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ming Ji (Collection on the Propa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uddhism) 弘明集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明集卷第七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 朱昭之難夷夏論
* 朱廣之諮夷夏論
* 慧通法師駁夷夏論
* 僧敏法師戎華論
難顧道士夷夏論
常侍朱昭之
[0043a14] 見足下高談夷夏辯。商二教條勒經旨。冥然 玄會妙唱善同。非虛言也。昔應吉甫齊孔老 於前。吾賢又均李釋於後。萬世之殊塗同歸
於一朝。歷代之疑爭怡然。於今日賞深悟遠。 蠲慰者多。益世之談莫過於此。至於各言所 好。便復肝膽楚越不知甘苦之方。雖二而成
體之性必一。乃互相攻激異端遂起。往反 紛頻斯害不少惜矣。初若登天。光被俗表。 末如入淵明夷輝淪。夫導師失路則迷塗者
眾。故忘其淺昧。遽相牽拯。今先布其懷未 陳所恨。想從善如流者不惜乖於一往耳。山 川悠遠良話未期。聊寄於斯以代暫對情。旗
一接所釋不淺。朱昭之白。夫聖道虛寂故能 圓應無方。以其無方之應。故應無不適。所以 自聖而檢心本無名。於萬會自會而為稱。則
名號以為之彰。是以智無不周者。則謂之為 正覺。通無不順者則謂之為聖人。開物成務 無不達也。則謂之為道。然則聖不過覺。覺不
出道。君可知也。何須遠求哉。但華夷殊俗情 好不同。聖動因故。設教或異。然曲禮淨 戒數同三百威儀。容止又等三千。所可為
異。正在道佛之名形服之間耳。達者尚復 以形骸為逆旅。袞冕豈足論哉。所可為嫌。 祇在設教之始。華夷異用。當今之俗。而更
兼治遷流變革一條宜辯耳。今當言之。聖 人之訓動必因順。東國貴華則為袞冕之服。 禮樂之容。屈申俯仰之節。衣冠簪佩之飾。以
弘其道。蓋引而近之也。夷俗重素故。教以極 質。髠落徽容衣裳不裁。閑情開照期神曠 劫。以長其心。推而遠之也。道法則採餌芝英
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納新。大則靈飛羽 化。小則輕強無疾。以存其身。即而効之也。三 者皆應之感之。一用非吾所謂至也。夫道
之極者非華非素。不即不殊。無近無遠。誰 捨誰居。不偏不黨。勿毀勿譽。圓通寂寞假 字曰無妙境。如此何所異哉。但自皇羲以
來。各弘其方師師相傳。不相關涉。良由彼此 兩足無復我外之求。故自漢代以來淳風轉 澆。仁義漸廢。大道之科莫傳。五經之學彌寡。
大義既乖微言又絕。眾妙之門莫遊。中庸之 儀不覩。禮術既壞雅樂又崩。風俗寢頓君 臣無章。正教凌遲人倫失序。於是聖道彌綸
天運遠被。玄化東流以慈係世眾生。黷所先 習欣所新聞。革面從和精義復興。故微言之 室在在並建。玄詠之賓處處而有。此可以事
見非直布之空談。將無物不可以終否。故 受之以同人。故邪意者夫聖人之撫百姓。亦 猶慈母之育嬰兒。始食則餌以甘肥。甘肥既
厭復改以脂蜜。脂蜜既厭則五體休和。內外 平豫為益至矣。不其然乎。理既然矣。而橫厝 非貶妄想分別。是未悟環中不可與義。二
賢推盪往反解材之勢。縱復得解非順理之 作。順理析之豈待推盪。足下發源開端。明孔 老是佛。結章就議則與奪相懸。何搢紳擎跽
為諸華之容。稽首佛足則有狐蹲之貶。端委 罄折為侯甸之恭。右膝著地。增狗踞之辱。請 問。若孔是正覺釋為邪見。今日之談吾不容
聞。許為正真何理鄙誚。既虧畏聖之藏。又忘 無苟之禮。取之吾心所恨一也。又云。全形守 祀繼善之教。毀貌易姓絕惡之學。是商臣之
子有繼善之功覆障毀落有絕惡之志。推尋 名實為恨二也。又云。下棄妻孥上廢宗祀夫 鬼神之理冥寞難明。故子路有問宣尼不釋。
當由生死道殊神緣難測。豈為聖不能言良。 恐賢不能得三。達之鑒照之有在。足下已許 神化東流。而復以喪祭相乘與奪無定。為恨
三也。又云。切法可以進謙弱。賒法可以退夸 強。三復此談顛倒不類。夫謙弱易回可以賒 和而進。夸強難化應以苦切乃退。隱心檢事
