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llection of Meanings and Terms in Translation (Fanyi Mingyi Ji) 翻譯名義集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翻譯名義集
姑蘇景德寺大師法雲

* 梵字第五十五
* 煩惱第五十六
* 心意識第五十七
* 陰界第五十八

梵字第五十五

[1146c29] 西域天書東夏九州鳥跡 覿

[1147a02] 云室 吉祥海雲如來胸臆大人相 [*(/(ㄙ*ㄙ))]
吉祥海雲華嚴音義卍字周長主上天樞 吉祥上下
十七梵文二十 八相 (云云) 。

[1147a09] [*(/(ㄙ*ㄙ))] 。西域萬字胸前吉祥 [ㄙ/(**)//(、*、*、)/]
吉祥右旋 [ㄙ/(**)//(、*、*、)/] 相者安樂
[-+] 萬萬宋高僧傳翻譯 華嚴 [-+]
以此萬字字體梵書三音。經文西 梵夾

[1147a18] ![T54p1147_01.gif](/cb_tripitaka_web/figures/T/T54p1147_01.gif)
外國斷絕相離借此烈火 點水相續不同烈火不同
點水如此相連 三德法身般若無餘解脫點水
相離分得有餘解脫一時 三法各異烈火各不相關 三德法身亦即自在
不是是非 一如 不可不可三思不可思
不可思議即非非一祕密 西方 莫不

[1147b04] 修性離合

[1147b05] 三摩離合縱橫修性離合三道理性 開悟修習事事融通
合成十門

* 本文
*
* 釋義
*
*
*
* 判教
* 定位
*
*

[1147b12] 本文大經一切諸法本性 菩薩修習諸法起信論知法 性體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天台
因果根本即是 自有以此二種 便修習漸漸增長修德合抱
大樹荊溪不二門一念三法具足 修性明文大經解脫涅槃
如來涅槃摩訶般若涅槃 涅槃法身三身 解脫
般若三智故知經意三德各各不可得三法 不可得智者妙行
荊溪 修性永嘉應須一有般若解脫
解脫無法般若有法解脫 般若無二 應須一有般若解脫無法解脫
法身般若有法般若解脫 應須一法 般若般若無著解脫解脫寂滅 法身 (二三)
離合本文 行進自體 之一凡夫
理性行人揩磨影像 釋義離合法師
三義修性
而言二修二修理即而言 未曾加行正因二修
法身起行 離合教相修性 三千以為
起信心真如即是一法界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不覺 心如工畫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
無不由此無明緣成眾生 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 佛法法華
諸法實相三法互具 本寂理具 事造修性三千妙樂
緣理是故修性相對離合孤山顯性一家修性正義 即行
諸位隨分 三法 合理性正因法身
般若一緣解脫 只是 便
理性三德三德三德 涅槃三德便離合既是迷悟
修性 四明光明三法 取經修性法相離合三德
雖是修德三身三智 三識三道指事 性起豈非修性
智行二修三菩提三大涅槃 對證起用二修豈非 修性一門智行
相對離合三法 三德本文 山家離合大有二義修性
成性自有 修性相對修性 修性
相成相對六法九法 淨覺文心 大意孤山不異 ()
境智三德 (說合) 三身 中法可解般若解脫三般若實相法身觀照般若文字解脫
法身般若方便 合掌 報應中法正因
同名正因 離合大有一者 涅槃三德二者
修性 (九法) (三法)
四者十八光明夢見 離合正義 離合 清辨老師二義修性離合二修
離合 成性 合成
合成 離合修性九法
功力相對論 修德法身二修 一番離合離合
法體不思議 不定三不三自
判教 別教 佛性三道
三德別教 修性縱橫修性 離合不分定位
前者不二門 名為行解
契理三法相符離合後者顯性一家深淺 法華壽量
真正乃是聲聞 聞經 至于究竟名為中間
經文究竟至於一切智 法師品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為真如
修德正因正中 正因中正 發心道中分之
已去為了涅槃大滅度法身 三身解脫
般若 三智先達大滅度 二十七安玄
不可思議攝一切法祖師三德 圓融縱橫後裔分析二十七
道遠問曰三法 二修一法 三德開合
合為一身開成先師 隨緣二修何妨終日不變所謂
光明懺悔 夢中見聞夢見金鼓擊鼓 正見 (法身) 二見 (報身)
(應身) 夢見擊鼓一見擊鼓音聲 (法身報身應身)
夢見金鼓三身九法夢見 九法二十七 法身
見佛今文 擊鼓何曾修性二十七 四明三佛
相機 法身修性 天主別教縱橫
離合修性之一生佛 思議數量淨名釋迦摩竭不思議

