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record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hu San Zang Ji Ji) 出三藏記集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出三藏記集傳下卷第十五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 法祖法師傳第一
* 道安法師傳第二
* 慧遠法師傳第三
* 道生法師傳第四
* 佛念法師傳第五
* 法顯法師傳第六
* 智嚴法師傳第七
* 寶雲法師傳第八
* 智猛法師傳第九
* 法勇法師傳第十
法祖法師傳第一
[0107a27] 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內人。父威達以 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行祖少發道心。啟 父出家辭理切至。父不能奪。遂改服從道。
祖才思俊徹敏朗絕倫。誦經日八九千言。研 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索多所該貫。乃 於長安造築精舍。以講習為業。白黑稟受
幾出千人。晉惠之末。太宰河間王顒鎮關中。 虛心敬重。待以師友之敬。每至閑辰靖夜 輒談講道德。于時西府初建俊乂甚盛。能言
之士咸服其遠達祖見群雄交爭干戈。方始 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會張輔為秦州 刺史鎮隴上。祖與之俱行。輔以祖名德顯著 眾望所歸。欲令反服為己僚佐。祖固志不
移。由是結憾。先有州人管蕃與祖論議屢 屈於祖蕃。深銜恥恨每加讒搆祖。行至汧 縣。忽語道人及弟子云。我數日對當至。便
辭別作素書。分布經像及資財都訖。明晨詣 輔共語。忽忤輔意。輔使收之行罰眾咸 怪惋。祖曰。我來畢對。此宿命久結非今事
也。乃呼十方佛。祖前身罪緣歡喜畢對。願 從此以後與輔為善知識。無令受殺人之罪。 遂鞭之五十。奄然命終。輔後具聞其事方 大惋恨。初祖道化之聲被於關隴。崤
[山*(凵@(口*了*又))] 之 右奉之若神。戎晉嗟慟行路流涕。隴上羗胡 率精騎五千將欲迎祖西歸。中路聞其遇害。
悲恨不及。眾咸憤激。欲復祖之讎。輔遣軍 上隴。羗胡率輕騎逆戰。時天水故帳下督 富整。遂因忿斬輔。群胡既雪怨恥。稱善而還。
共分祖尸各起塔廟。輔字世偉南陽人。張衡 之後雖有才解。而酷不以理。橫殺天水太守 封尚。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管蕃亦卒以傾
險致敗。後少時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 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經 云。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王浮。一云道
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懺悔。昔祖平素之 日。與浮每爭邪正。浮屢屈。既意不自忍。乃作 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
思悔孫綽道賢論。以法祖疋稽康。論云。帛祖 釁起於管蕃中散禍作於鍾會二賢。並以俊 邁之氣昧其圖身之慮。栖心事外輕世招患
治不異也。共見稱如此。祖既博涉多閑。善通 胡漢之語。常譯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 經。又注首楞嚴經。又言。別譯數部小經值亂
零失不知其名。祖弟法作亦少有令譽。被博 士徵不就。年二十五出家。深洞佛理。關隴知 名。時梁州刺史張光以作兄不肯反服輔之
所殺。光又逼作令罷道。作執志堅貞以死為 誓遂為光所害。春秋五十有七。注放光波若 經及著顯宗論等。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為武
都氐楊難敵所圍。發憤而死。時晉惠之世。又 有優婆塞衛士度。譯出道行波若經二卷。士 度本司州汲郡汲人。陸沈寒門安貧樂道。常
以佛法為心當其亡日。清淨澡漱誦經千餘 言。然後蓋衣尸臥奄然而卒。
道安法師傳第二
[0108a01] 釋道安。本姓衛。常山扶柳人也。年十二出家。 神性聰敏而形貌至陋。不為師之所重。驅使 田舍至于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篤性精
進齋戒無闕。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師與辯 意經一卷。可五千餘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尋 覽。暮歸以經還師。復求餘經。師曰。咋經不
讀。今復求耶。對曰。即已闇誦。師雖異之而未 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可減萬言。齎之 如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
驚敬而異之。後為受具戒恣其遊方。至鄴入 中寺遇佛圖澄。澄見而嗟歎。與語終日。眾見 其形望不稱。咸共輕怪。澄曰。此人遠識非爾
儔也。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 沒未通。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讀而已。安窮 覽經典鉤深致遠。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
般諸經。並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及析疑甄 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淵富妙盡玄旨。條貫既 敘。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又自漢
暨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記。後人 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銓 品新舊撰為經錄。眾經有據實由其功。四方
學士競往師之。受業弟子法汰慧遠等五百 餘人。及石氏之亂。乃謂其眾曰。今天災旱蝗 寇 賊縱橫。聚則不立散則不可。遂率眾人
王屋女机山。頃之復渡河依陸渾山木食 修學。俄而慕容俊過陸渾。遂南投新野。復 議曰。今遭凶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
化之體宜令廣布。咸曰。隨法師教。乃令法汰 詣楊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風流法和入蜀。山 水可以修閑。安與弟子慧遠等五百餘人度
