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Dynasty Zhen Yuan Era Buddhist Teachings Continued Catalog (Da Tang Zhen Yuan Xu Kaiyuan Shijiao Lu)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中甲戌歲西明寺翻經 臨壇沙門圓照集上
[0758a06] 四朝應制所翻經論及念誦法并修疏記碑表 錄集等總三百四十二卷 (并目錄三百四十五卷)
* [0758a08] 一百九十三卷經論及念誦法
[0758a09] 六十四卷經律疏義
[0758a10] 八十六卷貞元新集古今 制令碑表記錄并目八十九卷
六十四卷經律疏義
[0758a13] 代宗朝新再譯。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三卷
[0758a15] 右青龍寺翻經講論大德沙門良賁。奉詔 修述。疏云。此經凡有四譯。第一晉大始三 年。月氏三藏法護譯為一卷。名仁王般若。
第二後秦弘始三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秦云童壽於長安西明閣 逍 遙園譯為兩 卷。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第三梁承聖
三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波羅未陀。梁 云真諦。於洪府寶因寺譯為一卷。名仁王 般若。并疏六卷。然則晉本初翻方言尚隔。
梁朝所譯隱而不行。秦時所翻流傳宇內。 自古高德疏義寔繁。百座相仍崇護國矣。 粵惟。巨唐肅宗皇帝。重昌堯化。革弊救焚。
至憂黎元。澡心齋戒。請南天竺執師子國 灌頂三藏。名阿目佉。唐言不空。翻傳眾經 以安社稷。茲願未滿仙駕歸天。我今寶應
皇帝。再造乾坤禮樂惟新。明白四達恭嗣 先訓。恩累請焉。永泰元年歲在乙巳。詔譯 斯經。仍勅觀軍容使開府魚朝恩。兼統其
事。於南桃園翻譯。起自月朔終乎月望。於 承明殿灌頂道場。御執舊經對讀新本。詔 曰。新經舊經理甚符順。所譯新本。文義稍
圓。斯則金言冥契於聖心。佛日再生於鳳 沼。翻傳先後其在茲歟。三藏言善兩方教 傳三密。龍宮演奧邃旨聞天。佛日再中。真
風永扇。良賁學孤先哲。有點清流。叨接 翻傳。謬膺筆受。幸揚天闕親奉德音。令於 大明宮南桃園修疏贊演。宸光曲照不容
避席。竊玄珠於貝葉。但益慚惶。捧白璧於 丹墀。寧昇報効。仰酬皇澤。俯課忠勤。既竭 愚誠庶昭玄造矣。
[0758b16] 法師諱良賁。俗姓郭氏。 陝 府虞邑人也。功 踐緇門。尋師訪道。外博經史儒墨九流。內 習佛經五乘八藏。若性若相教義周圓。奉
詔翻經兼修疏義。裁成三卷京邑傳通。時 永泰二年繕寫云畢。修表進上請以流行。 詞曰。沙門良賁言。伏奉今年二月十一日 恩命。令在內於南桃園修撰新譯仁王般
若經疏。微僧寡學懼不稱旨。洗心滌慮扣 寂求音。發明起自於天言。加被仰憑於佛 力。咸約經論演暢真乘。亦猶集群玉於崑
山。納大川於溟海。火生於木。與七曜而俱 明。識轉於體。與一相而等照。成道者法也。 載法者經也。釋經者疏也。廣度郡有同於
大通。是菩提心如陛下意。謹以今月八日 繕寫畢功。文過萬言。部有三卷。流施竊慚 於愚見。裁成冀答於聖恩。并陀羅尼念誦
儀軌一卷。承明殿講密嚴經對御記一卷。 今並同進。輕塵玄鑒祇畏無任。謹奉表陳 進以聞。沙門良賁誠歡誠懼謹言。
