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record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hu San Zang Ji Ji) 出三藏記集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出三藏記集雜錄卷第十二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 宋明帝勅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目錄序第一
* 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序第二
* 釋僧祐法集總目錄序第三
* 釋迦譜記目錄序第四
* 世界記目錄序第五
* 薩婆多部師資記目錄序第六
* 法苑目錄序第七
* 弘明集目錄序第八
* 十誦律義記目錄序第九
* 法集雜記銘目錄序第十
雜錄序
[0082c09] 夫靈源啟潤則萬流脈散。玄根毓萌則千條 雲積。何者本大而末盛。基遠而緒長也。自尊 經神運秀出俗典。由漢屆梁世歷明哲。雖復
緇服素飾並異跡同歸。講議讚析代代彌精。 注述陶練人人競密。所以記論之富盈閣以 仞房。書序之繁充車而被軫矣。宋明皇帝。
摽心淨境載飡玄味。迺勅中書侍郎陸澄。撰 錄法集。陸博識洽聞苞舉群籍。銓品名例隨 義區分。凡十有六帙一百有三卷。其所閏古
今亦已備矣。今即其本錄以相綴附。雖非正 經而毘讚道化。可謂聖典之羽儀。法門之警 衛。足以輝顯前緒昭進後學。是以寄于三藏 集末。以廣枝葉之覽焉。
宋明帝勅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目錄序 第一
[0082c24] 論或列篇立第兼明眾義者。今總其宗致不 復擿分。合之則體全。別之則文亂。
[0082c26] 置難形神援譬薪火。庾闡發其議。謝瞻廣其 意。然桓譚未及聞經先著。此言有足奇者。宜 其掇附也。
[0082c29] 牟子不入教門而入緣序以持載。漢明之時 像法初傳故也。
[0083a02] 魏祖答孔是知英人開尊道之情習生貽安則 見令主弘信法之心。所以有取二書指存兩 事。又支遁敷翰遠國述江南僧業故兼錄。
* 即色遊玄論 (支道林王敬和問支答)
* 辯著論 (支道林)
* 釋即色本無義 (支道林王幼恭問支答)
* 不真空論 (釋僧肇)
* 本無難問 (郗嘉賓竺法汰難并郗答往反四首)
* 郗與法 濬 書
* 郗與開法師書
* 郗與支法師書
* 心無義 (桓敬道王稚遠難桓答)
* 釋心無義 (劉遺民)
* 法性論上下 (釋慧遠)
* 實相義 (釋道安)
* 問實相 (王稚遠外國法師答)
* 問如法性真際 (釋慧遠什法師答)
* 問實法有 (釋慧遠鳩摩答)
* 問分破空 (釋慧遠什答)
* 實相論 (釋曇無威)
* 實相通塞論 (釋道含)
* 會通論 (支曇諦)
* 支書與郗嘉賓
* 會通論上下 (釋慧義)
* 始元論 (釋僧宗)
* 略論諸經
* 勝鬘經序 (釋慧觀)
* 百論序 (釋僧叡)
* 百論序 (釋僧肇)
[0083a20] 右法論第一帙 (法性集十五卷) 。
* 涅槃無名論 (釋僧肇)
* 佛性論上下 (釋僧宗)
* 問涅槃有神不 (王稚遠什答)
* 問滅度權實 (王稚遠竺法師答)
* 問清淨國 (王稚遠什法師答)
* 涅槃三十六問 (竺道生)
* 釋八住初心欲取泥洹義 (竺道生)
* 與諸道人論大般泥洹義 (范伯倫)
* 論經目
* 大涅槃經序
* 辯佛性義 (竺道生王問并竺答)
* 佛性集 (釋慧靜)
* 佛性論
[0083b01] 右法論第二帙 (覺性集七卷) 。
* 道行指歸 (支道林何敬問支答)
* 道行指歸 (云是安公述相傳云)
* 般若無名論 (釋僧肇劉遺民難肇答)
