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十五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非韓中
第二
[0726c19] 始視韓子原道。止以仁義為道德。謂韓子如 此當絕不識儒之道德也。其後見彼顏子不 貳過論曰。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正
德。又引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 教。又曰。皆謂不能無生於其心而不暴之於 外。考之於聖之道差為過耳。夫中庸誠明者。
真聖賢道德仁義百行之根源也。如此韓子 固亦知有中庸誠明之道德。原道何故棄之 而不言也。謂人不足與知此道耶。謂人固不
可忽歟。或將匿善而不盡言耶。君子固不可 匿善也。是必韓子徒。見其誠明中庸之語。而 心未通其理乎。然理最為幾微。精審而不易
至也。七十二子之徒。孔子於此獨與顏淵。乃 曰。其殆庶幾乎。而顏子至之。故其言鮮過。今 韓子推本乎聖人之道德仁義與人何尚。其
文字前無後有自相反亂。是可謂至其至乎。 心不達誠明中庸至理。雖益著書可傳以為 法乎。
第三
[0727a09] 韓子。取孔子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與其 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 上者為性。而著原性曰。性之品有三。而其所
以為性者五。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道而上下也。 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
曰義。曰禮。曰智。曰信。上焉者主於一而行之 四。中焉者之於五。一也不少有焉則少及焉。 其於四也混。下焉者之於五也。反於一而悖
於四。謂上焉者善也。故能行其五者之道。中 焉者可道而為善惡也。其於五者雖不甚有。 亦可進而及之也。下焉者惡也。其於五者反
悖而不能為之也。性之於情視其品。情之品 亦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 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於七
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於七也。有所甚有 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也。下焉者之於七也。亡 與甚直情而行也。然韓子如此而言善惡之
者。與夫佛老之言同。乃特異其說也。夫性豈 止佛老乎。天下之人皆得。蓋至公之道者也。 烏可私之而臆說耶。嘻韓子惡佛老。遂至以
其性命而曲說。何其愛惡如是之甚乎。夫孔 子所謂惟上智與下愚不移者。蓋言人之有 才智與聰明及愚冥而無識耳。非言性也。夫
智之與愚乃其性通塞之勢耳。非性命之本 末。若夫性者即在物靈焉。而有知者是也。今 天下之人靈。然利至而知趨。害至而知避。孰
不皆然。豈有上下之別耶。但其所知有遠邇。 其能有多寡。是蓋通塞之勢異爾。論語所謂 性相近者。蓋言其性則同也。曰習相遠者。蓋
言其因學習故則人善惡異矣。其後曰。唯上 智與下愚不移也者。是亦承會前語之意耳。 謂人苟不為不善之習所移易者。唯是上智
高才者也。不為善習而卒易者。亦唯是下愚 絕頑者也。此外罔不由其所學習而為善為 惡也。是亦聖人篤於勸教而化之也。夫上焉
者聖人也。下焉者愚人也。善惡者好惡也。好 惡與生皆生人皆有之。豈聖人唯好而愚人 唯惡。苟曰聖人愚人皆有好惡。是善惡均也。
豈上者唯善下者唯惡乎。韓子必謂上智與 下愚不移。為上下之人其性善惡各已定矣。 何孔子既曰性相近習相遠。謂人性之不差
遽。又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謂人性之善惡 各定。豈聖人之言前後不相副反覆而如此 也。不直不相副。抑亦非示教也。謂聖人之言
反覆可乎。韓子讀書不求其文之意如何耳。 乃輒勍其語遂以為立言。夫仁義五常蓋人 情之善者也。而韓子不審知。乃曰。所以為性
者五。彼徒見五常者出。於性而遂以為性。殊 不知性之所出者皆情也。今問其人曰。爾為 五常仁愛與爾七情愛惡之愛異耶同乎。是
必曰同也。爾五常好仁義之好與爾七情喜 好之好同乎異耶。是必曰不異也。如此則韓 子之謂五謂七謂善謂惡者。豈不皆情耶。著
在乎情而始處性之邊徼也。韓子之所師者 孔子也。欲為書安得不審其師之言而然後 發何輒作謬乎。聖人之意也如此。孔子之言
性。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 也。又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人 生而靜者。寂然不動者。是豈非人之性唯寂
