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eviated History of Monastics Written in the Song (Da Song Seng Shi Lue) 大宋僧史略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宋僧史略卷下 (咸平二年重更修理)右街僧錄通慧大師贊寧奉 勅撰
* 四十一誕辰談論 (內齋附)
* 四十二賜僧紫衣
* 四十三賜師號 (德號附)
* 四十四內供奉并引駕
* 四十五封授官秩
* 四十六方等戒壇
* 四十七結社法集
* 四十八賜夏臘
* 四十九對王者稱謂
* 五十臨壇法位
* 五十一度僧規利
* 五十二賜 諡 號
* 五十三菩薩僧
* 五十四得道證果 (尼附)
* 五十五大秦末尼
* 五十六駕頭床子
* 五十七城闍天王
* 五十八上元放燈
* 五十九總論
誕辰談論
[0248a25] 昔漢祖與盧綰同日生。有奉酒饌相遺。此為 慶生之權輿也。後則束帛壺酒。孩兒服玩。以 加祝賀。大則玉帛長生久視之意。屬干物品。
以為慶生之豐禮也。及聞佛法中有弭災延 命之說。則以佛事為慶也。元魏後周隋世。多 召名行廣學僧。與儒道對論。悅視王道。亦慶
生之美事矣。唐高宗召賈公彥於御前。與道 士沙門講說經義。德宗誕日御麟德殿。命許 孟容等。登座與釋老之徒講論。貞元十二年
四月誕日。御麟德殿。詔給事中徐岱兵部郎 中趙需及許孟容韋渠牟。與道士葛參成沙 門談筵等二十人。講論三教。渠牟最辯給。文
宗九月誕日。召白居易。與僧惟澄道士趙常 盈。於麟德殿談論。居易論難鋒起。辭辯泉注。 上疑宿構。深嗟揖之。莊宗代有僧錄慧江。與
道門程紫霄談論。互相切磋謔浪嘲戲。以悅 帝焉。莊宗自好吟唱。雖行營軍中。亦携法師 談讚。或時嘲挫。每誕辰飯僧。則內殿論義明
宗。石晉之時。僧錄雲辯多於誕日談讚。皇帝 親坐累對論議。至大宋太祖朝。天下務繁。乃 罷斯務。止重僧講。三學為上。此無乃太厚重 而貞實乎。
內齋附
[0248b19] 皇帝誕日。詔選高德僧。入內殿賜食加厚嚫。 尋文起於後魏之間。多延上達。用徼福壽。唐 自代宗。置內道場。每年降聖節召名僧。入飯
嚫。謂之內齋。及文宗大和七年十月。改慶 成節。勅停僧道內齋。至武宗初年。重置內道 場。并設內齋。僧道獻壽。會昌四年六月。停內
齋及內長生道場。宣宗即位元年六月二十 二日。勅復置內齋。許僧道獻壽。梁祖開平三 年大明節日。帝御文明殿。設僧齋。宰臣翰林
學士預之。我大宋皇帝誕節。兩街僧錄道錄 首座并公薦兩街分僧賜紫衣師號。了便同 賜齋。又聞晉漢周帝生日。設百僧後量滅令 數人而已。
賜僧紫衣
[0248c04] 古之所貴名與器焉。賜人服章。極則朱紫。綠 皂黃綬乃為降次。故曰加紫綬。必得金章。令 僧但受其紫而不金也 (方袍非綬)
尋諸史。僧衣赤黃 黑青等色。不聞朱紫。案唐書。則天朝有僧法 朗等。重譯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 生為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薜稱周
(新大雲經曰。終後生彌勒宮。不言則天是彌勒) 法朗薜懷義九人並封縣 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裟銀龜帒。其大雲經 頒於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講說。賜紫自
此始也。觀新唐書言。大雲是偽經則非也。此 經晉朝已譯舊本便云女王。于時豈有天后 耶。蓋因重譯故。有厚誣加。以挾薜懷義。在其
間致招譏誚也。則天之後中宗朝。以胡僧慧 範修寺之功封縣公。不行紫服。睿宗時亦無 聞焉。玄宗友愛頗至。以寧王疾遣中使尚藥。
馳騖旁午唯僧崇憲醫效。帝悅賜緋袍魚袋 (賜緋魚袋唯憲一人) 又開元二十年九月中。波斯王遣大 德僧及烈至唐 (及烈僧名) 勅賜紫袈裟一副帛五十