煩惱第五十六

[1149a26] 煩惱菩提涅槃生死 如實幻化 遠離一切煩惱清淨無垢
大光陀羅尼

[1149b01] 起信阿梨耶識有無 不覺 (業識) (轉識) (現識) 境界
起念相續無明緣生三細無明惑境界六麁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 起業相業繫苦相)
見思惑無明根本 道理中觀見思枝末惑 真諦修空通惑

[1149b09] 薩迦薩迦達利瑟致 身見百法五蘊我我所一切

[1149b12] 舍那一身 (我我所 ) 二邊 (邊見隨身斷常) 見取 (見取以為) 戒取
(戒取) 邪見 (邪見撥無因果) 名曰見惑止觀
得名名為見惑復次見惑非但 得名稱之為虛妄 知見俱生
推理俱生見者止觀 何必蠕動推理 [*] 怒目自大底下凡夫何嘗執見
故知無利 (中有 凡夫即是底下使)
止觀分之 世智推理所有十使屬於
(宿所有煩惱我見使初果凡夫共有 在身無漏見諦不同)
止觀所有十使 屬於 (外道未見禪定使未曾見惑
見惑現前不同所有見惑是故不以八十八使見惑為例八十八使) 。 三結廣說八十八使
(苦具十使身邊戒取使道諦身邊八十八) 。

[1149c04] 三結一身二戒使更加 五下妙樂不是不通
見惑何故俱舍三結根門根門身見 戒禁取二門四門四諦
邊見身見見取邪見故此三結五見見惑 三界四諦一切見惑
三界 正在欲界故云等至無所有身見欲界斷見
因明是故 持戒初果
俱生應知思惑俱生俱生 男女託胎父母惡心
見惑見思止觀見惑何嘗 (中有外道諸見) 。止觀
中有見諦利鈍 止觀毘曇使見諦 使三界即是三界
九品思惑使三毒 (俱生杜牧) 七情二者二者 不得
俱生五上掉舉 (高舉等流) 無明無色 ( 兩界)
何故上界無疑答疑 淨名五蓋四分貪欲 ()
(三毒) 止觀 一身游走雜戲 吟詠競爭是非無益
世間語言心情放逸縱意 思惟文藝世間覺觀名為 萬一華嚴
萬一萬一 萬一等分行者萬一了知如是 虛妄思惑忿隱藏
意識昏迷暗冥嬉游 三業躁動 媿不能
生熱俱舍 慚愧掉舉忿楞嚴 (具足) 。
(即是 ) 。 (高舉) 。 (熱惱不安) 。 (諂曲 諂曲) 。
(心懷不實現有詭詐邪命) 。 (忿不捨不能熱惱)
(大經二十三 五事五見五見六十二一者我見五十六欲界五陰四句合為
色界無色十六故知三界五十六邊見三界斷常合成六十二見二者
五陰斷常有無二見根本大論六十八四句二十
去世四句二十現在色有四句二十 未來三世六十有無) 。
(良善之類) 。 (得失忿恨之一法性相應) 。

[1150b01] 深入異名著名 二種一者有力二者無力 禪門貪欲男子女人女人
男子內外貪欲外緣男女 身形遍一切處貪欲眾生處處俱舍 顯色青黃形色
方圓供奉大論 形容 威儀起行 俯仰揚眉
親近按摩言語 承旨 體溫人相

[1150b13] 別名涅槃愛河 眾生無明不能 四句 ()
( 看相貪求) (名利財色) ( ) 管子所在千仞不上
之下商人兼行 千里不遠在前漁人海水 迸流宿夜不出漁父
其事 (之謂 ) 之謂 (忠言 ) 導言
(希望前人意氣) 是非而言 (調是非) 好言 (聞人)
(親情) 稱譽詐偽 惡人 (己親) 其所
(善惡二邊容納和顏悅色 ) 君子明君不臣漁父
大事變更功名 (伺候安危經營大事 之際建立功名) ( 己獨擅自)
見過 ( ) 。不同不善
() 。