[0758c06] 永泰二年十一月八日奉詔內修撰疏沙門良 賁上表。
[0758c08]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0758c09] 法師。智炬高明詞峯逈秀。親憑梵夾弘闡微 言。幽 [(阜-十+止)*責] 真宗演成章疏。開如來之祕藏。示群
有之迷津。貫玉聯珠鉤深致遠。再三披閱頗 謂精詳。傳之招提永為法寶也。
[0758c13] 是日迺墨詔褒美新疏流通。光庇釋門勸勵 後學。洎章敬寺梵宇初成。執疏伏膺。常數百 眾。雖紙貴如玉無以如焉。或在安國伽藍敷
揚亦爾。皆官給飲食以供聽徒。數年之間歸 者如市。至大曆七祀正月十六日。不空三藏 奏請入目。勅旨依奏。仍宣付中外。並編入一
切經目錄。如上卷中說。法師昔大曆六年徙 居集州。教授傳經不遑寧止。至十二年三月 十日。春秋六十一。僧夏二十九。微疾不興而
卒於彼。遺身還京上都城東置墳塔矣。即十 三年也。其表中云。陀羅尼念誦儀軌一卷。承 明殿講密嚴經對御記一卷。昔修撰訖隨表
上聞。留在紫宸未宣中外訪本不獲。故闕列 名。如或得之請書於左。大集大虛空藏菩薩 所問經疏四卷。
[0758c28] 上都大興善寺。翻經講論大德沙門潛真述 疏云。一述古者。按晉世雜錄及開元釋教錄 云。一西秦沙門聖堅。或云法堅。或云堅公。譯
一本名方等主虛空藏經。或加云所問經。或 云勸發菩薩莊嚴菩提經。二北涼曇無讖三 藏譯方等大集經六十卷。興漢支讖及姚秦
羅什出者並同。此即大集經之一分也。以理 義幽妙故。別譯流行耳。二明今者。即我巨唐 大曆年中所譯者也。元乎本起者。有前鄜坊
節度兼御史中丞鄭國公杜冕。奏施封一萬 千為國請譯諸大乘經。詔可其奏。因請大興 善寺大廣智三藏諱阿目佉唐云不空。譯此
經等數十部。並奉詔入藏流傳中外。然三藏 和尚。學藝崇深神儀秀邈。瑜伽三密獨步南 天。專請一乘。共推東夏。曉二方之世論。尤
善聲明。達五部之真言。妙窮法印。故此所譯 善得其真。然此經是法性大乘。文理昭顯。傳 譯雖久世未受持。若明珠繫於衣中。金寶隱
於室內。能發揮者其惟大師歟。潛真幸忝翻 傳兼陪潤色。因蒙驅策修疏讚揚。竊思愚陋 有慚先哲。既因人之無恥後賢。敢竭鄙誠以 陳疎拙耳。
[0759a21] 復有尚書比部員外郎李端。述疏序曰。昔如 來以其深妙道。度難化眾生。開無量法門。說 無邊法教。俾夫順其機之所悟。於是乎住持。
隨其性之所安。於是手迴向。其趣也或異。其 歸也則同。故雖三藏之派別。有以見其還源 矣。雖五乘之條分。有以見其返本矣。夫諸法
相者。無非空也。去來今世本空也。至於通宗 理契皆空也。或以種種經法種種譬喻。而必 以虛空立義。乃會於如如。則知是經者諸佛
之蘊耶。若然貧者之得寶藏。渴者之遇流泉。 斯所謂盈其願矣。斯所謂得其求矣。矧夫明 月之珍乎。矧乎甘露之味乎。
[0759b04]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撫運賢劫大興佛事。大 廣智三藏不空金剛者。得念總持。惟深實相。 遍遊印度。堅哉求法之誠。不遠中華。廣哉傳
法之志。獲是梵本重茲翻譯。聖言猶其詳備 矣。勝義猶其圓通矣。興善寺上座大德潛真。 學則該通。才稱辯博。善說法要尤精空門。傳
譯之初也。親奉詔言。闡揚之次也。特承付囑。 以言詮理。得理然後忘言。因法證空。空明然 後捨法。法苟漸也。言其已乎。於是暢其宗宣
其義搜其機要會其旨歸。編而為疏。凡有四 卷。蓋所以開後來之學。成無上之因。豈徒名 數篇章而已。