河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得人家見門 裏有一雙馬 [打-丁+昴] 。 [打-丁+昴] 間懸一馬 篼 可容一斛。安
便呼林伯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伯升。謂是 神人厚相賞接。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 字。安曰。兩木為林。 篼 容伯升也。遂住襄陽。
習鑿齒聞而詣之。既坐而稱曰。四海習鑿齒。 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咸以為名答。鑿齒 常餉安梨數十枚。正值講坐。便手自割分。
梨盡人遍無參差者。高平郗超遣使遺米千 石。修書累紙深致慇懃。安答書曰。捐米彌 覺有待之為煩。鑿齒與謝安書曰。來此見釋
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 惓。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 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
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其人。 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內外群書略皆遍覩。陰 陽算數亦皆能通。佛經故最是所長。作義乃
似法蘭法祖輩。統以大無不肯稍齊物等智 在方中馳騁也。恨不使足下見之。其亦每言 思得一見足下。其為時賢所重如此。安在樊
河十五載。每歲常再遍講放光經。未常廢 闕。桓沖要出江陵朱序西鎮。復請還襄陽。符 堅素聞其聲。每云。襄陽有釋道安。是名器方
欲致之以輔朕躬。後堅攻襄陽。安與朱序俱 獲於堅。堅謂僕射權翼曰。朕以十萬之師取 襄陽。唯得一人半。翼曰。誰耶。堅曰。安公一
人。習鑿齒半人也。既至住長安城內五重寺。 僧眾數千人。大弘法化。初魏晉沙門依師為 姓。故姓各不同。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
迦。乃以釋命氏。後獲增一阿鋡經。果稱四河 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既懸 與經符。遂為後式焉。安外涉群書善為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皆依附致譽。與 學生楊弘仲論詩風雅。皆有理致。初堅承石 氏之亂。至是民戶殷富四方略定。唯有東南
一隅未能抗服。堅每與侍臣談話。未嘗不欲 平一江左。欲以晉帝為僕射。謝安為侍中。堅 弟平陽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紹。並切諫終不
能迴。紹以安為堅所敬信。乃共請曰。主上 將有事東南。公何能不為蒼生故一言耶。會 堅出東苑。命安昇輦同載。僕射權翼諫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道安毀形寧可參 廁乘輿。堅懍然作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將 舉天下而不易。雖輿輦之榮。乃是為其臭腐
耳。即勅翼扶之而登輿。俄而顧謂安公曰。朕 將與公南遊吳越。整六師而巡狩。陟會稽而 觀滄海。不亦樂乎。安對曰。檀越應天御世。有
八州之富。居中土而制四海。宜棲神無為。與 堯舜比隆。今欲以百萬之眾求厥田下下之 土。且東南地卑氣厲。昔舜禹遊而不反。秦
皇適而弗歸。以貧道觀之。非愚心所同也。平 陽公懿戚石越重臣。並謂不可。猶尚見拒。貧 道輕淺。言必不允。既荷厚遇敢不盡誠耳。堅
曰。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將簡天心明大 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亦著前典。若如來言。則 帝王無省方之文乎。安曰。若鑾駕必動。可暫
幸洛陽。抗威畜銳傳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 未晚。堅不從。遂遣平陽公融等精銳二十五 萬為前鋒。堅躬率步騎六十萬。到頃晉遣征
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拒之。堅軍大 崩。晉軍還逐北三十餘里。死者相枕。融馬 倒隕首。堅單騎而遁。如所諫焉。堅尋為慕
容冲所圍。時安同在長安城內。以偽建元二 十一年二月八日。齋畢無疾而卒。葬五給寺 中。未終之前。王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
行將及人。相與去乎。嘉曰。如所言。並行前 吾有小債未了。不得俱去。及姚萇之得長安 也。嘉故在城內。萇與符堅相持甚久。萇患
之問嘉曰。吾得天下不。答曰。略得。萇怒曰。 得當言得。何略之有。遂斬之。嘉所謂負債 者也。萇死。其子略。方得殺堅稱帝。所謂略
得者也。嘉字子年。隴西人。形貌鄙陋似若 不足。滑稽好語笑。然不食五穀清虛服氣。咸 宗而事之。往問善惡。嘉隨而應答。語則可笑。
狀如調戲。辭似讖記。不可領解。事過皆驗。及 嘉之死。其日有人於隴上見之。法師之潛契 神人。皆此類也。初安聞羅什在西域。思共講
析微言。安勸堅取之。什亦遠聞其風。謂是東 方聖人。恒遙而禮之。初安生。便左臂上有一 皮。廣寸許。著臂如釧。將可得上下。唯不得
出手而已。時人謂之印手菩薩。安終後二十 餘年而什方至。什恨不相見。甚悲悵焉。初 安篤志經典務在宣法。所請外國沙門僧伽
跋澄曇摩難提及僧伽提婆等。譯出眾經百 餘萬言。常與沙門法和銓定音字詳覈文旨。 新出眾經。於是獲正。孫興公為名德沙門論
目云。釋道安博物多通戈經名理。其見述 於世如此。法和冀州人。凝靜有操行。少與 安公同師受學。善能標朗論綱解悟疑滯。安
公所得群經常共校之。後遊洛陽。又請提婆 重出廣說等經。居陽平寺。年八十餘為偽晉 公姚緒所請。集僧齋講。勅其弟子曰。俗內
煩惱苦累非一。無常甚樂。乃正衣服遶塔 禮拜。還詣坐所。以衣覆首。忽然而卒。時人 謂之知命。
慧遠法師傳第三
[0109b11] 釋慧遠。本姓賈。鴈門樓煩人也。弱而好書。珪 璋秀發。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故少 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老莊。性度弘偉風鑒
朗拔。雖宿儒才彥莫不服其深致焉。年二十 一。欲度江東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王路屯 阻有志不果。乃於關左遇見安公。一面盡敬。
以為真吾師也。遂投簪落飾忘質受業。既入 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 任。精思諷持。以夜續晝。沙門曇翼。每給以燈