[1150c06] 恚怒禪門 非理不來自生外人淨土三毒
諍訟法言 不順

[1150c11] 禪門斷常 諸法現在諸法不滅推尋 三世不滅有無
如是乃至非有 念言微塵實法實法 四大四大假名眾生世間
思念邪道阿含正行經思念 生死何等今生為人癡心不解不知死當見佛
不問沙門承事不信道德父母不敬世間不知泥犁 生死不止生死呼吸 ()
不過人命名為三毒 三毒重者三毒二種一者三毒任運
名為煩惱止觀惱亂心神 心得二者三毒 決定動身三毒貪欲
致病愚癡致死等分 多種智論業者不善 地獄受苦眾生苦惱
名為善果所謂諸天 隨意自在明了名為三界 不善果報所謂阿修羅八部
此處受苦無漏 何以無漏法清淨 無垢空無分別不得
黑白相待無相不得 無漏一切中分 (云云) 。遺教
大醫王種種 種種種種種種仁王知眾一者二者
仁王 三不善根種善根 布施光明手足
教行慈悲法華柔和能忍慈悲 一切智慧遺教實智則是老病死海堅牢無明黑暗
大明不服 華嚴譬如方藥不能 多聞如是

[1151a24] 阿耆毘伽邪命邪法活命 中說舍利弗乞食 梵志名曰問曰沙門
答言下口四維 不解
出家人植樹不淨活命 名下出家人星宿日月風雨 霹靂不淨活命出家人
使四方巧言不淨活命 出家人種種呪術吉凶如是 四維不淨
清淨乞士活命聞說清淨 信解舍利弗因為說法須陀洹智論 八正道邪命無漏智捨離
正命何等邪命利養 奇特利養自說功德利養 占相吉凶利養高聲令人
利養故稱所得供養動人 因緣活命邪命

[1151b15] 五欲大論哀哉眾生五欲 欲求不已五欲轉劇如火
五欲無益五欲 逆風五欲害人 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
貪著五欲不捨之後 譬如愚人貪著不肯 墮落毀壞
五欲分界內外大論二乘 內五故世五欲不能界外妙色染污迦葉
五欲不能動心菩薩淨妙 五欲不能迦葉界外 天女散華身子界外
分別生死涅槃分別 法塵

[1151c03] 諂曲



心意識第五十七

[1151c06] 華嚴虛妄積集末那思量意識 分別五識不同愚癡凡夫不能 老病入涅槃生死涅槃不識
一切分別楞伽廣說八相何等真識 (宗鏡不為 淨法生死
涅槃心王) 現識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諸色現識亦復
(譬如殊勝野人輕賤冕旒頂戴如是賴耶清淨佛性雜染
保持美玉苔衣賴耶生死習氣賴耶相生
賴耶如是諸色一切諸世間以為覺者迷惑我我所有若非有自在世間賴耶變現體性甚深無智人不能)
大慧現識分別事識壞相 (五識八識) 展轉 (七識 八識八識五識) 。大慧不思議
(賢首無明真如不可 不思議不思議) 。不思議 (真如心受無明
可變變異故云不思議不變不變不思議勝鬘了知 不思議) 。現識
(現識行相微細轉識業識 現識即是 相應心) 。大慧種種
(即是現識境界心海諸事波浪) 。 無始妄想 (和合心海之中妄念習氣無始熏習不斷未曾離念故此
動心種種妄念 而且分別事識行相 相應心) 。分別事識 譬如海浪風起
無有斷絕藏識常住 (華嚴世尊南海楞伽說法
高峻大海無門神通堪能心地法門無心方能大海心海
自清淨波動明達心境無不猶如大海日月森羅
明白經意種子業識如來藏二乘識趣般若修空菩薩勝者
本性全真便深密九識接引長大
猶如敗種解深密經乃是楞伽維摩楞伽 八識如來藏淨名實相觀佛)
境界種種 騰躍轉生 (賴耶增長增長展轉不斷猶如
生起於是增長世間法以為譬如河流前後 相續轉生各各相差分別顯現)
楞伽大慧白佛 世尊更為陰入生滅無有 愚夫生滅不覺不識
(華嚴愚癡凡夫不能知覺老病入涅槃生死涅槃不識一切分別) 。 大慧如來不善興起一切
譬如變現 (唯識論能變二種能變第八
中等異熟習氣等流習氣七識中善無記生長異熟習氣六識中有善惡生長
二果能變二種習氣八識種種等流習氣因緣八識相差等流果似因
異熟習氣增上緣第八識引業相續異熟六識滿業異熟起名異熟生
異熟間斷異熟異熟生異熟果因故唯識論一共中共云云) 。 我所不覺三緣和合方便外道
著作無始虛偽惡習名為 (藏識猶如穿藏識
無不內外諸世間彌綸譬如星象布列虛空風力所持運行不息空中鳥跡不可
進退藏識如是波濤萬象) 。 住地七識海浪常生不斷
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其餘 意識念念不實 境界種種著名不覺自心
色相不覺苦樂解脫 (八識妄動牽線) 。 (七識應和) 。五識 伴侶
(五識共和) 。 (六識分別眾人) 大乘 積集業積集了別
婆沙 意識如火名為 一心差別有別
差別過去未來現在 雜色六道五根
屬意分別妙樂俱舍 起名思量了別一向 全無大乘八識七識
有漏 全無常住大寶 佛言了別所知
所知所知所知所知 名為智者寂靜不行一法生分種種分別
名為大乘同性經楞伽白佛云何 壽命壽命身受佛言眾生風力
受業臨終受生 不自在尋常心塵自由自由二六時省察