匹。遣還本國。天寶末。沙門道平住金城縣寺。 遇祿山逆亂。玄宗幸蜀。肅宗過寺。平懇勸 論兵靈武。收復長安。肅宗遂以兵屬之。用為
左金吾大將軍。至臨皐遇賊大戰。累次立功。 後還乞為僧。勅配崇福興慶兩寺。賜紫衣入 內。奏對為常。代宗永泰年中。章敬寺僧崇慧
與道士角術。告勝中官鞏庭玉。宣賜紫衣一 副 (除魚袋也) 次鎮國寺梵僧紀陀。年六百歲。臨終遣 弟子。奉衣鉢上皇帝。勅賜紫衣焉。德宗歸心
釋氏。詔法師端甫。入內殿與儒道論義。賜 紫方袍。順宗憲宗穆宗文宗武宗皆行此賜 (尋僧名。未見耳) 。東觀奏記曰。大中中。大安國寺釋修
會能詩。嘗應制。才思清拔。一日聞帝乞紫衣。 帝曰。不於汝吝耶。觀若相有缺然。故未賜也。 及賜歸寺。暴疾而卒。大中四年六月二十二
日降誕節。內殿禪大德並賜紫。追福院主宗 茞亦賜紫。次有沙州巡禮僧悟真至京。及大 德玄暢句當藏經。各賜紫。又法乾寺都撿挍
僧從暕賜紫。帝幸莊嚴寺禮佛牙。靈慧律師 賜紫。崇福寺叡川賜紫。懿宗咸通四年。有西 涼府僧法信。進百法論疏抄。勘實賜紫。十一
年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兩街僧道赴內。於 麟德殿講論。可孚賜紫。又日本國僧圓載住 西明寺。辭迴本國。賜紫遣還。十二年延慶節。
內殿講論。左街清韻思禮雲卿等五人。右街 幼章慧暉清遠等四人。並賜紫 (尋街分。各賜紫衣。自咸通始也) 僖宗昭宗賜諸道所薦僧紫衣極多不錄。梁
祖乾化元年十一月。有迴紇入朝僧凝盧宜 李思宜延籛等。各賜紫還蕃。又潭州僧法思。 桂州僧歸真。面乞賜紫。莊宗喜賜僧紫衣。晉
漢周皆爾。今大宋唯誕節賜也。其或內道場 僧已著紫。又賜紫羅衣三事。謂之重賜。若偏 覇 諸國。賜與亦同。偽蜀時。雲南國遣內供奉
崇聖寺主。賜紫銀鉢。僧充通好使焉。後蠻士 有上者賜金鉢。猶中國賜銀魚也。倭國則賜 僧傳燈法師之號。高麗賜僧紫衣。則以金銀 鉤施於紉上。甄別高下也。
賜師號
[0249b02] 師號謂賜某大師也。遠起梁武帝號婁約法 師。次隋煬帝號智顗禪師。並為智者。而無大 師二字。唐中宗號萬迴為法雲公 (加公一字)
玄宗開 元中。有慧日法師。中宗朝得度師義淨。游西 域迴進真容梵夾。帝悅賜號慈敏。亦未行大 師之字。穆宗朝。天平軍節度使劉總奏乞出 家賜紫衣。號大覺師
(止師一字) 至懿宗咸通十一年 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因談論。左街雲顥賜 三慧大師。右街僧徹賜淨光大師。可孚法智 大師重謙青蓮大師。賜師號懿宗朝始也
(分明言某大師。見五運圖) 僖宗朝有僧錄雲皓大師。昭宗 朝有圓明大師。梁革唐命。賜靈武道寅尤等。 為證慧大師。賜吳越國徑山洪諲。為法濟大
師。至龍德元年。不許僧妄求師號紫衣。後唐 晉漢周咸同。今大宋止行師號紫衣。而大德 號許僧錄司簡署。先是開寶至太平興國四
年以前。許四海僧入殿庭。乞比試三學。下開 封府功德使差僧。證經律論義。十條全通賜 紫衣。號為手表僧。以其面手進表也。尋因功
德使奏。天下一家不須手表。求選勅依。自此 每遇皇帝誕節。親王宰輔節度使至刺史。得 上表薦所知。僧道紫衣師號唯兩街僧錄道
錄所薦得入內。是日授門下牒。謂之簾前師 號。給紫衣四事。號簾前紫衣。此最為榮觀也。 其外王侯薦者。間日方出節制簾問牧守轉 降而賜也。
德號附
[0249b29] 德號之興其來遠矣。魏晉之世。翻譯律本羯 磨文中。皆曰大德僧。經云。為大德天生。論 云。諸大德有神通者。及諸傳紀私呼僧中賢
彥。多云大德。非國朝所補也。至唐代宗。內出 香一合。送西明寺故上座大德道宣掌內。始 見史傳。又代宗大曆二年。安國寺律大德乘
如奏亡僧物色。乞依律斷輕重。宜依觀此文。 似勅補也。然或詔勅中云。長老僧某。豈是補 署邪。蓋一期之推飾耳。大德道宣律大德乘
如亦同此也。大曆六年辛亥歲四月五日。勅 京城僧尼。臨壇大德各置十人。以為常式。有 闕即填。此帶臨壇。而有大德二字。乃官補德
號之始也。憲宗朝。端甫為引駕大德。此帶引 駕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誕日。內殿禪 大德辯肇二人。此帶禪學得名。又大中中。勅
