亡矣。
[0117a22] 釋法智。不究其族。隋文之時。游學于東越。越 之有通大小乘經義者。智必師之。以故強學 多聞人罕儔匹。末年以徑直之門。莫如念佛。
於是晨興暮息。繼念而不弛者七年。已而議 曰。犯一吉羅承其罪也。歷一中劫。此誠可信。 以其固而為之也。一稱阿彌陀佛。而滅億劫
重罪。則予也竊有疑焉。或告智曰。無自疑矣。 教以念佛久則功。功則化。化則三昧現前。今 子之疑。是疑教也。夫疑教則信無依。無依則
情自亂。亂而失之。則謗讟之過。生地獄之因。 起如之何。且自疑也。智誠其意。乃於國清寺 兜率臺上。絕去諸緣。一心念佛。想念既極。數
感觀音勢至同時來現。異日又感天冠寶瓶 光映其身。智謂道俗親知曰。吾生淨土蓋有 日矣。誰能具食以餞我。眾笑而對曰。果能之。
則吾等豈以一食為惜哉。惟恐道人之不能 也。遂刻後三日會食之。其日食罷。智無他疾。 眾心或信或否或疑。其卓然為相侮。日既西
次。因宿其房伺候之。夜之未央。智於繩床念 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來。照數 百里。江上漁人謂。其天曉。舳艫相望。率皆驚 起。久而乃曉。
[0117b15] 釋善胄。俗姓淮瀛州博野人也。少通義學。出 於流伍。甞遊吳中。遇法師慧靖講涅槃經。道 俗千人。傾耳注聽。胄於千人之中。與之論議。
往復徵詰。大為克勝。由是數郡飛播時譽。隋 仁壽三年。文皇帝詔。擇名僧五十三人。分舍 利于五十三郡。胄以所負之善。獲預其選。就
其所選。胄尤有聲焉。然胄寡親世務。親戚故 舊情亦薄。然惟於淨土。特著勳業。所居堂宇。 有彌陀像及二菩薩。累放光明內外。見者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