[1152b25] 污栗馱草木

[1152b26] 矣栗馱方名積聚

[1152b27] () 黃庭經 正法念經蓮華開合帝王色法

[1152c01] () 音義

[1152c02] 質多耶質帝 西域外道佛教緣慮心八識
第八種子器世間故云 第八 (思慮) 。八識
(宗鏡有法皆知 司馬彪莊子萬惡不可) 。百法論
起名第八 現行積集 諸法現行
起種積集屬於第八 諸法 如理三緣
能緣名為了別名為無間第八第七 楞伽藏識思量
境相是故名為第六 具有一定意識緣於 之中有理有事中有極略色
自在所生法處諸色 法處色鏡像 彩畫所生法處夢中夢中
四明意識五根五識 意識意識五根狂亂熱病眼識緣故
第六得名名為六識 籌量是非名為意識 五塵舊識五念流散
波浪分別事識所在 名人四住 正解不生煩惱障心境 名分

[1153a05] 末那唯識分別唯識 具足末那染污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
染污思量思慮第八度量 如是思量第七了別六識得名
第七識次第能變 末那思量性相四煩惱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無記大乘楞伽大慧云何 意識七識佛言大慧 緣故七識大慧意識分別境界
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我我所 思量隨轉藏識緣故執著自心境界生起展轉
譬如海浪自心境界起滅是故意識七識楞伽經 七識所以
二識起信現識第八事識何故第七識七識 染污常時第八第八
第七瑜伽論賴耶二識 事識外境第七是故 第六斷惑無漏第七不能斷惑
無漏第七識第六 既成無漏第七 無漏第六生法二空第七識
俱生我法二執現行故第 何故第八有漏第八便無漏一切有
種子散失即便成佛 何故不成無漏五根第八相分能變第八既是
五根有漏五根有漏 五識有漏宗鏡七識 得名稱為七識二根不會名為轉識 (宗鏡
不定三性三量不定方名轉識) 。三不習氣忽然 妄想無間生滅相續識
無明四住煩惱 名為 三界生死盡是外法無畏
分明顯像現識十法 真性智障

