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八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雜著 (六篇) 逍遙篇
[0683c15] 天地均乎功。萬物均乎生。日月均乎明。四時 均乎行。生生之道同。然而所以為生奚一。謂 功不殊。謂生不異。謂明不兩。謂行不各。使皆
任其自然而然者。人其適於虎狼蛟龍也。虎 狼蛟龍 [怡-台+龍] 悷矯軋乎性。又奚全於天淳乎。故 曰。道亦自然。非道亦自然。道亦自得。非道亦
自得。昔夫黃帝也。高辛也。唐堯也。虞舜也。 夏禹也。西伯也。后稷也。孔子也。曾參也。子 路也。伯夷也。展禽也。桀紂也。幽厲也。惡來
也。盜跖也。是此者不亦生乎。而所以為生曷 嘗齊邪。食息與人同。而動靜與人別。若所謂 者繄何以明之。黃帝之為生也。修德振兵。治
五氣蓻五種。撫萬民而安乎天下。往而登乎 雲天。高辛之為生也。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 而威惠而信。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
其服也士。既執厥中而遍天下。帝堯之為生 也。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平章百姓協和萬國。帝
舜之為生也。父頑母嚚順適而不失子道。二 十而孝聞。終踐帝位而明德於天下。夏禹之 為生也。其德不違其仁可親。亹亹穆穆為綱
為紀。以治鴻水。故功至天下。西伯之為生也。 篤仁敬老慈少禮下。革苛虐之政斷虞芮之 訟。稟天明命乃君萬國。棄之為生也。相地之
宜乃為農師。天下得其利焉。丘之為生也。祖 述堯舜憲章文武。禮樂由之成仁義由之明。 參之為生也。孝道昭。由之為生也。至義明。伯
夷之為生也。激大廉。柳下惠之為生也。懷至 和。桀之為生也。務之凶德殘傷百姓。特身不 保遂放而死。紂之為生也。拒乎諫飾乎非。好
酒淫樂。嬖於婦人而殫殘無辜。至於身厄火 死。為極太醜。幽厲之為生也。接慝桀紂。惡來 之為生也。間亂君臣。盜跖之為生也。眦睚
肆賊。夫道亦自然者。黃帝堯舜之謂也。非 道亦自然者。桀紂幽厲之謂也。道亦自得者。 參由夷惠之謂也。非道亦自得者。惡來盜跖
之謂也。刀與劍同銕以謂自然乎劍自得乎 利。水所以截蛟犀。陸所以斷虎兕。縱而試之 恢恢乎。是安知金之性也耗于是哉。是故聖
人任乎自然之道。不任乎自然之生。得乎自 然之正。不得乎自然之邪。故靜與天地合。動 與禽獸別。喜怒不得攻。貪殘不得容。離諸有
而立于妙。故君子不可不知道。道也者大妙 之謂也。至寂也。而通乎群動。至無也。而含乎 萬有。舂容在聲。而聰者不可以盡其音。暐曄
在色。而明者不可以究其景。謂之不可得。終 天地而未喪。謂之可得。彌天地而未有。有有 于無無無于有。有無偕遺而返乎不可狀。故
曰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於此乎。所以能挈 天地運乎日月。天地日月雖為巨焉。曷嘗不 為道之用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之謂也。有人于此。弗原乎道被髮狂行。謂 我自然天倪紛于內視聽馳于外物。將樊籠 其性也。又奚得適乎生。夫人有二大。性大也
情大也。性大故能神萬物之生。情大故能蔽 聖人之心。金與木相摩則然。木不勝固焚矣。 情與性相制則亂。性不勝固滅矣。孰知。夫
性全也。輿人不為聖乎。情全也。聖不為輿人 乎。或曰。明堂辟雍高門峻板長者之所慕趨。 而鳥過之疾飛。獸過之急馳。小人過之追風
而去。然則鳥獸生乎林薄小人成乎闒茸。其 分定而其性不可移。此三者相與而去。不其 然乎。於此乃曰。性全也輿人可為聖。情全也。
聖可為輿人。是世所未有也。逍遙曰。不待 黃帝而論大智者。大匠屈於雕蟲之子。不須 彭祖而言大年者。大椿屈於舜英之草必矣。
夫測孟津者安可以錐。視雲天者安可以管。 觀大道者安可以形骸。故神照而心不滯者。 可與言道也。夫于越夷谿之子。生而同聲。長
而異俗。昔者太甲肆暴不道湯法。而伊尹教 之三年。則遷善修德卒朝諸侯。周宣王厲王 之子。而周公召公輔之修政。故能振成康之
遺風。齊桓公之淫樂非禮。由管仲隰朋也。故 能一正天下而作長五伯。由竪刀易牙也。故 父子疑忌。其國大亂。子路彼之勇人也。化
