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8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四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五
禪定部第五 (此別五部)
* 述意部
* 引證部
* 頭陀部
* 利益部
* 禪定部
述意部第一
[0901c22] 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 故經曰。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緣是三 昧相。書亦有言。當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
不充誳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栖神冥漢 之內。遺形塵埃之表。故攝心一處便是功德 叢林。散意片時即名煩惱羅剎。所以曇光釋 子降猛虎於 膝
前。螺髻仙人宿巢禽於頂上。 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 捨道法現凡夫事。又能觀察此身。從頭至足 三十六物八萬戶蟲。不淨無常苦空非我。但
眾生心性譬若獼猴戲跳攀緣歡娛奔逸。不 能冥目束體端心勤意。剛強難化 [怡-台+龍] 戾不 調。習近五塵流轉三界。黏外道之黐。貫天魔
之杖。於是永淪苦海長墜嶮獄。皆由放散情 慮擾亂心神。似風裏之燈。譬波中之月。搖 漾輕動。浮游汎濫。影既不現。照豈得明。所
以眾惡賴此而興。諸善由斯併廢。良由不修 斷惑。常起貪瞋。未服無知偏多樂受。遂令 禪定之惑重沓爭來。妨靜之緣交加競集。五
蓋覆心禪門已閉。六塵在念亂想常馳。類狂 象之無鉤。似戲猨之得樹。故須念念策心新 新集起。豈前念皆惡。遂剋苦而靜塵。後念
起善。便縱意而揚惡。所以論美四時經歎一 慮。然後方能正想革絕凡懷。若違此理聖亦 不可。今萬境森羅不能自觸。要須因倚諸根
內想感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內事發於 外。惑緣於外起染於內。故知內外相資表裏 遞用。君臣心識不可備捨。故經云。心王若
正則六臣不邪。識意昏沈則其主不明。今 悔六臣當各慚愧制馭六根不令馳散也。
引證部第二
[0902a24] 如法句經心意品說云。昔佛在世時。有一道 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 心散意但念云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
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 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 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
有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 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 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
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 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 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
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 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 偈言。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0902b12] 又求離牢獄經云。時有阿育王弟。名善容 (亦名違陀首祇) 入山游獵。見諸梵志裸形苦行而無 所得。王弟見而問曰。汝在此行道。有何患累
而無成辦。梵志報曰。坐有群鹿數共合會。我 見心動不能自制。王子聞已。時生惡念。此 等梵志。服風食氣氣力羸惙。猶有婬欲過患
不除。釋子沙門。飲食甘美在好床坐。衣服 隨時香華自熏。豈得無欲。時阿育王聞弟有 此議論。即懷憂慼。吾唯有一弟。忽生邪見。
恐永迷沒。我當方宜除其惡念。即還宮內勅 諸伎女。各自莊嚴。至善容所共相娛樂。預 勅大臣。吾有所圖。若我勅卿殺善容者。卿等
便諫。須待七日隨王殺之。時諸伎女即往娛 樂。未經時頃王躬自往。語弟云。何為將吾伎 女妻妾恣意自娛。奪其威怒以輪擲空。召諸
大臣即告之曰。卿等知不。吾未衰老。亦無外 寇強敵來侵境者。吾曾聞古昔諸賢有此諺 言。夫人有福四海歸伏福盡德薄肘腋叛
離。如我自察未有斯變。然我弟善容誘吾伎 女妻妾縱情自恣。事既如是豈有我乎。汝等 將去詣市殺之。諸臣諫曰。唯願大王聽臣微
言。唯有此一弟。又少息胤無繼嗣者。願聽七 日為王求依王命。時王默然聽臣所諫。王復 寬恩。勅語諸臣。命聽王子。著吾服飾。天冠威
容如吾不異。內吾宮裏作唱伎樂。共娛樂之。 復勅一臣自今日始著鎧持杖。拔好利劍。 往語善容王子曰。知期七日終正。爾當到
努力開割五欲自娛。今不自適死後有悔。恨 亦無益。一日過已臣復往語。餘有六日。如是 次第乃至一日。臣往白言。王子當知。六日已
過唯明日在。當就於死。努力恣情。五欲自 娛。至七日到王遣使問。云何王子七日之中。 意志自由快樂不乎。弟報王曰。大王當知。不
見不聞有何快樂。王問弟曰。著吾服飾入吾 宮殿。眾伎自娛食以甘美。何以面欺不見不 聞不快樂耶。弟白王言。應死之人。雖未命絕
與死何異。當有何情著於五欲。王告弟曰。咄 愚所啟。汝今一身憂慮百端。一身斷滅在欲 不樂。豈況沙門憂念三世。一身死壞復受一
身。億百千世。身身受苦無量患惱。雖出為人 與他走使。或生貧家衣食窮乏。念此辛酸故 出家為道。求於無為度世之要。設不精勤當
復更歷劫數之苦。是時王子心開意解。前白 王言。今聞王教乃得惺寤。生老病死實可 厭患。愁憂苦惱流轉不息。唯願大王。見聽
為道。謹慎修行。王告弟曰。宜知是時。弟即 辭王出為沙門。奉持禁戒晝夜精勤。遂得阿 羅漢果。六通清徹無所罣礙。
[0903a02] 又阿育王傳云。阿育王聞弟得道。深心歡喜。 稽首禮敬。請長供養。既厭世苦不樂人間。誓 依林野以養餘命。阿育王即使鬼神於自城
內為造山水。山高數十丈。斷絕人物不得 往來。乃應王命率捨衣資。造石像一軀。身 高丈六。即於山龕石室供養其弟。此山及像 今並存焉。
頭陀部第三
[0903a10] 夫五欲蓋纏並是禪障。既能除棄。其心寂靜。 堪能修道。故此章內。具明十二頭陀之行。少 欲知足無過此等。西云頭陀。此云抖捒。能
行此法即能抖捒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 捒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故名頭陀。經 論別明。各云十二。通別總論。合有十六。如
衣中有四。食中有六。處中有六。故合十六。 衣中四者。一糞埽衣。二毳衣。三納衣。四三 衣。食中六者。一乞食。二次第乞食。三不作
餘食法食。四一坐食。五一團食。亦名節量 食。六中後不飲漿。處中六者。一阿蘭若處。 二在塚間。三在樹下。四在露地。五是常坐。
六是隨坐。就此十六隱顯離合。故說十二。如 衣中四者。依四分律及智度論。同唯說二。一 著納衣。二著三衣。不論餘二。依涅槃經。衣中