* 問佛成道時何用 (王稚遠什答)
* 問般若法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稱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知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是實相智非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薩婆若同異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無生法忍般若同異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禮事般若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佛慧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權智同異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菩薩發意成佛 (王稚遠什法師答)
* 般若折疑略序 (釋道安)
* 大品序 (釋道安)
* 大品經序 (釋僧叡)
* 大智釋論序 (釋僧叡)
* 般若經問論序 (釋慧遠)
* 中論序 (釋僧叡)
* 小品經序 (釋僧叡)
* 合維摩詰經序 (支敏度)
* 道行品注序
* 維摩詰經注序 (釋僧肇)
* 毘摩羅詰經義疏序 (釋僧叡)
* 自在王經後序 (釋僧叡)
* 思益經義疏序 (釋僧叡)
* 與釋慧遠書論真人至極 (釋慧遠答)
* 與諸道人論般若義 (范伯倫)
[0083b22] 右法論第三帙 (般若集六卷) 。
* 問法身 (王稚遠什答)
* 問法身 (釋慧遠什答)
* 重問法身 (釋慧遠什答)
* 問真法身像類 (釋慧遠什答)
* 問真法身壽 (釋慧遠什答)
* 問法身應感 (釋慧遠什答)
* 問法身非色 (釋慧遠什答)
* 問修三十二相 (釋慧遠什答)
* 問釋慧嚴法身二義 (竺僧弼)
* 丈六即真論 (釋僧肇)
* 通佛影迹 (顏延年)
* 通佛頂齒爪 (顏延年)
* 通佛衣鉢 (顏延年)
* 通佛二疊不燃 (顏延年)
[0083c05] 右法論第四帙 (法身集四卷) 。
* 問法身佛盡本習 (釋慧遠什答)
* 問成佛時斷何累 (王稚遠什答)
[0083c08] 右法論第五帙 (解脫集一卷) 。
* 法華經後序 (釋僧叡)
* 妙法蓮華經序 (釋慧遠)
* 妙法蓮華經宗要序 (釋僧慧觀)
* 與竺道生書 (劉遺民)
* 法華經論
* 辯三乘論 (支道林)
* 無三乘統略 (釋慧遠)
* 問釋道安三乘并書 (竺法汰)
* 問三乘一乘 (什答)
* 問得三乘 (王稚遠法師答)
* 問三歸 (王稚遠法師答)
* 問辟支佛 (王稚遠法師答)
* 四阿含暮抄序
* 長阿含經序 (釋僧肇)
* 三法度經序 (釋慧遠)
* 正誣論
* 了本生死經注序
* 法句經序
* 明佛論 (宗少文)
* 譬道論 (孫興公)
* 坐右銘 (支道林)
* 道學誡 (支道林)
* 切悟章 (支林道)
* 支道林答謝長遐書
* 離識觀 (顏延年)
* 張景胤與從弟景玄書 (論西方并答)
* 奉法要 (郗嘉賓)
* 七眾法
* 通神呪 (郗嘉賓)
* 明感論 (郗嘉賓)
* 問菩薩生五道中 (王稚遠法師答)
* 問七佛 (王稚遠什答)
* 問不見彌勒不見千佛 (王稚遠什法師答)
[0084a01] 右法論第六帙 (教門集十二卷) 。
* 優婆塞五學跡略論上下 (三藏法師)
* 法社節度序 (釋慧遠)
* 外寺僧節度序 (釋慧遠)
* 節度序 (釋慧遠)
* 般若臺眾僧集議節度序 (支道林)
* 比丘尼節度序 (釋慧遠)
