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卷第十四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之十
內德論
門下典儀李師政
[0187b17] 若夫十力調御。運法舟於苦海。三乘汲引。坦 夷途於火宅。勸善進德之廣。七經所不逮。戒 惡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窮神知化。其言
宏大而可驚。去惑絕塵。厥軌清邈而難蹈。 華夷士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鮮味斯道。自 非研精以考真妄。沈思而察苦空。無以立匪
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蓋。遠則淨名妙德 知道勝而服勤。近則天親龍樹悟理真而敦。 悅羅什道安之篤學。究玄宗而益敬。僧睿惠
遠之歸信。迄皓首而彌堅。邁士安之淫書。 甚宣尼之翫易。千金未足驚其視。八音不能 改其聽。聞之博而樂愈深。思之深而信彌。篤
皆欲罷而不能。則其非妄也必矣。
[0187c01] 我皇誕膺天命弘濟區宇。覆等蒼旻載均厚 地。掃氛祲清八。表救塗炭寧兆。民五教敬敷 九功惟。序總萬古之徽。猷改百王之餘弊。
網羅庶善。崇三寶以津梁。芟夷群惡。屏四 部之稊莠。遵付囑之遺旨。弘紹隆之要術。功 德崇高昊天罔喻。但縉紳之士祖述多途。各
師所學異論鋒起。或謂三王無佛而年永。二 石有僧而政虐。損化由於奉佛。益國在於廢 僧。苟明偏見未申通理。博考興亡足證浮偽。
何則亡秦者胡亥。時無佛而土崩。興佛者漢 明。世有僧而國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未 永。隋弘釋教。而開皇之令無虐。盛衰由布政。
治亂在庶官。歸咎佛僧寔非通論。且佛唯弘 善不長惡。於臣民戒本防非。何損治于家 國。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則刑罰何得而
施。禍亂無由而作。騏驥雖駿。不乘無以致 遠。藥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項籍喪師。非 范曾之無算。石氏興虐。豈浮圖之不仁。但
為違之而暴亂。未有遵之而兇虐。由此觀之。 亦足明矣。復有謂正覺為妖神比淨施於淫 祀。訾而謗之無所不至。聖朝勸善。立伽藍以
崇福。迷民起謗。反功德以為尤。此深訕上 非徒毀佛。愚竊撫心而太息。所以發憤而含 毫者也。忝賴皇恩預霑法雨。切瑳所惑積稔
於茲。信隨聞起疑因解滅。昔甞苟訾而不信。 今則篤信而無毀。近推諸己廣以量人。凡百 輕毀而弗欽。皆為討論之未究。若令探賾索
隱。功齊於澄什。必皆深信篤敬。志均於名僧 矣。師政學匪鉤深識不臻妙。少有所聞微去 其惑。謹課庸短著論三篇。辯惑第一明邪正
之通蔽。通命第二辯殃慶之倚伏。空有第三 破斷常之執見。覈之以群言。考之以眾善。上 顯聖朝之淨福。下折淫祀之虛誹。徒有斯意
寔乏其才。屬辭鄙陋援證膚淺。雖竭愚勤 何宣聖德。庶同病而未愈者。聞淺譬而深悟 也。如藩籬之卉或蠲疾於腹心。藜藿之餐儻
救餒于溝壑。若金丹在目玉饌盈案。顧瞻菲 薄良足陋矣。
辯惑篇第一
* 一惑佛出西胡
* 二惑周孔不言
* 三惑毀佛譽道
* 四惑比佛妖魅
* 五惑昔有反僧
* 六惑比僧土梟
* 七惑譏毀鬚髮
* 八惑埿種事埿
* 九惑有佛政虐
* 十惑無佛民和