說三。一著糞埽衣。二著毳衣。三畜三衣。不論 納衣。食中六者。涅槃說三。所謂乞食。一坐食。 一團食。所以不說次等乞者。以能如法乞食
之時。必有次第。故不別說。但能一團一坐食。 自然不作餘食法中後飲漿。故不別說。四分 律中。說食有四。三種同前。加次第乞。智度
論中。說食有五。不說不作餘食法食。處中 六者。依智度論說五。除却隨坐。涅槃及律。 皆具說六。今依諸部通有十六也。
[0903b05] 又十住毘婆沙論。十二頭陀名體稍別。一盡 形乞食。二受阿練若。三著糞埽衣。四一坐 食。五常坐。六食後不受非時飲。七但有三
衣。八毳衣。九隨敷坐。十樹下住。十一空地 住。十二死人間住。第一盡形乞食有十種利。 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
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 悲心。我當勤進令善住施。作已乃食。四隨 順佛教故。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
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 亦當効我。九不與男子大小有諸因緣事。十 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 切智。
[0903b18] 第二受阿練若處亦有十利。一自在來去。二 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 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
身命為具足功德故。七遠離眾鬧語故。八 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 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0903b24] 第三著糞埽衣亦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 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 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
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 過患。八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麁衣數中。 十不為人所貪著。
[0903c01] 第四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 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所用疲苦。四食前 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
少防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受快 樂。
[0903c06] 第五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眠 睡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脇著席苦。五 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
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0903c10] 第六食後不受非時飲亦有十利。一不多食。 二不滿食。三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 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
禪讀經身不疲極。
[0903c14] 第七但有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衣外無求 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 身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
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往無 所顧惜。十隨順道行。
[0903c19] 第八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麁衣數。二少所 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澣濯則 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蟲壞。八難壞。九更
不受餘衣。十不失求道。
[0903c23] 第九隨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 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 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隨得而用。八
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他所 用。
[0903c28] 第十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 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三無有所愛疲苦。四 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鬪諍事。
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 道。十無眾鬧行。
[0904a04] 第十一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 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 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
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 精進。十能除悑畏。
[0904a09] 第十二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 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餘去無所顧惜。 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蟁虻毒蟲等。七
不為音聲剌棘所剌。八不令眾生瞋恨。九自 亦無有愁恨。十無眾鬧行處。
[0904a14] 又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比丘若欲至阿蘭若 處。當思八法。何等為八。一我當捨身。二應當 捨命。三當捨利養。四離一切所愛樂處。五
於山間死當如 鹿 死。六阿蘭若處當受阿蘭 行。七當以法自活。八非以煩惱自治。
利益部第四