不其然乎。米糠在目則東西易位。偏著分心 則辭義舛惑。所言乖當為恨四也。又云。抑則 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夫道言真實敬同
高唱。覆載萬物養育眾形。而云明者獨進。 似若自私佛音一震。則四等兼羅三乘同順。 天龍俱靡。而云昧者競前。亦又近誣探賾之
談。而妄生瘡疣游辭放發為恨五也。又云。佛 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破惡之方吾無 間然。夫惡止善行乃法教所以興也。但未知
興善之術。術將誰然。若善者已善奚用興善。 善者非善。又非興善則興善之名義無所託。 今道者善也。復以興善取之名義。太為繼富。
不以振惡為教偏矣。大道兼弘而欲局之。為 恨六也。又云。殘忍剛愎則師佛為長。慈柔虛 受則服道為至。夫摧伏勇猛迴靡殘暴。實是
牟尼之巨勳。不乖於惠旨。但道力剛明化功 彌遠。成性存存恩無不被。梟鴆革心威無不 制。而云唯得虛受太為淺略。將無意淪偏著
不悟。狹劣傷道耶。披尋第目則先誡臆說。 建言肆論則不覺情遷。分名難持為恨七也。 又云。八象西戎諸典廣略。兼陳金剛般若文。
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萬法。麁妙兩施繁約 共有。曲法細誡科禮等碎精麁橫生。言乖 乎實為恨八也。又云。以國而觀則夷虐夏溫。
請問。炮烙之苦豈康竺之刑。流血之悲詎齊 晉之子。刳剔之苦害非左衽之心。秋露含垢 匪海濱之士。推檢性情華夷一揆。虛設溫嚴 為恨九也。又云。博 弈
賢於慢遊。講誦勝於戲 謔。尋夫風流所以得傳經籍所以不廢良由 講誦。以得通諮求所成悟。故曰學而不講。 是吾憂也。而方之戲謔太為慢德。請問。善誘
之筌其將安寄。初未得意而欲忘言為恨十 也。有此十恨不能自釋。想望君子更為申之 謝。生亦有參差。足下攻之已密且專。所請不 復代匠。
疑夷夏論諮顧道士
朱廣之
[0044b03] 朱廣之叩頭。見與謝常侍往復夷夏之論辯 章。同歸之義。可謂簡見通微清練之談也。至 於耽尚端冕之飾屏。破翦落之素申。以擎
跪之恭辱。以狐蹲之肅桎。束華人杜絕外 法。舟車之喻雖美。平恕之情未篤。致會之源 既坦。筌寄之塗方壅。然則三乘之悟窅望茲
土。六度之津於今長訣。披經翫理悵怏良深。 謝生貶沒仙道褒明佛教。以羽化之術為浮 濫之說。殘形之唱為履真之文。徒知己指之
為指。不知彼指之無殊。豈所以通方得意善 同之謂乎。僕夙漸法化晚味道風。常以崇空 貴無宗趣一也。蹄網雙張義無偏取。各隨曉
人唯心所安耳。何必龍袞可襲而瓔珞難乘 者哉。自貧來多務研斆沈替。緘卷巾牘奄逾 十載。幼習前聞零落頓盡。蘊志空年開瞻靡
階。每獨慷慨遙夜輒啟。旦忘寐而清心。遠信 纏苦彌篤。若夫信不 沿 理。則輕泛無主轉 誚之賓因斯而起。是以罄率狂管書述鄙心。
願重為啟誨敷導厥疑。廣之叩頭。
[0044b22] 論云。擎跽罄折侯甸之恭也。狐蹲狗踞荒流 之肅也。疑曰。夫邦殊用隔文自難均。至於 各得所安。由來莫辯。侯甸之容所言當矣。
狐狗之目將不獨傷。
[0044b26] 論云。若謂其致既均其法可換者。而車可涉 川。舟可行陸乎。必不可也。疑曰。夫法者所以 法情。情非法也。法既無定由情不一。不一之
情所向殊塗。剛柔並馳華戎必同。是以長川 浩漫無當於此矣。平原遠陸豈取於彼耶。舟 車兩乘何用不可。
[0044c03] 論云。既不全同又不全異。下棄妻拏上廢宗 祀。疑曰。若夫廢祀於上。不能絕棄於下。此自 擬異入同。非同者之過也。寧可見犁牛不。
登宗廟之用而。永棄於牢餼之具耶。
[0044c07] 論云。嗜欲之物皆以禮伸孝敬之典。獨以法 屈悖德犯順。曾莫之覺。疑曰。若悖德犯順無 施而可慈敬。惠和觸地而通。是以損饍行
道。非徵凶之宅。服冕素餐非養正之方。屈申 之望可相絕於此矣。
[0044c12] 論云。理之可貴者道也。事之可賤者俗也。今 捨華効夷義將安取。若以其道邪道固符合 矣。若以其俗邪俗則天乖矣。疑曰。至道虛
通故不爵而尊。俗無不滯故不黜而賤。賤者 不能無累。尊者自然天足。天足之境既符。俗 累之域亦等。道符累等又誰美誰惡。故俱是
聖化惟照所惑。惑盡明生則彼我自忘。何煩 遲遲於捨效之際。耿介於華夷之間乎。