於仲尼。故能以義揚。名夔之典樂也。擊石拊 石而百獸率舞。徂公之賦茅也。朝三暮四而 眾徂怒。瓠巴鼓瑟而遊魚出聽。伯牙絃琴而
六馬仰秣。太甲齊桓遊方之內者也。目視耳 聆未必出乎事物之表。心情相戰營營不間。 一旦為人所化禮義勝之。猶能舍不肖而庶
幾乎賢者。其若是焉彼禽獸也。由人情動以 欲逐物。猶能感樂而順養。此九者豈異生而 別造化乎。何則始此而終彼。獸居而人隨。況
大通乎。況大全乎。漠然唯神死生不化者也。 又奚人而不為聖乎。故荀卿曰。神莫大乎化 道。福莫大乎無禍。但適異國者必知途。適萬
里者必積行。往而不知胡越之路。則沒身不 覿異國。去而不動跬步之舉。則終生不離國 門。故君子患不知理。不患其名之不美。患不
行道。不患其心之不神。嘗試論曰。聖愚者堯 桀者。其氣有殊而其性常一。性非氣而不有。 氣非性而不生。故氣也者待乎性。性也者假
乎氣。氣與性未嘗相違。古者既得其母已知 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故夫陰 陽之交。是生五行。性乘乎陰陽而遇其交也。
故為聖人。為賢人。為仁人。為義人。為小人。 為愚人。猶禮運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 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夫聖人者得全
乎陰陽也。賢人者得乎陰陽之微五行之先 也。仁人義人者得乎五行之一也。小人愚人 者得乎五行之微也。禽獸又得乎微乎微者
也。夫性之與氣猶火之於薪焉。火之性其輝 一也洎焚於草木。則其明未嘗同矣。是故古 之得道者。不以心役氣。不以氣擾心。心之不
動也。則人正性命。故老聃曰。歸根曰靜。靜曰 復命。復命則妙觀乎色而循至乎。非空非空 也者常無有也。唯色也者有非常也。知色雖
妄而空。未始為空。惑者皆為色而格于空也。 而色也者不亦為可資乎萬物紛異而此何不 同。然雖知未及聖而所以為聖。又奚缺如。謂
之非色。萬物大域謂之非空。萬物太宗。所以 三乘等觀心空而入道。若然者歷大亂而不 瀆。履至危而不岌。不為而自化。不操而自正。
天地有殞而此未始患其有終。日月有息而 此未始患其有窮。此或真道逍遙游者之所 趣乎。
西山移文
[0685a17] 自然子。西山之有道者也。處仄陋間三十年。 雜老農老圃以游。未嘗一日以語 遻 物。康定 初。朝廷求儒於草澤。知己者將以道進於天
子。自然子引去不顧。余於自然子有故也。聞 且惑之。謂自然子賢者。不宜不見。幾念方當 遠別不得與語。故文以諭之曰。子自然子。讀
書探堯舜之道。豈宜自私得志。推諸天下與 人共之。不得已山林而已。昔曾點顏淵樂道。 終於隱約而不改。彼以時命大繆而然也。今
天下一國君人者有道。自然子之時固異矣。 安得與彼二子同年而語哉。吾嘗謂隱者之 道有三焉。有天隱。有名隱。有形隱。形隱也者
密藏深伏往而不返。非世傲人者之所好也。 長沮桀溺者其人也。名隱也者不觀治亂與 時浮沈。循祿全生者之所好也。東方曼倩楊
子雲者其人也。天隱也者心不凝滯拘絕於 事無固無必。可行即行可止即止。通其變者 之所好也。太公望孔子顏淵者其人也。子自
然子志在孔子。而所守與長沮桀溺輩類。彼 長沮桀溺者規規剪剪獨善自養。非有憂天 下之心。未足與也。自然子固宜思之。與其道
在於山林曷若道在於天下。與其樂與猿猱 麋鹿曷若樂與君臣父子。其志遠而其節且 大。為之名也赫赫。掀天地照萬世。不亦盛矣
哉。自然子思之。行矣無且容與知言者。豈以 我為狂言乎。
哀屠龍文
[0685b15] 屠龍古有朱評漫者。以學所誤而窮於當時。 評漫不知何許人也。其性剛健。以割鷄解牛 不足以盡其勇。思託非常之屠以適乎智。故
殫千金資學於師。三年學成 (或作技成) 而無所用其 巧骯髒于世無所信。適刲羊屠狗者陽陽其 前。市井之人見則指笑。嗚呼評漫往矣。曠千
萬年有聞其風而自感。且為文以發其事。龍 也者純陽之精靈於鱗蟲。非有定形馮神雲 氣而變化不測。故於人世罕得而窺焉。彼欲
絕其精怪祛人江海之暴。泯其形生夷其族 類。非能游刃於無間。智與神遇而龍可屠乎。 嘗聞海中之國。其人如雲。乘風騎日出入於 天地之外而往來無迹。彼則
[夕/肉] 龍肉而資所 贍。是屠龍者彼人之事也。然屠龍之事在古 則用於其國。今也 (評漫之時) 或亡。幾乎息矣。評漫
身世則與彼人異。而為屠龍豈其宜乎。然評 漫者非不知其非己任邪。蓋性與其道合而 形迹外忘。又何暇計乎世俗之用不用哉。夫
龍之為物也其亦神矣。為屠之術人之難能。 評漫於此則毅然作之。窮且不止 (止或作沮) 是評漫 之性也。神武妙得於聖人之勇者也。嗚呼屠