[0759b16] 法師諱潛真。俗姓王氏。字義璋。太原花族代 為夏州朔方縣崇道鄉里人也。列孝珍師即 公之中子也。年在學數業尚典墳。兼好佛經
誦持無替。甫及弱冠有。
[0759b20] 制度人。法師志業素高。以經應選。即玄宗皇 帝開元二十年正月八日。制至九月二十四 日度訖。挾名聞奏住本州靈覺寺。洎乎明年
受具足戒。自後聽習經論詳考宗源。暑往寒 來卷不釋手。翻經著述逮乎終年。又撰大聖 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疏三卷。上
都大興善寺翻經講論大德沙門潛真。述疏 云。此經凡有三譯。一西晉大熙元年。竺法護 譯。名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兩卷。亦名嚴淨
佛土經。文勢多古語簡理幽。二者皇唐天后 久視元年庚子歲。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唐云 喜學。於京清禪寺譯。名文殊師利授記經。三
卷。玄範法師筆受。復禮法師潤色。文勢類 於花嚴。梵旨近於巧略。疏中對會兼約此經。 三者今聖唐大曆六年所譯者也。伏惟寶應
元聖文武皇帝陛下。天授帝籙人歸寶圖。德 厚乾坤明齊日月。仁恕引物。夷狄仰德而輸 誠。慈惠法門。正教承風而演化。須者有前鄜
坊節度兼御史中丞杜冕。奏施封一萬千為 國請譯諸大乘經。明詔下於祇園。梵音開於 貝葉。因請大興善寺大廣智三藏諱阿目佉。
唐云不空。譯此經等數十部。仍有明詔。天下 梵宇各置大聖文殊菩薩像。以旌聖功也。又 詔。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上座。皆大廣智三藏
之故也。然三藏和上。學究瑜伽解窮法印。身 口意業祕密修持。戒定慧學明顯通達。唐梵 文字聲韻具知。傳譯此經善符聖旨。文質兼
備璨然可觀。潛真識智愚陋學藝庸淺。幸陪 清眾謬在翻傳。虛空藏經課虛潤色。兼蒙驅 策述疏讚揚。雖文義荒蕪已傳京邑。今之所
撰蓋有由焉。有金閣寺大德道超禪師。學盡 法源行契心本。親覩靈境密承聖慈。故久在 清涼屢興淨業。仍於金閣現處建窣堵波。尋
覲法緣來詣京國。以此經為本事。以大聖為 本師。顯揚聖德無過此者。乃稽首三藏和尚。 誓傳大聖法門。不以潛真庸虛。轉祈和尚邀
令述作。和尚不念前之鄙陋。又令讚釋此經。 竊恐難契真詮。敢不盡其愚訥。時大曆八年 癸丑之歲冬十有一月也。法師學通內外性 相圓明。考覈幽玄精研教理探
賾 今古比較 親疏。分別異同歸於一義。辯猶泉涌。思入虛 凝。直筆而書記于絕唱。結成三卷以作準繩。 現在未來永無疑網也。又述。
* 發菩提心義一卷
* 發菩提心戒一卷 (并三聚淨戒及十善法戒) 共十三紙
[0760a07] 右並翻經大德潛真。親奉三藏和上示以 祕教。入曼茶羅。登灌頂壇。受成佛印。仰諮 密要。爰集斯文。庶永流行傳通不絕。
[0760a10] 右通仁王經疏五部一十二卷疏義共同第 一帙。
[0760a12] 論曰。法師開元二十六年十九出家。洎乎明 年登壇具戒。博考經論關內河東代曆四朝。 弘宣妙旨。綱紀興善保壽伽藍。獎勸京都僧
尼二眾。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九。以貞元四 年龍集戊辰五月十四日。遺誡門人。二十一 日時右脇累足。枕手怗然稱念彌陀。卒於大
興善寺本院傳法之堂矣。僉定四分律疏十 卷。
