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tra on the Law of Ten Rewards in the Dirghagama (Chang Ahan Shi Bao Fa Jing) 長阿含十報法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下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0237a04] 「第一八法,行者為增本行,未得慧法八因緣。何等八?一為若行者依受教誡行,亦依慧者同學者,是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為一法因緣。
[0237a08] 「已依佛亦餘慧者同學者,得時時聞微法經,是增本行,不得本慧便得本慧。是為二法因緣。
[0237a10] 「已聞法,却身却意,從是本行因緣,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三法因緣。
[0237a12] 「已聞法,精進行,從是增本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四法因緣。
[0237a14] 「守意行盡力,自久作久說,欲念得念,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五法因緣。
[0237a16] 「受語亦如受法行,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六法因緣。
[0237a17] 「樂法樂行,數說經,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七法因緣。
[0237a19] 「知五陰增減見行,若是色,若是色習,若從是色得滅,是痛痒思想生死識,是識是從是識得度,是增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為八法因緣。
[0237a23] 「第二八法,可行得道者。八種道,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方便、七為直意、八為直定。
[0237a26] 「第三八法,當知八世間法,一為利、二為不利、三為名聞、四為不名聞、五為論議、六為稱譽、七為樂、八為不樂。
[0237a29] 「第四八法,可捨。一為不直見、二為不直念、三為不直語、四為不直法、五為不直業、六為不直方便、七為不直意、八為不直定。
[0237b03] 「第五八法,可減。八瞢瞢種不精進道。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意噉食。』已行不得多可噉食,便念:『今日自不得多可意噉食,身羸不能坐,當傾臥便傾臥。』不復求度世方便,未得當得,未解當解,當自知不自知。是為一瞢瞢種不精進道。
[0237b10] 「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多可意噉食。』自得多可噉食,自意念:『我為朝得多可噉食。』便自念:『朝得多可噉食,為我身重,不能行不能坐,令我傾臥。』便臥。無有度世方便,所應得不得,所應解無解,所應自知不自知。是為二瞢瞢種。
[0237b17] 「或有時行者,或時應出行道,便意生:『我為應出行道,我不能出行道,不能受教誡行,令我傾臥。』不復求度世方便,當得未得,當解未解,當自知未自知。是為三瞢瞢種。
[0237b21] 「或時行者,晝日行道。意計:『朝行道來,念身羸不能坐行,令我傾臥。』便傾臥。無有度世方便,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四瞢瞢種。
[0237b25] 「或時行者,應好行,便計:『我應好行,我不能行,不能奉受教誡,令我須臾間傾臥。』便傾臥。不求度世方便,應及者不及,應解者不解,應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五瞢瞢種。
[0237b29] 「或時行者計:『我朝以行道,已身羸不能坐,令我傾臥。』已傾臥。不求度世方便,應得不得,應解不解,應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六瞢瞢種。
[0237c04] 「或時行者,已得病苦,便念:『我已苦得病,身羸不能行不能坐,令我傾臥。』便傾臥,無有度世方便,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七瞢瞢種。
[0237c08] 「或時行者,適從病起,不久便念:『我為適從病起,身羸不能行坐,令我傾臥。』便傾臥,不求度世方便,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八瞢瞢種。
[0237c12] 「第六八法,行增道,八精進方便道。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噉食。』不得多可噉食,自意計:『我朝不得多可噉食。身輕能行坐,令我作方便。』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自知令自知。是為一精進方便。
[0237c18] 「或時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餘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噉食。』便得多可噉食,便念:『已朝得多可噉食,身有力能前坐行,令我求方便。』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二精進方便。
[0237c24] 「或時行者,當出行意生:『我為應出,身不能行,亦不能受教誡行,令我教勅求方便。』為自作道方便,未得者致得,未解者致解,未自知致自知。是為三精進方便。
[0237c28] 「或時行者,已行道生:『我已行道來,不能自行道,不能奉事教誡,令我開所犯。』令有方便,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四精進方便。
[0238a03] 「或時行者,應行便念:『我不能作行成教,或令我居前求方便。』便前行方便,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五精進方便。
[0238a07] 「或時行者,盡行便念:『我已盡行,不能復行,成教誡,令我能得閉所犯。』便求方便所犯閉,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六精進方便。
[0238a11] 「或時行者,身有病苦極,便念:『我有病苦極,有時從是病死,念我須臾間求方便行。』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七精進方便。
[0238a15] 「或時行者,適從病起不久,便念:『身適從病起,畏恐病復來,今我居前求方便行。』便居前求方便行,未得得,未解解,未自知自知。是為八精進方便。
[0238a19] 「第七八法,難受。八解脫。或時行者,內想色外觀色,若少好醜,所色自在知自在見,意想亦如有,是為一解脫。
[0238a22] 「或時行道者,內思色外見色,是為二解脫。
[0238a23] 「或時行者,淨解脫身知受行,是為三解脫。
[0238a24] 「一切度色滅恚若干念不念無有,要空受空行,是為四解脫。
[0238a26] 「一切度空無有,要識受行一切度識無所識有不用受行,是為五解脫。
[0238a28] 「一切度無所有,不用無有想亦非無有想受行,是為六解脫。
[0238b01] 「一切度無有想亦不無有想行,是為七解脫。
[0238b02] 「滅想思身知受行,是為八解脫。
[0238b03] 「第八八法,合有八大人念,何等為八?