[0188a16] 有辯聰書生。謂忠正君子曰蓋聞釋迦生於 天竺。修多。出自西。胡名號無傳於周孔。功德 靡稱於典謨。寔遠夷所尊敬。非中夏之師儒。
逮攝摩騰之入漢。及康僧會之遊吳。顯舍利 於南國。起招提於東都。自茲厥後乃尚浮圖。 沙門盛洙泗之眾。精舍麗王侯之居。既營之
于爽塏。又資之以膏腴。擢修幢而曜日。擬甲 第而當衢。王公大人助之以金帛。農商富族 施之以田廬。其福利之焉在。何尊崇之有餘
也。未若銷像而絕鐫鑄。貨泉可以無費。毀經 以禁繕寫。筆紙不為之貴。廢僧以從編戶。益 黍稷之餘稅。壞塔以補不足。廣賑恤之仁惠。
欲詣闕而効愚忠上書而獻斯計。竊謂可以 益國而利民矣。吾子以為何如乎。忠正君子 曰。是何言之過歟。非忠孝之道也。夫忠臣奉
國。願受福之無疆。孝子安親。務防災於未兆。 聞多福之因緣。求之如不及。覩速禍之萌 抵。避之若探湯。國重天地之祈。祈於福也。家
避陰陽之忌。忌於禍也福疑從取禍疑從去。 人之情也。忠之道焉。子乃去人之所謂福。取 人之所謂殃。豈忠臣奉國之計。非孝子安親
之方也。觀匹夫之自愛。尚不反醫而違卜。 況忠臣之愛君。如何勸殃而阻福乎。何異採 藥物以薦君而取農岐之所忌。求醫術以奉
親而反和鵲之深致。彼勸取忌而用毒。良非 重慎之至意。施諸己而猶懼矣。矧敢安於所 天乎。若夫廢宗廟之粢盛。供子孫之魚肉。毀
蒸甞之黻冕。充僕妾之衣服。苟求惠下之恩。 不崇安上之福。恨養親之費饍。思廢養以潤 屋。如此者可謂忠乎。可謂孝乎。且夫周棄弘
播殖之教。遂配稷以長尊。勾龍立水土之功。 亦為社而恒敬。坊墉小益。尚參八蜡之祭。林 澤微靈。猶行一獻之祀。況夫三達無閡之
智。百神無以儔。十力無等之尊。千聖莫之 匹。萬惑盡矣。萬德備矣。梵天仰焉。帝釋師 焉。道濟四生化通三界。拔生死於輪迴。示涅
槃之常樂。身光赫奕。奪朗日之流暉。形相端 嚴。具聖人之奇表。微妙玄通。周孔未足擬議。 博施兼濟。堯舜其猶病諸。等慈而無棄物。可
不謂之仁乎。具智而有妙覺。可不謂之聖乎。 夫體仁聖之德者。豈為譎誑之說哉。靜而思 之蔑不信矣。至如立寺功深於巨海。度僧福
重於高嶽。法王之所明言。開士之所篤信。若 興之者增慶益國。不亦大乎。敬之者生善利 民。不亦廣乎。或小損而大益。豈非國之所宜
崇乎。或小益而大損。豈非民之所當避乎。法 眼明了。覩福報之無量。金口信實。說咎因之 不朽。凡百士民皆非目見。縱未能信其必爾。
亦何以知其不然哉。冥昧不可以意決。深遠 唯當以聖證。豈不冀崇之福資於君父。畏毀 之累及於家國乎。臣無斯慎於其君。非忠臣
也。子無此慮於其親。非孝子也。子欲苟遂 娼嫉之褊心。不弘忠慎之深慮。阻祈福之大 緣。毀安上之善業。乃取咎之道也。豈盡忠
之義哉。余昔篤志於儒林。又措心于文苑。頗 同吾子之言論。良由聞法之遲晚。賴指南以 去惑。幸失途之未遠。每省過而責躬則臨餐
而忘飯。子若博考而深計。亦將悔迷而知返 矣。竊聞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余曩日之惑 焉。內自省於昔迷。則十同其五矣。請辯傅君 之惑言。以釋吾子之邪執。
[0188c19] 傅謂佛法本出於西胡。不應奉之於中國。余 昔同此惑焉。今則悟其不然矣。夫由余出 自西戎。輔秦穆以開霸業。日磾生於北狄。侍
漢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師亦宜爾。何必取 其同俗而捨於異方乎。師以道大為尊。無論 於彼此。法以善高為勝。不計於遐邇。若夫尚
仁為美去欲稱高。戒積惡之餘殃。勸為善以 邀福。百家之所同。七經無以易。但褊淺而未 深至。齷齪而不周廣。其恕己接物。孰與佛