[1153b19] 阿賴耶起信阿梨耶識 有無不覺境界 就義
藏識諸法 能藏所藏執藏名為雜染 緣故有情了別
器世間 能藏猶如庫藏 寶貝雜染
亦即所藏即是猶如 雜染三執堅守不捨猶如金銀為人
堅守名為染末那 堅執名為起信能藏所藏 所藏種子
所藏識相 在室內賴耶色心 摩尼珠 青黃能藏
身等識身之中 一切法賴耶一切摩尼 能所故云能藏自體諸法 能藏諸法自體
(一切種子) 。種種熏習種子積集 (積集起義) 。執持種子諸色
(宗鏡將死異熟業力相續執受身分執受便 相離即是非情) 。宗鏡
去來識相 顯識賢護運轉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發動
示眾形狀搖振林木摧折破裂 眾生作樂 面目形容黑白諸色賢護識界
無色無形無光顯現因緣 種種功用殊勝所知染淨 諸法依止 (三性所知) 。種子
(梵語 種子) 。住持出世間諸法種子 (古德無始種子時而如草) 。唯識論一切種子
本性不從熏習增長 一切有情無始有種 法爾種子差別有如
護法有漏無漏種子 現行雜亂 攝論
賴耶種子如此共生 乃至無體 假實和合可分無二
未有功能熏習後方功能 但是果報不得一切種子 他生一切種子自相
相續攝論 八識種子故稱果報攝持種子 種子宗鏡種子
所生 生起生出 無力發自親生
有無種子 不得有漏不能 中善次後
種子 不得水土不能 現行自力
由是 因緣
種子生長二種熏習 熏心染淨現行心境 攝論轉依法身
四法信樂大乘種子 波羅蜜大我種子虛空三昧 種子四大種子熏習四法
四德種子四德四德本來 不從種子故稱種子 不受無記
不容不受 不容 太虛異熟生死 善業異熟果
(宗鏡第八識本無阿賴耶第七第八見分第八
異熟善惡業果善惡前世善惡
今世第八識無記異熟因故異熟一實異熟
異熟如何善惡第八六識名為
滿一分善惡滿滿業異熟生異熟第八果真異熟異熟
一切相續牽引業滿業間斷轉識不能引業滿善惡業果三界六識 無色界無心) 。現識
(宗鏡顯現七識顯現現在 前後現有實有種子) 。唯識論瀑流水上
不捨 相續 (唯識論作意受想相應阿賴耶識無始 乃至一切五心相應)
天台 (無始未曾斷絕 宗鏡祖先歿後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五力唯識一定通力
識力四大願力五法威德道氤法師唐明皇佛力法力三賢不能) 。隨眠
(顯宗論相續隨眠順流安住勝者相續即是趣入如實
長時隨逐有情隨眠瑜伽煩惱 隨眠種子生起一切 煩惱)
菩薩處胎經爾時世尊示現 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鬼神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睺羅伽 非人二十八天地獄爾時世尊鎖骨遍滿三千 世界 (云云)
彌勒骸骨一切 知識分別無疑爾時彌勒 菩薩即從座起執金剛七寶
白佛人命恚結次復前身十戒 生天次復前身破戒生地
如是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二十 八天地獄知識善惡果報 全身舍利無有爾時彌勒
推尋不知如是 白佛神識不可如來入涅 彌勒當來當得
無上道何以舍利不知識處 白佛不思議不可非我境界 所能籌量狐疑世尊解說
神識得知善惡不敢 舍利無有 我等彌勒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舍利
流布汝等境界所能分別阿賴耶識 五心相應以是遍行心所 作意作意 所緣境
(作意功力一心) 。 分別變異心心 受想
(根境異名 相交名為隨順所生之上
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為變異) 。三受領納違順 境相 施設種種名言
方能起種名言 (安立異名 名為安立) 。
作為品等正因 驅役自心 (異熟行相
緣事名相行相不明不能分別逆順境相微細一類捨受相應相應異熟
引業不待善惡勢力捨受苦樂二受異熟生異熟相應) 。 一百凡聖凡夫
三界九地種子百法諸佛果位 六十六根本煩惱隨煩惱二十 相應三十四宗鏡
八識得名稱為八識真偽 和合三蘊諸法名為藏識四住 起發成聖名為出生
金剛智七體寂滅 名為 本覺十功德圓滿一切種智
有情無情發生染法淨法 眾生界無想國土緣生染法 六趣回旋淨法可謂凡聖
根器 可謂第八真如一心廣大無邊體性微細
有情涅槃 賴耶果位無垢
(攝論一切種子
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二執一者有色執受二者名分言說戲論習氣執受宗鏡
二義二義自體二持二義以為即令
安危共同執受自體無記二持第八任持
第八相分安危共同第八五根第八五根器世間
執受二義何以器界第八執受第八所以自體器界
第八安危共同所以執受膀胱宿所以第八執受四句
一持無漏器界現行身根現行) 。而立 一切太虛
萬法大地發生 一真第二 發起內外塵勞
析出根塵四大分外四大 境內相成無念 一如有想法界
真空一道可謂迷途 大覺