[0760a20] 謹案四分律者。梵云曇無德。秦言法藏。姚秦 弘始五年壬寅之歲。有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覺明諷出梵文。竺佛念筆受。成四十五
卷。至十一年歲次戊申。支法領又從西國將 梵本來。於長安中寺重校勘。至十四年辛亥 譯畢。沙門慧辯等筆受。成六十一卷。今合為
六十卷。後有道覆律師。製疏六卷。北齊慧光 律師。造疏一百二十紙。次有道雲律師。修疏 九卷。次有道暉律師。撰疏七卷。泊隋朔法願 律師裁疏十卷。
[0760b01] 我大唐龍興平一區宇。四方無事三寶增明。 有智首律師。述疏二十一卷。次有慧滿律師。 造疏二十卷。事各一時流通絕矣。初高祖神
堯皇帝。武德元年歲在戊寅。有相州日光寺 法礪律師製疏。至九年景戌成就。總分十卷。 宗依成實論。今稱舊疏是也。泊高宗天皇太
帝咸亨元年歲在庚午。有西大原寺。今稱西 崇福寺也。懷素律師。俗姓范氏。撰開四分律 宗記十卷。宗依根本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
論俱舍論等。今稱新疏是也。至代宗睿文孝 武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信重大乘尊崇 密教。見兩疏傳授學者如林執見相朋數興
違諍。聖慈愍念務息諍源。使水乳無乖一味 和合。洎大曆十三年歲在戊午。十一月二十 七日。乃遣中使內給事李憲誠。宣勅語句當
京城諸寺觀修功德使鎮軍大將軍右龍武軍 將軍知軍事兼試光祿。上柱國彭城縣開國 伯劉崇訓。四分律舊疏新疏。宜令臨壇大德
如淨等。即於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是 日也。使司錄勅傳牒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 人二十九日平明盡集安國。至三十日。門司
趙鳳詮宣送食料牒奉勅語。尚食局索壹阡 貳伯陸拾人齋食并果子。解齋粥一事已上 自副。即於安國寺供僧慧徹如淨等壹拾肆
人。壹併供送充九十日齋食用。謹牒。又至十 二月一日。內給事李憲誠。宣奉勅。茶貳拾 伍釧虅紙壹阡張。筆伍拾管。墨伍挺。充大
德如淨等僉定律疏用。敬問諸大德等。各得 好在否。同日又命內給事李憲誠。宣奉勅語。 安國寺三綱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
入。如違錄名奏來。時天長寺臨壇大德曇邃。 淨住寺崇叡。西明寺道邃。安國寺寶意。西明 寺興玭。安國寺神朗。崇福寺超證。安國寺智
釗。薦福寺如淨。青龍寺惟幹。章敬寺希照。安 國寺超濟。保壽寺慧徹。西明寺圓照等。既奉 恩旨。悚懼誠深進退屏營。陳表謝曰。大安
國寺僉定四分律疏道場沙門曇邃等言。伏 奉中使李憲誠宣進止賜食料香茶及紙筆墨 等。充僉定律疏食用者。曇邃等早承聖澤。叨
寓釋門。不能修六和之宗。乖於一味之旨。自 天有命令使會同。又錫珍饌榮加紙墨。微僧 何幸天澤累霑。捧日無階荷戴何極。伏願。天
威遠被俾契戒宗。用此微誠上資聖祚。無任 悚懼之至。謹附中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 沙門曇邃等誠惶誠恐謹言。
[0760c17]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答曰。
[0760c18] 師等。道著依經功超自覺。承雪宮之旨奧。為 火宅之舟航。四分律儀一乘扃鍵。須歸總會 永息多門。爰命有司俾供資費。馬鳴之制佇