* 咸康六年門下議并詔及何次道議二首
* 晉成帝詔及何次道議四首 (詔是庾季堅作)
* 桓敬道書與八座論道人敬王者 (八座答)
* 桓敬道與王稚遠書往反九首
* 桓敬道與釋慧遠書往反三首
* 桓敬道偽詔沙門不復敬天子并卞嗣之等答 往反十首
* 桓敬道沙汰沙門教
* 釋慧遠答桓敬道書論料簡沙門事
* 宋武為相時沙汰道人教
* 沙門不敬王者論 (釋慧遠)
* 問佛法不老 (王稚遠什答)
* 與釋慧遠書論沙門袒服 (鄭道子)
* 沙門袒服論 (釋慧遠答何無忌難遠答)
* 與禪師書論踞食 (鄭道子)
* 與王司徒諸人書論據食 (范伯倫釋慧義答范重答)
* 與道生慧觀二法師書 (范伯倫)
* 論據食表并詔四首 (范伯倫)
[0084a25] 右法論第七帙 (戒藏集八卷) 。
* 本起四禪序并注 (支道林)
* 安般守意經注序 (康會)
* 十二門經注序 (釋道安)
* 十二門注序
* 陰持入經注序
* 人本欲生經注序
* 禪經序 (釋僧叡)
* 禪經序 (釋慧遠)
* 釋神足 (釋慧遠)
* 問念佛三昧 (釋慧遠什答)
* 忘書禪慧宣諸弘信 (顏延年)
* 聞慧思修禪定義在家習定法
[0084b06] 右法論第八帙 (定藏集四卷) 。
* 阿毘曇心序 (釋慧遠)
* 阿毘曇序
* 阿毘曇五法行義 (謝慶緒)
* 阿毘曇心略解數
* 阿毘曇心雜數林
* 問竺道生諸道人佛義 (范伯倫)
* 眾僧述范問
* 范重問道生往反三首
* 傅季友答范伯倫書
* 辯宗論 (謝靈運)
* 法勗問往反六首
* 僧維問往反六首
* 慧驎述僧維問往反六首
* 驎雜問往反六首
* 竺法綱釋慧林問往反十一首
* 王休元問往反十四首
* 竺道生答王問一首
* 漸悟論 (釋慧觀)
* 沙門竺道生執頓悟
* 謝康樂靈運辯宗述頓悟
* 沙門釋慧觀執漸悟
* 明漸論 (釋曇無成)
[0084b23] 右法論第九帙 (慧藏集七卷) 。
* 問遍學 (外國法師答)
* 問遍學 (釋慧遠什答)
* 重問遍學 (釋慧遠什答)
* 問羅漢受 (釋慧遠什答)
* 論三行上 (郗嘉賓)
* 敘通三行 (郗嘉賓)
* 郗與謝慶緒書往反五首
* 論三行下 (郗嘉賓)
* 郗與傅叔玉書往反三首
* 答英郎書一首
* 王季琰書往反四首
* 與仰法師書并答二首
* 道地經注序
* 略解三十七品次第 (什法師)
* 本業略例 (支道林)
* 本業經注序 (支道林)
* 論十住上下 (傅叔玉)
* 書與謝慶緒論十住往反四首 (二首分為下卷)
* 傅敘玉重書并謝答
* 三十二字十住義 (釋 曇遇)
* 實相標格論
* 問住壽 (釋慧遠什答)
* 問釋道安六通 (竺汰)
[0084c11] 右法論第十帙 (雜行集十卷) 。
* 十報法統略
* 釋三報論 (釋慧遠)
* 述竺道生善不受報義 (釋僧璩釋鏡難璩答)
* 全生論 (郗嘉賓)
* 殺生門 (桓敬道殷伯道答桓難)
* 明報應論 (釋慧遠)
* 報應論 (卞湛范伯倫難卞答)
* 業報論
[0084c17] 右法論第十一帙 (業報集六卷) 。
* 神本論 (支曇諦)
* 命源論 (釋慧靜)
* 識三本論 (謝慶緒)
* 友道人書與謝論三識并答
* 戴安道書與謝論三識 (并答往反三首)
* 四執論
* 問精神心意識 (王稚遠什答)
* 問十數法 (王稚遠什法師答)
* 辯心意識 (釋慧遠)
* 釋神名 (釋慧遠)
* 驗寄名 (釋慧遠)
* 問論神 (釋慧遠)
* 問釋道安神 (竺法汰)
* 問神識 (王稚遠什答)
* 五陰三達釋 (郗嘉賓)
* 問後識追憶前識 (釋慧遠什答)
* 神不更受形論 (庾仲初)
* 更生論 (羅君章孫安國難羅答)
* 習鑿齒難
* 神不滅論 (鄭道子)
* 桓君山新論論形神
* 書與何彥德論感果生滅五往反 (顏延年)
* 山巨源問
* 摯元禮諮
* 顏答山摯二難
[0085a07] 右法論第十二帙 (色心集九卷) 。
* 問四相 (釋慧遠)
* 物不遷論 (釋僧肇)