[1155b16] 執持執持種子生相 執持執持二執 種子散失三執取結生相有情
中有第八識初一受生 取結生相一念受生便
父母第八識 一剎那 便同時根塵 現行名為取結楞嚴微細習氣瀑流
(習氣熏習種子異名第八識無始習氣微細生滅
不息瀑流解深密經瀑流水生波浪波浪) 。 開演
(宗鏡若一眾生不復進修增上慢 客塵若一眾生自身斷見無成凡夫二乘開演
解深密經甚微一切種子瀑流凡愚開演分別真諦第七
第八分立唯識百法第八識染淨和合) 。解深密經 第九第八攝論
說法染污清淨 清淨譬如金藏中有一地 依他性染淨二分
分別為生七識 真實性涅槃九識宗鏡分別 開合不同體用
全體 非有不一
古德 皆是體用緣起本末九識 五識常用
常用 真如緣起 緣起真如真如緣起涅槃不生
緣起真如無生 無生涅槃法界 生死涅槃不生法界涅槃法界
涅槃生死雜亂法界生死涅槃 寂靜生死雜亂眾生即是涅槃寂靜即是眾生是以法界涅槃生死
隨情法界生死涅槃 如此說情非理非情 非理所以
非情所以假說 假實無礙故人俱空體用 空無人法俱空空無
妙用如斯 不可以名相至極不可以二諦 不可以名相能詮不可以
非有無能故云至理無言賢聖 可以神會不可以一心 不覺起信
如實知如法覺心摩訶衍 即是顯示根本不覺起因根本 因緣不如
何等不如三法不如 不如違逆云何三法 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一心一法
名為知法一切 如法平等理即一心 法界三法違逆無明
是故如實知如法不覺 守一通名 起信無明不覺心動最初
業識因此業識復生轉識最初 不覺稱為第一業相所見無有差別 念法不可分析唯有精勤
如是流動不覺第二業相 能緣成了第三現相了別戲論境界具足現前
相分圓滿見分相分 業識極微本覺無明 未能外緣不覺
本覺不覺即為業相微波 從此轉移本處相者無明資助業相能緣見用向外
未能五塵所緣境海波風力從此轉移 現相現相有色
大地器世間楞伽經大慧白佛世尊生住滅大慧二種 非思量所知生住滅生住滅
(梵語不斷) 。第八三相不斷 名為無明業識為生
名為金剛定等覺一念 無明名流生住滅七識心境 名為具有
現識 相生熏習名為滿名為前生
迷悟後生染淨 即是生住滅生住滅仁王般若 有情久遠剎那
染淨各自無量無數染淨 剎那不可說乃至金剛一剎那 不可說不可說有情色心二法
色蘊宗鏡剎那 一念 中有心所
種類 久遠無始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熏習現在現在妄念
名為過去起名 故知一切處無量皆是 現在一心別理契經文殊師利
佛言世尊阿賴耶識一切法過於恒沙 諸法何處佛言如是有為 無為一切諸法殊勝不可思議何以
非有無為有為無為法 文殊白佛世尊云何名為非有 無為佛言非有無為所謂
非有有為無為 無為是故殊勝不可思議 二門分明一者轉門二者
生滅門不出如是二門云何 染法有力淨法無力 名為轉門淨法有力染法
名為轉門云何 應知假說我法實有 唯有轉變 (轉變轉義
轉變二分見分作用名為變相作用名為自證
見相二分一切法即此二分心體故知一切諸法離心) 。分別分別 (
業識起見二門因相所能我法七識第八識 ) 。由此
(見相二分妄執我法二執即由見相二分 我法皆是無故) 。一切唯識
(薩婆多執心其實識字清辨空有二邊處中) 。總有四分一相