唯靜何嘗有善有惡有其品乎。夫感動而動 性之欲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豈非接乎 外物乃成其善惡之情耶。中庸曰。喜怒哀樂
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是亦備 見乎情性之分矣。嗚呼古聖人其言情性如
此之效白。而後世不遵競務異而苟為其說。 雖欲求異乎佛老。殊不識大悖其師之言而 亂乎聖人之道也。易曰。利貞者性情也者。謂
性正也情邪也。必以性制情乃中正也。後之 學者方不知其性。乃為狂為悖為邪為佞為 貪為惑。鮮有成其德性者也。豈堪立言垂法
者。乃復以情以性不辨其真偽而傳之。其人 吾恐夫益惑也。聖人之道斯將廢矣。
第四
[0727c26] 韓子作原人曰。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 於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於其兩間夷狄禽 獸皆人也。曰然則吾謂禽獸人可乎。曰非也。
指山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 獸皆舉之矣。指山之一草而問焉曰山乎。曰 山則不可也。故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
行。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亂而 夷狄禽獸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 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
也。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聖人 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噫韓子何為言之 不辨也。謂韓子善著書。吾不知也。彼其意亦
類乎。祭統曰。夫人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如孔子曰折曰 鬼者。蓋分辨乎。人與禽獸草木異矣。韓子雖
曰吾謂禽獸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問焉曰 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獸皆舉之矣者。 欲以別其禽獸與人。而文不分明而取喻不
切當。韓子之意其實謂人與夷狄禽獸皆同 其性命之道也。不直云爾是必欲異乎他教 之說也。然韓子如此而異。亦猶狙公賦茅曰
朝三而莫四。朝四而莫三。果何能為異耶。 其曰人者夷狄禽獸之主者。此又混漫蓋不 足為訓也。韓子苟謂人為血氣之主。彼夷狄
者亦人爾。自可主乎禽獸也。安得謂如禽獸 而主乎人耶。然禽獸亦非人為之主也。萬類 各自有其主焉。人自主於其人類之長。禽獸
亦乃自主於其類之長者也。天下何有禽獸 馴狎人而為之主耶。彼韓子苟恤乎夷狄禽 獸。與吾同其性命。欲人不暴之也。為之原人
當曰人者夷狄禽獸之同其生也。同生而暴 其生者不得其所以為生之道也。如此則庶 幾可乎。
第五
[0728b02] 韓子為本政曰。周之政文。既其弊也。後世 不知其承。大敷古先。遂一時之術以明示民。 民始惑教百氏之說以興。又曰。聞於師曰。古
之君天下者化之。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及 其弊也易之。不示其所以易之之道。政以是 得民以是淳。其有作者知教化之所繇廢。抑
詭怪而暢皇極。伏文貌而尚忠質。茫乎天運 窅爾神化。道之行也其庶已乎。韓子此說豈 非厭以文之過惡。為教之有迹者也。然其言
似欲天下如三王之政以文質相救。又若欲 天下如三皇以易簡之道以為化。其言不端 倪。令學者惑之。韓子苟欲如三王之政。則三
王安得不示其所以政之之道耶。苟欲如三 王之無為。其茫乎天運窅爾神化。則類乎老 子之所謂其道德者也。如古之君天下者化
之。而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者。莫盛乎伏犧 神農黃帝三皇氏者也。三皇乃老氏之道之 所師宗者也。韓子當譏老子謂其道德而為
一人之私言也。老氏之說果私。則韓子斯言 烏得為公耶。韓子為書何其不思不審而如 此也。使學者何以考而為法。
第六
[0728b24] 韓子作原鬼。謂適丁民之有是時也故原鬼 為其辯之也。噫鬼何必原乎。使民不知鬼於 政何損也。使民知鬼。於教亦何益耶。古之君
子以道辯惑以政平妖。如斯而已矣。昔殷政 弊而其民以鬼。先王患而殺之 (殺或救字) 以鬼者謂 其多威儀似乎事鬼神者也。況又原鬼。真以
鬼而示民。豈先王之法乎。語曰。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韓子之為言。不唯悖先王之道。抑又 昧乎孔子之意也。謬乎甚哉若此也。
第七