[0238b04] 「一為念道法,少欲者非多欲者。
[0238b05] 「二為道法,足者。不足者,無有道法。
[0238b06] 「三為道法,受行者。不受行者,無有道法。
[0238b07] 「四為道法,精進者。不精進者,無有道法。
[0238b08] 「五為道法,守意者。不守意者,無有道法。
[0238b09] 「六為道法,定意者。不定意者,無有道法。
[0238b10] 「七為道法,智慧者。不智慧者,無有道法。
[0238b11] 「八為道法,無有家樂,無有家不樂。共居有家樂,共居無有道法。是為八大人念。
[0238b13] 「第九八法,當知八法,知為何等?內想色、外見色少、端正不端正,得攝色,知自在亦自在見。意念計,是為一自在。
[0238b16] 「內念色、外見色,見色不啻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二自在。
[0238b18] 「內無有色想、外見色少,端正不端正,所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三自在。
[0238b20] 「內不念色、外見色不啻,端正不端正,所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四自在。
[0238b22] 「內念色想、外見色青,青色青明青見。譬如華名為郁者青,青色青明青見,如是內色想外見色青,青色青明青見。如是想,是為五自在。
[0238b25] 「內知色想、外見色黃,黃色黃明黃見。譬如加尼華,最明色衣黃,黃色黃明黃見,如是內色想、外見色黃,黃色黃明黃見。如是想,是為六自在。
[0238b29] 「內色想、外見色赤,赤色赤明赤見。譬如絳色華,亦最色絳衣赤,赤色赤明赤見。如是行者,內色想、外見色赤,赤色赤明赤見,如是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如是想,是為七自在。
[0238c04] 「內色想、外見色白,白色白明白見。譬如明星,亦最成白衣白,白色白明白見。如是行者,內色想、外見色白,白色白明白見,如是色在,所行自在知、自在見。有如是想,是為八自在。
[0238c08] 「第十八法。時知當自知,八無有著行者力。無所著行者愛欲見,譬如火,如是見知、如是見見,令愛欲念愛往,使慧意不復著,不著者,是為一力。
[0238c12] 「四意止行已足,無所著者,是為二力。
[0238c13] 「四意斷行已足,是為三力。
[0238c14] 「四禪足行已具足,是為四力。
[0238c15] 「五根行已足,是為五力。
[0238c16] 「五力行已足,是為六力。
[0238c17] 「七覺意行已足,是為七力。
[0238c18] 「八行行已足,是為八力。是為行者八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0238c21] 「第一九法,行者多行九意喜。何等為九?一為聞法喜、二為念喜、三為喜喜、四為樂喜、五為受猗喜、六為安喜、七為定喜、八為止喜、九為離喜。
[0238c25] 「第二九法,精進致淨。何等為九?一為精進度致淨、二為意度致淨、三為見度致淨、四為疑度致淨、五為道道致淨、六為慧見如淨、七為見慧愛斷度致淨、八為斷種、九為度世。
[0238c29] 「第三九法,當知九神止處。何等為九?有色象神止處,若干身若干想非一。譬名為人,亦一輩天。是為一神止處。
[0239a03] 「有色神止處,若干身非一一想,譬天名為梵,意命上頭致。是為二神止處。
[0239a05] 「有色神止處,一身若干想,譬天名為樂明。是為三神止處。
[0239a07] 「有色神止處,一身一想,譬天名為遍淨。是為四神止處。
[0239a09] 「有色神止處,不受想不更想,譬天名為無有想。是為五神明止處。
[0239a11] 「有無有色神止處,一切度色滅恚不可不念,若干身無有量空受行,譬天名為空慧。是為六神明止處。
[0239a14] 「有不色神止處,一切竟度空,無有量識慧行意止,譬天名為識慧行。是為七神明止處。
[0239a16] 「有不在色神止處,一切從識慧竟度、無所有慧受行度,譬天名為無所念慧。是為八神明止處。
[0239a19] 「有無有色神止處,一切從無所欲慧竟度,無有思想亦不得離思想受竟止,譬天名為無有思想亦不離思想。是為九神明止處。
[0239a22] 「第四九法。當拔九結。何等為九?愛欲為一結、瞋恚為二結、憍慢為三結、癡為四結、邪見為五結、疑為六結、貪為七結、嫉為八結、慳為九結。
[0239a26] 「第五九法。當滅九惱本。何等為九?若行者有欲施惡、施令不安、施令侵,亦念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一惱。
[0239a29] 「若行者,已有作惡,已施惡、已不安、已侵亦餘惡已施,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二惱。
[0239b03] 「若行者,後復欲施惡、欲施令不安、欲施侵、欲施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三惱。
[0239b05] 「若行者有親厚,有欲施行者親厚惡,欲施惡、欲施不安、欲施侵、欲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復生惱,是為四惱。