(一實相名相即真真實境相名相三相名相
有為法有相名相能詮相分四相三相
相分相分一識即是本質二識不得本質) 。二見唯識 有了
(見分證見根本智見分 能緣三分能緣四念
推度比量推度一切五色根內外二分見分) 。三自 見分相分作證
自證第三自證 得名四分 見分相分 ()
自證四分立義第一安慧 菩薩一分自證自證 緣生見相二分不從
緣生妄執如是二分有理 自證依他起性有種實有 見相二分更變我法二執
無似護法菩薩即是 二分我法二執無體 楞伽三界有漏心心皆是虛妄
自性故知八識見相二分皆是 唯有自證一分依他起性實有 難陀論師二分唯識
一切見相二分見相二分能所 無相牽心心法無由 能緣見分誰知有所相分有心
唯識見分能變相分能所 二分見分相分依他起性有時 同種有時
不許諸佛應現 種種影像陳那菩薩三分安慧 一分無用難陀見相二分
無體不足 能量相見有所相分見分能量自證分為
人為 名為見分相分不錯 自證分為眼識見分
見分不曾忽然 自證見分不能 故知三分自證相見
二分自證 境相自證境相 相分似外境現自證即是
見分相分自證即是護法 四分立宗心心細分應有 第四第三分為
陳那三分見分能量 即將自證分為自證 能量即將能量自證分為
第四自證分為第三分量 眾生心內外一切 (一分見相二分第二心境內外) 。
(能緣 能緣見分 ) 。種種差別 (見分種種差別) 。 現量五識第八見分雖是
現量以外緣故即非 緣故七識雖是非量 二義現量見分
現量緣故非量 根本智見分真如不變 非量須是心體具足
現量三不心體 四分何為體性相分變色 體性三分現行心所宗鏡
未有無心凡聖通論 大約隨心 (實義
實根四大相分隨心為此根塵相分自有能緣見分) 。
(影像相分異名為此假相獨自有名兔角過去 未來影像能緣見分見分同種)
( 一半本質同一一半見分同一能緣見分本質) 。
(不定有性界繫三科異熟等差不定) 。實相名性五識
第八心王現量第六 自相不帶名言方名根本智真如無分別
運轉隨心 能緣見分三性相分 記性能緣見分三性二種
見分見分相分自相能緣見分三界 明了意識香味香味
欲界繫明了意識上界 欲界第八種子能緣第八欲界繫 種子便三界二識有界
三科五蘊即如五識 五塵相分色蘊 十二處五識見分意處
相分五境十八界 五識見分五識五塵相分五境 三科異熟即如
見分異熟五塵相分異熟異熟相分見分同種 即如第六兔角
過未無為地界假定 果極皆是影像見分 二種一者
第六兔角過未 相分相分第六見分同種 二者第六五根
相分見分同種 心緣 第八見分相分一半
本質同種一半能緣見分同種 本質能緣見分 兩頭不定第七
能緣見分第八見分四句分別同種同種
真如不從見分同種 真如無為顯得所生
種類有種不同 八識分別五轉一切二種
因緣五根第六意識 一明意識 五塵心中以後五塵
上方長短假色 意識三世自身現行
心所自身五根他人 心心 剎那五塵名性
中意三世 能緣自身現行心心 有漏定位引起
五塵即是夢中意識 第七識第八識心王 因緣變故相應作意五心
何為 五塵八法八法四大 四微香味有為能緣
第七識自心心所第二第六識見分所假相分為 能緣自心心所第三
中間假相分為能緣有漏 二識心心所為攝論遠行獨行無身調調心梵志百法
如來意根遠行獨行無明 一切遠行相續 無實主宰獨行無身無形
依附轉身 在身 外道世尊但是獨行
主宰獨行無始六塵 遠行