見裁成。所謝知。同日京城釋門三學百大德 等。陳表謝曰。京城釋門眾大安國寺上座沙 門法鑾等言。法鑾聞。四河入海無復餘名。兩
疏各陳須歸一實。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 陛下。光啟法炬廣闢玄關。降九重非常之詔。 彌以所用。使四分戒寶之宗。和而無諍。仍令
就大安國寺修撰。伏奉聖恩。賜香茶食料紙 筆用光法侶。寵錫自天戴荷無地。令會同一 疏刊削繁蕪。失鷸蜯之相厄。俾漁人之罔措。
聖情若此雨施雲行。恒沙釋子。離我相於法 空千葉花王。更新生於覺蘂。無任慶賀之至。 謹附中使李憲誠。奉表陳謝以聞。沙門法鑾 誠歡誠躍謹言。
[0761a05] 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0761a06] 師等。宗師梵行領袖王城。道祕真玄功深戒 律。四分疏義匪異源流。一貫成章。佇資編羂。 有司供備誠謂典常也。所謝知是時也。將欲
僉定。共議司存一十四人。各知分位眾差。大 薦福寺大德如淨筆削潤色僉定。保壽寺慧 徹同筆削潤色僉定。西明寺圓照筆受正字
僉定。安國寺寶意筆受纂文僉定。沙門超濟 筆受證義僉定。淨住寺崇叡。西明寺道邃興 玭。天長寺曇邃。崇福寺超證。安國寺神朗智
釗。青龍寺惟幹。章敬寺希照。並同證義僉定。 共議篇題名目。勅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卷 內但名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臨壇大德奉
詔定以此為題也。其日品官楊崇一宣奉勅 語。興唐溫國兩寺三網即與淨土禪院撿校 僧等嚴飾道場令道行僧伍拾肆人。起今月
一日。轉經禮懺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日 散。設其齋糧香油茶藥一事已上。令所司祇 供。宜各精誠問師等好在。同日右銀臺門司
趙夏日宣牒奉勅語。尚食局索陸拾肆人齋 食果盤并粥米生料一事已上自副。即與大 濟師計會供送興唐溫國兩寺淨土院。每日
各依。恒起今月二日供。至來年二月二日停。 謹牒。是日也。僉定四分律疏大德十四人。恩 命分赴兩寺道場。奉為國家轉經行道。其月
五日品官楊崇一。宣奉勅語。溫國寺檢校大 德飛錫專知念誦大德曇邃等。好在否。檢挍 有勞也。宜加精誠轉念行道普為蒼生。至十
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品官楊崇一。又宣奉勅 語。溫國寺檢校臨壇大德曇邃飛錫等好在 否。檢挍有勞。其轉經及貞操律師誦經道場。
宜延至二月十日散設齋。至二十八日。中使 內給事李憲誠。宣奉勅語。溫國寺轉念道場 四分律臨壇大德等。釋門三學以心印相傳
無上菩提。戒學以為根本道場。畢日即宜赴 大安國寺製造疏。成之後十道流行。至二月 八日。品官楊崇一。宣奉勅語大溫國寺檢挍
道場大德曇邃飛錫等。其道場宜取十日散。 設千僧齋。至十日散。設天使行香。大德五十 四人各絹三匹充 嚫 也。
[0761b16] 道場既畢慶設復終。大德相歡陳表謝曰。沙 門飛錫等言。飛錫聞金輪騰翥。以十善化人。 大聖用心。以蒼生為念。伏惟陛下。洞入微妙
明德惟馨。宣詔命於祇園。徵龍象於溫國。隨 年五十四轉經千萬偈。作禮金殿。清齋玉堂。 或昇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