[0904a20] 如大寶積經云。菩薩修定復有十法不與二乘 共。何等為十。一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諸 禪定故。二修定不味不著。捨離染心不求己
樂。三修定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故。四 修定為知眾心。度脫一切諸眾生故。五修定 行於大悲。斷諸眾生煩惱結故。六修定諸禪
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 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滅。勝 於二乘諸禪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過諸
世間到彼岸故。十修定能興正法。紹隆三寶 使不斷絕故。如是定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0904b02]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禪定具足智慧。何 等為四。一常樂獨處。二常樂一心。三求禪及 通。四求無礙佛智。
[0904b05]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宴坐。 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其心不濁。二住不 放逸。三諸佛愛念。四信正覺行。五於佛智
不疑。六知恩。七不謗正法。八善能防禁。九 到調伏地。十證四無礙。
[0904b10] 又佛言。若有菩薩愛樂空閑有十種利益。何 等為十。一省世事務。二遠離憒鬧。三無有 違諍。四住無惱處。五不增有漏。六不起諍訟。
七安住靜默。八隨順相續解脫。九速證解脫。 十施功而得三昧。
[0904b15] 又佛言。若有菩薩能與禪相應有十種利益。 何等為十。一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三無 諸悔熱。四守護諸根。五得食喜樂。六遠離
愛欲。七修禪不空。八解脫魔羂。九安住佛 境。十解脫成熟。又佛言。若有菩薩樂於頭 陀乞食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摧我慢幢。
二不求親愛。三不為名聞。四住在聖種。五 不諂不誑不現異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舉。 七不毀他人。八斷除愛恚。九若入人家不為
飲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說法為人信受。
[0904b25] 又智度論云。三昧有二種。一佛。二菩薩。是 諸菩薩於菩薩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如 諸佛要集經中說云。文殊尸利欲見佛集不
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殊尸利到諸佛 集處。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 尸利入禮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
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覺此女 人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尸利即彈指 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覺。捉手牽
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大千世界猶亦不覺。 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 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
棄諸蓋。即時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禮佛 足一面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此女人。 即時彈指。此女從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
以何因緣我動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 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三昧起。佛告文 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菩提意。是女人因
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 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德未滿。是棄諸蓋菩 薩於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 未得自在故耳。
禪定部第五
[0904c19] 如禪祕要經云。阿練若比丘因五種事發狂。 一者因亂聲。二者因惡名。三者因利養。四者 因外風。五者因內風。爾時世尊而說祝曰。
[0904c22]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南無 摩訶梨師 毘闍羅闍 謁咄陀達陀 娑 滿馱 跋闍邏翅 (久馳反) 陀邏崛荼誓荼遮 利遮利
摩訶遮利吁摩利吁摩勒翅 (久馳反) 悉耽鞞闍鞞 阿闍鞞利 究匊匊翅 (久馳反) 薩婆陀羅尼翅 (久馳反) 阿扇 (叔看反) 提摩俱摩
詣吁彌吁彌摩呵 摩娑禍呵
[0904c29] 爾時世尊說此呪已。告舍利弗。如此神呪過 去無量諸佛所說。我今現在亦說此呪。未來 彌勒賢劫菩薩亦當宣說。如此神呪功德如
自在天。能令後世五百歲中諸惡比丘得淨 心意。調和善治四大增損。亦治心內四百四 病四百四脈所起壞界九十八使性欲種子。
亦治業障犯戒諸惡永盡無餘。此名善治七 十二種病憂惱陀羅尼。亦名拔五種陰無明 根本陀羅尼。亦名現前見一切佛及諸聲聞 為說真法破諸法使。
感應緣 (略引六驗)
* 晉沙門支曇蘭
* 宋沙門釋玄高
* 宋沙門釋 普常
* 齊沙門釋僧稠
* 隋沙門釋法進
* 唐沙門釋慧融
[0905a14] 晉始豐赤城山有支曇蘭。青州人。蔬食樂 禪讀誦三十萬言。晉太元中游剡。後憩始豐 赤城山。見一處林泉清曠而居之。經于數日。
忽見一人長數丈。呼蘭令去。又見諸異形禽 獸以恐蘭。見蘭怡然自得。乃屈膝而禮拜 云。珠欺王是家舅。令往韋鄉山就之。推此
處以相奉。爾後三年忽聞車騎隱隱。從者彌 峯。俄而有人著幘稱珠欺王通。既前從其妻 子男女等二十三人。並形貌端正有逾於世。
既至蘭所敘暄涼訖。蘭問住在何處。答云。 樂安縣韋鄉山。久服風問。今與家累仰投。 乞受歸戒。蘭即授之。受法竟。 嚫 錢一萬蜜二
器。辭別而去。便聞鳴笳動吹響振山谷。蘭禪 眾十餘共所聞見。晉元熙中卒於山室。春秋 八十有三矣。
[0905a29] 宋偽魏平城有釋玄高。姓魏。本名靈育。憑翊 萬年人也。母冠氏本信外道。始適魏氏。首 孕一女。即高之長姊。生便信佛。乃為母祈
願。願門無異見得奉大法。母以偽秦弘始三 年。夢見胡僧散華滿室。覺便寤胎。至四年 二月八日生男。家內忽有異香。及光明照壁。
迄旦乃息。母以兒生瑞兆。因名靈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