之弘乎。其覩末知本。孰與佛之遠乎。其勸善 懲惡。孰與佛之廣乎。其明空析有。孰與佛之 深乎。由此觀之。其道妙矣。聖人之德何以
加焉。豈得以生於異域而賤其道。出於遠方 而棄其寶。夫絕群之駿。非唯中邑之產。曠世 之珍。不必諸華之物。漢求西域之名馬。魏收
南海之明珠。貢犀象之牙角。採翡翠之毛羽。 物生遠域。尚於此而為珍。道出遐方。獨奈何 而可棄。若藥物出於戎夷。禁呪起於胡越。苟
可以蠲邪而去疾。豈以遠來而不用之哉。夫 滅三毒以證無為。其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 致常樂。其去疾也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計親
疎乎。況百億日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內。則中 在於彼域。不在於此方矣。
[0189a13] 傅計詩書所未言。以為修多不足尚。余昔 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
[0189a15] 夫天文曆象之祕奧。地理山川之卓詭。經脈 孔穴之診候。針藥符呪之方術。詩書有所不 載。周孔未之明言。然考之吉凶而有徵矣。察
其行用而多効矣。且又周孔未言之物。蠢蠢 無窮。詩書不載之法。茫茫何限。信乎書不盡 言言不盡意。何得拘六經之局教。而背三乘
之通旨哉。夫能事未興於上古。聖人開務於 後世。故棟宇易橧巢之居。文字代結繩之 制。飲血茹毛之饌則先用而未珍。火化粒食
之功雖後作而非弊。彼用捨之先後。非理教 之通蔽。豈得以詩書早播而特隆。修多晚至 而當替。人有幼噉藜藿長飯粱肉。少為布衣
老遇侯服。豈得以藜藿先獲。謂勝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貴乎。萬物有遷三寶 常住。寂然不動感而皆遇。化身示隱顯之迹。
法體絕興亡之數。非初誕於王宮。不長逝於 雙樹。何得論生滅于赴感。計修促于來去 乎。
[0189b04] 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讚道書而非佛教。余 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釋老之為 教體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顯無為
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釋典言臻其極。道若果 是。佛固同是而無非。佛若果非。道亦可非而 無是。理非矛盾之異。人懷向背之殊。既同眾
狙之喜怒。又似葉公之愛畏。至如柱下道德 之旨。漆園內外之篇。雅奧而難加。清高而可 尚。竊常讀之無間然矣。豈以信奉釋典而苟
訾之哉。抑又論之。夫生死無窮之緣。報應不 朽之旨。釋氏之所創明。黃老未之言及。不知 今之道書何因類於佛典。論三世以勸戒。出
九流之軌躅。若目覩而言之。則同佛而等其 照。若耳聞而倣之。則師佛而遵其說。同照 則同不當非。相師則師不可毀。譽道而非 佛。何謬之甚哉。
[0189b20] 傅云。佛是妖魅之氣。寺為淫邪之祀。此其未 思之言也。妖唯作孽。豈弘十善之化。魅必憑 邪。寧興八正之道。妖猶畏狗。魅亦懼猫。何以
降帝釋之高心。摧天魔之巨力。又如圖澄羅 什之侶。道安慧遠之儔。高德高名非狂非醉。 豈容捨愛辭榮。求魑魅之邪道。勤身苦節。事
魍魎之妖神。又自昔東漢至我。