[1158b25] 菴摩羅清淨識金剛三昧經 白淨無垢識佛言諸佛如來 入菴摩羅何以一切眾生
一覺諸眾生眾生本覺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決定本性 無有天台大乘菴摩羅 無分別智第九
(宗鏡摩羅太虛佛性明珠 ) 。第八我見永不 清淨果位
菴摩羅天台大乘第九 真諦攝論 三藏七識
性體阿賴耶八識藏識 無明無明 菴摩羅九識清淨識即是正因
不許第九第八異名新譯 第九論文第九第八 對於正因第七對於第六
真諦第六 善惡 體性對於三德理即
三識一心即此一心 具足光明菴摩羅識第九不動 分別即是
(宗鏡無垢決定有心決定無心四句 無量故知如來心智非情) 。阿梨耶識即是第八
隨眠煩惱無明分之 菩薩大論菩薩心名為般若 第七分別生死
涅槃分之二乘即是方便 波浪凡夫第六宗鏡九識 自體名為真識非有
無相改名法性真覺 隱顯佛性真識虛假名實 六大方名法身自性
清淨識摩羅無垢識非一異名 真如勝妙不可名目

[1159a03] 牟呼栗多堅實 第一義實心念慮乃是群生摩訶衍
云何加一一心 上文所謂一心二種自在 不安文殊師利建立
一種建立所以者何一種 一一有種一切 名字唯一無餘是故建立
一種一切一心識方言梵語 一切一心識菴摩羅云何 諸佛菴摩羅
本則何者 入菴摩羅故知果位菴摩羅一切 心識一切種種名字群生
(大覺相公訪問楞嚴 本覺一法二法二法本覺一法言明
一法二義性體 ) 。禮記人生
儒家寂然不動 真心理具妄念 事造楞嚴無始來生
不知常住真心明體妄想流轉情性 八識九十二
同異云何 楞嚴常住真心明體光明 云心躁動不停
楞嚴舜若多消亡爍迦羅 心真大意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國師成心成性 真妄二心經論大有真心 一心真如二者妄心
種種騰躍轉生 楞伽如來不善 一切四者即真楞嚴
淨名煩惱如來 西域 紛紜會通
性相南北 西域那爛陀寺戒賢大德彌勒 無著法護難陀深密瑜伽
立法相宗法相八識業相以為 生起法相宗識相 同時智光大德文殊龍樹青目
清辯般若中觀立法 真如隨緣染淨一性宗 真理東夏攝論
南北無著菩薩大乘 至此不同梁朝真諦九識 第八識生起諸法
依止第八識十二因緣 玄奘新譯攝論八識第九 異名天親菩薩十地
至此南北相州 相州無明南北 其次會通無明
不共不無因四句不可思議 自行南北四悉檀因緣 性相
種子熏習增長成分智慧種子熏習增長轉依成道 名為阿梨耶識
一法中論攝論 六識明文 勞苦宗鏡阿賴耶識即是
真心不守自性染淨不合 一切真俗境界藏識明鏡影像 影像和合不和
不變真如一真湛然 不動不信阿賴耶識如來藏 如理即是未了不變
隨緣隨緣不變二執宗鏡 二門一切性相識相真空如理真心無相云何
不空常住湛然有水 性相



陰入第五十八

[1159c25] 智論一切諸法有名如實 名色形質 凡夫色心輕重
對機陰入三科

[1159c29] 健陀積聚古翻 積聚有為真性仁王不可說 有情色心二法名色
積聚真實色受想行識名為 五蘊 (心經疏記五蘊) 。音義指歸翻經 僧叡改為唐三藏改為

[1160a06] 吠奢法界次第通稱根塵相對 根塵即是十二
六入二義根塵 互相二根以是 十二入楞嚴六根
前塵 故云六入村落法界次第六法
名為 通名 名為
染污染污情識通名 十二處百法生長 根塵生長十二處

[1160a21] 馱都百法中間 六根六境名為法界次第界別十八
十八界相對 識別能別 通名由此根塵六法十八界
三科法如俱舍種族 五陰開心
十二處五根 法塵合心一處意根 十八界開心
六識意根法塵 三科

[1160b07] 雜穢 五位初七大集經 三事三識出入息
壽命即是火大 中心 即是剎那覺知增減三法和合
即是命根宗鏡 依親種子以此種子業力功能差別決定
功能便親生種子 命根生法


[1160b21] 頞浮陀

[1160b23] 凝結 三七日

[1160b25] 堅硬 有身六處名色涅槃佛言名色繫縛眾生
眾生名色眾生 別名名色繫縛眾生 繫縛名色

[1160c02] 支差俱舍以此五七五位 七七日五根圓滿
增上出生五識 增上緣 從此五七出胎
胞胎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