補聖壽寺臨壇大德賜紫。慧靈為總持寺上 座。崇福寺講論大德賜紫。叡川充寺主。福壽 寺臨壇大德賜紫玄。暢充都維那。大中十年。
玄暢遷上座大德玄。則為寺主大德。堅信為 悅眾。並從勅補。勅補號益分明矣。懿宗咸通 六年。西涼府僧法信。稟本道節度使張義朝。 差進乘恩法師所撰百法論疏
抄 。兩街詳定 可以行。用勅宜依。其法信賜紫衣。充本道大 德。又昭宗文德初生辰號嘉會節。詔兩街僧 道講論至暮。各賜分物銀器。僧道賜師號者。
右街兩人。紫衣各四人。德號各十人。朱梁 後唐晉漢周。或行或不行。今大宋朝廷罕行 德號。開寶中。左右街僧錄準舊勅得簡署三
學雜科僧名題。或曰禪大德。或講經律論。表 白聲讚。醫術諸科。宜與大德二字。近僧錄道 深不循科目。多妄張懿美文字為題。至于四
字六字。唯納賂而後行。江南兩淅之地。至有 十寺院。中無長行可以充僧役也。
內供奉并引駕
[0250a05] 內供奉授僧者。自唐肅宗聚兵靈武。至德元 年。迴趨扶風。僧元皎受口勅。置藥師道場。令 隨駕仗內赴。請公驗。往鳳翔府開元寺。御藥
師道場。三七人六時行道。時道場內忽生一 叢李樹。奉勅使驗實。李樹四十九莖。元皎表 賀批答。瑞李繁滋國興之兆。生伽藍之內。知
佛日再興。感此殊祥。與師同慶。又李讓國宣 勅云。勅內供奉僧元皎。置此官者元皎始也。 次有子麟者。泉州人也。繼受斯職。憲宗朝。端
甫皓月栖白相次應命。朱梁後唐晉漢周我 大宋無聞此職。為引駕大德者。唯端甫稱之。 此必勅補。儻自號私署。安可稱之。此命近亦
不聞矣。然則車駕巡幸還京。僧道必具旛幢 螺鈸遠迎。僧錄道錄騎馬引駕。而無敢自稱 引駕者。太祖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勅兩街僧 道。各備威儀迎駕。今以為常式矣。
封授官秩
[0250a22] 夫出家之者望五位以升階。得道之人轉二 依而就果。敢言其次。緣覺應真以四果一坐 而證成。經三生百劫而彰號。此聖賢之品秩
也。宜修選業。可取殊科。其有震旦華風。縻賢 好爵。因其所貴而以貴之。昔後魏以趙郡沙 門法果為沙門統。供施之不足。又官品之。遂
授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尋進公爵。曰安城。釋 子封官自法果始也。梁朝以慧超為壽光殿 學士。又陸法和甚高官位。後周選僧道中學
問優贍者。充通道觀學士。仍改服色。隋朝以 彥琮為翻經館學士。唐中宗神龍二年。造聖 善寺。成慧範慧珍法藏大行會寂元璧仁方
崇先進國九人。加五品並朝散大夫縣公。房 室器用料物。一如正員官給。以修大像之功 也。尋加慧範正儀大夫。上庸郡公。聖善寺主
至銀青光祿大夫。俸料房閤一事已上同職官 給。又安樂寺主僧萬歲加朝散大夫封縣公。 聖善寺都維那俸祿亦同職官給。以營像成
也。又沙門廓清充修功德使撿挍殿中監。其 次玄宗卜平內難。僧清潤封官三品。醫寧王 疾。愈僧賜緋袍。代宗加不空三藏。至開府儀
同三司肅國公。階爵之極唯不空矣。
[0250b15] 論曰。朝廷尚行於爵秩。釋子乃競於官階。官 階勿盡期。貪愛無滿分。胡不養其妻子跪拜 君親。何異乎織女七襄牽牛負軛者哉。有識
達者於此無取焉。不同陸法和釋道平能施 衛社之功致有假官之目也。
方等戒壇
[0250b21] 此土之有戒壇。起南朝求那跋摩三藏。為宋 國比丘。於蔡州岸受戒而為始也。自爾南北 相次立壇。而無別名。後有南林戒壇。高宗乾
封二年。終南山道宣律師建靈感戒壇於清 官村精舍。天下名德皆來重增戒品。築壇方 成。有長眉僧。壇前讚歎。即賓頭盧也。代宗
永泰年三月二十八日。勅大興善寺。方等戒 壇所須一切官供。至四月勅京城僧尼。臨壇 大德各置十人。永為常式。所言方等戒壇者。
蓋以壇法本出於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 教中須一一如法。片有乖違。則令受者不得 戒。臨壇人犯罪。故謂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