* 申無生論 (釋曇無成)
[0085a10] 右法論第十三帙 (物理集三卷) 。
* 牟子 (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傅)
* 舊首楞嚴經後序
* 支法護像讚 (支道林)
* 答孔文舉書 (魏武帝)
* 與釋道安書 (習鑿齒)
* 與釋道安書 (伏玄度)
* 與高句驪國道人書 (支道林)
[0085a15] 右論第十四帙 (緣序集二卷) 。
* 難沙門子法龍 (釋道彥法龍答)
* 答謝宣明難佛理 (范伯倫)
* 論檢 (顏延年)
* 答或人問 (顏延年)
* 關中法 濟 道人與涼州同學書
* 達性論 (何承天)
* 顏延年釋何五往反 (道人問顏答)
* 均善論 (釋慧琳)
* 何承天與宗少文書五往反 (演均善論)
* 斷家養論 (何彥德)
* 釋慧琳難
* 廣何 (顏延年)
* 顏重與何書
[0085a26] 右法論第十五帙 (雜論集六卷) 。
* 辯教論 (桓敬道)
* 婚農無傷論 (釋慧琳)
* 照極明化論 (顧長康)
* 問難 (釋慧琳)
[0085b01] 右法論第十六帙 (邪論集三卷) 。
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序第二
[0085b03] 夫五時九部之契。三請四卷之機。玄哉邈乎。 奧不可議。已然法海無涯航而罕知大。慧藏 不極採而得寶。是以弘誓之士隨時斟酌。馬
鳴抽其幽宗。龍樹振其絕緒。提婆析其名數。 訶梨總其條理。並翼讚妙典俘剪外學迷津 見衢。長夜逢曉。故智慧之日名飛於摧邪。功
德之月績翔於闡化。亦已盛矣。但群萌殊葉 根力異品。運季道澆信淡識淺。至於披瞽發 聾事。資懇勵。藥愚針惑宜務切近。是以後
代敷訓顯晦不一。或颺言以汎解。或提耳而 指授。所以卷舒教義抑揚風軌。豈滯恒方期 於悟俗而已。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淨剎萌因
忍土現果。慧自天成道為期出。孝忠淳和之 深。仁智博愛之厚。率由而極因心則至。若乃 棲神二諦宅業三寶。瞻前卓爾望後不群。用
能降帝子之尊。灼淨土之操。屏朱觀之貴。下 白屋之禮。磨踵以拯俗。刻髓以侚道。望億劫 以長駈。淩千載而獨上。若乃闡經律弘福 施。 濟
蒼黎敏翾動。未常不慮積昏。明慈 洽巨細。感靈瑞於顯微。通覺應於霄夢。固 已葳 [卄/(麩-夫+玉)] 民譽昭晢神聽矣。至於苞括儒訓
洞鏡釋典。空有雙該內外咸照。常欲廣彼洲 渚熾此法燈。駐四生之風波燭九。居之霾霧。 指來際以為期。總大千以為任。故惻隱垂教
慇懃敷道。於是銳臨雲之思。壯談天之文。網 羅字輪儀形法印。是以淨住命氏。啟入道之 門。華嚴瓔珞標出世之術。決定要行。進趣乎
金剛。戒果莊嚴。克成乎甘露。爾其眾經注義 法塔讚頌。僧制藥記之流。導文願疏之屬。莫 不誠在言前理出辭表。大者鉤深測幽。小者
馳辯感俗。森成條章欝為卷帙。可謂開士。住 心道場初跡。冠一代之妙化垂千祀之勝範 者也。祐昔以道緣預屬嘉會律任法使謬荷
其寄。齋堂梵席時抂其請。哲人俎謝而道 心不亡。靜尋遺篇曖乎如在。遂序茲集錄。 以貽來世云爾。
* 淨住子十卷 右第一帙 (上)
* 淨住子十卷 右第二帙 (下)
* 華嚴瓔珞二卷 右第三帙
* 諸佛名十卷 右第四帙
* 諸菩薩名二卷 右第五帙
* 菩薩決定要行十卷 右第六帙
* 注優婆塞戒三卷 右第七帙
* 戒果莊嚴一卷
* 注遺教經一卷 右第八帙
* 維摩義略五卷 右第九帙
* 雜義記十卷 右第十帙 (上)
* 雜義記十卷 右第十一帙 (下)
* 僧制一卷
* 清信士女法制三卷 右第十二帙
* 禮佛文二卷 右第十三帙
* 西州法雲小莊嚴普弘寺講并述羊常弘廣齋 共卷
* 抄成實論序并上定林講共卷
* 華嚴齋記一卷
* 施藥記一卷
* 捨身記一卷
* 妃捨身記一卷
* 發願疏一卷
* 會稽荊雍江郢講記一卷
* 內典序并讚一卷
* 述放生東宮齋述受戒共卷