[0189b27] 大唐。代代而禁妖言。處處而斷淫祀。豈容捨 其財力放其士民。營魑魅之堂塔。入魍魎之 徒眾。又有宰輔冠蓋人倫羽儀。王導庾亮之
徒。戴逵許詢之輩。置情天人之際。抗迹烟霞 之表。並稟教而歸依。皆厝心以崇信。豈容尊 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覩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高才碩學世號通人。 辯顯宗之祥夢。證金人之冥感。釋道東被。毅 有功焉。竊揆傅令之才識。未可齊於武仲也。
何為毀佛謗法。與其先之反乎。吳尚書令闞 澤對吳主孫權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優劣 遠矣。何以言之。孔老設教法天以制。不敢違
天。諸佛說法天奉而行。不敢違佛。以此言 之實非比對。愚謂闞子斯論。知優劣之一隅 矣。凡百家君子可不思其言乎。夫大士高僧
觀於理也深矣。明主賢臣謀於國也忠矣。而 歷代寶之以為大訓何哉。知其窮理盡性道 莫之加故也。傅氏觀不深於名僧。思未精於
前哲。獨師心而背法。輕絕福而興咎。何其為 國謀而不忠乎。為身慮而不遠乎。大覺窮神 而知化。深勸思患而豫防。惟百齡之易盡。
嗟五福其難常。命川流而電逝。業地久而天 長。三塗極迍而杳杳。四流無際而茫茫。憑法 舟而利濟。藉信翮以高翔。宜轉咎而為福。 何罔念而作狂也。
[0189c23] 傅云。趙時梁時皆有僧反。況今天下僧尼二 十萬眾。此又不思之言也。若以昔有反僧而 廢今之法眾。豈得以古有叛臣而棄今之多
士。隣有逆兒而遂己之順子。昔有亂民而不 養今之黎庶乎。夫普天之下。出家之眾。非雲 集於一邑。寔星分於九土。攝之以州縣。限之
以關河。無徵發之威權。有憲章之禁約。縱令 五三凶險一二闡提。既無緣以烏合。亦何憂 於蟻聚。且又沙門入道。豈懷亡命之謀。女子
出家。寧求帶鉀之用。何乃混計僧尼之數。雷 同梟鏡之黨。搆虛以亂真。蔽善而稱惡。君 子有三畏。豈當如是乎。夫青衿有罪。非關尼
父之失。皂服為非。豈是釋尊之咎。僧干朝憲 尼犯俗刑。譬誦律而穿窬。如讀禮而驕倨。但 以人稟頑嚚之性而不遷於善。非是經開逆
亂之源而令染於惡。人不皆賢法實盡善。何 得因怒惡而及善。以咎人而棄法。夫口談夷 惠而身行桀蹠。耳聽詩禮而心存邪僻。夏殷
以降何代無之。豈得怒蹠而尤夷惠疾邪而 廢詩禮。然則人有可誅之罪。法無可廢之過。 但應禁非以弘法。不可以人而賤道。竊篤信
于妙法。不苟黨於沙門。至於耘稊稗以植嘉 苗。肅姦回以清大教。所深願矣。所深願矣。
[0190a17] 傅云。道人土梟驢騾四色。皆是貪逆之惡種。 此又不思之言也。夫以捨俗修道故稱道人。 學道離貪何名貪逆。若云貪菩提道逆生死
流。則傅子興言未達斯旨。觀沙門之律行也。 行人所不能行。止人所不能止。具諸釋典可 得而究。蠕動之物猶不加害。況為梟鏡之事
乎。嫁娶之禮尚捨不為。況為禽獸之行乎。何 乃引離欲之上人。匹聚麀之下物援有道 之賢俊。比無知之驢騾。毀大慈之善眾。 嫓 不
祥之惡鳥。謂道人為逆種。以梵行比獸心。害 善一何甚乎。反白頓如此乎。
[0190a28] 余昔每引孝經之不毀傷。以譏沙門之去鬚 髮。謂其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義。今則悟其 不然矣。若夫事君親而盡節。雖殺身而稱仁。
虧忠孝而偷存。徒全膚而非義。論美見危而 致命禮防臨難而苟免。何得一概而訶毀傷。 雷同而顧膚髮。割股納肝傷則甚矣。剔鬚落
髮毀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