教。即不拘根缺緣差。並皆得受。但令發大心 而領納之耳。方等者即周遍義也。止觀論曰。 方等者或言廣平。今謂方者法也。如般若有
四種方法。即四門入清涼池故此方也。所契 之理即平等大慧故云等也。稟順方等之文 而立戒壇故名方等壇也。既不細拘禁忌。廣
大而平等。又可謂之廣平也。宣宗以會昌沙 汰之後。僧尼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寧無諸 過。乃令先懺深罪。後增戒品。若非方等。豈
容重入。取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壇也。脫 或一遵律範。無聞小過。入僧界法四種皆如。 則不可稱為方等也。然汎愛則人喜陵犯。嚴
毅則物自肅然。末代住持宜其嚴而少愛則 為能也。
結社法集
[0250c19] 晉宋間有廬山慧遠法師。化行潯陽。高士逸 人輻湊于東林。皆願結香火。時雷次宗宗炳 張詮劉遺民周續之等。共結白蓮華社。立彌
陀像。求願往生安養國。謂之蓮社。社之名 始於此也。齊竟陵文宣王募僧俗行淨住法。 亦淨住社也。梁僧祐曾撰法社。建功德邑會
文。歷代以來成就僧寺。為法會社也。社之法 以眾輕成一重。濟事成功。莫近於社。今之結 社。共作福因。條約嚴明。愈於公法。行人互相
激勵。勤於修證。則社有生善之功大矣。近聞 周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申會。初集鳴鐃鈸。 唱佛歌讚。眾人念佛行道。或動絲竹。一夕不
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然此實 道家之法。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圖謀小利。 會不尋其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
賜夏臘
[0251a06] 天后朝。道士杜又迴心求願為僧。勅許剃染。 配佛授記寺。法名玄嶷。勅賜三十夏。以其乍 入法流。須居下位。苟賜虛臘。則頓為老成
也。賜夏臘起於此矣。次長慶元年三月。天平 軍節度使劉總。以幽州私第為佛寺。詔以報 恩為名。仍遣中官焦仙晟。以寺額賜之。總以
幽父之故。神情慌怱。故造佛寺。尋奏乞度為 僧。勅賜大覺師號。仍加五十臘。此優異其人。 欲令入法位高也。且律教許三人同引受戒。
得法一時尚推頭名為大。豈分大族王門子 弟邪。朝廷以劉氏久據幽州。美總創知順理 故。加 [萉-巴+(日/(句-口+匕))]
賜之慰其意也。梁開平中。吳越王 錢氏奏令季男出家。法名令因。勅賜紫衣。號 法相大師。加三十臘。自此止。今不聞行此也。
所言臘者。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 分法身生來之歲首。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 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為計。乃數夏臘耳。經 律又謂十五日為佛臘日也。
對王者稱謂
[0251a25] 西域從始立名。至終不改。如阿難。是佛成道 夜生。號為慶喜。及受記結集。亦號阿難。諸皆 效此。近見梵僧到。多名為迦葉文殊等。西土
無嫌。亦如東夏相如子貢之類也。案寄歸傳 曰。西方受戒。以十夏前稱小師。十夏稱住位。 通經論。多者曰多聞求寂。此皆通稱也。若單
云僧。則四人以上方得稱之。今謂分稱為僧。 理亦無爽。如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或單己一 人亦稱軍也。僧亦同之。南山律師云。沙門者
凡聖同稱也。西天異道亦號沙門。故須釋字 以別之。二種合稱。猶此方人稱爵里及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