[0239b08] 「若行者有親厚,有者已施惡、已施不安、已施侵、已施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五惱。
[0239b11] 「若行者有親厚,後復欲施行者親厚惡,欲施不安、欲施侵、欲施餘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六惱。
[0239b14]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助行者恐不相便,欲施安、欲解侵、不欲令有餘惡,若行者向念不可是,從是生惱,是為七惱。
[0239b17]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欲助行者不相便,已施安、已解侵、不欲令有餘惡,若行者向念不可是生,從是生惱,是為八惱。
[0239b20]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為行者恐不相便,已助、已安、已解侵亦餘惡,若行者向念不可是,令不相便者令安,從是生惱,是為九惱。
[0239b23] 「第六九法。當思惟除九意惱。何等九?或時行者,是為我令亡、令我他有、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已施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一。
[0239b27] 「或時行者,是為我令我亡、令我有他、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見作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二。
[0239c01] 「或時行者,是為我令亡、令我有他、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會作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三。
[0239c04]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已施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四。
[0239c07]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為見作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五。
[0239c10]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為會作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六。
[0239c13]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已作持是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七。
[0239c17]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見作持見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八。
[0239c21]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欲作持是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九。
[0239c25] 「第七九法,難受。九依住。何等九?若行者得信依住,能捨惡受好,是為一依住;若行者意著行,捨不欲行,是為二依住;若行者起精進,捨不起精進,是為三依住;若行者閑處自守,捨不守,是為四依住;若行者能堪依住,如是依得住已得正校計,是為五依住;若行者捨一法,是為六依住;已捨一法便曉一法,是為七依住;已曉一法便受一法,是為八依住;已受一法便行一法,是為九依住。
[0240a05] 「第八九法。起包九次定。何等九?意止初禪,為一定;從一次二禪竟,為二定;從二次三禪竟,為三定;從三次四禪竟,為四定;從四次禪竟空定,為五定;從空次竟度識,為六定;從識次竟度無有欲,為七定;從無有欲次竟度無有思想,為八定;從無有思想次竟度滅,為九定。
[0240a11] 「第九九法。當知九不應時,人不得行,第九行不滿。何等為九?一或時人在地獄,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0240a14] 「二或時在畜生,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0240a15] 「三或時在餓鬼,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0240a16] 「四或時在長壽天,福未竟,不令應得道。
[0240a17] 「五或時在不知法義處,無有說者,不能得受,不令應得道。
[0240a19] 「六或時在聾,不能聞不能受,不令應得道。
[0240a20] 「七或時在瘖,不能受,不能諷說,不令應得道。
[0240a21] 「八或時在聞不能受,不令應得道。
[0240a22] 「九或時未得明者,無有