* 僧得施三業施施食法共卷
[0086a06] 右第十四帙。
* 宣白僧尼疏與暢疏并與州郡書求內典共 一卷
* 法門讚一卷
* 講淨住記一卷
* 受維摩注名一卷
* 與僚佐書并教誡左右一卷
* 拜楊州刺史發願一卷
* 與何祭酒書讚去滋味一卷
* 讚梵唄偈文一卷
* 開優婆塞經題一卷
[0086a15] 右第十五帙。
* 大司馬捨身并施天保二眾一卷
* 佛牙記一卷
* 答疑惑書并稚珪書一 卷
* 教宣約受戒人一卷
* 八日禪靈寺齋并頌一卷
* 龍華會并道林齋一卷
* 布薩并天保講一卷
* 淨住子次門一卷
* 梵唄序一卷
* 轉讀法并釋滯一卷
* 示諸朝貴法制啟二卷
* 示諸朝貴釋滯啟答二卷
* 寶塔頌并石像記一卷
* 受戒并弘法式一卷
[0086a28] 右第十六帙 (十六帙合一百一十六卷) 。
自書經目錄
* 大字維摩經一部 十四卷
* 細字維摩經一部 六卷
* 妙法蓮花經一部 十四卷
* 般舟三昧經一部 二卷
* 無量壽經一部 四卷
* 十地經一部 十卷
* 華嚴經 六卷
* 大泥洹經 五卷
* 虛空藏經 二卷
* 泥洹受持品 一卷
* 護身經 一卷
* 觀世音經 一卷
* 普賢經 一卷
* 金剛波若經 一卷
* 八吉祥神呪經 一卷
* 出生無量門持經 一卷
* 呵色慾經 一卷
齊竟陵王世子撫軍巴陵王法集序
[0086b19] 蓋聞。世諦善論法海所總。嚴錺文辭初位是 攝。自大化東漸 沿 世詠歌。魏來雜製間出群 集。至於才中含章思入精理。固法門之羽纛。
梵聲之金石也。齊竟陵文宣王世子故撫軍 巴陵王。稟 璿 華於崐峯。敏明璣於珠海。慧 發 觿 辰識表綺歲。孝友停至機頴朗徹故
幼無弱弄夙有老成。甫在志學固已總括墳 典矣。雅好辭賦。允登高之才。藉意隷書。均 臨池之敏。業盈竹素慮滿風月。是時齊方有
德文宣翼讚康衢。既熙慧教傍遠世子。以枝 葉之慶蕃守淅河。下車風舉升席治立。含 靜臺以御己。垂蘭蕙以振俗。郡富名山巖
多靈寺。故勝業愈高清心彌往。每遊踐必訓 思若淵泉。信足以揄揚至道炳發玄極。觀其 擒賦經聲述頌繡像千佛願文捨身弘誓。
四城九相之詩。釋迦十聖之讚。並英華自凝 新聲間出。故僕射范雲篤賞文會雅相嗟重。 以為後進之佳才也。至隆昌之時。始兆無妄。
永元之末。運屬道消。葛藟失庇磐石傾翦。虎 兕出柙宗室致猜。而樂天如命夷憂味道。在 艱不虧其貞。處約無改其節。鏡因果而靡晦。
洞真俗而如曉。專精於大覺之門。懍烈於經 典之奧。於是下帷墐戶注解百論。拔出幽旨 妙盡纖典。乃躬算縑素手寫方等。所書大經
凡有十部。鋒刃勁削風趣妍靡。論其思理所 徹業藝所貫。有踰萁裘之能。克副青藍之敏 矣。夫深宮寡識著自格言。梁肉多驕聞之前
記。而能拔類獨立超然高舉。豈非內鑄堅芳 之性。外瑩過庭之風哉。以法而說。譬金龍之 嗣信相。由俗而議。邁允恭之紹陳思。可謂開
士宿因旃檀眷屬。無忝堂構克勝負荷者也。 余昔緣法事亟覿清徽。及律集稽川屢延供 禮。惜乎早世文製未廣。今撰錄法詠以繼文
宣。內集。使千祀之外知蘭菊之無絕焉。
巴陵雜集目錄
* 造千佛願
* 繡佛頌
* 捨身序并願
[0086c27] 右上卷。
* 釋迦讚
* 十弟子讚十首
* 為會稽西方寺作禪圖九相詠十首
* 四城門詩四首
* 法詠歎德二首
* 佛牙讚
* 經聲賦
* 會稽寶林寺禪房閑居頌
[0087a04] 右下卷。
自寫經目錄并注
* 法華經一部 七卷
* 維摩經一部 三卷
* 無量壽二部 四卷
* 金剛波若三部 三卷
* 請觀世音一部 一卷
* 八吉祥一部 一卷
* 波若神呪一部 一卷
[0087a13] 右十部。
* 注百論一部
釋僧祐法集總目錄序第三
[0087a16] 常聞瀝泣助河之談。捧土裨岱之論。雖誚 發於古。而愧集於今矣。僧祐漂隨前因報生 閻浮。幼齡染服早備僧數。而慧解弗融禪味
無紀。剎那之息徒積。錙毫之勤未基。是以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