龍聞之于古。今幾世而不有一見於評漫之 性。所謂聖賢人者。故能盡人之性。盡萬物之 性。聖賢也尚未聞異評漫之心而正其所託。
況區區之俗。其能識評漫乎。屠龍之道不為 窮乎。悠悠六合之間古兮復今。往者其可哀。 來者其可憫。
記龍鳴
[0685c14] 吾年十九時。往吾邑之寧風鄉。至于姚道姑 之舍。道姑異婦人也。其舍在山巾。留且數日。 遂聞其舍之山脅有聲發于陂池之間。舂然
若振大鐘。如此數聲吾初怪之。顧此非有鐘 可聲。頃之遂以問道姑。道姑肅然作而曰。異 乎此龍吟也。聞此者大瑞。子後必好。道姑處
子時。嘗取水溪中。身感龍漦。及人禮之夕 龍光發于房。女子即亡。亡而還。不復樂其家 居。鄉人神之。遂為結精廬處之山中。然姚女
自少獨守精潔齋戒。初頗逆道人間吉凶。其 事輒驗。及吾見時已老。年六十餘。氣貌泠然 不復道人吉凶。楮冠布服栖高樓專誦佛經。 雖數萬言日夜必數帙
(妙法華經) 遇物慈善。故其鄉 人靡然相化。吾嘗問其何所以授經。曰嫗少 時每有神僧。乘虛而來教嫗耳。吾故以其所 謂龍吟者不妄也。吾讀書視古人如是者多
矣。有若房琯薛令之賤時栖山。皆謂曾聞龍 吟。其後房果為宰相。薛至太子侍讀。此其所 聞之驗也。嗟乎余雖不埒於二公。然而遵道
行已。豈負於聖賢而卒以弘法為庸人誣陷 遂示醜於天下。何其所聞未異而所驗不同 邪。姚氏之謂可疑也。吾意夫龍者君之象也。
豈今天下治平盛乎聲名文物。以遭其時得 以而歌之。此其驗也。不然神龍亦有妄以聞 乎 (有本云龍亦有妄鳴乎) 。
寂子解 (蓋師少時所稱而後更號寂子)
[0686a11] 寂子者學佛者也。以其所得之道寂靜奧妙。 故命曰寂子。寂子既治其學。又喜習儒。習儒 之書甚而樂為文詞。故為學者所辯。學佛者
謂寂子固多心耶。不能專純其道。何為之駁 也。學儒者謂寂子非實為佛者也。彼寄迹於 釋氏法中耳。寂子竊謂此二者不知言者也。
不可不告之也。因謂二客曰。吾之喜儒也。蓋 取其於吾道有所合而為之耳。儒所謂仁義 禮智信者與吾佛曰慈悲。曰布施。曰恭敬。曰
無我慢。曰智慧。曰不妄言綺語。其為目雖不 同。而其所以立誠修行善世教人豈異乎哉。 聖人之為心者。欲人皆善。使其必去罪惡也。
苟同有以其道致人為善。豈曰彼雖善非由 我教而所以為善吾不善之也。如此焉得謂 聖人耶。故吾喜儒亦欲晞聖人之志而與人
為善也。又吾佛有以萬行而為人也。今儒之 仁義禮智信。豈非吾佛所施之萬行乎。為吾 萬行。又何駁哉。又謂之曰。客無以吾喜儒
為寄迹苟容於佛氏法中耳。寂子雖無大過 人豈不能為抱關擊柝魚鹽版築之事。以苟 容其身耶。甘落 髮 忍所愛。口不敢嘗於葷血。
以奉佛者誠以其教廣大其道真奧。以之修 身則清淨齋戒。以之修心則正靜無妄。以之 推於人則悛惡為善。善者為誠。以之死生終
始則通於鬼神變化。雖飢羸枯槁委於草莽 而不忍移者。正以其所存如此也。夫市井小 人以市道相師。有一言利其所為。尚能終身
戴其師之德。寂子雖陋。寧不賢於市井輩邪。 得人之道而僥倖。以負其教而奴隸之。人不 忍為也。寂子其為乎。仰天俯地吾不欺於聖
人也。客幸無以此為說也。二客者嘗以其教 相辯。寂子亦從而諭之曰。客無諍也。儒佛者 聖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乎治。儒
者聖人之大有為者也。佛者聖人之大無為 者也。有為者以治世。無為者以治心。治心 者不接於事。不接於事則善善惡惡之志不
可得而用也。治世者宜接於事。宜接於事則 賞善罰惡之禮不可不舉也。其心既治謂之 情性真正。情性真正則與夫禮義所導而至
之者不亦會乎。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 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 (或云欲人正心以行其教) 心也者徹 乎神明。神明也者世不得聞見。故語神明者
必諭以出世。今牽於世而議其出世也。是亦 不思之甚也。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 非佛亦不可也。二客復相辯其教之末者云
云。寂子又諭之曰。君子於事宜揣其本以齊 其末。則志常得而言不失也。今也各不詳其 所以為教而辯其所奉教。吾未見其得之者
也。苟辯其末孰不可辯也。二客且止。然寂子 與人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