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矣。遠藉 慧解於前。因資勝心於曠劫。故能神明英越 機鑒遐深。無生實相之玄。般若中道之妙。即
色空慧之祕。緣門寂觀之要。無微不析。無幽 不暢。志共理冥。言與道合。安公常歎曰。使道 流東國其在遠乎。後隨安公南遊樊河。晉太
元之初。襄陽失守。安公入關。遠乃遷于尋 陽。葺宇廬岳。江州刺史桓伊。為造殿房。此 山儀形九流峻聳天絕。棲集隱倫吐納靈
異。遠創建精舍洞盡山美却負香鑪之峯。傍 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 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湮凝石
莚落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遠聞 北天竺有佛影。欣感交懷。乃背山臨流營築 龕室。妙算畫工淡 采 圖寫。色凝積空望似輕
霧。暉相炳瞹若隱而顯。遂傳寫京都莫不嗟 歎。於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迦餘化於斯 復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
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鴈門周續 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並棄世遺榮。依遠 遊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
期西方。其文曰。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 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冥宿 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清信之士百有二
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 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焉。惟斯一會之 眾。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
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 悟無常之斯切。審三報之相催。知嶮趣之 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霄勤仰思
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 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無主則眇 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境。叩篇開信
亮情天發。乃機眾通於寢夢。欣歡百於子 來。於是靈圖表輝景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 人運。茲實天啟其誠冥數來萃者矣。可不剋
心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績參差功 福不一。雖晨祈云同夕歸悠 [阿-可+聶] 。即我師友 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等
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遊絕域。其有 驚出絕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於雲嶠。忘兼 全於幽谷。先進之與後升。免思彙征之道。
然後妙覲大儀啟心貞照。識以悟新形由化 革。藉 [(冰-水+〡)*夫] 容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靈衣 於八極。汎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
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 眾靈以繼軌。指大息以為期。究茲道也。豈 不弘哉。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並欽慕風
德。遙致師敬。謐修書曰。年始四十七而衰同 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壁而重寸陰。觀 其所存似不存。長年。檀越既履順而遊。乘 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復何
羨 於遐齡耶。想 斯理久已得之。為復詶來訊耳。初經流江東 多有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遠大存教本 憤慨道缺。乃命弟子法淨等遠尋眾經。踰越
沙雪曠載方還。皆獲胡本得以傳譯。每逢 西域一賓。輒懇惻諮訪。屢遣使入關。迎請禪 師解其擯事傳出禪經。又請罽賓沙門僧伽
提婆出數經。所以禪法經戒皆出廬山幾且 百卷。初關中譯出十誦。所餘一分未竟。而弗 若多羅亡。遠常慨其未備。及聞曇摩流支入
秦。乃遣書祈請。令於關中更出餘分。故十誦 一部具足無闕。晉地獲本相傳至今葱外妙 典關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者。皆遠之力也。
外國眾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燒香 禮拜輒東向致敬。其神理之跡。固未可測也。 常以支竺舊義未窮妙實。乃著法性論。理奧
文詣。羅什見而歎曰。邊國人未見經。便闇與 理合。豈不妙哉。遠翹勤弘道懍厲為法。每致 書羅什訪覈經典。什亦高其勝心萬里響契。
姚略欽想風名嘆其才思。致書慇懃信餉歲 通。贈以龜茲國細鏤雜變石像。以申欵心。又 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初出。興送論并遺書
曰。大智論新訖。此既龍樹所作。又是方等 旨歸宜為一序以宣作者之意。然此諸道士 咸相推謝無敢動手。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後
之學者。遠答云。欲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 之意。貧道聞懷大非小渚所容。汲深非短綆 所測。披省之日有愧高命。又體羸多病觸事
有廢。不復屬意已來其日爾久。緣來告之 重粗綴所懷。至於研究之美。當復寄諸明 德。其名高遠國如此。遠常謂大智論文句
繁積初學難尋。乃刪煩剪亂令質文有體。撰 為二十卷。序致淵邈以貽學者。後桓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