[0728c05] 韓子為獲麟解曰。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 麟為聖人出也。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 為不祥。此謂麟為孔子出。孔子知麟。麟為祥。
以解夫魯人昔謂麟為不祥者也。韓子之所 謂何其未識經也。麟所以興春秋。苟不能發 明孔子作春秋之意何用解麟。夫麟學者亦
能辯之也。孔子聖人。豈止能知麟爾。言麟謂 孔子出者。苟取雜家妄說無經據謬論也。韓 子為知聖人稱麟。非徒為其出不出也。昔孔
子因麟而作春秋者。蓋以麟鳳四靈大率係 於王政。故禮運曰。聖人作則四靈以為畜。孔 子之時。周室積衰王道已絕。有麟而無政。聖
人感此遂以度吾將存乎王法也。故其書起 於平王而絕筆獲麟。而杜預注獲麟。其說漫 漶不決。既曰。麟為聖王之嘉瑞。又曰。時無
明王。感嘉瑞而無應。既無明王。何以感其出 耶。此蓋杜氏不能考其出不出之意也。禮運 孔子謂。聖王之政大順。故鳳皇麒麟皆在郊
棷。龜龍在宮沼。郊謂其逼王城也。棷謂其樵 薪之淺叢也。謂大順所感。則麟鳳如其所畜 養也。此言處乎近郊樵薪之間耳。其謂麟之
出也如此。左氏曰。西狩大野獲麟。大野者蓋 魯之大澤也。其荒遠險絕。視楚之雲夢吳之 具區。皆天下所謂十藪者也。然深山大澤固
異物之所隱伏也。麟不幸為魯搜而致之豈感 而自出耶。吾故曰。麟未始出必謂此為麟之 出也。則禮運孔子之言為謬矣。聖人豈謬乎
哉。經曰。西狩獲麟。麟不自然而出可知也。聖 人筆此。非善之之謂也。春秋凡稱獲者。不單 訓於得。蓋兵戈勍勁得勝之謂也。經曰。獲晉
侯之例是也。今曰西狩者。蓋惡其非時而暴 物也。獲麟乃有譏耳。異義者曰。孔子修春秋。 立言為素王之法。麟乃應之。或曰。興者為瑞
亡者為災。謂麟為後代受命者之符瑞。此皆 經傳所不見載。苟以臆裁殊不足取之。謂孔 子為素王。其誣聖人之甚也。
第八
[0729a13] 韓子以三書自薦。求用於宰相。吾讀之未始 不為歎息。世謂韓子若繼聖之賢之出也。余 謂聖賢進退語默動有師法。不宜與常士相
浮沈也。古之士皆欲用。非其禮不與之用。三 代之士仕以天下自任。無如伊尹。周之末憂 天下。無如孔子。戰國之時欲行其道。無如孟
軻。雖然皆以禮聘而為政。不聞以書自舉而 求其用也。禮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 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語
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陳子謂孟子曰。古之 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
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 衰言弗行也則去之云云。夫古之聖賢待而 不求也。如此待而不求。蓋貴義而守道也。此
其所以為聖賢也。韓子既不能守道而貴義 如古之聖賢也。又以書而自舉於其上。固宜 恭其言平其氣自道可也。烏得躁以忿遽非
人之政治耶。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又曰。今之矜者忿戾韓子推周公之事而較 其時之政治。非其不至。夫身未及居位而輒
誚其政。非躁乎。自舉不得而責人。非矜乎 忿耶。儒行曰。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 之。上弗知也。麁而翹之。又不急為也。陳言而
伏也者。謂儒有所陳說。必伏而待上之命也。 靜而正之也者。謂雖不得命必靜而守之。正 不以傾躁也。上弗知麁而翹之又不急為也
者。謂已雖有善言正行上弗之知。則同其顏 色粗略而發之。不必急暴而為也。聖人如此 之謂。蓋欲人遵理而遠辱也。遵禮所以為儒
也。韓子慕孔子謂為純儒。而其所為反聖人 之法如此。可謂真儒乎。不唯不至於儒。亦恐 誤後世之。人失禮而招辱也。韓子之書欲其
朝廷因己爵祿以誘致天下遺逸之士。韓子 以此言待天下。何其淺且謬也。天下固亦有 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大能守道。抱
節而賢過韓子者。如傅說諸葛亮輩。傅說諸 葛亮豈止因人而遽來。徉徉然以趨祿利耶。 此猶略舉其世之聞見之盛者。時主可以禮
義誠聘而致之有為者也。況有沈名絕迹。逃 越世網者耶。蓋有視分國如錙銖而不臣不 仕。若泰伯伯夷者。雖爵命百返蔑如也。韓子
亦何能誘而致之乎。吾恐韓子之策。未必能 為國家取其至賢者也。韓子曰。古之人三月 不仕則相吊。此引孟子滕文公下章初答周 霄之問也。韓子徒略孟子之言
(略或作掠) 而不能 以盡其意。其卒章孟子乃曰。古之人未嘗不 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 鑽穴隙之類也。其意正謂。士雖急於仕也。亦
待其命而用。不可苟進而求用也。苟進而求 用者。固如男女不待父母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