[0044c20] 論云。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切法可以進 謙弱。賒法可以退夸強。疑曰。無生即無死無 死即無生。名反實合容得賒切之別耶。若以
跡有差降故。優劣相懸者。則宜以切抑強以 賒引弱。故孔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致教之方不其然乎。
[0044c26] 論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精非麁人所 信。博非精人所能。疑曰。夫博聞強識必緣照 遠廣。敦修善行必因理入微。照明則理無不
精。理精則明無不盡。然則精博同功相為利 用。博猶精也。豈麁人所能信。精猶博也。豈弘 通所獨闕。
[0045a03] 論云。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析。析則明者 獨進引則昧者競前。疑曰。夫華不隔理則為 達鑒。所陶實未屆虛故。為鑽賞。所業陶有
序者為資。昧耶為待明耶。若其資昧則明 不獨進。若必待明則昧不獲前。若明昧俱得 何須抑引妙。況難章所宜更辯。
[0045a09] 論云。佛經繁而顯。道經簡而幽。幽則妙門難 見。顯則正路易遵。遵正則歸塗不迷。見妙則 百慮咸得。疑曰。簡則易從云何難見。繁則難
理豈得易遵。遵正則歸塗不迷。可以階道之 極。雖非幽簡自然玄造。何假難明之術。代茲 易曉之路哉。
[0045a15] 論云。若殘忍剛愎則師佛為長。慈柔虛受則 服道為至。疑曰。夫邪見枉道法所不存。慈悲 喜捨是所漸錄。喜則能受。捨亦必虛。虛受
之義窅然復會。未知殘愎之人更依何法。若 謂所受者異。則翻成刻船。何相符之有乎。
[0045a20] 論云。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又以中 夏之性。不可傚西戎之法。疑曰。興善之談美 矣。勿傚之言侮矣。意所未安。請問。中夏之
性與西戎之人。為夏性純善戎人根惡。如令 根惡則於理可破。使其純善則於義可興。 故知有惡可破。未離於善有善可興。未免於
惡。然則善惡參流深淺互別。故羅雲慈惠非 假東光。桀跖凶虐豈鍾西氣。何獨高華之風 鄙戎之法耶。若以此善異乎。彼善彼惡。殊 乎此惡則善惡本乖。寧得同致。
[0045b01] 論云。蹲夷之儀婁羅之辯。猶蟲讙鳥聒何 足述傚。疑曰。夫禮以申敬樂以感。和雖敬由 禮申。而禮非敬也。和同樂感樂非和也。故
上安民順則玉帛停筐風淳。俗泰則鍾鼓輟 響。又鍾帛之運不與二儀並位。蓋以拯頓權 時不得已而行耳。然則道義所存無係形容。
苟造其反不嫌殊同。今狐蹲狗踞。孰曰非 敬。敬以申心。孰曰非禮。禮敬玄符如徒捨 含識之類。人標其所貴。貴不在言。言存貴理。
是以麟鳳懷仁見重靈篇。猩猩能語受蚩禮 章。未知之所論義將何取。若執言損理則非 知者所據。若仗理忘言則彼以破相明宗。故
李叟之常非名欲所及。維摩靜默非巧辯所 追。檢其言也。彼我俱遣。尋其旨也。老釋無 際。俱遣則濡沫可遣。無際則不負高貴。何乃
遠望。波若名非智慧。便相挫蹙比類蟲鳥。 研復逾日未愜鄙懷。且方俗殊韻。豈專胡夏 近唯中邦。齊魯不同權輿俶落。亦古今代述
以其無妨指錄。故傳授世習彼若非也。則此 未為是。如其是也則彼不獨非。既未能相是 則均於相非。想茲漢音流入彼國。復受蟲讙
之尤。鳥聒之誚婁羅之辯亦可知矣。一以此 明莛楹可齊。兩吝兼除不其通乎。夫義奧淵 微非所宜參。誠欲審方玄匠聊申一往耳傾 心遙。佇遲聞後栽。
駁顧道士夷夏論
治城惠通
[0045b27] 余端夏有隙亡事忽景。披顧生之論照如發 曚。見辯異同之原。明是非之趣。辭豐義顯 文華情奧。每研讀忘倦慰。若萱草真所謂洪
筆君子有懷之作也然則察其旨歸疑笑良 多。譬猶盲子採珠懷赤菽而反以為獲寶。聾 賓聽樂聞驢鳴。而悅用為知音。斯蓋吾子夷
夏之談。以為得理其乖甚焉。見論引道經益 有昧。如昔老氏著述文。只五千。其餘淆雜 並淫謬之說也。而別稱道經。從何而出。既非
老氏所創。寧為真典。庶更三思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